閩語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11月22日) |
閩語 | |
---|---|
Mìng-ngṳ̄ | |
區域 | 福建、海南、廣東東部及南部、浙江南部、香港、澳門、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緬甸、柬埔寨、寮國等東南亞華人社區以及美國等其它海外華人社區 |
語系 | |
早期形式 |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中華民國連江縣(馬祖話) 中華民國金門縣(金門話) |
承認少數語言 | 中華民國連江縣法定轄內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之一[2] 中華民國烏坵鄉(烏坵話) 中華民國金門縣法定轄內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之一[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大漢語方言之一[3] |
管理機構 | 中華民國文化部[4] 連江縣教育處 金門縣教育處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以閩語為主要母語的地區 |
閩語 | |
---|---|
Mìng-ngṳ̄ | |
譜系學分類 | 漢藏語系
|
原始語言 | 原始閩語 |
分支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分別為:cdo – 閩東片cpx – 莆仙片czo – 閩中片mnp – 閩北片nan – 閩南片 |
ISO 639-6 | mclr |
Glottolog | minn1248[5] |
閩語在中國大陸東南地區和臺灣的母語區分佈 |
閩語(閩東語:閩語,平話字:Mìng-ngṳ̄;閩南語:Bân-gú/gí;莆仙語:Máng-gṳ̂;閩北語:Mâing-ngṳ̌),俗稱福建話(閩東語:福建話,平話字:Hók-gióng-uâ;閩南話:Hok-kiàn-ōe/ōa),[註 1]即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為傳統的「漢語七大方言」架構中的漢語變體之一。閩語分為「狹義閩語」和「廣義閩語」,狹義閩語指的是以省城府音為代表的「福州話」[6][7][8][9][10][11][12],而廣義閩語則指的是通行或源自現代福建省大部分地區不同口音的「福建話」。閩語實質上是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主要分布於福建除開閩西客家話地區之外絕大多數地區、海南、廣東東南部和南部、浙江南部,和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裔群體。閩語是漢語的一支。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兼之閩語內部分歧難以互通而視閩語為獨立一語支的話,則其下再分為沿海閩語與沿山閩語兩語組,兩語組下則有數支閩語的語言。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閩語是它的一級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片。
關於閩語的起源目前存在「本土起源說」和「齊語分化」說兩套理論。
本土起源說認為,閩語的歷史悠久,其源頭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曇石山文化以及後期的閩越文化。閩語在其他國家華人居住地區也有相當鉅大的影響力。截止至2002年,以各種閩語為母語的總人口數大約在7500萬以上,比粵語使用人口多,但在海外的分佈範圍不如粵語廣。[13] 閩語(包括其下的各支閩語言)也是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閩語的形成是多源流的。其中存在閩越語(閩越人的語言)的底層詞彙,上古時期吳語和楚語(湘語)的詞彙也有留存。後來在六朝和唐末五代時期,先後由中原移民帶來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中原漢語因素,逐漸形成定型的系統。[14]閩語也是漢語族中保留上古漢語特色較多的一個語言。
齊語分化說認為,現代漢語的各主要方言基本是因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分化形成的。由於福建移民的來源主要是中原的河南,而河南歷史上受齊國文化影響最深,[原創研究?]語言上出現了獨特的演化方向,最有特色的是翹舌音變成了普通舌尖塞音。衣冠南渡的福建人保留了齊語口音,並在此基礎上分化為各種閩語。[15]
閩語被看作是漢語族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支;尤其是在福建中部的山區,方言分布極為複雜,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稱。1955年,中國大陸學術界將閩語作為一個語支,下分閩南、閩北兩語;1963年則合而為一,下分閩東、莆仙、閩南、閩北、閩中、五種語言;2012年則全部降為了片,在閩語內下分閩東、莆仙、閩南、閩北、閩中、邵將、瓊文、雷州八片,與粵語和吳語劃分一致。
