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 (钱海岳)
中国二十四史 | ||||
---|---|---|---|---|
次序 | 书名 | 作者 | ||
姓名 | 时代 | |||
1 | 史记 | 司马迁 | 西汉 | |
2 | 汉书 | 班固 | 东汉 | |
3 | 后汉书 | 范晔 | 刘宋 | |
4 | 三国志 | 陈寿 | 西晋 | |
5 | 晋书 | 房玄龄等 | 唐 | |
6 | 宋书 | 沈约 | 萧梁 | |
7 | 南齐书 | 萧子显 | ||
8 | 梁书 | 姚思廉 | 唐 | |
9 | 陈书 | |||
10 | 魏书 | 魏收 | 北齐 | |
11 | 北齐书 | 李百药 | 唐 | |
12 | 周书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寿 | ||
14 | 北史 | |||
15 | 隋书 | 魏徵等 | ||
16 | 旧唐书 | 刘昫等 | 后晋 | |
17 | 新唐书 | 欧阳修等 | 北宋 | |
18 | 旧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欧阳修 | ||
20 | 宋史 | 脱脱等 | 元 | |
21 | 辽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张廷玉等 | 清 | |
相关 | 东观汉记 | 刘珍等 | 东汉 | |
相关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国 | |
相关 | 清史稿 | 赵尔巽等 | 民国 | |
相关 | 点校本二十四史 | 顾颉刚等 | 共和国 |
《南明史》共一百二十卷,全十四册,是记载南明政权的纪传体史书,钱海岳编著[1]。依历朝正史体裁,分本纪五(安宗弘光帝本纪一、绍宗隆武帝本纪一、昭宗永历帝本纪二、监国鲁王本纪一)、志九(历志一、礼志一、选举志一、食货志一、兵志一、艺文志四)、表十(诸王世表四、诸臣封爵世表四、宰辅年表一、七卿年表一)、列传九十六。纪事自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弘光帝于南京登基起,至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八月嗣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止,首尾共四十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社会面,记载量达三百五十万字,广征博引,整理完备,资料详赡[1]:12[2];其引用书目凡三千多种,数量多于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所触及的史料[3]。受命整理二十四史的顾颉刚认为此书与二十四史“地位相当”[4],并将其编入中国正史序列之中[5][6],次于《明史》之后,《清史稿》之前
[1]:12。
编纂过程
