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帖木儿帝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帖木儿帝国
تیموریان
Timuriyān
1370年—1507年
帖木儿帝国根据一份1375年时在加泰罗尼亚的地图纪录而绘制的帖木儿帝国国旗
根据一份1375年时在加泰罗尼亚的地图纪录而绘制的帖木儿帝国国旗
帖木儿帝国鼎盛时期之疆域
帖木儿帝国鼎盛时期之疆域
地位酋长国
首都撒马尔罕[1][2]赫拉特[3]
常用语言波斯语[4]
察合台语[5]
宗教
伊斯兰教逊尼派[6]
政府伊克塔封建君主制
埃米尔(异密) 
• 1370–1405
帖木儿
• 1405–1409
哈利勒苏丹
• 1409–1447
沙哈鲁
• 1447–1449
乌鲁伯格
• 1449–1450
阿不都·剌迪甫
• 1450–1451
阿卜杜拉·米尔扎
• 1451–1457
米尔扎·沙·穆汉默德
• 1451–1469
卜撒因
• 1469–1494
阿赫马德·米尔扎
• 1469–1506
忽辛·拜哈拉
• 1506–1507
巴迪·匝曼穆扎法尔·忽辛共治(末代)[7]
历史 
• 帝国建立
1370年
• 帖木儿远征中国时去世
1405年
• 帝国的停滞
1409年
• 帝国开始衰弱
1451年
• 帝国的中兴
1469年
• 帝国灭亡
1507年
面积
1405年4,400 000 [8]平方公里
货币第纳尔[9]
前身
继承
察合台汗国
黑羊王朝
金帐汗国
布哈拉汗国
萨非王朝
莫卧儿帝国
希瓦汗国
今属于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土库曼斯坦
 哈萨克斯坦
 阿塞拜疆
 土耳其
 巴基斯坦
 阿富汗
 塔吉克斯坦
 伊朗
 科威特
 伊拉克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俄罗斯

tiě木儿帝国波斯语تیموریانTimuriyān;帝国自称为古尔卡尼波斯语گوركانىGurkānī,意为“女婿国”),或者被称为图兰波斯语تورانTūrān[10],是存在于1370年至1507年之间的穆斯林帝国。由巴鲁剌思氏的后代突厥化蒙古人[11][12][13]帖木儿所建立。[14][15][16]

在帖木儿时期,突厥斯坦呼罗珊正好经历了伊斯兰建筑的辉煌时期,从15世纪末开始,察合台突厥语已成为突厥斯坦、花剌子模克里米亚喀山阿塞拜疆的高度文化语言。[17]帖木儿撒马尔罕定为首都后,工匠们从被占领的土地中移居到撒马尔罕。西班牙大使克拉维霍表示:撒马尔罕共有15万个艺术家家庭。因此十四-十五世纪期间的撒马尔罕被认为是该国文艺活动的黄金时期。[18]由于帖木儿及其继任者统治期间皆在重点发展工艺科学,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帖木儿黄金时期。1507年,帖木儿帝国被昔班家族昔班尼攻陷而灭亡,进入布哈拉汗国时期。帖木儿帝国灭亡后,巴布尔先是逃亡到阿富汗,然后到达印度,并建立起莫卧儿帝国[19][20][21];由此帖木儿帝国虽然被摧毁,但该王朝仍能以另一形式继续统治下去。[22]

帝国之民族起源

[编辑]
法国旅行家安德烈·特文(Andre Teven)的书中,对帖木儿帝国开国君王帖木儿有所描述。

帖木儿帝国名称之来源是由帖木儿察合台突厥语تیمور罗马化:Tēmür)所奠定。在察合台突厥语和蒙古语中,Temur或Temir一词为“铁”的意思。[23]帖木儿来自巴鲁剌思氏家族──一群居住在中亚的突厥化蒙古人[14][11][13][24]。根据《蒙古秘史》纪载,他们是孛儿只斤氏的后裔。哈喇察儿·巴鲁剌思氏是巴鲁剌思氏的创始祖先。[24]《蒙古秘史》是13世纪在窝阔台统治时期写成的一部史诗作品,他表明了哈喇察儿·巴鲁剌思氏也是成吉思汗的祖先、蒙古传奇领袖孛端察儿的后裔。[25]

由于他们与中亚当地居民的联系密切,有些人因此信奉了伊斯兰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如佛教萨满教)。[13]这些密切的联系使他们在文化上受到影响并相互融合。出于以上的原因,具有蒙古血统的巴鲁剌思氏除了使用蒙古语外,还广泛地使用察合台语(一种源自回鹘语的突厥语;受阿拉伯语波斯语影响,是现代乌孜别克语维吾尔语的起源[26][27][28])。

然而,帖木儿并非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而是旁系,下一行会进一步解释)。为此,按照当时的规矩,可汗的称号他是无缘接受了,取而代之的,是埃米尔的称号。[29]1370年,帖木儿被证明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并获得了“古尔卡”的称号。“古尔卡”(蒙古语хүргэн,kurugen也音译为“古列干”),或波斯语版本hurgen,意谓“新郎”。这意味着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帖木儿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家族中生活和行动。[30]因此,他除了被以帖木儿之名命名之外,在帖木儿帝国的文献中,他也被称为古尔卡尼(Gurkānī)。[1]

帖木儿统治期间与战争

[编辑]