閩語的中心地帶是福建,隨閩民系的移民而傳播。日本、美國、馬來西亞(詩巫和實兆遠)等地的華人以福州人移民居多,當地所稱的福建話指福州話。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以閩南人移民數量最多,當地所稱的福建話指泉漳話。
歷史
[編輯]福建最早是百越族的七閩地,春秋時期屬越國地界。戰國後期,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王族退到現今的福建境內建立閩越國,與當地原住民融合為閩越族,形成閩越語。古代閩越語民與現代壯侗語系的民族存在一定血緣關係,閩越語的詞彙成份在各閩語中有所保留,這是語言學界的共識。透過語言比較可以發現,閩語底層詞彙中含有一些壯侗語系的詞彙。例如,在邵將語的白讀中,把「人」(男性)稱為「倽」(「sa˨˨」[16]或「ʃa˨˨」[17]),就與壯語同義單詞「sai」相近;武夷山有地名「拿口」、「拿坑」,「拿」在壯侗語系中是「田」的意思,壯語讀「naz」。閩語、客家語和粵語中均存在大量「有音無字」的詞彙,這些是從壯侗語系語言中保留下來的詞彙底層。[14]
前110年,漢武帝滅閩越,將大量閩越族遷往江淮一帶居住。福建之地空虛,只有漢朝的駐軍駐守在此。這些駐軍多為江東的吳人和江西的楚人,他們將自己的母語——古吳語和古楚語(古湘語)帶入福建地區,融入了閩越語元素,最後形成原始閩語。正因為如此,今日的閩語各分支的常用詞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吳語和古楚語的成分。[14]
西晉末年,發生永嘉之亂,大量中原的漢人遷入福建避禍,晉安郡的人口激增,史稱「八姓入閩」。這些移民帶來大量中原漢語的音素。唐朝時期,因科舉制度的影響,切韻的音系被引入福建。後來到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又有兩批中原人來到福建。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自河南固始遷入福建,平息「蠻獠嘯亂」,設立漳州,在閩南發展。固始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隨光壽軍攻入福建,後來又建立閩國,割據福建達四十餘年。閩國末期,殷帝王延政據閩北的建州(今建甌市),與福州的閩國朝廷分庭抗禮。閩國滅亡後,閩地三分,分屬南唐、吳越和清源軍。這些事件都對閩語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閩語支主要通行的福建地區多山,交通不便,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音」之稱。閩語的祖語是原始閩語,而原始閩語是從上古漢語或中古漢語中分化而來的,這與四川境內已經滅亡的巴蜀語的形成非常相似。至於原始閩語何時開始分化為各種互不相通的語言,今日的語言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不過,從對《集韻》中語音的分析可以發現,閩語分化的時間在宋朝初年以前,當時建州(閩北)、福州(閩東)、泉州(閩南)三地的方言已經出現了不少差異。學者李如龍認為各閩語的分化時間是在唐末五代時期。[14]
此後,由於戰爭導致的人口大規模遷徙,使原閩北語使用地區變化頗大。吳語使用者遷入閩北浦城縣,浦城北部被吳語化;贛語、客家話使用者遷入邵武軍(今邵武、將樂一帶),邵將地區被客、贛化,形成邵將語(其地位仍有爭議);閩南人與客家人遷入沙溪一帶,其語言與閩北語接觸後形成閩中語。興化府地區(今莆田市)由於與省城福州交往密切,吸收大量閩東語元素,形成莆仙語。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五區自此逐漸形成。
明清時期,大量閩南人乘船移民到浙江南部、廣東南部以及海南和台灣,將閩南語傳播到沿海各地,形成了現今的格局。也有不少福建人移民到海外的東南亞等地,因此東南亞國家也有相當數量的說各種閩語的族群。
分支
[編輯]閩語支內部差異巨大,各語言之間基本上無法相互通話。閩語大致可以分為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五大支系,西方學者多將它們視為獨立的語言,而中國大陸學者則多將它們視為漢語閩方言的不同「區」。[18]關於語言學家對閩語分區的歷史,可參見詹伯慧1995年的《關於閩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19]
舊時由侯精一編的《現代漢語方言概論》(2002年出版)中,將閩語劃分為如下八個片區:[20]
- 閩東語(閩東方言):1987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閩東區,[21][22]通行於閩東地區,分為南片(侯官片)和北片(福寧片),南片以福州話為代表,北片以福安話為代表。[20]浙南地區通行的蠻講受到吳語甌江片很深刻的影響,歸屬存在爭議,《現代漢語方言概論》、[23]《中國語言地圖集》都將其劃屬閩東語之下。[22]
- 閩南語(閩南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閩南區,[22]通行於閩南、浙南、粵東及臺灣,可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小片,分別以廈門話、龍巖話、漳州話、泉州話為代表。浙江南部通行的閩南語屬北片,近於泉州話;臺灣通行的臺灣話混合有泉州話和漳州話的特色,屬東片近於廈門話。潮汕地區的潮汕話屬南片,近於漳州話。[20]《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的劃分方法與《現代漢語方言概論》差異較大,將閩南三地、浙南和臺灣的閩南語統稱泉漳片,潮汕地區的閩南語統稱潮汕片,又將通行於三明市大田縣的大田閩語劃歸閩南語之下,稱為大田片。[22]
