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利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利语
Pāḷi पालि
发音[paːli]
母语国家和地区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泊尔孟加拉
灭亡现无以巴利语为母语者,只用于书面交流和诵经使用
语系
文字婆罗米文开始的各种婆罗米系文字拉丁字母(如IASTISO 15919等)
语言代码
ISO 639-1pi
ISO 639-2pli
ISO 639-3pli


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巴利语IAST/ISO 15919: Pāḷi、पालि)是古印度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是印度俗语普拉克里特诸语言之一。巴利语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婆罗米文天城文,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英国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英语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所采用的适用于各种印度语言的拉丁字母转写

起源

[编辑]

从字面上来看,巴利(Pāli),是线、行,或是文章、经典的意思,和注释、评论相对。按南传上座部的记载,称传诵巴利三藏的语言,为“摩揭陀语”(Māgadhī),或“根本语”(Mūla-Bhāsā)。后来才叫其“圣典语”(Pāli),即“巴利语”[1]

锡兰上座部佛教的传说,现存的《巴利语大藏经》就是阿育王的儿子[2]摩哂陀带到锡兰去的版本,所以巴利语也就是摩揭陀语。在公元前二六年前后以僧伽罗字母记录下来[1]。在公元五世纪,觉音尊者将僧伽罗语注释书转译为巴利圣典语[3]

然而,据季羡林考证,根据语言学的特征,巴利语应是属于古印度西部的方言,与流行于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4]。印度地方现存的三十多件阿育王敕令中,属于西部群的基尔纳尔刻文,最接近巴利语。巴利佛教所属的上座部,其根据地即是西部印度优禅尼为主的地方,且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刻文也与巴利语相近。并且,把上座部佛教传入锡兰的摩哂陀长老,据说生于优禅尼,并在这里出家[1]

在巴利语和摩揭陀俗语之间有很多显著的相似性,摩揭陀俗语是保存在古代耆那教经典中的古老形式的摩揭陀语。摩揭陀俗语同巴利语在类似要点上不同于阿育王题刻的东部俗语。例如,摩揭陀俗语也不把r变更为l,并且在名词变格中至少在很多押韵的地方显示了结尾-o而非东部俗语的-e。这种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因为耆那教的创始者尼乾陀若提子(被教徒尊称为大雄 Mahāvīra)和释迦牟尼佛在相同的地域(摩揭陀国)传教。

语音系统

[编辑]

元音

[编辑]
高度 前后
i [i]

ī [iː]

u [u]

ū [uː]

e [e], [eː] a [ɐ] o [o], [oː]
ā [aː]

长和短元音只对比于开音节中;在闭音节中所有元音总是短的。短和长的eo是互补分布的:短变体只出现闭音节中,长变体只出现在开音节中。短和长的eo因此不是不同的音位。

有叫做anusvāra的声音(梵语术语;巴利语为:nigghahita),用罗马化字母ISO 15919)或IAST)表示,在多数传统字母中用凸出点来表示,最初用作标记前面的元音要鼻音化的事实。就是说,aṃ, iṃuṃ表示[ã], [ĩ][ũ]。但是在很多传统发音中,anusvāra被发音得更强,像软腭鼻音[ŋ],所以这些声音转而被发音为[ãŋ], [ĩŋ][ũŋ]。但是永远不跟随在长元音之后发音;在被增加到以长元音结尾的词干的时候,ā, īū要转换成相应的短元音,比如kathā + ṃ变成kathaṃ而非*kathāṃdevī + ṃ变成deviṃ而非*devīṃ

辅音

[编辑]