帖木儿出生于1336年,撒马尔罕附近的渴石。该地区在1300年代仍在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之下。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突厥人蒙古人混居的状态。作为这种结构的体现,已经深受突厥文化影响的蒙古人,在当地的精神环境影响下开始皈依于伊斯兰教。帖木儿所属的部落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

在河中地区的第一年与征服

[编辑]
1370年于巴尔赫战役中的帖木儿。该图由罗扎特·萨法所绘制,目前收藏于大英图书馆

帖木儿还很年轻时,统治东突厥斯坦的伊犁蒙古人的统治者图格鲁克·帖木儿于1360年来到河中地区。虽然有些贝伊离开了该地区,但帖木儿自己并没有跟着离去,并说他受制于图格鲁克·帖木儿。[31]作为回报,他父亲管辖的凯什市及其周边地区送给了他。

图格鲁克·帖木儿将河中地区的管理权交给了他的儿子伊利亚斯·霍贾[32],并任命帖木儿为他做事。[33]待在伊利亚斯·霍贾身边的帖木儿由于曾因此受到虐待,他随后便跑到了阿米尔·卡扎加的孙子阿米尔·侯赛因那边。[34]他们在逃往呼罗珊时被土库曼斯坦人抓获,并在马汉监狱关押了足足60天方被获释。[1][35]在得到桑贾里部落首领穆巴拉克沙的帮助后,他们约好会再次见面之后就离开了。[35]然而,当帖木儿面对处境艰难的锡斯坦统治者马利克·法赫拉丁(Malik Fakhraddin)的呼救时,他们仍带着千人人马前去支援。如果马利克·法赫拉丁没有兑现那时的诺言,锡斯坦人便会挡住他们的去路。在这次的战斗中,帖木儿的右手受到了箭伤。据信帖木儿的腿也在该场战斗中受伤了。[1][36][37]在他伤口愈合后,帖木儿跟侯赛因再次来到河中地区的提尔米兹。后来他们从伊利亚斯·霍贾的手下夺走了巴尔赫和凯什的城市后,他们召开了一次代表大会并宣布图瓦汗的孙子之一卡比尔沙·奥格拉为可汗。在帖木儿、侯赛因持续战争了不久,他们成功占领了河中地区。通过与帖木儿的联姻,这两个朋友与侯赛因的妹妹乌尔凯·图尔坎·阿格哈(Ulcay Turkan agha)发生了关系。[1]然而在1365年后,他们的友谊逐渐降温。帖木儿和侯赛因随后在河中地区争夺权力。[38]阿米尔·侯赛因以阿迪尔汗的名义宣战。[39]作为回应,帖木儿将成吉思汗王朝的苏尤尔加特米甚汗(Suyurgatmish khan)带上了王位,并与阿米尔·侯赛因作对。1370年,被围困在巴尔赫的阿米尔·侯赛因因杀害许塔兰统治者阿米尔·凯霍斯罗夫的兄弟而被捕并被杀害。[39][40]之后,帖木儿统治了整个河中地区。阿米尔·侯赛因的后宫和宝藏纷纷传到帖木儿手中。阿米尔·侯赛因从后宫中挑选出来的女士中,有喀山苏丹的女儿萨拉·穆尔克·卡努姆。有了这段婚姻之后,帖木儿便顺理成章地获得古尔坎的称号,并可自称是可汗家族的女婿[1]

帖木儿进军花剌子模

[编辑]
帖木儿的军队。由卡玛拉丁·贝扎德英语Kamāl ud-Dīn Behzād所绘,绘于十六世纪

北部和西部的花剌子模属于金帐汗国,卡特和希瓦属于察合台汗国。在成吉思汗的后裔苏尤尔加特米甚汗登基后,帖木儿也代表察合台汗国统治了这个国家。[1]帖木儿对花剌子模地区最大的城市:卡特和希瓦很感兴趣,不过这些城市都在科尼亚拉特所分配的Tengudey之子手中。[1]帖木儿派使节到由他掌控的侯赛因·苏菲那里,要求将这两座城市归察合台汗所有。对此,侯赛因·苏菲说:他是用剑夺取了这些地方,所以只有用剑才能从他手中夺回这些地方。[1]之后,帖木儿便如他所愿,向他们进军。卡特最先被征服,周围地区被跟着洗劫一空。[1]整个花剌子模地区随即遭到围困,但在侯赛因·苏菲在围攻期间死亡,并由他的兄弟尤西夫·苏菲接替的消息传出来后,帖木儿便即刻止战。[41]

后来,月即别决定将帖木儿的长子贾汉吉尔·米尔扎嫁给乌兹别克斯坦汗(Uzbek Khan)的后裔、绰号为汗扎德(Khanzade)的苏云·贝克·卡努姆(Suyun Bek khanum)。[1]1373年,帖木儿再次进攻花剌子模。这次出军的原因是尤西夫·苏菲不信守诺言,并派军队到卡特省摧毁它,使它的人民陷入困境。尤西夫·苏菲得知帖木儿正朝着花剌子模的方向前进,惊慌失措地立刻同意派太子尽快求和,并开始筹备婚礼。[1]由于这次婚姻,帖木儿的长子贾汉吉尔·米尔扎也成为了可汗家族的新郎。贾汉吉尔·米尔扎和花剌子模事件之后,皮儿·马黑麻出生,他被帖木儿任命为帖木儿帝国的王位继承人。[42]