- 閩北語(閩北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閩北區,[22]通行於閩北地區,分為東南片和西北片,東南片以建甌話為代表,西北片以建陽話為代表。[20]
- 閩中語(閩中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閩中區,[22]通行於三明的三元區、沙縣區、永安市,以永安話為代表。可分為南片(永安)、北片(沙縣)兩個方言片。[20]
- 莆仙語/興化語(莆仙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莆仙區,[22]以莆田話為代表,分布在清末的興化府一帶,即莆田、仙遊及其周邊地區。可分為北片(莆田)、南片(仙遊)兩種方言。[20]
- 閩客贛過渡區:也稱閩贛過渡區、邵將語、邵將閩語,《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之為閩語大區的邵將區,[22]分布在邵武、將樂一帶,為閩語、客家語、贛語的混合型土語。可分為北片(將樂)、南片(明溪)兩個片。[20]昔日有的學者認為它是閩北語的方言,也有學者認為是贛語撫廣片的方言。
- 閩粵過渡區:中山閩語各小片受到粵語的影響,或多或少都混入了不少粵語詞彙和語音特徵,因而與閩南語的泉漳片和潮汕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差異。《中國語言地圖集》將中山閩語歸為閩南語的中山片。
- 閩語過渡區,為大田閩語和尤溪閩語等戴雲山一帶所有具有特色的土語之統稱,分佈在三明市大田縣、尤溪縣一帶。可分為東片(尤溪)、西片(大田)兩個片。[20]為各種閩語的混合型土語。《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大田話歸為閩南語大田片,尤溪話歸在閩東語侯官片之下。[22]
- 瓊雷話(瓊雷方言):分佈在海南島和廣東雷州半島一帶。可分為北片(海康)、南片(文昌)兩個片。[20]《中國語言地圖集》則將海南話和雷州話分別獨立設「區」,稱為閩語大區的瓊文區和雷州區(雷州片)。[22]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語的方言,現被劃出閩南語片區之外。[24]
現時按中國社科院編寫的最新版《中國語言地圖集》(2012年出版)中,又將閩語內部的閩語方言重新劃分為如下八個片,然後片的下級為小片的新劃分:[25]
- 閩東片:通行於閩都,分為南小片(侯官小片)[26]和北片(福寧小片),以及浙東南小片。[27]
- 閩南片:通行於閩南、浙南、粵東及臺灣,分為泉漳小片、大田小片、潮汕小片、浙東南小片、贛東北小片。
- 閩北片:通行於閩北,分為東南小片(建陽小片)和西北片(建甌小片)。
- 閩中片:通行於三明的三元區、沙縣區、永安市。
- 邵將片:分佈在邵武、將樂一帶,為閩語、客家語、贛語的混合型土語。分為南小片(邵武小片)和北小片(將樂小片)兩個小片。
- 莆仙片:分佈在明清時期的興化府一帶的範圍,即莆田、仙遊的及其周邊地區。
- 瓊文片:分佈在海南島。分為府城小片、文昌小片、萬寧小片、崖縣小片、昌感小片。
- 雷州片:分佈在雷州半島的湛江市、茂名市的電白區。
其他分類法
[編輯]早年提出的閩南、閩北分區法
[編輯]1937年,語言學家李方桂在研究閩語時,首次將閩語分為「閩北方言」和「閩南方言」兩支。1955年,中國大陸語言學界延續了這種兩區的分區方法。袁家驊在1960年所著的《漢語方言概要》中,也是採用這種分區方法。
閩語的兩區分區法是按照「有無鼻化元音」、「次濁聲母m、n、ng在口元音前念b、l、g」的規則,把閩語簡單的分為「閩北方言」、「閩南方言」兩種方言:
其中,「閩南方言」中又有幾種情況:
- 鼻化元音消失,念口元音的:莆田話、雷州話、海南話(注意同(a)類無鼻化元音類型不同,(a)類從來就沒有過鼻化元音,只念鼻音韻尾,而這類是某些韻攝的陽聲韻變為鼻化元音後,鼻化元音再演變為口元音);
- 次濁聲母在同輔音韻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也念塞音b、l、g的(按閩南話的l其實是以塞音d成阻,邊近音l除阻的):閩南話泉漳片、閩中語;
- 次濁聲母在同輔音韻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大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b、l、g的:閩南話潮汕片、雷州話、海南話;
- 次濁聲母在同輔音韻尾相拼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p、t、k的:莆仙話;
- 只有一個鼻音韻尾的:莆仙語、閩中語、大田話。
「閩南、閩北分區法」是基於福州話和廈門話的異同而立論的。然而,根據這種劃分方式,這兩種「方言」內部仍然無法互通。而根據1957年中國大陸進行的漢語方言普查發現,閩語之間的差別主要是在東西(沿海與沿山)之別,而並非南北之別。[28]1963年,學者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在論文《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提出將閩語更細地拆分為五個區。「閩北方言」被拆分為閩東區(閩東語)和閩北區(閩北語);「閩南方言」被拆分為莆仙區(莆仙語)、閩中區(閩中語)和閩南區(閩南語)。[29]這種分區法不久後被中國大陸學術界採納。後來,又將邵武、將樂一帶的方言從閩北語中拆分出來設置邵將區(邵將語)。這種分區法今日已被國際學界大部分學者接受。