[编辑]作者钱海岳自幼即从事史学,其父钱麟书于民国初年协修《清史稿》,海岳随侍在京。受其父及史馆诸人启发,钱海岳开始收集南明史料与研究南明史事,在1931年曾撰述一篇南明通史[1]:4。此年,钱海岳亦正式开始撰写纪传体南明史[7],最开始拟名为《后明史》[8]。当时国家积危、列强入侵,有识之士多刊布南明史事著作及明末死节之士传记,以彰民族气节[1][9];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丧,群众又有将南明政局与此时形势相类比者,史学界也又掀起研究南明的热潮。当时有意撰写南明史的学者还有朱希祖、柳亚子等人,钱海岳在撰写过程中,就曾与朱希祖探讨体例及借阅史料[1]。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钱海岳携带书稿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0],又至新疆[11],日就搜集考订,最终于1944年秋完成《南明史》初稿一百卷(柳亚子曾于1950年10月拜访钱氏并将《南明史稿》带走抄录一份,携回北京,知获至宝
[12]:202,后藏于中华书局图书馆[1]),此年距明崇祯甲申年(1644年)恰为三百年整[1][11]。书虽初成,作者又以清初文网森严,屡兴大狱,死者万人……凡三朝史料及诗文有涉者,荡然无存,即有故家钞本,子孙亦多惧祸,眢井鱼腹,隐匿不出,以致湮没者伙矣
[13],欲征集更多史料来开展后续修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钱海岳依次被调入江苏省博物馆和南京图书馆工作,以馆中藏书丰富,“随手补充,更为完备”[1]:5。后经过二十余年的修订,史稿又增删为一百二十卷,钱海岳复誊清一份[1]:10[11]。文化大革命运动初,钱海岳遭受迫害,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其《南明史》誊清稿与草稿悉数被红卫兵查抄,珍贵藏书被付之一炬[5],修订工作被迫终止;其本人又因曾表彰郑成功,被诬为宣传蒋中正反攻大陆,造反派于1968年1月14日将其拉到明孝陵,从上面将其推下跌死[14]。钱海岳死后,《南明史》终稿及其完成情况一时便下落不明[1]:11[11][3]。
顾颉刚对此书极为关注。1952年11月,顾颉刚专程至苏州拙政园观阅钱氏《南明史》[1]:5,其后又同钱海岳多次过从交游及书札往返[11];1971年4月,顾颉刚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之命整理二十四史时,于《整理国史计划书》中称清代统治者为要湮灭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对于入关后十八年的南方汉人政权竭力抹煞,致《明史》中记载寥寥,无从见到民族斗争的事实,但汉族的零星记载尚多流传;清亡以后,如柳亚子等甚思作系统的整理,终未如愿。钱海岳独竭数十年的精力,编成纪传体的《南明史》百数十卷,足备一代文献。只因他不喜社会活动,所以知道这部新史的人极少
,如能觅得,应置《明史》之后
,并猜测其书或许流落于无锡、南京之间[1]:11[11]。1979年4月,钱海岳女婿堵仲伟找回《南明史》誊清稿前96卷,合后24卷草稿,恰为120卷。顾颉刚作题跋云:余当1971年4月,承周总理命,主点校《二十四史》,参加出版会议,即曾提出寻求此书,次于《明史》之后、《清史稿》之前。时同人以为应俟《二十四史》点校完成后再议。今全书已完成矣,此稿适出,其当与国家出版局及中华书局主事者筹商之。
