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州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州韻白話文

中州韵,又称韵白中州音湖广音,是指在明清以南京、中原、江淮、湖广、四川地区为中心跨地通行语。其字音与文言诵读共用一套发音规范。元末《中原音韵》等韵书侧面反映了彼时士人所认识的通行语音。明初,中州音以《洪武正韵》为官方规范,是明代主流通行语。清代官方韵书《音韵阐微》亦遵循中州音既有体系。

历史

[编辑]

元代

[编辑]

相较宋代,白话在元代文学中使用大为增加。元代北曲流行,其词汇以白话为主,字音则载于民间韵书《中原音韵》中,作为唱白,于当地各阶层人皆明白易懂,并造就大量近代早期白话文文献,流传至今。如《中原音韵》所录,当时北曲入声唱如舒声。然而《中原音韵》是否描绘某特定方言音系,该方言口语中入声是否舒化,尚存争议。

明代

[编辑]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之后,颁行《洪武正韵》作为官方韵书。《洪武正韵》既体现了明初文人对文言诵读所用字音的认识,亦确立了官话白话口语的语音规范。明代各地戏曲亦始广泛使用韵白读书音。北曲由于历史原因,依旧以《中原音韵》为韵辙,甚至以之为发音参考,形成“南尊《洪武》,北尊《中原》”之格局,以此“韵白”所指亦常兼含二者。二者最大区别在于南派韵白存有入声而北派以《中原音韵》方式归诸平上去。明代各地人口多次向西南大移民,形成了以韵白为基准的方言湖广话。明代主要白话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均以韵白为主要文体形式。昆曲中,韵白属于上韵,在戏剧中通常为读书人及上层社会人物角色所用发音。明代官话一词所指亦是以韵白为基准的口音。

清代

[编辑]

明清时,韵白虽具官方地位,京白口语作为局部通行俗语亦有一定影响力。清末,京白通行度大为上升。但是由于戏剧的发展,清代韵白影响仍不微。京剧中,韵白是上韵,常为读书人及上层社会人物角色,但丑角等代表底层人物的角色亦可使用京白。1932年民国正式以京白为国语,韵白之官方地位以此而废。

近代

[编辑]

民国受西方国族建构思潮影响,强调民族共同语之规范。1913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通过民主讨论决定了一套发音标准,称为国音,后又称为老国音,其音系实际未出明清以来之韵白体系,尖团之分、舒声入声之分皆存,单字审音亦以读书音为准,例如“内”读作合口呼(IPA: /nwei/),“车”“些”同韵等。1920至1930年闲,受反传统思潮及自身推行国音中挫折之影响,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核心执行者单方面废弃1913民主决定,转而推行京白(北京话),终于1932年废弃老国音。韵白官方地位至此而止。

戏棚官话

[编辑]

多种中国戏剧称其舞台语言承袭自“中原音韵”。例如,粤剧至今仍有古腔“中州音念白[1],潮汕地区亦有使用中州韵的正字戏,与潮剧白字戏不同。

参阅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张慧婷. 粵劇「官話」的入聲研究 (PDF). 语言学系 (香港中文大学). 2006年6月 [2018-04-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