在臺灣,曾長期沿用閩語的「閩南、閩北分區法」,將福州話稱作「閩北語」。不過近年來已經漸漸被淘汰,改用國際學界通用的分區方法。
新近提出的沿海、沿山分區法
[編輯]今日有部分語言學者將閩語的各支語言歸為「沿海閩語」和「沿山閩語」兩類。閩東片、閩南片、莆仙片、瓊雷語等沿海地區的閩語支統稱為沿海閩語,閩北片、閩中片、邵將片統稱沿山閩語。其中,沿海閩語是較典型的閩語,保留的文白異讀也較多;沿海閩語在多音連讀的時候,廣泛存在著連讀變調、連讀變聲的現象,閩東語中還存在連讀變韻的現象。相對地,沿山閩語的文白異讀比較少,而多音連讀現象在沿山閩語中基本不存在。[30]
在常用詞彙方面,沿山閩語或保留古代的特殊說法(如呼「豬」為「豨」,來自古代南楚方言,沿海閩語無此詞彙),或因客贛方言的影響而放棄舊有的閩語說法(如「人」不說「儂」,與沿海閩語不同)。[30]
由於歷史緣故,在沿山閩語中,既有閩語的共同特徵,又有因客贛語支音素影響而產生的特徵。[30][31]
發音
[編輯]音素 | 閩語 | 贛語 昌都片 (南昌話) |
客家語 粵台片 梅惠小片 (梅州話) |
粵語 廣府片 (廣州話) |
官話 (北京話) | |||||||||
---|---|---|---|---|---|---|---|---|---|---|---|---|---|---|
閩東片 | 莆仙片 (莆田話) |
閩南片 | 瓊文片[註 2] (海口話) |
閩北片 (建甌話) |
閩中片 (永安話) |
邵將片 (邵武話) | ||||||||
侯官小片 (福州話) |
福寧小片 (福安話) |
泉漳小片 (廈門話) |
大田小片 (大田話) |
潮汕小片 (汕頭話) | ||||||||||
聲母數 | 15 | 17 | 15 | 14 | 15 | 18 | 16 | 17 | 15 | 20 | 19 | 18 | 18 | 22 |
韻母數 | 46 | 56 | 40 | 76 | 36 | 85 | 46 | 41 | 34 | 46 | 65 | 76 | 68 | 40 |
聲調數 | 7 | 7 | 8 | 7 | 7 | 8 | 8 | 6 | 6 | 6 | 7 | 6 | 9 | 4 |
註:該表列出的僅為代表方言(括弧後附註)的音素。閩語中的許多語言,在其各方言中聲母、韻母乃至聲調數上都存在差異。
語音特色
[編輯]閩語雖然內部差異性頗大,主要表現在音韻方面,卻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處。
- 在聲母方面:
- 在韻母方面:
而在聲調方面,各閩語多為7個聲調,少數語言有8個聲調或者6個聲調的。閩北語和閩中語多為6個聲調,而海南語、雷州語多為8個聲調。大部份閩語入聲調共有兩個。
詞彙
[編輯]語音差異以外,如下表所示,各地詞彙有一定差異,影響彼此交流。
類型 | 閩語 | 客家語 粵台片 梅惠小片 梅州話 |
粵語 廣府片 廣州話 |
贛語 昌都片 南昌話 |
北京官話 北京話 | ||||||
---|---|---|---|---|---|---|---|---|---|---|---|
閩東片 福州話 平話字 |
莆仙片 莆田話 興化平話字 |
閩南片 | 瓊文片[註 2] 海口話 海南話白話字 |
閩北片 建甌話 建寧羅馬字 |
閩中片 永安話[33] 國際音標 發圈法 | ||||||
泉漳小片 廈門話 白話字 |
潮汕小片 汕頭話 潮州白話字 | ||||||||||
全語共通 | 馬 mā |
馬 mâ |
馬 má; bé |
馬 mé; bá |
馬 má; bé |
馬 mǎ |
馬 ꜂bɔ |
馬 | 馬 | 馬 | 馬 |
漢字 Háng-cê |
漢字 Ha̍ng-cī |
漢字 Hàn-jī |
漢字 Hàng-zī |
漢字 Hàng-cu |
漢字 Hūing-cī |
?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
閩語共通 | 箸 dè̤ |
箸 dṳ̄ |
箸 tī |
箸 tṳ̄ |
箸 dū |
箸 dṳ̄ |
箸 ty꜄ |
筷只、 箸只 |
筷子 | 筷子 | 筷子 |
鼎 dīng; diāng |
鼎 dêng; diâ |
鼎 tiánn |
鼎 tiánn |
鼎 díng; tiá |
鼎 diǎng |
鼎 ꜂tio |
鑊頭 | 鑊 | 鑊、 鼎罐 |
鍋 | |
雞卵 giĕ-lông |
雞卵 ge-lê̤ |
雞卵 koe-nn̄g |
雞卵 ke-láng |
雞卵 loi-nuí |
雞卵 gái-suíng |
雞卵 ꜀ke ꜃sum |
雞卵 | 雞蛋、雞春 | 雞蛋 | 雞蛋、雞子兒 | |
沿山閩語及 客家語共通 |
犬姆 kēng-muō |
狗母 gâu-bó |
狗母 káu-bú |
狗母 káu-bó |
狗母 gáu-mú |
狗嫲 gĕ-mâ |
狗嫲 ꜂ø ꜁bɔ |
狗嫲 | 狗乸 | 狗婆 | 母狗 |
粙 diêu |
稻 dō |
粙仔 tiū-á[34] |
粙 tiú |
粙 tiú |
早子 cǎu-cǔ |
禾 ꜁ue |
禾 | 禾 | 禾 | 稻子 | |
各語特有 | 汝各儂 nṳ̄-gáuk-nè̤ng |
汝輩 lṳ́-buè |
恁、您 lín |
恁、您 lín |
汝儂 lú-lâng |
你夥人 nì-hǒ-ne̿ng |
你儕 ꜀ɡi ꜁tse |