[1]嘱王煦华清点《南明史稿》。后顾颉刚又于日记云:予之心事,有三部书当表彰:一、吴燕绍《清代蒙回藏典录》;二、孟森《明元清系通纪》;三、钱海岳《南明史稿》。因与煦华谈之,他日有便,更当与胡乔木院长言也。
[14]:646,又与中华书局商榷出版事宜[11]。1980年,顾颉刚殁,《南明史》整理出版之事遂被搁置[11]。后堵仲伟及其女堵力多方寻找出版社及学者整理出版,多以学者要求巨额点校费与共同署名而意见不和[4]。2003年10月,中华书局编辑刘德麟与俞国林与堵仲伟取得联系,一同对钱氏手稿进行整理,2006年终于将此书付梓[1]:12[4]。2011年5月,钱海岳家人将《南明史》一百二十卷手稿无偿捐赠给无锡市档案馆入藏[11][5]。
内容
[编辑]钱氏《南明史》凡十四册、共一百二十卷,体例完整,所列传主近两万人,同时附传极多,堪称宏富[1]。全书引用明人撰述850种、清人撰述509种、方志1871种,共引用资料3230余种[15]。卷一至五为本纪,分纪明安宗、明绍宗、明昭宗、监国鲁王;卷六至十四为志,分为历、礼、选举、食货、兵、艺文六志;卷十五至二十四为表,分为诸王、诸臣封爵、宰辅、七卿四表;卷二十五至一百二十为列传:卷二十五至二十八为后妃、诸王列传,卷二十九至九十为南明主要人物传记,卷九十一至九十三为儒林传,卷九十四至一百为文苑传,卷一百一至一百七为忠义传,卷一百八为孝友传,卷一百九至一百一十二为隐逸传,卷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五为列女传,卷一百一十六为宦官传,卷一百一十七为奸臣传,卷一百一十八至一百二十为畔臣传;最后为引用书目[3]。而由于朱希祖、柳亚子等南明史家编纂南明史之计划以战乱、迁徙等先后流产,钱氏《南明史》遂成唯一以“本纪、志、表、列传”完整纪传体例著成的南明史书[1][6]。
钱海岳认为作史之要,首重体例
,亦沿用传统纪传体例编著《南明史》。其作史原则与作者早年所著《重修清史商榷》提出的六条建议基本相同,共分为网罗放失、先成表志、辨别是非、破除忌讳、讲求义法、润色词笔
六点[1]:7-10。除此六点外,作者亦沿承中国传统史观、体现“春秋大义”的民族思想[1]:10,以“一本天王正统”、“辨名正位,扶统立极”、“严华夷,辨正闰,别名分,植纲常”为标准。作者以1944年12月22日即“崇祯甲申后三百年日长至”作为其百卷本《南明史》完成的日期,又反映其对于明朝的认同[3]。其“春秋大义”亦体现在其人物收录标准上,如提出撰写《列女传》是为“所以愧男子之二其行者也”,撰写《奸臣传》、《畔臣传》是为“大书特书,庶几存千秋之铁案,不使逃斧钺之诛焉”等等[1],又提倡“封疆之臣,与地存亡;郡县之吏,与城存亡;谋人之国,国亡则死;谋人治军,军败则死,此人臣之通义也”[3]。其亦注重对小人物的记载,南明史中起义军名字、出身,凡能发掘者均一一列出;无论贩夫走卒或菜农厨师,凡有义举、参加抵抗者,皆有收录[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修订史稿又受到人民史观的影响,曾提出所纪农民革命运动观点立场及措辞理论,抄清时应详加修正
[5]。
体例
[编辑]本纪
[编辑]卷册 | 目录 | 内容 |
---|---|---|
卷1 | 本纪第1 | 安宗 |
卷2 | 本纪第2 | 绍宗 |
卷3 | 本纪第3 | 昭宗一 |
卷4 | 本纪第4 | 昭宗二 |
卷5 | 本纪第5 | 监国鲁王 |
志
[编辑]卷册 | 目录 | 内容 |
---|---|---|
卷6 | 志第1 | 历 |