1379年,花剌子模问题再次爆发。花剌子模的统治者尤西夫·苏菲想利用帖木儿在东部的占领,向布哈拉及其周边地区派遣军队。尽管帖木儿派了使者试图议和,尤西夫·苏菲还是俘虏了这个使者。之后,帖木儿便进攻并围攻尤西夫·苏菲长达三个月之久。由于尤西夫·苏菲病逝,苏莱曼·苏菲接替王位后便立刻与帖木儿达成协议,战争再一次结束。[1][43]至此,花剌子模地区归属帖木儿的统治之下,但不久之后,在脱脱迷失的影响下,苏菲家族再次反抗帖木儿。在这段期间“弘吉剌部”仍在统治着花剌子模,苏菲家族同样也属于“弘吉剌”的一部分。他因与钦察汗国邻近而著称。脱脱迷失的母亲就属于这个家族。这个王朝的埃米尔在钦察汗国也享有盛誉。甚至阿里·贝也是Kongurat Tokhtamish的首席贝伊。尽管帖木儿在1371年至1379年间,四次远征花剌子模,将该地区征服,但那时他并没有完全征服了苏菲家族和诸多“弘吉剌”成员。在恢复其地位之后,托赫塔米甚汗臣服于帖木儿,而他在1388年再次进军花剌子模,这一次,他彻底摧毁花剌子模并征服之。[1]

帖木儿进军呼罗珊

[编辑]
帖木儿进军呼罗珊之进攻路线

在解决了花剌子模问题后,帖木儿即向正处分裂状态的伊朗地区进军。当时,这些国家都在于阿姆河以西。呼罗珊赫拉特中心Kert(1245-1383)皆乃如此;呼罗珊西部的萨尔巴达人,以萨卜泽瓦尔为中心;巴斯塔姆达姆甘塞姆南由托加·帖木儿统领;法尔斯克尔曼周围的征服者,以设拉子为中心(1294-1393);札剌亦儿国统治著阿拉伯伊拉克、阿贾姆伊拉克和阿塞拜疆,其首都在巴格达。很快地,帖木儿便统一了从卡哈特州到谢赫帖木儿的所有地区。

1380年,帖木儿攻占了被柯特斯统治的赫拉特[44][45]然后他向呼罗珊西部前进,占领了萨尔巴达人的中心萨卜泽瓦尔[46]1381年,统治多加(Togha)的阿米尔·瓦利(Amir Vali)袭击了帖木儿(Teymurlus)并占领了埃斯法拉延(Isfara),并向阿斯特拉巴达(Astrabad)进军。[47]在帖木儿撤退之后,阿米尔·瓦利再次控制了他的国家,但在1384年,帖木儿卷土重来之后,他往阿塞拜疆的方向逃走了,他的国家便再次成为了帖木儿帝国的一部分。[48]

三年行军

[编辑]
帖木儿三年进军的路线

呼罗珊行军期间了解了伊朗的大致局势后,帖木儿决定于1386年接管该地区并从撒马尔罕出军。洛雷斯坦总督马利克·伊泽丁以袭击前往朝觐的商队为借口,俘虏了他和他的儿子们,并将他们送往撒马尔罕。[47]后来他从这里往阿塞拜疆方向移动。帖木儿收到消息,说巴格达的统治者艾哈迈德·贾拉伊尔英语Ahmad Jalayir苏丹正在向大不里士进军,但当艾哈迈德·贾拉伊尔苏丹知道帖木儿将会来找他之后,逐返回巴格达。因此,大不里士便成了帖木儿的囊中物。[49]在大不里士度过一个夏天后,帖木儿袭击了格鲁吉亚人,藉以激怒他们。他摧毁了苏尔马利和卡尔斯的堡垒。[50]在控制了纳希契凡和卡尔斯之后,他进入了第比利斯。在进攻格鲁吉亚期间,他没有杀害当时是穆斯林的格鲁吉亚人,并奖励他们。考虑到这一点,他来格鲁吉亚的目的,是出于于带有挑衅的诚意。占领第比利斯后,帖木儿征服了希尔万周围的领土,并回到卡拉巴赫过冬。[51]帖木儿于1387年进攻伊斯法罕。在伊斯法罕,首先是城里的重要人物、赛义德、学者们会晤帖木儿,并同意让城市赠送物资给他以换取太平。后来由于伊斯法罕发生起义,帖木儿反过头来协助镇压,起义逐被镇压。[1][52]

占领伊斯法罕后,帖木儿向设拉子进军。他在征服设拉子的时候,听到了脱脱迷失派军队趁乱来犯的消息,撒马尔罕周围是一片混乱。[1][53]最后,帖木儿以彻底征服设拉子,穆罕默德·穆扎法尔(Mohammad Muzaffar)及其儿子被暗杀,设拉子后来向阿米尔扎德·奥马尔·谢赫(Amirzadeh Omar Sheikh)投降而告终。[54]

帖木儿进军金帐汗国

[编辑]
帖木儿进军库曼汗国之路线

当帖木儿进军花剌子模时,蒙兀儿人利用他不在的空档,袭击并洗劫了河中地区。1375年底,帖木儿袭击了杜格拉特的埃米尔凯马拉德,但因严冬因素使他被迫返回撒马尔罕。1377年,他再次发动进攻,这次,蒙古埃米尔被击败并逃之夭夭。[55]