你等人 | 你哋、妳哋 | 你俚 | 你們 |
琵琶兜壁、仙鼠 |
鳥翕 | 飛鼠 pe-chhú |
蜜婆 | 飛鼠、佛鼠 |
比婆 | 卑婆燕 ꜀pi ꜁paɯ ieiŋ꜄ 、 老鼠燕 ꜂laɯ ꜂tʃʰy ieiŋ꜄ |
帛婆仔 | 飛鼠、蝠鼠 |
檐老鼠 | 蝙蝠 | |
明旦 màng-dáng |
逢早 háng-cô̤ |
明仔載 bîn-á-chài |
明起、明日 mêng-khí, mêng- |
旦白 dàng-be |
明朝 mĕng-diáu |
明朝 ꜁bɑ̃ ꜀tiɯ |
天光日、 晨朝日 |
聽日、 聽朝 |
明日 | 明天、明兒 |
通行地域
[編輯]閩語使用者主要通行於福建、海南、廣東、浙江南部及江西、江蘇、安徽、廣西的個別地區,也分布在臺灣、東南亞及歐美各地。根據廈門大學學者李如龍的統計,閩語的使用者人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範圍約為4200萬(福建1800萬、粵東1500萬、浙南100萬、海南500萬、各方言島200萬);在臺灣,約有1800萬;在東南亞、西方國家和日本,使用者人數為1500萬以上。[13]
福建
[編輯]福建使用閩語的區域約佔其面積的3/4: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蕉城、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城廂、涵江、荔城、秀嶼、仙遊、思明、海滄、湖裡、集美、同安、翔安、鯉城、豐澤、洛江、泉港、晉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薌城、龍文、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新羅、永定、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元、沙縣、建甌、南平(城關除外)、建陽、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而金門縣使用閩南語泉漳片,烏坵鄉使用莆仙語,連江縣(馬祖)使用閩東語侯官片。
廣東
[編輯]廣東東部地區使用閩語的區域約佔其面積的1/4: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汕尾、海豐、陸豐,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的一部分,雷州半島有6個縣市使用閩語:赤坎區、霞山區、麻章區、 遂溪、雷州、徐聞。 此外,主要通行粵語的中山市沙溪、大涌、火炬區張家邊、南蓢和三鄉鎮等及珠海市拱北、淇澳島等通行中山閩語;廣州市白雲區的竹料鎮;惠東縣的吉隆、稔山等鎮;豐順縣的湯坑、留隍鄉鎮等;大埔縣光德鎮九社、高陂鎮古埜蒲田等村,大約1600萬人。
海南
[編輯]海南有13個縣市使用閩語:海口、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大約500萬人。
香港
[編輯]香港有200萬以上人口屬閩海民系,祖籍福建閩南泉漳者約80萬,祖籍閩東福州者約30萬[35],祖籍福建其他地方的約10萬,祖籍福建的總共大約120萬。而祖籍廣東潮州以及海陸豐總共約80萬至100萬,在歷代以至現今的人口普查中以福建話(閩南話與福州話)[35]為母語的約潮州話的1.7倍(參香港粵語)。香港的閩民系以閩臺片閩南語、潮州話、閩東語為母語。
早期香港語言情況較為複雜,但隨逃港潮,大量廣東人口(包括粵、客、閩三大民系)進入香港,而廣州人認為廣州話是廣東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力勸香港政府以粵語廣州話作為香港通用語,而且冠以廣東話之名。香港在教育、廣播、政府部門只使用粵語廣州話,不少閩語人口及其後代在廣州話成為香港官方的通用語後放棄閩語,令50歲以下的閩語人口絕大多數都變成粵語廣州話人口,雖然不少仍懂得聽閩語,但很多都不懂得說閩語,很多連一句簡單的閩語句子亦說不出來,大多像各省籍的香港人一樣以中英夾雜的港式粵語與父母或祖父母的閩語溝通,很多在中學中文堂(香港的中文科即廣州話為本的中文)時亦學會粵語正音以應付考試(特別是中文會話科),只有較少比例對語文有興趣的年輕人口的懂流利閩語,很多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仕亦改以廣州話和子女溝通,但50歲以上的閩籍港人很多都懂得閩語,不過部份因長年沒說閩語而有些生疏,對閩文化較重視的人口以及年紀較大的人仕仍以閩語作為母語,他們保持閩南習俗如信奉天后等,在說起廣州話的時候或有閩語口音。
部份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閩語人口,與較不相熟的同鄉說話時以大多廣州話溝通,但與非常相熟的同鄉以及近親溝通時不少50歲以上人士仍以閩語溝通。五十年代,香港市區有來自中國南方北方各民系各語系的語言,但都以粵語和閩語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運動後,各民系(包括閩民系)都迅速轉以粵語廣州話作為交流語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語言。而以閩南人為大多數的地區(如新加坡以及台灣等地)亦推廣標準漢語,現代標準漢語亦是多數華人的通用語,很多閩民系的後代的標準漢語比閩語更好,而香港的廣州話以外各方言已經變得很式微,但在歷屆的人口普查中,福建話的人口在華語中只比廣州話低,因為祖籍福建人口基數是在廣府人以外中最大群體,在六十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區亦經常會聽到閩南話。