下面表格列出巴利语辅音。粗体是传统罗马化字母,方括中的是它的IPA发音。

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
塞音/塞擦音 近音 擦音
清音 浊音 边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鼻音 不送气 送气
软腭音/声门音 k [k] kh [kʰ] g [ɡ] gh [ɡʱ] [ŋ] h [h]
硬腭音/龈后音 c [tʃ] ch [tʃʰ] j [dʒ] jh [dʒʱ] ñ [ɲ] y [j]
卷舌音 [ʈ] ṭh [ʈʰ] [ɖ] ḍh [ɖʱ] [ɳ] r [ɻ] [ɭ] ḷh [ɭʱ]
齿音/齿龈音 t [t̪] th [t̪ʰ] d [d̪] dh [d̪ʱ] n [n̪] l [l] s [s]
唇音 p [p] ph [pʰ] b [b] bh [bʱ] m [m] v [ʋ]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龈后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m] n [n̪] [ɳ] ñ [ɲ] [ŋ]
塞音/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气 p [p] t [t̪] [ʈ] c [tʃ] k [k]
送气 ph [pʰ] th [t̪ʰ] ṭh [ʈʰ] ch[tʃʰ] kh [kʰ]
浊音 不送气 b [b] d [d̪] [ɖ] j [dʒ] g [ɡ]
送气 bh [bʱ] dh [d̪ʱ] ḍh [ɖʱ] jh [dʒʱ] gh [ɡʱ]
擦音 s [s] h [h]
近音 v [ʋ] r [ɻ] y [j]
边音 不送气 l [l] [ɭ]
送气 ḷh [ɭʱ]

在巴利语中上述音素除了, ḷh都是独立的音位只出现在软腭塞音之前。ḷhḍh在单独出现在元音之间时的同位异音

构词法

[编辑]

巴利语是高度词形变化的语言,其中几乎所有词,除了承载基本意义的词根之外,还包含一个或多个词缀(通常是后缀),它们某种方式修改意义。名词要为了和格而变化词尾;动词词形变化要承载关于人称、数、时态语气的信息。

名词变格

[编辑]

巴利语名词为三个文法(阳性,阴性,中性)和两个数(单数,复数)而词尾变化。名词还在原则上显示八个主格paccatta),呼格宾格upayoga),工具格karaṇa),与格sampadāna),离格属格sāmin),和方位格bhumma);但是在很多实例中,两个或多个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别是对于属格和与格。

a-词干

[编辑]

a-词干,它的未变格词干结尾于短a/ə/),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宾格中不同。

阳性(loka-“world”) 中性(yāna-“carriage”)
单数 复数 单数 复数
主格 loko lokā yānaṃ yānāni
呼格 loka
宾格 lokaṃ loke
工具格 lokena lokehi yānena yānehi
离格 lokā(lokamhā, lokasmā; lokato) yānā(yānamhā, yānasmā; yānato)
与格 lokassa(lokāya) lokānaṃ yānassa(yānāya) yānānaṃ
属格 lokassa yānassa
方位格 loke(lokasmiṃ) lokesu yāne(yānasmiṃ) yānesu

ā-词干

[编辑]

名词的词干结尾于ā/aː/)总是阴性的。

阴性(kathā-“story”)
单数 复数
主格 kathā kathāyo
呼格 kathe
宾格 kathaṃ
工具格 kathāya kathāhi
离格
与格 kathānaṃ
属格
方位格 kathāya, kathāyaṃ kathāsu

i-词干和u-词干

[编辑]

i-词干和u-词干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宾格上不同。呼格有同于主格的形式。

阳性(isi-“seer”) 中性(akkhi-“eye”)
单数 复数 单数 复数
主格 isi isayo, isī akkhi, akkhiṃ akkhī, akkhīni
呼格
宾格 isiṃ
工具格 isinā isihi, isīhi akkhinā akkhihi, akkhīhi
离格 isinā, isito akkhinā, akkhito
与格 isino isinaṃ, isīnaṃ akkhino akkhinaṃ, akkhīnaṃ
属格 isissa, isino akkhissa, akkhino
方位格 isismiṃ isisu, isīsu akkhismiṃ akkhisu, akkhīsu
阳性(bhikkhu-“monk”) 中性(cakkhu-“eye”)
单数 复数 单数 复数
主格 bhikkhu bhikkhavo, bhikkhū cakkhu, cakkhuṃ cakkhūni
呼格
宾格 bhikkhuṃ
工具格 bhikkhunā bhikkhūhi cakkhunā cakkhūhi
离格
与格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cakkhuno cakkhūnaṃ
属格 bhikkhussa,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bhikkhunnaṃ cakkhussa, cakkhuno cakkhūnaṃ, cakkhunnaṃ
方位格 bhikkhusmiṃ bhikkhūsu cakkhusmiṃ cakkhūsu

书写

[编辑]

带有变音符号的巴利语字母

[编辑]