成吉思汗之子术赤的后裔脱脱迷失的父亲秃亦火者干黑兰被白帐汗国的统治者兀鲁斯所杀后,脱脱迷失于1376年来到撒马尔罕,并在帖木儿那里避难。[56][57]在得到帖木儿的支持后,脱脱迷失于1377年占领了东库曼汗国,并于1380年夺到钦察汗国的统治权。[58]当他得到权位之后,帖木儿便忽视了他的帮助,并开始将他视为小人物。

事后,帖木儿要求花剌子模,让钦察汗国回到昔日的疆域。这一要求导致了脱脱迷失与帖木儿的关系变得紧张。1386年,脱脱迷失毫不犹豫地进攻帖木儿治下的阿塞拜疆[59],同年,趁着帖木儿无暇后故之际,击败了他的儿子奥马尔·谢赫,并掠夺了河中地区。

帖木儿在进攻脱脱迷失之前,先向花剌子模前进。1388年第五次进入花剌子模的帖木儿对脱脱迷失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之Konqurat议员造成了沉重打击,并摧毁了一个重要的对手。[60]他占领了乌尔根奇并将其人口迁移到撒马尔罕,随后他摧毁了乌尔根奇并下令种植大麦[1]这座城市之后便一直处于荒废,直到1391年帖木儿向钦察汗国进军。他下令在进军钦察汗国期间要立刻重建好该城市。[61]

1390年,帖木儿开始从撒马尔罕进军,向金帐汗国前进。当他们到达讹答剌附近的加拉斯曼地区时,脱脱迷失的使节到了。会见期间,大使们为脱脱迷失道歉。对此,帖木儿表示他不喜欢脱脱迷失,也不信任他。1391年2月22日,帖木儿出于安全目的,事先逮捕了大使后再继续进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他在1391年6月20日遇到了脱脱迷失的军队。在此期间,他的军队克服了严重的饥饿和口渴。[1][62]帖木儿将他的军队分成七个部分,而不是以往的三个部分。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帖木儿胜利,脱脱迷失得以成功逃脱。[63]帖木儿的军队摧毁库曼汗国的计划失败了。[64]

五年行军

[编辑]
帖木儿的五年战争之路线

在进军库曼汗国期间,伊朗的一些地方利用帖木儿不在的时候反抗他。帖木儿派他的手下到那里,让他们集结军队准备战斗。1392年6月,他来到布哈拉。他从这里越过阿姆河并进军到马赞德兰,并制服了那些敌对的统治者。后来他又从这里到伊朗南部,推进到莫扎法尔王朝那里,袭击那些反抗者。沙曼·苏尔在没有得到帖木允许的情况下收回设拉子。[65]1393年3月,帖木儿发动进攻。沙曼·苏尔与该王朝的所有人员全被彻底击败并被其俘虏、杀害。[65]该地方后来割给奥马尔·谢赫(Omar Sheikh)。

征服马赞德兰和波斯后,帖木儿于1393年8月向巴格达方向进军。札剌亦儿王朝那边,札剌亦儿的最后一位苏丹谢赫·阿赫默德英语Əhməd Cəlayır收到了来自帖木儿的宝贵礼物,并希望他能接受。[63]由于他害怕帖木儿,苏丹谢赫·阿赫默德接受了,但由于他没有实力击退他,他便逃到马穆鲁克苏丹国大马士革[66]为此,帖木儿先往巴格达进军。当他占领巴格达后,他即向埃尔津詹埃米尔、黑羊王朝白羊王朝的贝伊以及锡瓦斯-开塞利地区加齐·布尔哈内丁英语Qazi Bürhanəddin派遣使者示好。他还派遣了一名特使前往马穆鲁克苏丹国。然而,帖木儿没有等使节的回应就继续进军,相继占领了摩苏尔马尔丁迪亚巴克尔,并到达了凡湖以北的阿拉达加。在此期间,埃尔津詹的埃米尔来到塔哈腾并宣布服从于帖木儿帝国。马木路克苏丹则杀死了帖木儿的特使。帖木儿因此决定向叙利亚方向进军,但由于加齐·布尔哈内丁的努力,巴耶济德一世巴库克苏丹英语Barquq脱脱迷失和加齐·布尔哈内丁之间形成了反帖木儿联盟。在前往埃尔斯伦时,帖木儿原路折返,他认为马木路克军队不会留在北方的脱脱迷失军队中,便转身向脱脱迷失进攻。

折返之后,他首先去征服格鲁吉亚,原因是巴格拉特国王不再效忠于帖木儿并叛乱。巴格拉特背叛之后,帖木儿进入第比利斯,劫掠并摧毁了卡尔特利和卡赫季之间的整个地区。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和纪念碑皆遭到袭击。卡尔特利的所有山谷中都发生了屠杀、劫掠。

尽管联盟在1391年的昆都士战役中战败,在库曼汗国的脱脱迷失·马穆鲁克军队仍保存了一些实力,他们随后派使节前往贝尔乔卡并与帖木儿试图议和。作为报复,帖木儿在马尔丁和迪亚巴克尔发动袭击,越过杰尔宾特并洗劫了希尔万。[66]万事俱备之后,已经控制格鲁吉亚的帖木儿在1395年2月,对脱脱迷失发动了进攻。[66]1395年,帖木儿决定要一劳永逸地击败脱脱迷失,他们在捷列克河畔会面。作战之时,帖木儿形成了一个包围网,随着这个圈子的缩小,他的军队获得了优势和机会。帖木儿为他的军队中的妇女穿上军装,并让她们在捷列克河上来回跨河三天,他和他的士兵则在后来渡过对岸的河流,将脱脱迷失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67]虽然帖木儿击败了脱脱迷失,但仍然无法俘虏之。为了防止脱脱迷失可以再次重新集结并反攻帖木儿帝国,他向第聂伯河进军,掠夺了支持脱脱迷失的所有部落,并将他们流放到巴尔干半岛。之后,帖木儿继续推进,并在没有受到严重抵抗的情况下攻占了阿斯特拉罕新萨莱。帖木儿这次的行军对钦察汗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因为他几乎摧毁了钦察汗国的所有力量。[68]