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民國以及二戰後曾接近總人口的40%,但逃港潮人口中絕大部份來自廣東各地區,廣東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但各省籍的人士亦有把家屬申請到港,因為福建籍人口在民國合法移民大約佔總香港人口的40%,所以申請來港者亦大約有40%為福建籍(但在60年代香港人口即以廣東籍為大多數,因為逃港人口已達總人口的30%,但逃港者居港權未定,在1980年以前極少有逃港者成功把親屬申請到港,家屬移民以民國時來港的廣東福建籍人口為主),加上福建籍人口亦有從東南亞新加坡等地遷居,人口下降得沒其他省籍人口快,現今社會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參加的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籍的亦佔1/4以上[36],香港的福建籍人口由民國時代的接近40%一直下降至現今的25%。由香港移居外國(如歐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別是五十歲以下的人士,他們大多數以廣州話在外國溝通。其他省籍的總人口比例亦一直下降。香港人口普查語言分類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數,在廣東籍以外的主要為福建籍,其次則為浙江籍、江蘇籍以及山東籍。
臺灣群島及澎湖群島
[編輯]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臺南市、新竹市、苗栗縣海線地區、基隆市、嘉義市、嘉義縣、新北市、桃園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南投縣、澎湖縣(臺灣原住民地區除外),大約1500萬人。臺灣群島及澎湖群島的閩南語方言族群主要使用閩南語泉漳片,迄今仍為臺灣第二大母語、及使用量第二的語言。根據2009年中華民國年鑑,台灣大概有73%的人會使用閩南語[37] 。 由於地域與中國大陸區隔且曾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語言已融入日語與現代標準漢語用法(如:臺灣稱煤氣為瓦斯(Gas)從日文發音「ガス,Gasu」而來、摩托車(Autobike)稱為「歐都拜」(日語:オートバイ,羅馬字:Ōtobai)等,而閩南語也音近日語),甚至彼此影響而形成臺灣國語。為了區隔此不同也有稱為臺灣閩南語或臺灣話。
福建鄰近的其他地區
[編輯]明末清初有部分泉州人流入浙江溫州府南部的泰順、蒼南、洞頭、玉環、平陽西部等地。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閩語人口又流入浙東舟山群島普陀、嵊泗部分地區,以及浙西湖州西北部山區。
江蘇、安徽、江西、廣西也有閩語使用者。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閩語人口除流向本省其他地區之外,一部份也播遷至蘇南宜興、溧陽山區以及皖南宣州、徽州山區。但這些人對外都使用當地方言,只有內部才使用閩語。此外,江西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地,廣西的桂平、北流等地亦有閩語人口分佈。
其他海外華人社群
[編輯]-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接近700萬人,閩南系族群有200萬人,閩南(泉漳)人在各方言群中排列第1位,潮州與海南人之人口,排列第4及5位。北馬如吉打、檳城盛行漳州話及潮州話,中、南馬如柔佛通行泉州話。福州話主要分佈於詩巫、實兆遠、砂朥越和沙巴的城市。
- 汶萊:華人人口4萬5800人,大部分為閩南(泉漳)系族群。首都斯里巴加灣通行泉州音閩南語。
- 新加坡:華人人口300萬人,閩南(泉漳)系族群約200萬,潮州人有47萬,海南人有15萬,操閩南語系者,占了華人總人口的78%。盛行泉州音及潮州音閩南語。
- 緬甸:華人大約90萬人,閩南(泉漳)系移民占約30%,通行泉州音閩南語。
- 寮國:華人大約5000餘人,接近多數(90%)為潮州人,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 越南:華人人口近100萬人,潮州人占34%,閩南(泉漳)系6%,海南人2%,共計42%。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差異
[編輯]福州話在福州(福州十邑)地區與海外的(日本、北美、澳大利亞等)福州人社區之間可以互相溝通,與鄰近的福安話也有一定的相近程度,但與閩南語、莆仙語等其他閩語方言則無法互相溝通。因福州民系的人口基數於在歐美和日本且分佈廣泛。在歐美地區和日本,福建話即指福州話。
閩中、北地區,向來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有的甚至僅相隔一山便無法對談。通常越往沿海地區移動,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受官話影響,口語的互通程度就越高。
