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马华语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马华语
母语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语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 (新加坡华语)
管理机构新加坡 推广华语理事会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
语言代码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cmn
ISO 639-6huyu
Glottolog

新马华语,又称马新华语新马汶华语星马华语马星华语南洋华语[1],通称华语华文是指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圈中普遍使用、富含有当地特色的官话方言,使用人数约8百万。并不是国语普通话(当地称为标准华语),虽然马新两地华语均是以中国大陆普通话及台湾的国语为规范基准,但受到当地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马新华语跟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用辞习惯比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差异较大。简单来说,新马华语即是在中国境外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官话方言的子方言,这种官话方言最大的特征是有入声;两地的华语介绍请见马来西亚华语新加坡华语。由于马来西亚华语使用的词汇和现今北京规范华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政府以及华人社团成立了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范),规范当地不正规的华语用词。

历史

[编辑]

在大马等地的华人社会,早期私塾以方言为教学用语。1919年五四运动后,当地私塾纷纷跟随中国维新派的教育改革,开始把教学语言由方言改为“国语”(即中国普通话华语),这是马新华语的起源。[2]

语言特点

[编辑]

受闽南语影响

[编辑]

东南亚福建话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属于众人使用的汉语方言,因此其对新马华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

普通话:茶 Chá / 安静! / 没邀请(我)
福建话:茶 Teh / 掂!Diam / 无招 Bo Jio

受粤语影响

[编辑]

粤语(俗称广东话)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雪兰莪州霹雳州是主要方言,在新加坡也颇为普遍,所以粤语给当地华语很大的影响,尤其在语法方面。例如标准华语的语法应该是“我先去吃饭”,但粤语的语法是“我去食饭先”;标准华语的语法应该是“先谢谢你”,但粤语的语法是“唔该/多谢你先”。因此,马新华语便受到了粤语的语法的影响,演变成了“xxxxx先”的语法。

受客语影响

[编辑]

客家人普遍分布在怡保、霹雳、砂拉越的美里以及沙巴州的亚庇等等。客家语的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朗朗上口,所以几乎改变了每个的马新华人的一些说话助词,例如:“黎,咧”等。

举例: 我不喜欢鸡排。
马新华语: 我不喜欢吃鸡排咧。

受马来语影响

[编辑]

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国语和官方语言,也是新加坡象征性的法定国语,因此新马华语受到马来语的影响[3]

新马华语:茶 teh / 掂! Diam
马来语:teh / Diam

举例:我不疼你了。
马新华语:我不sayang你了。(sayang为马来语,意思是疼)

举例:我忍不住了。
马新华语:我tahan不到了。/ 我beh tahan了。 (tahan为马来语,意思是忍耐)

举例:喝咖啡
马新华语:喝kopi (kopi为福建话,意思是咖啡)

受英语影响

[编辑]

马新独立前是英国殖民地,英语在马新普遍使用,也是新加坡的主要官方语言和学校教学媒介语,许多科学及科技方面的词汇从英文直译,所以马新华语也有受到英语的影响。

举例: 英语中计程车称为Taxi,而新马华人通常将计程车直接称为“德士”。

举例: 英语中执照称为License,而新马华人也直接称为“礼申”。

其他

[编辑]

举例: 饼干受潮了。
马新华语: 饼干漏风了。 (这句话应该是受粤语的一些次方言影响,例如粤语的莞宝片,而且应该是要写成“露风”,而不是“漏风”,意思饼干在空气中暴露太久从而受潮了。 粤语的“露”与普通话的“漏”音相近。)

叹词

[编辑]

新马华语后方通常会加上独特的语音叹词,而这些语音也会影响整个句子的含义。例如:

  • 是啦! (代表确定的意思)
  • 是咩? (代表怀疑的意思)
  • 是喔! (代表赞同的意思)
  • 是呱? (代表不肯定的意思)
  • 是咯! (代表附和的意思)
  • 是哈? (代表惊讶的意思)
  • 是吼! (代表恍然大悟的意思)
  • 是咧! (代表肯定的意思)

辞汇

[编辑]

中国大陆对外汉语研究学者汪惠迪曾在专访中将华语中国内地普通话的辞汇差别分为五个类型[4]