帖木儿进军印度

[编辑]
帖木儿进军印度之路线
该图叙述了1398年,帖木儿与德里苏丹纳希尔丁·穆罕默德战斗的场景。

帖木儿于1398年3月开始对印度发动战争。虽然这次进军很明显地,是对不信者的一场圣战[1],帖木儿打算利用这场战役,获得源源不绝的财富,来资助他日后的战争。[36]在帖木儿的军队越过印度河奇纳布河后,他向旁遮普省信德省的中心德里推进。德里是旁遮普省和信德省的首府,由图格鲁克王朝的苏丹纳希尔丁·穆罕默德统治。

陪同帖木儿的占星师说,这将是他第一场战败,但帖木儿没有把这句话听进去。古兰经中已有启示,并出现了承诺胜利和征服的诗句。[1][q 1]帖木儿在德里附近与纳希尔丁·穆罕默德的军队对战,并大败德里苏丹的军队。[69]然穆罕默德终究逃过了一劫。帖木儿的军队随后进入德里,并将之洗劫一空。落入帖木儿手中的战利品数量如此之多[69],以至于连同90头大象都被一并带回。[70]

艺术家建筑师画家被带到帖木儿帝国首都撒马尔罕,并在那里创作他们的作品。其中,泥瓦匠石匠被帖木儿分配到萨马尔罕,来建造卡比尔清真寺,以期能圆满凯旋归朝。装饰有图案的石头和来自印度教寺庙的物品被运到撒马尔罕,用于建造纪念碑。[71]

帖木儿持续追击印度教徒一直到恒河边。据说,那些印度教徒在恒河岸边被杀之后,河水因而被染红了。[71]历时十二个月的行军返回撒马尔罕后,帖木儿在此稍作修养之后,然后又开始向西进军了。[72]

七年行军

[编辑]

帖木儿在1399年又再次往向西进军的原因,是因为阿塞拜疆的坏消息的,并且是关于他的三子米尔沙的坏消息。在他成为呼罗珊的统治者后,于1393年被任命为呼拉古汗王位并被带去统治阿塞拜疆及周边地区,但他并没有跟随其父参加印度战役。帖木儿还收到有关伊朗和阿塞拜疆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及挪用国家财产的消息,他甚至还炸毁了著名历史学家拉施德丁的坟墓,并将他的遗骨埋葬在犹太人墓地。[1][73]

出于这个原因,帖木儿在从印度战役凯旋四个月后便开始了新的战争。虽然被称为七年战争,但实际上仅历时五年,但也是帖木儿进军最久一的一次。帖木儿在1399-1400年的冬天都在卡拉巴赫度过。[74]在巩固了对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伊拉克的控制权后,他来到宾格尔。之后,帖木儿攻占叙利亚安纳托利亚就不存在任何障碍。

帖木儿征服锡瓦斯

[编辑]

帖木儿巴耶济德一世之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埃尔津詹的统治者塔哈腾的问题。塔哈腾在早些时候的帖木儿进军期间便臣服于他。[75]1399年,巴耶济德一世吞并了Kahte、Divrigi和Darende的堡垒,尤其是马拉蒂亚。因此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土地就落入了奥斯曼帝国的手中。塔哈腾同意向巴耶济德一世缴贡,但他不会将Kemah让给奥斯曼帝国。[76]众所周知,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延长时间。承认塔哈腾政府的帖木儿表达了巴耶济德一世的愿望,并表示不满。

塔哈腾抵达他的接待处两天后,帖木儿便抵达了锡瓦斯。帖木儿的军队由卡拉·尤鲁克·奥斯曼·贝伊英语Uthman Beg和塔哈腾领导。锡瓦斯城被高高的城墙包围着,其南边有一条河沟。虽然似乎不可能从这边越过其堡垒,但西侧被认为适合这项工作,后来围攻便开始了。他们在城下挖了一条隧道,其市民直到后来才知道。奥斯曼历史学家伊本·卡迈勒(Ibn Kamal)写道:帖木儿的士兵从早到晚不停地围攻,就好像他们从来不吃不喝一样。隧道的挖掘后来产生了结果,该市在看到任何抵抗皆毫无意义后,便被迫投降了。[77]帖木儿进入锡瓦斯后承诺不会再做无谓的牺牲。拿下锡瓦斯后,他把三四千名亚美尼亚人埋在自己挖的一个大坑里[78],并表示他信守了不会让人们流血的诺言。[1][79]由于麻风病在土耳其斯坦并不为人所知,麻风病患者便在帖木儿的命令下被杀死,以防止这种疾病传染到他们身上。巴耶济德一世的儿子持续守卫著锡瓦斯,直到几天后被杀为止。[80]