历史上,巴利语的最先书写记录据信是在斯里兰卡基于早先口头传承而写成的。依据斯里兰卡的大编年史《大史》,由于国家闹大饥荒,佛教僧侣在公元前100年Vattagamini王期间写下了巴利语圣典。写下的巴利语的传播保持了一套通用的字母音值系统,但使用各种各样的实际文字来表达这些音值。这使很多西方人糊涂,他们意图假定一种文字不可避免的连结著一组音素。

斯里兰卡,巴利语文本记录于新哈勒文(僧伽罗文)。其他地区文字,最显著的有高棉文缅甸文、傣文(传统傣仂文)和现代泰文(自从1893年),天城文和东南亚孟族人的孟文、寮文也已经被用来记录巴利语。

自从十九世纪,巴利语已经用罗马文字书写了。Frans Velthuis设计了一个可选方案允许使用普通ASCII码来打字而不用变音符号,但是它比标准Rhys Davids系统(见下)要更少可读性。

巴利语字母如下排序(以天城字母的顺序为基准,巴利语专用的发音摆在最后):

a ( अ )、ā ( आ )、i ( इ )、ī ( ई )、
u ( उ )、ū ( ऊ )、e ( ए )、o ( ओ )、-ṃ ( अं )、
k ( क )、kh ( ख )、g ( ग )、gh ( घ )、ṅ ( ङ )、
c ( च )、ch ( छ )、j ( ज )、jh ( झ )、ñ ( ञ )、
ṭ ( ट )、ṭh ( ठ )、ḍ ( ड )、ḍh ( ढ )、ṇ ( ण )、
t ( त )、th ( थ )、d ( द )、dh ( ध )、n ( न )、
p ( प )、ph ( फ )、b ( ब )、bh ( भ )、m ( म )、
y ( य )、r ( र )、l ( ल )、v ( व )、
s ( स )、h ( ह )、ḷ ( ळ )、ḷh ( ऴ )。

ḷh尽管是h的连写,但实际上是一个单一音素,如同kh、gh、ch...等等。

电脑上的巴利语转写

[编辑]

有多种字体用于巴利语转写,但是不推荐老的ASCII字体比如Leedsbit PaliTranslit, Times_Norman, Times_CSX+, Skt Times, Vri RomanPali CN/CB等,因为它们彼此不兼容并且在技术上过时了。推荐Unicode标准的字体,因为Unicode是所有字体的前景、易于相互移植。

但是不是所有Unicode字体都包含必须的字符。要正确的显示用于罗马化巴利语(或梵语)的所有变音符号,Unicode字体必须包含下列字符范围:

  • Basic Latin: U+0000 – U+007F
  • Latin-1 Supplement: U+0080 – U+00FF
  • Latin Extended-A: U+0100 – U+017F
  • Latin Extended-B: U+0180 – U+024F
  • 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 U+1E00 – U+1EFF

巴利圣典协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向Windows和Linux计算机推荐VU-Times字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Gandhari Unicode字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雪域数码图书馆推荐Times Ext Roman字体,和到其他一些可用于巴利语的Unicode字体的链接。还有一名英国佛教僧侣Bhikkhu Pesala提供了原为自己设计的一些巴利语Unicode 字体,和用于Windows XP的某些巴利语键盘。进一步的,Alanwood的Unicode资源的字体段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链接了可用于巴利语录入的一些通用字体,如果它们覆盖了上述字符范围的话。

使用ASCII的巴利语文本

[编辑]

Velthuis方案最初由Frans Velthuis在1991年为他给TEX排字系统设计的“devnag”天城体字体开发的。表示巴利语变音符号的这种系统已经用于某些web站点和讨论列表。

下表比较各种常用表示:

字符 ASCII表示 字符名 Unicode编码 HTML代码
ā aa a macron U+0101 ā
ī ii i macron U+012B ī
ū uu u macron U+016B ū
.r r dot-under U+1E5B
.l l dot-under U+1E37
.m m dot-under U+1E43
.h h dot-under U+1E25
"n n dot-over U+1E45
ñ ~n n tilde U+00F1 ñ
.n n dot-under U+1E47
.t t dot-under U+1E6D
.d d dot-under U+1E0D
ś "s s acute U+015B ś
.s s dot-under U+1E63

巴利语与梵语

[编辑]

尽管巴利语不能被认为是古典梵语或更早的吠陀梵语的直接后代,这些语言明显有非常密切关联,并且巴利语和梵语的共同特征总是很容易被熟悉二者的印度人识别出来。实际上,大部分的巴利语和梵语的词干都是在形式上同一的,只在词尾变化的细节上有所区别。