卷7 | 志第2 | 礼 |
卷8 | 志第3 | 选举 |
卷9 | 志第4 | 食货 |
卷10 | 志第5 | 兵 |
卷11 | 志第6 | 艺文一 |
卷12 | 志第7 | 艺文二 |
卷13 | 志第8 | 艺文三 |
卷14 | 志第9 | 艺文四 |
表
[编辑]卷册 | 目录 | 内容 |
---|---|---|
卷15 | 表第1 | 诸王世表一 |
卷16 | 表第2 | 诸王世表二 |
卷17 | 表第3 | 诸王世表三 |
卷18 | 表第4 | 诸王世表四 |
卷19 | 表第5 | 诸臣封爵世表一 |
卷20 | 表第6 | 诸臣封爵世表二 |
卷21 | 表第7 | 诸臣封爵世表三 |
卷22 | 表第8 | 诸臣封爵世表四 |
卷23 | 表第9 | 宰辅年表 |
卷24 | 表第10 | 七卿年表 |
列传
[编辑]列传第1-10
[编辑]列传第11-20
[编辑]列传第21-30
[编辑]列传第31-40
[编辑]列传第41-50
[编辑]列传第51-60
[编辑]列传第61-70
[编辑]列传第71-80
[编辑]列传第81-90
[编辑]列传第91-96
[编辑]卷册 | 目录 | 内容 |
---|---|---|
卷115 | 列传第91 | 列女三:黄道周妻 吴三女等、邓文昌妻 喜妹 林鼎湟妻等、周玉箫 王镜妻 王家政妻等 郑贡甫妻等 胜娘 政和谢氏 寿宁江氏 沙县廖甲妻 长汀胡氏 宁化谢氏 伊好姑 永定烈妇 泰宁三烈妇 李聚娘等、张延祚妻、郑成功妻妾 高士机妻等、郑克𡒉妻、沈瑞妻 黄弃娘、郑宜娘 郑月娘等 四叶氏、义娘 二杨氏 陈正公女 杨氏、陈子壮母 黎彭龄妻 熊开元妻 赖万生妻等 湛翼卿女 王桂卿 刘应昌女 龙昇妻 李氏、赵青镂、赵大奇妻 赵大勋妻 梁任昌妻等 黎妻等 李氏六女等 毕氏女等 黄肇杨妻等 刘应昌女等 金娘 陈昌第女 李漆妻、蔡甸妻 霍玉真 熊鸣盛妻 周化龙妻、湘乡彭氏 郭纯贞 杜小英 胡均峣妻、杜湘娥 易登衢妻 伍凤鸣妻等 杨枝栋妻 徐青鸾等 眭炯耀妻等 郑启秀、于元烨母 张国祚二妾 蒋拯世妻等 蒋学典妻等 平乐妇 何孟坤女 文秉世妻 葛若蕙妻等、许若琼 李丽华 严兰珍 齐飞鸾 王鸣珂妻 刘时雨妻等 辜氏女 罗拱明妻 蓝灿妻、刘应选妻 李爱芳女等 汪禹泽妻等 顾天泽妻等、绵州刘氏四烈妇 王宗道妻 刘光裕孙女等 李明哲妻 张禄中妻 贾胤昌母等 赵公选妻等 蒲先春妻等 杨日昇妻 王廷辅妻等 黄辉孙女 陈扆女等 王扆妻等 杨若梓妻等 王杰妻等 周五姑 李为鼐妻等 谢皇镈妻 谭性妻 荆娘、戚成勋妻 魏尚元女等 焦桐妻 敖干恒母等 杨霏璧妻等 甘俸爵妻等 文晓女等 汪学仲妻 何甲妻 王世琮妻等 刘鼎汉妻等 熊文豹女等、宜宾樊氏诸烈 刘之纶妻 刘尧铨妻等 范玙妻等 陈三姑 苏亮工妻等 帅振邦母 祝之茂妻等 杨明新妻等 新喜 闵翼圣妻等 杨成名妻等 王自敏妻等、何腾蛟妻妾 闵于行女 胡甲妻等 吴中芸妻等 邱禾嘉妻等 张承祖妻 陈谟妻等 陈五藻妻等 刘廷献妻等 傅亿妻 卢云龙妻等、解从富妻 解从应妻 居之敬妻等 李大中妻 王配京妻等 罗天文妻 周天昌女 李源妻 李选妻 杨维熊妻等 李献忠妻等 张罗英妻等 姚时熙妻 杨克勤妻 杨仁海妻等 李祚昌妻等 苗元昌妻等 瞿鸣銮妻等 张夔龙妻等 张继枢女等 彭氏 吴国庆妻等 史书妻等 阮元声妻等 王家冠妻等 王思揆母 李在门妻 陈竭忠妻等 李辙妻等 李图功妻 刘开熙妻 葵姑 雷上声妻等 李谦益妻 红裙女等 杨氏 何天衢妻等 朱际昌妻等 王维汉妻 刘襄妻 杨廉妻 邱世第妻等 李炜妻等、熊才妻 苏源妻等 许纯臣妻 汪元翰妻等 杨一德妻等 文化孚妻 杨昭妻 段显女等 邹瑞麟妻 苏发早妻等 杨国宾妻 王绪永妻等 黄茂栗妻 杨腾龙女 萧参将妻 段元臣妻 杨璧妻等 龚尧年妻 闵法祖妻等 廖偕亨妻等 段之谪妻、沐天波侍女 沐瑞贞 王某妻、杨娥 |