閩南地區的泉州、廈門、漳州、臺灣所使用的泉漳話,和東南亞的閩台片閩南語可以彼此溝通,與潮汕地區的潮州話(為閩南語分支)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性。因閩南民系的人口基數於福建各民系中最為龐大,且分佈廣泛,使之成為具影響力的一支閩語分支。在東南亞地區,福建話即指閩南語。
研究史
[編輯]福建地區在唐宋時期曾是漢語音韻學興盛的地區之一。唐宋年間的兩部早期韻圖《韻鏡》和《七音略》都跟福建人有着很密切的關係。《韻鏡》的刊印者三山張麟之可能是福州人(福州別稱三山,不過也有其他地方別稱三山的),《七音略》的刊印者鄭樵是莆田人。但唐宋時期人們關心的只是如何解釋《切韻》,而對方言口語並不關心。
已知最早福州話韻書是明嘉靖年間的《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清朝康熙年間,又出現了福州話韻書《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閩南語韻書《渡江書十五音》和《拍掌知音》。其中《渡江書十五音》是參照兩部福州話韻書編成的。乾隆年間,《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與《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這兩部福州話韻書合訂為《戚林八音》並出版刊行,該書系統地記載了18世紀福州話的音系,對其他閩語的韻書影響甚大。後來的《安腔八音》、《建州八音》等閩北、閩東地區韻書便是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響。民國初年,廣東饒邑隆都人(今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人)張世珍參照《渡江書十五音》,編寫了潮州話韻書《潮聲十五音》。
福州、廈門、汕頭、海南、台灣等地開埠後,西方傳教士紛至沓來。為了便於傳教,他們創造了福州土腔羅馬字(福州話平話字)、興化平話字、閩南語白話字、建寧府土腔羅馬字等文字,以便記載閩語。他們也開始首次用西方語言學理論來描寫和解釋閩語。日本學者小川尚義在20世紀初調查了台灣閩南語(台灣話),並為台灣話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0年代,中國學者用現代語言學理論描寫、解釋閩語的著作日益增多。陶燠民的福州話著作《閩音研究》(1930年)、羅常培的廈門話著作《廈門音系》、周辨民的廈門話著作《廈門話的語音結構及聲調特徵》(1931年),都是早期的現代語言學著作。這些著作多注重語音研究方面,且並未涉及各閩語之間的相互比較。之後的《四個閩南方言》等著作,也多著重研究單點方言語音分析。
1950年代以後,臺灣學者首先開始詞彙語法調查研究,出版《福佬話詞彙》(李獻璋,1956年)、《福建語法序說》(李獻璋,1950年)、《臺灣語常用詞彙》(王育德,1958年)、《臺灣語典》(連橫,1957年)、《臺灣閩南語辭典》(許成章,1970年)等書籍。不久中國大陸學者也展開類似研究,發表《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福建漢語》等著作。這一時期是兩岸方言調查的一個高峰期,閩語的比較語言學有了很大發展。
1970年代以後,語言學界對閩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較大進展,蠻話、海南話所通行的較為邊遠的地域,乃至海外各國華人所操的閩語方言,原先都處於研究空白狀態,此時也逐漸開始有了基礎調查材料。隨著方言調查點的密佈,語言學家們得以對其展開更深入地研究。此後,學者們對閩語產生了比較準確的認識,達成了不少共識。目前,閩語的研究規模和研究水平在漢語族各語言中居於比較領先的地位。
注釋
[編輯]- ^ 《大辭海·語言學卷(修訂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1月,「閩方言」條:「閩方言,現代漢語方言之一,亦稱閩語,俗稱福建話」。「福建話」條:「福建話,見閩方言。」
- ^ 2.0 2.1 海南話與閩南片的泉漳小片差異較大,昔日被劃為閩南語的瓊文片,今日直接隸屬於閩語支。
- ^ 例:閩南語中「定」讀作tīng,「群」讀作kûn。
- ^ 例:「澄」在官話中讀作chéng,聲母要送氣;在閩南語中讀作tîng,聲母不送氣。
- ^ 例:閩南語中「飛」讀作pe(廈)/per(泉)/pue(漳),「微」讀作bî。
- ^ 例:閩南語中「知」讀作ti,「娘」讀作niâ。
- ^ 例:閩南語中「鹹」讀作kiâm,「紅」讀作âng。
- ^ 例:閩南語中「熊」讀作hîm。
- ^ 例:閩南語中「歌」讀作kua,「拖」讀作thua。
參考文獻
[編輯]-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人文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2.0 2.1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
- ^ 语言文字. 中國政府網. [2023-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3.
- ^ 國家語言發展法 第二條. [201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閩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陳茂壬,北原癸己男,松田福信. 日華對譯福州語 (jp).
福州語ハ閩語トモ稱スル。