这种联系是如此充分的众所周知,以至于来自梵语的技术术语可以通过一组常规的音韵变换轻易的转换成巴利语。这种变换模拟出了曾在原巴利语中发生的音韵发展的子集。由于这些变换的流行,不总能得知给定的巴利词是古俗语词汇的一部分,还是从梵语借来的变换后的词。梵语词有规律的对应于巴利词的存在性不总是巴利词源的可靠证据,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反向构词可以从俗语词创造出假造的梵语词。

下列音位学处理不意图作为对从古印度祖先语言产生巴利语的历史变化的详尽描述,而是在梵语和巴利语之间最常见的音韵等式的总结,并且不声称其完备性。

元音和双元音

[编辑]
  • 梵语的aiau总是分别单元音化为巴利语的eo
例如:maitrīmettā, auṣadhaosadha
  • 梵语的ayaava同样经常简约为巴利语的eo
例如:dhārayatidhāreti, avatāraotāra, bhavatihoti
  • 梵语的avi成为巴利语的e(就是aviaie
例如:sthavirathera
  • 梵语的在巴利语中出现为a, iu,经常一致于在随后音节中元音。有时还在唇音之后变为u
例如:ktakata, tṣṇataṇha, smtisati, ṣiisi, dṣṭidiṭṭhi, ddhiiddhi, juuju, spṣṭaphuṭṭha, vddhavuddha
  • 梵语的长元音在两个随后辅音的序列之前被缩短。
例如:kṣāntikhanti, rājyarajja, īśvaraissara, tīrṇatiṇṇa, pūrvapubba

辅音

[编辑]

音素变更

[编辑]
  • 梵语的咝擦音ś, s合并到一起为巴利语的s
例如:śaraṇasaraṇa, doadosa
  • 梵语的塞音ḍh在元音之间成为ḷh(同于吠陀梵语)
例如:cakravāacakkavāa, virūḍhavirūḷha

同化

[编辑]
一般规则
[编辑]
  • 很多从一个辅音到临近辅音的同化出现在巴利语的发展中,产生了大量的(双)辅音。因为长辅音的送气只在这个簇的最后辅音上是可识别的,长辅音kh, gh, ch, jh, ṭh, ḍh, th, dh, ph, bh出现为kkh, ggh, cch, jjh, ṭṭh, ḍḍh, tth, ddh, pph, bbh,而非khkh, ghgh等。
  • 在同化会在词首生成长辅音(或不送气塞音+送气塞音的序列)的时候,词首长辅音要简化为一个单一辅音。
例如:prāṇapāṇa(非ppāṇa), sthavirathera(非tthera), dhyānajhāna(非jjhāna), ātiñāti(非ññāti
  • 在同化会在词中间生成三辅音序列的时候,长辅音要简化直到在序列中只有两个辅音。
例如:uttrāsauttāsa(非utttāsa), mantramanta(非mantta), indrainda(非indda), vandhyavañjha(非vañjjha
  • 从同化得出的序列vv要变更为bb
例如:sarvasavvasabba, pravrajatipavvajatipabbajati, divyadivvadibba
整体同化
[编辑]

整体同化就是一个音素变为同一于临近音素,它有两种类型:随后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于随后的音素;而跟前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于前面的音素。