卷116 | 列传第92 | 宦官:韩赞周、卢九德 李承芳 孙进、高起潜 屈尚忠等 孙元德 乔尚等 张荣等 谷应珍 何志孔、李国辅、王坤 李元培 徐元等 杨起明等 张璞、庞天寿 志道金 李国泰、夏国祥 江国泰 赵进等、张福禄 全为国、刘八、李崇贵 杨德泽 商昇 边永清 杨绍慎 赵之璞 董元 雷飞鸣 范述古 袁禄 门朝栋 姚在洲 王永寿 惟一 钱守俊 蹇而泰 犁支 盱眙中官 |
卷117 | 列传第93 | 奸臣:马士英 子锡等 刘乔 田生兰 周崇极 周之夫 李诚矩、阮大铖 水佳胤 郭如暗 周昌晋等 袁弘勋 徐复杨 虞廷陛等 陈尔翼 刘光斗 王璲 黄家鼐 陈以瑞 陶崇道 虞大复 季寓庸、张捷 子伯骏 黄耳鼎 陆朗 袁本盈、杨维垣、刘孔照 冯大任、李沾 冯可宗 蔡忠等、张孙振、马吉翔 弟雄飞 吕尔玙 钱匡、郭承昊、蒲缨、贺九仪 狄三品等 张明志 王有德、田仰 |
卷118 | 列传第94 | 畔臣一:蔡奕琛 胡麒生、唐世济、李乔、邹之麟 朱之臣 方拱干、黎玉田 卢世㴶 赵继鼎 李赞明、黄澍 李藻 严绳光 侯定光 张奂、朱国弼、柳祚昌 李祖述 孙维城 汤国祚 方一元 焦梦熊 郭祚永 孙承志 齐赞元 夏尚忠 叶思敬 骆循理等、刘泽清 张文光 王天爵 盛黄 柏承馥 马化豹 贾汉复等 范鸣珂 刘景绰 孙枝秀 丘俊孙 贾开宗 沈豹等 王相业 李栖凤 高歧凤 韩尚亮、常应俊 任暄猷 刘忠等 冯用 钱世熹 卢九武等 刘大受等、陈洪范 |
卷119 | 列传第95 | 畔臣二:黄鸣俊 子天复等、吴春枝 陈王谟 吴士耀 王国冕、曾道唯 李觉斯等、王应华 顾元镜、关捷先 王之臣 叶廷祚 伍瑞隆等 陆元玑 何宗鼐等、郑瑄 郭必昌等 丁胤甲 郭炜 钱震泷 黄志美、郑芝龙 弟芝豹等 王之富 张岳、吾必奎、沙定洲、何吾驺、黄士俊 子昌祯等 杨邦翰 梁应材 吴以连、丁魁楚 车任重等 苏文聘、张佐辰 蒋御曦 扶纲 孙顺 胡显 徐心箴 黄复生 吴楚材 李恕 吴起凤 唐文煇 官纯胤 鲁禹谟 周应运 范应旭 赵如郊 向维时 蒋鸣皋 倪巽生 叶之馨 杨嗣先 史文 孙尔韬 张文光、童天闳、万翱、袁彭年、戴国士 李懋祖、傅上瑞 马鸣銮等、毛寿登 吴李芳、黄性震 傅为霖 施明良等 |
卷120 | 列传第96 | 畔臣三:刘承胤 弟承永 唐胜四 唐虞会 高光映 刘鲁生 邹枚 周思冲 郑应昌、陈邦傅 子曾禹 胡执恭 沈原渭 张立光等 何允光 茅守宪 龙文明 陈安国 李洁、李士琏 黄应杰 汪瑞仪 刘炳 张道瀛 王兴 梅应芳 孙崇雅 李如碧 王会 杨威 廖鱼 杨武 吴子圣 章贵芳 高启隆 王朝钦 刘之复 任夔道 马宝等 塔新策 刘偁 黎启明、佟养甲 张善 刘显名、孙可望、张虎 张胜 王尚礼 王自奇 关有才等 高恩 程万里 康国臣 阎锺纯 方于宣 任僎 朱运久、宋之普 苏壮 张士楚、谢三宾、方国安 马汉 俞玉 方任龙 郭士捷 |
评价
[编辑]正面评价
[编辑]顾颉刚曾说:钱海岳写《南明史稿》真不容易,下了几十年的死功夫,没有助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搞起来的。
[15]其又曾在日记中称赞《南明史》书稿:共三十二册,三千三百八十四页,每页五百字,合计1,692,000字,加以整理,真一大工程也!