  • 特有事物或社会现象的词语
由于两国与中国大陆政治体系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许多马新一带特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无法在普通话中找到对应词语,因而衍生出许多马新特有的辞汇。例如新加坡政府用以限制汽车拥有权的拥车证马来西亚新加坡特有的公共房屋形式——组屋马来西亚封衔中的Tun)、丹斯里Tan Sri)和拿督Datuk);马来西亚露天饮食档口嘛嘛档(源自马来语Mamak”,意思指淡米尔人旁遮普及其他南亚裔穆斯林);新马两国早期华人与马来人的后裔——峇峇(男性)娘惹(女性)之类。
  • 与普通话名异实同的词语
这包括那些名称不同,但意思相同的辞汇。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地方语言(如马来语汉语方言)的影响,或由当地人约定俗成计程车被音译为“德士”(英语:Taxi,源自粤语用法,但粤语区一般写作“的士”);普通市场叫做“巴刹”(马来语Pasar)、菜市场则为“湿巴刹”(因渔贩常常导致地面积水之缘故);速食面被称作“杯面”;卡车则被称为“罗厘”(英语:Lorry);百分比被称作“巴仙”(英语:Percent)等等。
  • 与普通话名同实异的词语
名称相同但所指事物不同的辞汇。马新华语中,“饭盒”(源自粤语用法)指的是中国大陆盒饭台湾便当,不一定表示装食物用的容器(偶尔两者含义亦共用一词);“计算机”不是电脑(或电子计算机)而是计算器 (与台湾和用法相近)。
  • 与普通话不同的用语
这一类辞汇不多,指的是名称与意思相同,但使用色彩不同。例如“遣送”的原意为遣返送回[5],但马新当地则把它当作“派遣”之意[6]
  • 与普通话不同的外来语译名
涉及的外来语通常是马新一带的独有用语。例如:中国大陆的“马哈蒂尔”与马来西亚的“马哈迪”(Tun Dr. Mahathir Mohamad大马第四任首相);马币Ringgit”在中国大陆译为“林吉特”,马来西亚则将其规范为“令吉”。

口语

[编辑]

马新华人的口语一般上在辞汇腔调文法等方面都有其他语言(如马来语英语)或汉语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的痕迹,不同群体或地区的说法也都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年长一辈的闽籍华人可能把身份证称作“登记”(当地闽南语称呼);年轻一辈则会称之为“I.C.”(英语Identity Card的缩写)。

另外,马新华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自创新词语,尽管这些词语并非当地规范。例如:用“跳飞机”(一种儿童游戏)来形容没有获得准证非法外国工作的人、用“香蕉人”来讽刺只会说英文的华人(取其外黄内白之意)、用“吃”(源自粤语俗话“蛇王”)来形容在工作时间故意懒惰行为或人、等等。

语音

[编辑]

马新华语的前身是中国的北方官话,但现已与之相去天渊,但却与当今中国南方的汉语口音有相似之处。其发音跟北京话有很大的不同,如平翘舌不分、儿化消失、轻声不明显、保留入声、“不”和“一”字不变调而一律念成去声、入声现象,同时也可能带南方方言口音。

文字

[编辑]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的学术界统一使用简体中文;然而多数马新华人仍然看得懂繁体中文。原因是繁体字在民间或媒体中普遍存在着,例如华人商店的招牌、旧告示、许多非学术类中文书籍也都沿用了繁体中文。马新报章大致上采用简化字,但马来西亚有例外:报刊如《光明日报》、《星洲日报》、《中国报》就使用“标题繁体字,内容简化字”的方式让简繁中文并存。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南洋华语俚俗辞典 - BookSG - 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 eresources.nlb.gov.sg. [2021-03-05]. 
  2. ^ 冯久玲。《探讨马来西亚华语教育新方向——走向规范,与世界接轨》[R]。吉隆坡: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汉语吉隆玻中心,2006年。[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现代汉语语法》,罗华焱著,第三章:词汇、第十节:词汇的规范、《本地流行词语与规范词语对照表》第150及151页
  4. ^ 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5. ^ 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
  6. ^ 普通话辞汇和马新华语辞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8.

来源

[编辑]
书籍
  • 罗华炎. 《現代漢語語法》 第六版(增订版). 艺青出版. 2000年11月: 第150、151页. ISBN 983-9626-56-6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