随后同化
[编辑]
  • 内部的visarga同化为随后的清塞音或咝擦音
例如:duḥkṛtadukkata, duḥkhadukkha, duḥprajñaduppañña, niḥkrodha(=niṣkrodha)→ nikkodha, niḥpakva(=niṣpakva)→ nippakka, niḥśokanissoka, niḥsattvanissatta
  • 两个不类似的梵语塞音的序列中,第一个塞音同化为第二个塞音
例如:vimuktivimutti, dugdhaduddha, utpādauppāda, pudgalapuggala, udghoṣaugghosa, adbhutaabbhuta, śabdasadda
  • 在两个不类似鼻音的序列中,第一个鼻音同化为第二个鼻音
例如:unmattaummatta, pradyumnapajjunna
  • j同化为随后的ñ(就是成为ññ
例如:praāpaññā, ātiñāti
  • 梵语的流音rl同化为随后的塞音、鼻音、咝擦音或v
例如:rgamagga, karmakamma, varṣavassa, kalpakappa, sarvasavvasabba
  • r同化为随后的l
例如:durlabhadullabha, nirlopanillopa
  • d有时同化为随后的v,生成vvbb
例如:udvignauvviggaubbigga, dvādaśabārasa(比较于dvādasa
  • td在出现于词素边界上的时候,可以同化为随后的sy
例如:ut+savaussava, ud+yānauyyāna
跟前同化
[编辑]
  • 鼻音有时同化为前面的塞音(在其他插音出现的情况请参见后面)
例如:agniaggi, ātmanatta, prāpnotipappoti, śaknotisakkoti
  • m同化为词首咝擦音
例如:smaratisarati, smṛtisati
  • 鼻音同化为前面的塞音+咝擦音簇,它接着有如没有跟随鼻音那样发展(参见后面的部分同化)
例如:kṣṇatikṣatikkha, lakṣmīlakṣīlakkhī
  • 梵语的流音rl同化为前面的塞音、鼻音、咝擦音或v
例如:prāṇapāṇa, grāmagāma, śrāvakasāvaka, agraagga, indrainda, pravrajatipavvajatipabbajati, aśruassu
  • y同化为前面的非齿/卷舌塞音或鼻音
例如:cyavaticavati, jyotiṣjoti, jyarajja, matsyamacchyamaccha, lapsyatelacchyatelacchati, abhyāgataabbhāgata, ākhyātiakkhāti, saṃkhyāsaṅkhāsaṅkhyā也同样), ramyaramma
  • y同化为前面的非词首v,生成vvbb
例如:divyadivvadibba, veditavyaveditavvaveditabba, bhāvyabhavvabhabba
  • yv同化为任何前面的塞擦音,生成ss
例如:paśyatipassati, śyenasena, aśvaassa, īśvaraissara, kariṣyatikarissati, tasyatassa, svāminsāmī
  • v有时同化为前面的塞音
例如:pakvapakka, catvāricattāri, sattvasatta, dhvajadhaja
部分和相互同化
[编辑]
  • 梵语的在塞音前的咝擦音同化为这个塞音,并且如果这个塞音不是送气的,则变为送气的;就是说śc, st, ṣṭsp变为cch, tth, ṭṭhpph
例如:paścātpacchā, astiatthi, stavathava, śreṣṭhaseṭṭha, aṣṭaaṭṭha, sparśaphassa
  • 在咝擦音-塞音-流音序列中,流音同化为前面的辅音,并且这个簇表现得如同咝擦音-塞音序列,就是说strṣṭr变为tthṭṭh
例如:śāstraśastasattha, ṣṭraraṣṭaraṭṭha
  • tps之前成为c,并且这个咝擦音同化为前面的音素并送气(就是说序列tsps成为cch
例如:vatsavaccha, apsarasaccharā
  • 咝擦音同化为前面的k并送气(就是说序列kṣ变为kkh
例如:bhikṣubhikkhu, kṣāntikhanti
  • 跟随着y的任何齿或卷舌塞音或鼻音都转换成相应的硬腭音,并且y同化为这个新辅音,就是说ty, thy, dy, dhy, ny成为cc, cch, jj, jjh, ññ;类似的ṇy变为ññ。在塞音前的鼻音变成共享这种变化的硬腭音。
例如:tyajaticyajaticajati, satyasacyasacca, mithyāmichyāmicchā, vidyāvijyāvijjā, madhyamajhyamajjha, anyaañyaañña, puṇyapuñyapuñña, vandhyavañjhyavañjjhavañjha
  • 序列mr变为mb,通过在鼻音和流音之间插入一个塞音,随后把这个流音同化为这个塞音,并且最后简化结果的长辅音。
例如:āmraambraamba, mratamba

插音

[编辑]

有时在特定辅音序列中插入插音元音。如对,可以插入a, iu,依赖于邻接辅音或在随后音节中元音的影响。i经常出现在i, y或硬腭音附近;u经常出现在u, v或唇音附近。