[11]
谢国桢在其所著《增订晚明史籍考》中称赞钱海岳占哔之勤,蓄材之广
治学之勤,老而弥笃,修订史稿,用力不辍
[1];又评价《南明史》特点云:明室南迁,戎马仓皇,民族抗斗,史有足征;而典章制度、经济基础则难以搜检,著者能于纪传之外,撰为志表,用意可谓至善。
[11][16]:400
南炳文肯定《南明史》之史学价值,也指出此书仍有考订与斟酌之空间[3]。
研究《南明史》的学者王浩淼、王艳等认为,《南明史》是研究南明历史的权威性著作
,整理效果最佳,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2][17]。
负面评价
[编辑]谢国桢认为钱氏仍然沿用中国传统正史范式有待商榷:“且以今日而仍用纪传体裁,亦有商榷之处。”[16]:400卜永坚也认为,《南明史》是延续二十四史传统的产物,其采用纪传体裁,未透过注脚标明所述史实来源,参考书目多不云作者与版本(如抄本或刻本),而又以儒家的君臣正统政治秩序观念撰写史书,是中国历代王朝官方史学的“科学范式”,在近现代史学界向西方转移的学术范式之下,其地位略显尴尬[3]。
王浩淼、王艳等认为,明季历史本身错综复杂,钱氏《南明史》所釆文献资料太多,“所采数据靡杂,未能独具别裁,取舍间有未当”,有些记事略显简单,有些又过于繁琐;传记部分略有混乱,在记三朝主要人物时不分忠奸,而后面人物传记又有忠义、佞幸之分;参考文献庞杂,前后文所记人物官职、爵位、史实偶有错讹及混乱者[2][17]。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原为求桂,按出土资料改正
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中华书局编辑部. 南明史出版说明. 中华书局. 2006. ISBN 978-7-101-11665-6.
- ^ 2.0 2.1 2.2 王浩淼; 陈金凤. 錢海岳《南明史·諸王傳表》補證.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 ISSN 1673-0453. doi:10.16148/j.cnki.cn32-1743/c.2020.04.003. CNKI HDCS202004003. NCPSSD 7103846871.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卜永坚. 錢海岳及其《南明史》:中國現代史學界的幽光 (PDF).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2009, (49) [2022-07-08]. doi:10.29708/JCS.CUHK.200901_(49).0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15).
- ^ 4.0 4.1 4.2 4.3 堵力.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的外公钱海岳及其《南明史》. 澎湃新闻. 2015-08-23 [2022-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 ^ 5.0 5.1 5.2 5.3 邵枫. 歷經六十載 百卷手稿終歸故里. 中国档案. 2011, (09): 79–82. ISSN 1007-5054. CNKI ZGDA201109039.
- ^ 6.0 6.1 张知常. 《南明史》120卷手稿入藏江蘇無錫市檔案館. 兰台世界. 2011, (14): 68. ISSN 1006-7744.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1.14.077. CNKI SHIJ201114075.
- ^ 钱海岳《南明史·自识》:
史稿始于辛未。
- ^ 钱海岳《重修清史商榷》:
明南渡三帝……传略而不详……盖《清史》主清,例难详明,若必欲一一详备,则别为《后明史》可也。
- ^ 朱希祖《晚明史籍考序》:
民国既建,海上有痛史之刻,有明遗民之作,方期此等钜制,日出不匮,俾得汇辑丛残,完成信史。
- ^ 钱海岳《南明史·义例》:
……不意东海扬尘,避地巴蜀,是书以在行笈,幸未散佚。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刘桂秋. 钱海岳简明年表初编.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3 (10). CNKI JMLK201210021. CQVIP 43904130.
-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国革命博物馆编 (编). 《柳亚子纪念文集》.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 NLC 000413488.
- ^ 《南明史·自识》
- ^ 14.0 14.1 顾颉刚. 《顧頡剛日記:第十一卷 1968-1980》.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7. ISBN 978-957-08-3015-6. NLC 003661219.
- ^ 15.0 15.1 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钱海岳《南明史》手稿. 档案与建设. 2014, (01). ISSN 1003-7098. CNKI DAJS201401035f. NCPSSD 49078231.
- ^ 16.0 16.1 谢国桢. 《增订晚明史籍考》.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NLC 000304916.
- ^ 17.0 17.1 王艳.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校读札记 (硕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CNKI 1013338943.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