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的主题是一度名为
晋平郡的
晋安郡。关于南朝史书记载百济在中国东北辽西地区建立的
晋平郡,请见“
晋平郡”。
晋安郡,中国古代的郡。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置晋安郡,治所在侯官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属扬州。下辖八县:原丰县、新罗县、宛平县、同安县、侯官县、罗江县、晋安县、温麻县。东晋属江州。辖境相当今福建省东部及南部。
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复改晋平郡为晋安郡。梁天监后先后分置梁安郡、南安郡,辖境缩小,仅有今福建省东部地区,此时晋安县(治今泉州南安丰州镇)已属南安郡,不属于晋安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晋安郡,其地属泉州(711年之前的泉州指的是福州,与今泉州(时武荣州)不同)。[1]
- 林禄,字世荫,黄门侍郎,晋明帝三年(325年)奉命出守晋安郡,(357年)于晋安辞世,为晋的五朝元老,晋太宗追封为晋安王
- 张茂度,吴郡吴人,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因受卢循符书、供其调役而被免官。[4]
- 张畅,字少微,吴郡吴人,宋文帝时在任。[5]
- 沈云子,吴兴武康人,宋文帝时在任。[6]
-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到四年(505年)在任。[17]
- 刘鬷,沛国相人,梁武帝天监初出任,天监五年(506年)改为内史。[18]
- 陈羽,晋安侯官人,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由太守改称,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改为太守。[24]
晋安国(454年—460年)|食邑3000户[26]
|
以讨鲁爽之功封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晋安郡开国公 |
(巴东郡)忠烈公 |
柳元景 |
454年—460年 |
|
改封巴东郡开国公
|
晋安国(460年—466年)丨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晋安郡王 |
|
刘子勋 |
460年—466年 |
宋孝武帝第三子
|
即皇帝位,国除
|
晋平国(468年—471年)丨食邑3000户
|
由山阳郡王改封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晋平郡王 |
剌王 |
刘休祐 |
468年—471年 |
宋文帝第十三子
|
伏诛,国除
|
晋安国(482年—494年)丨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晋安郡王 |
|
萧子懋 |
482年—494年 |
齐武帝第七子
|
伏诛,国除
|
晋安国(494年—502年)丨食邑3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晋安郡王 |
|
萧宝义 |
494年—502年 |
齐明帝长子
|
梁受禅,国除
|
晋安国(506年—531年)|食邑8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晋安郡王 |
|
萧纲 |
506年—531年 |
梁武帝第三子
|
立为皇太子,国除
|
晋安国(552年—555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晋安郡王 |
|
萧方智 |
552年—555年 |
梁元帝第九子
|
即皇帝位,国除
|
晋安国(565年—589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晋安郡王 |
|
陈伯恭 |
565年—589年 |
陈文帝第六子
|
陈亡,国除
|
- ^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宋书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 ^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宋书 卷五十九 列传第十九》
- ^ 《宋书 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
- ^ 《宋书 卷九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 ^ 8.0 8.1 《宋书 卷九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 ^ 《南齐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
- ^ 《南齐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
- ^ 《南齐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 ^ 《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 《宋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 ^ 《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 ^ 15.0 15.1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 ^ 《梁书 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四》
- ^ 《梁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二九》
- ^ 《梁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 ^ 《梁书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四》
- ^ 《梁书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 ^ 《梁书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三》
- ^ 《梁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六》
- ^ 《梁书 卷十五 列传第九》
-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陈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 ^ 《梁书 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 ^ 《宋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