  • 塞音+鼻音序列有时用au分离
例如:ratnaratana, padmapadumau受唇音m的影响)
  • 序列sn在词首可以变为sin
例如:snānasināna, snehasineha
  • i可以插入在辅音和l之间
例如:kleśakilesa, glānagilāna, mlāyatimilāyati, ślāghatisilāghati
  • 在词首咝擦音和r之间可以插入插音元音
例如:śrīsirī
  • 序列ry一般变为riyi受随后的y的影响),但出于元音缩短的目的仍被当作双辅音序列
例如:āryaaryaariya, sūryasuryasuriya, vīryaviryaviriya
  • ai插入rh之间
例如:arhatiarahati, garhāgarahā, barhiṣbarihisa
  • 在其他的辅音序列中有零星的插音
例如:caityacetiya(非cecca), vajravajira(非vajja

其他变更

[编辑]
  • 梵语的任何在鼻音前的咝擦音都变为跟随着h的鼻音序列,就是说ṣṇ, snsm成为ṇh, nhmh
例如:tṛṣṇataṇha, uṣṇīṣauṇhīsa, asmiamhi
  • 序列śn成为ñh,由于n同化为前面的硬腭咝擦音
例如:praśnapraśñapañha
例如:jihvājivhā, gṛhyagayha, guhyaguyha
  • h经历与随后的鼻音的对调
例如:gṛhṇātigaṇhāti
  • ye和元音之间成为长辅音
例如:śreyasseyya, MaitreyaMetteyya
  • 浊送气音比如bhgh罕见的偶尔变为h
例如:bhavatihoti, -ebhiṣ-ehi, laghulahu
  • 齿音和卷舌音零星的变为对方
例如:jñānañāa(非ñāna), dahatiahati(比较于Pāli dahatiala(非a), sthānaṭhāna(非thāna), duḥkṛtadukkaa(比较于Pāli dukkata

例外

[编辑]

有对上述规则的一些显著的例外;其中很多是常用的俗语词而不是从梵语中借用来的。

  • āryaayya(比较于ariya
  • gurugaru(adj.)(比较于guru(n.))
  • puruṣapurisa(非purusa
  • vṛkṣarukṣarukkha(非vakkha

巴利语与爱卢语

[编辑]

巴利语与梵语的闗系密切是众所就知,因两种语言有大量的研究。但巴利语与梵语都受到古印度的其他俗语如爱卢语(Eḷu)、甚或更早的源头语如亚兰语希伯来语所影响,跨地域的语言研究仍在期待中。爱卢语亦是中期雅利安语的其中一种,公元三世纪前已在用。爱卢语是辛哈拉(Sinhalese)语的源头语。爱卢语的词干在形式上大量与巴利语相同,通过语音转换,爱卢语即能转为巴利语与梵语,与梵语转巴利语的技术相同。

元音和双元音

[编辑]
  • 梵语的aiau总是分别单元音化为爱卢语及巴利语的eo
例如:maitrīmettā, auṣadhaosadha
  • 梵语的avi成为爱卢语及巴利语的e(就是aviaie
例如:sthavirathera

发音改变

[编辑]
  • 梵语及巴利语首音ca 化为爱卢语 sh
例如: candasanda, handa
  • 梵巴语的P若非删除 ,转成 v
例如: paruva, padiva
  • 梵语的咝擦音ś, s合并到一起为爱卢语及巴利语的s
例如:śaraṇasaraṇa, doadosa

爱卢语与巴利语相同词语表

[编辑]
爱卢语 巴利语 中文
äsa akkhi
aga agga 最高, 顶端
ahasa ākāsa 天空
akosa akkosa 侮辱, 责备
akmana akkamana 攻击
akura akkhara 字母
anada ānanda 幸福,阿难
aruta attha 意思, 利益, 财富, 事件
asuna āsana 座位
ata hatta
atuna anta
bambu brahma 梵天
basa bhāsā 语言
bima bhūmi
boduna bhojana 食物
bodu buddha 佛陀
bōsat bōdhisatta 菩萨
dahama, dam dhamma
data danta
däla jāla
devola devālaya 神庙
diga, digu dīgha
diva jivhā 舌头