在帖木儿到锡瓦斯后,由于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所以他前往叙利亚。尽管攻陷了锡瓦斯,马拉蒂亚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由于他不想在他身后留下一个不受控制的地方,所以他便离去并放生了马拉蒂亚,[77]然后继续向南移动。可能是因为帖木儿是透过攻下锡瓦斯和马拉蒂亚来抓获巴耶济德一世但未果的因素。因此,帖木儿在取得锡瓦斯后写给巴耶济德一世的信中写道:他应该从锡瓦斯的事件中得出结论,他是埃尔卡尼德人的后裔,对于最小的人服从于长者是很重要的。[81]

锡瓦斯的沦陷是帖木儿和巴耶济德一世之间斗争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里,帖木儿第一次占领了隶属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地区。锡瓦斯被攻陷的消息传到巴耶济德一世的耳中后,他停止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并把军队送到了安纳托利亚。由此可以假设出巴耶济德一世认为帖木儿会进军安纳托利亚。于是,巴耶济德一世便来到开瑟里,等待帖木儿的到来。

与马穆鲁克苏丹国的战争

[编辑]
该图描绘帖木儿和苏丹为此,阿米尔·泰穆尔派使节到刚刚即位的苏丹法拉贾那里,要求他释放阿特拉姆,但使节一到阿勒颇就被逮捕了。之间的战斗场景。该图由卡马拉丁·贝扎德英语Kamaladdin Behzad所绘

在帖木儿攻陷锡瓦斯后,他开始向南的方向,进军马穆鲁克苏丹国。帖木儿知道在马木路克苏丹Bergog死后该国即陷入动荡,于是希望在会见巴耶济德一世之前,好好利用这个时机。当帖木儿征服巴格达时,他派往苏丹Bergog的特使被杀,被卡拉·优素福逮捕的阿夫尼克统治者阿特拉姆什被派往开罗[1]为此,帖木儿派使节到刚刚即位的苏丹法拉贾那里,要求他释放阿特拉姆,但使节一到阿勒坡就被逮捕了。[1]当时,在马拉蒂亚的帖木儿攻克了贝希尼和加吉安特,并直逼阿勒坡。当他到达阿勒坡时,他遇到了马木路克军队。帖木儿随即决定战斗,并利用他军队中拥有大象的优势,于最终赢得胜利。帖木儿的部队轻松地占领了阿勒坡。[82][83]城里随后发生了抢劫和屠杀。

到了1401年1月,帖木儿先后攻占阿勒坡、哈马和库姆斯,逼近大马士革[84][85]马木路克军队被击败。 苏丹法拉贾离开这座城市并逃往开罗[1][86]幸存者在大马士革堡垒避难。当大马士革被围困时,一个代表团到达并试图拯救这座城市,包括伊本·赫勒敦在内。[1]帖木儿热情地欢迎伊本·赫勒敦。他们与帖木儿讨论了马格里布的局势、历史和其他相关问题。帖木儿相当尊重伊本·赫勒敦,甚至允许他返回埃及。[1]

随着钦察汗国马穆鲁克苏丹国相继败战之后,只有奥斯曼帝国仍然是帖木儿帝国的强大对手。

帖木儿和巴耶济德一世

[编辑]
该图描绘安卡拉战役的场景

1401年7月,帖木儿在围攻巴格达40天后逐占领了该城市。[87]在帖木儿占领大马士革阿勒坡和巴格达后,卡拉·优素福和苏丹艾哈迈德·贾拉伊尔英语Ahmad Jalayir巴耶济德一世那儿避难。这进一步加剧了巴耶济德一世和帖木儿之间的紧张关系。据了解,帖木儿和巴耶济德一世在战场上会面前曾相互通信[84],但是这些通信并没有阻止战争的到来。帖木儿希望巴耶济德一世不接见卡拉·优素福和艾哈迈德·贾拉伊尔,并希望他们会被捕并与家人一起送到他(帖木儿)身边或直接驱逐出境。然,巴耶济德一世仍为他们提供庇护并发出了严正的回应。[86][88][89]

煽动帖木儿对奥斯曼帝国发动战争的有埃尔津詹的埃米尔、白羊王朝的贝伊等安纳托利亚侯国,尤其是卡拉曼公国。[q 2]此外,热那亚[90][91]法国[90]卡斯蒂利亚[92]拜占庭[93]等国也纷纷表态支持。在巴耶济德一世围攻君士坦丁堡期间,曼努埃尔二世(Manuel II)服从于帖木儿(Amir Teymur)的命令,并宣布会进贡给他。[93][94]此外,帖木儿还试图透过派遣使者,来获得安纳托利亚鞑靼人群的支持。

帖木儿在访问卡拉巴赫冬令营期间对奥斯曼大使回答说,与奥斯曼土耳其人作战会增加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力量,因为他们总是在战斗伤亡,并且也不赞成向希腊领土持续推进。[1]尽管如此,帖木儿对于巴耶济德一世对卡拉·优素福的赞助理解为一种反对行为。帖木儿最后建议将卡拉·优素福处决或驱逐出境。他说,如果她接受了这一点,我们将会是义父与义子的关系,并且将会在之后的战争生涯中互相帮助。1402年3月12日,帖木儿开始从卡拉巴赫向安纳托利亚推进。[95]巴耶济德一世发送了一条消息并重复了这项条款。巴耶济德一世还派遣了一名特使前往帖木儿帝国。在锡瓦斯,帖木儿的军队在奥斯曼帝国大使面前正式过渡,双方再次进入和平。后来,帖木儿得到消息,巴耶济德一世正率领大军向他进攻。[95]帖木儿进军并占据了安卡拉的一席之地。由于巴耶济德一世处境不利,他便带着疲惫的士兵,撤退到楚布克平原上的一个阵地休生养息。相反,帖木儿目前存在军事优势。[71]战斗从帖木儿主动进攻开始,奥斯曼军队的左翼遭受重创。后来,因为奥斯曼军队中的鞑靼人和安纳托利亚侯国们的士兵也站在帖木儿这一边,而且帖木儿的军队中还有大象的存在,最终,巴耶济德一世的军队被击败。[95]巴耶济德一世后来随即被帖木儿的忠臣马哈茂德汗俘虏。[94][95]