- ^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學務課. 日閩會話 (jp).
閩語(福州語)ハ支那方言中ノ難ナルモノニテ。
- ^ 陶燠民. 閩音研究 (cn).
- ^ 陳立鴎, 羅傑瑞. 閩語入門 1965. 舊金山: 舊金山州立大學. (英語).
Chen, L., & Norman, J. 196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ochow dialect.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State College.
- ^ 陳立鴎, 羅傑瑞. 閩語入門中文本 1965. 舊金山: 舊金山州立大學. (中文).
Chen, L., & Norman, J. 196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ochow dialect.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State College.
- ^ 陳立鴎, 羅傑瑞. 閩英詞彙 1965. 舊金山: 舊金山州立大學. (英語).
- ^ 陳澤民. 閩語新探索 (cn).
- ^ 13.0 13.1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7~208頁
- ^ 14.0 14.1 14.2 14.3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8~209頁
- ^ 李輝. 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
- ^ 《邵武市志·第三十八篇 方 言》第三章 常用語 十、人品職業[永久失效連結]
- ^ 《将乐县志 卷三十五 方 言》 第二章 词 汇 第二节 分类词表 八、人品职业. [2015-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福建概覽 方言[永久失效連結]
- ^ 詹伯慧. 關於閩方言研究的一些思考 (PDF). 《中國語文研究》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1995, (11) [2020-09-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7).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241頁
- ^ 《中國語言地圖集》,B8 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
-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中國語言地圖集》,B12 閩語福建 臺灣 粵東 海南
- ^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68頁
- ^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38頁
- ^ 《中國語言地圖集》,B1-15、B1-16
- ^ 侯官小片包含尤溪縣。
- ^ 但浙南地區通行的蠻講同時受到吳語甌江片深刻影響,歸屬仍存在爭議。
- ^ 《中國語言地圖集》,B8 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 叄 閩語的性質。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 ^ 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刊載於《中國語文》1963年第6期
- ^ 30.0 30.1 30.2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16~217頁
- ^ 广信移民史.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侯精一 (編).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09-212頁.
- ^ 周長楫、林寶卿. 《永安方言》.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2年.
- ^ 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作「稻」
- ^ 35.0 35.1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 福建話.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 ^ 存档副本. [2013-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CHAPTER 2 People and Languag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8-03.,《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8》,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