字体图集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贺匀、蔡奇林. 略 談巴利語. [201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2. ^ 大唐西域记》有他是阿育王的弟弟的传说。
  3. ^ 《小王统史》:“其时所有译成锡兰语之义解,为一切人之根本言语摩羯陀语。在生类所有言语中,如此〔语〕持来利益,所有之长老阿阇梨而见为如圣典。由彼总终达耶!彼〔佛音〕为礼大菩提树,而去阎浮洲。”
  4. ^ 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大学人文科学学报》一九五七年第一期:我们还可以从语言特征上来阐明巴利文不是摩揭陀语。关于巴利文的流行地区问题,学者们有各种不同意见。Westergaard(《Über den ältesten Zeitraum der indischen Geschichte》, p. 87.)和E. Kuhn(《Beiträge zur Pāli-Grammatik》, pp. 6 ff.)认为巴利文是优襌尼(Ujjayinī)地方的方言。R. O. Franke从碑刻方面来着手研究这个问题,结论是︰巴利文是宾陀山(Vindhya)中部至西部一带的方言(《Pāli und Sanskrit》, pp. 131 ff.)。Sten Konow也以为宾陀山地带就是巴利文的故乡(《The Home of Paiśāci》, ZDWG. 64, p. 95 ff.),因为他发现巴利文与毗舍遮语之间相同的地方很多,而毗舍遮的故乡他就定为优襌尼(Grerson,《The paiśāca Language of North-Western India》, Asiatic Society Monographs. Vol. Ⅷ, 1906.书中说毗舍遮语是印度西北部方言。)。H. Oldenberg最初主张巴利文是羯陵迦(Kaliṅga)方言(巴利文《律藏》,vol. I. London 1879, pp. L ff.)。附和此说者有E. Müller(《Simplilfied Grammar of the Pāli Language》, London 1884, p.111.)。但是H. Oldenberg后来又放弃了前说,另立新说,说巴利文是马拉提语的前身(《Die Lehre des Upanishaden und die Anfänge des Buddhismus》, Göttingen 1915, p. 283.)。E. Windisch(《Über den sprachlichen Charakter des Pali》, Actes du XIVe Congres International des Orientalistes, prem. Partie, Paris 1906, pp. 252 ff.)和W. Geiger(《Pāli literatur und Sprache》, Strassburg 1916, p. 5.)则复归旧说,说巴利文就是摩揭陀方言(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不胜枚举,请参阅︰季羡林《使用不定过去时作为确定佛典年代和来源的标准》“Die Verwedung des Aorists als Kriterium für Alter und Ursprung buddhistischer Texte”。德国《格廷根科学院集刊.语言学历史学类》,1949, p. 288. Anm, 2.)。上面这些说法虽然纷歧,但也有比较一致的一点,这就是︰多数学者都主张巴利文是一个西部方言。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巴利文的形态变化与阿育王石刻的吉尔那尔石刻相似,如“于”格的语尾是-amhi﹑-e“业”格复数的语尾是-ne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摩揭陀语则是一个东部方言,r变成l,s变成ś,以-a作尾声的字“体”格的语尾是 -e等等。两者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混为一谈。
  5. ^ Digitised Manuscripts - The British Library. [202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6. ^ พิพิธภัณฑสถานแห่งชาติ หริภุญไชย - Virtual tour.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参考文献

[编辑]
  • See entries for "Pali"(written by K. R. Norman英语K. R. Norman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and "India--Buddhism" in 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Religion,(Sawyer ed.)ISBN 978-0-08-043167-3
  • Warder, A.K. Introduction to Pali 3rd. 巴利圣典协会. 1991. ISBN 0860131971. 
  • de Silva, Lily. Pali Primer 1st.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ations. 1994. ISBN 817414014X. 
  • Müller, Edward. Simplified Grammar of the Pali Language.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5 [1884]. ISBN 8120611039. 

延伸阅读

[编辑]
  • Gupta, K. M.(2006). Linguistic approach to meaning in Pali. New Delhi: Sundeep Prakashan. ISBN 978-81-7574-170-6
  • Müller, E.(2003). The Pali language: a simplified grammar. Trubner's collection of simplified grammars. London: Trubner. ISBN 978-1-84453-001-4
  • Oberlies, T., & Pischel, R.(2001). Pāli: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Theravāda Tipiṭaka. Indian philology and South Asian studies, v. 3.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ISBN 978-3-11-016763-4
  • Hazra, K. L.(1994). Pāli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systematic survey and historical study. Emerging perceptions in Buddhist studies, no. 4-5. New Delhi: D.K. Printworld. ISBN 978-81-246-0004-7
  •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1979).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system for the romanization of Lao, Khmer, and Pali. New York: The Institute.
  • Soothill, W. E., & Hodous, L.(1937).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with Sanskrit and English equivalents and a Sanskrit-Pali index.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