安卡拉战争后帖木儿在安纳托利亚的战争

[编辑]
帖木儿向马穆鲁克苏丹国的进军及在安纳托利亚的战争之路线

赢得安卡拉战役后,帖木儿逐追击巴耶济德一世之子苏莱曼·沙拉比,并要求他进入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布尔萨,并入侵奥斯曼国库。[1]帖木儿恢复了被奥斯曼帝国废除的安纳托利亚侯国。他为被巴耶济德一世废除的所有大小国都写了标签,并在他的赞助下接受了。[1]

帖木儿决定透过征服14世纪中叶从奥斯曼土耳其人手中沦陷的伊兹密尔,来做一些巴耶济德一世无法做到的事情。经过两周的围攻,伊兹密尔被征服。[1]帖木儿派穆罕默德苏丹去征服热那亚手中的福卡要塞。城中的人民同意进贡。1403年3月8日,巴耶济德一世去世。[1]消息传到帖木儿耳里后,他宣布巴耶济德一世的所有国家和土地都在他的统治之下。帖木儿将巴耶济德一世的尸体交给了他的儿子穆萨·沙拉比,并将他送到布尔萨安葬。[1]在帖木儿的孙子将巴耶济德一世的尸体送回去几天后,被宣布为他的继任者的穆罕默德·苏丹于1403年3月13日去世。[1]马哈茂德汗正式被认定为可汗,他的行军由帖木儿陪同,他也于1403年3月11日去世。[1]

安卡拉战役后,帖木儿在安纳托利亚待了8个月后,于1403年7月来到格鲁吉亚,并前往卡拉巴赫过冬。在卡拉巴赫过冬后,1404年3月,他从卡拉巴赫回到撒马尔罕。当他到达阿尔达比勒时,他们按照原定计划集合。旭烈兀的王位被授予其子米兰沙,统治阿塞拜疆、安纳托利亚、阿贾姆伊拉克、阿兰、穆甘、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帖木儿于1404年7月抵达撒马尔罕。[1]

安卡拉之战后,帖木儿最强大的对手之一奥斯曼帝国被推翻,奥斯曼国家曾创造了的“法特拉时代”就此终结,该国对君士坦丁堡的征服和往欧洲的扩张全都因而戛然停止。

帝国的停滞与衰退

[编辑]
1405至1409年期间,米兰沙的第三个儿子哈利勒苏丹在其死之后掌权,但在与沙哈鲁的战斗中被击败并被杀。[1]该图于1998年由阿里克洛夫所绘

1405年2月18日,帖木儿在向中国进军时在讹答剌去世,享年69岁。[96]在帖木儿死后,因连年战争屡屡胜利而崛起的帖木儿帝国开始走向衰落之路。该国很快便爆发了权位内战。在他去世前,帖木儿宣布他的儿子贾汉吉尔之子皮儿·马黑麻为继任者。然而在他死后,他的其他儿子和孙子们随即开始内斗,意图推翻皮儿·马黑麻的统治。帖木儿的孙子马黑麻统治撒马尔罕,他的另一个孙子亚历山大统治伊朗,米兰沙统治巴格达和阿塞拜疆,沙鲁克则统治赫拉特。这一切的发生导致了昔日帝国权势的衰败,中央政府遭到削弱,国家因而走向衰微。[1]

沙哈鲁的统治 (1409-1447)

[编辑]
沙哈鲁苏丹半身像

尽管在帖木儿死后帖木儿帝国陷入动乱,帖木儿的其他子孙皆未能继位,唯独沙哈鲁却能够在呼罗珊维持他的权位。[97]沙哈鲁还能够在他的权力范围内,重新统一其他埃米尔控制下的一些领土。他透过向伊朗南部、中部以及阿塞拜疆进军来征服这些地区。尽管在沙哈鲁统治期间,帝国的衰落速度有所放缓,但这个过程并没有完全停止。在帖木儿时期,国家管辖下的广阔领土的一部分,处于其前任所有者的控制之下。由奥斯曼帝国支持的札剌亦儿王朝为夺回他们在巴格达的土地而战,而黑羊王朝和一些安纳托利亚侯国则在安纳托利亚东部作战。叙利亚地区被马穆鲁克苏丹国收复了。另一方面,察合台蒙古人发展之迅速也成为一个潜在的重要隐患。[98]

在他42年的统治期间,沙哈鲁成功阻止了帝国瞬间的崩溃,但帖木儿帝国却永远也无法再回到帖木儿时期的高光时刻。1447年沙哈鲁去世后,权位内斗再一次地浮出水面。[98]

沙哈鲁统治时期的帖木儿-黑羊关系

[编辑]

1420年,黑羊王朝卡拉·优素福去世后,该国陷入了权力斗争。当卡拉·优素福的儿子之一伊斯坎德尔在阿塞拜疆夺取政权并袭击希尔万时,沙哈鲁前来帮助希尔万苏丹卡哈利路拉一世英语Khalilullah I贾汉·沙英语Jahan Shah也反对他的兄弟。伊斯坎德尔从希尔万撤退,没有继续与联合军交战。1435年在伊斯坎德尔战败后,沙哈鲁将阿塞拜疆的统治权交给了贾汉·沙。沙哈鲁一共三度进攻黑羊王朝(1420-1421;1428-1429;1435)。在1421年的阿拉什克德和 1427 年的沙赫普尔战役中,黑羊王朝被彻底击败。此后,伊斯坎德尔再次想要夺取大不里士以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在1435年的大不里士战役中,希尔万沙王朝和帖木儿帝国联军再次击败了黑羊王朝。而尽管贾汉·沙接受了他对沙哈鲁的依赖,但在沙哈鲁于1447年去世后,他便开始独立于帖木儿帝国。

乌鲁伯格的统治 (1447-1449)

[编辑]

1447年沙哈鲁死后,他的儿子乌鲁伯格继位。然现下乌鲁柏格必须先与其他继承人争夺帖木儿帝国埃米尔的王位。虽然在这场斗争最终被压住,但还是进一步地削弱了帝国。由于内部冲突,国家治理被打乱。在乌鲁伯格统治期间,在该国西部日益壮大的黑羊王朝开始对帖木儿帝国构成威胁。与此同时,日益壮大的察合台人成为了该国东部边界的威胁,他们发动攻击以控制河中地区。乌鲁伯格不像一位优秀的科学家那样,拥有出色的政治能力。他输掉了几场战争,他甚至被他叛逆的儿子的军队打败了。1449年10月24日,乌鲁伯格为他的儿子阿不都·剌迪甫放弃了权力,并与哈吉呼罗珊一起前往麦加[99]但是,他本人不能离开撒马尔罕。在酋长的教令得召集会议上,他被指控压迫群臣和不公正的判决,被判处死刑。

正在前往麦加的乌鲁伯格在撒马尔罕附近的一个村庄休息。他说如果没有可汗的新命令,他不应该去任何地方。在信使后面是纳加代的后裔阿巴斯,他的父亲几年前被乌鲁伯格下令处决。他说乌鲁伯格因背离伊斯兰教义而被判处死刑。阿巴斯的仆从将乌鲁伯格的手绑在沟边,让他跪倒在地,随后,阿巴斯一剑将乌鲁伯格杀死。

卜撒因 (1451-1469)的统治

[编辑]
由某位不知名的蒙古艺术家所画的卜撒因肖像

卜撒因统治期间,帖木儿帝国开始瓦解。帖木儿王朝在西方的势力范围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河中地区又来了大量的乌兹别克斯坦人。早在帖木儿统治期间,乌孜别克族便开始往河中移民并不断涌进,在卜撒因统治期间,他们已经对帖木儿帝国产生了严重影响。乌兹别克斯坦人在政府和军队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使他们在未来获得了政治霸权。[98]卜撒因向西进军以加强帝国威严的行动也失败了。在与黑羊王朝发生战争后,呼罗珊于1457年陷落,帖木儿帝国的首都赫拉特则于1458年陷落。1459年,黑羊王朝的统治者贾汉·沙签订条约,以赔款来返还赫拉特。[98][100]

乌尊哈桑黑羊王朝统治者贾汉·沙击败后,卜撒因以保卫他的盟友Hasanali为由,袭击了阿塞拜疆。卜撒因相信他以前的盟友希尔万沙王朝还会再帮助他,所以他向希尔万移动。然而,希尔万沙王朝法鲁克·亚萨尔英语Farrukh Yasar阿尔达比勒统治者谢赫·海达尔英语Shaykh Haydar站在乌尊哈桑一边,卜撒因的军队被完全封锁。军队内部很快便开始闹饥荒。乌尊哈桑没有接受卜撒因的谈判提议,并出人意料地击败了卜撒因。[100]在这场败北之后不久,卜撒因就去世了。帖木儿之孙米尔扎·拜哈拉之子忽辛·拜哈拉于1469年攻占赫拉特并夺得政权。[101]

忽辛·拜哈拉的统治 (1469-1506)

[编辑]
埃米尔忽辛·拜哈拉的肖像。

埃米尔忽辛·拜哈拉是帖木儿之孙拜哈拉·米尔扎的儿子,在帖木儿的孙子之一,兼赫拉特统治者雅迪格尔·穆罕默德的领导下,统领着继卜撒因之后持续骚乱中的帖木儿帝国。在这里他获得了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

1457年巴布尔去世时,内斗随即发生,忽辛·拜哈拉离开赫拉特前往麻里兀[102]随后,他娶了该地区的统治者穆祖丁·桑贾尔(Muizzuddin Sanjar)的女儿,并生下了长子巴迪·匝曼

忽辛·拜哈拉在他的忠诚臣民和乌兹别克斯坦人沙迪贝的帮助下,控制了阿姆河奥兹博伊地区的一个小地区。不久之后,他消灭了沙迪贝,并扩大了他的控制范围,并在其他乌兹别克斯坦军队的帮助下,占领了马赞德兰[103]之后,他开始与赫拉特的统治者卜撒因作战。1469年,当卜撒因击败白羊王朝统治者乌尊哈桑时,他还攻占了赫拉特。[101]

因此,在他统治的初期,忽辛·拜哈拉遇到了一些困难。卜撒因的儿子雅迪格尔·穆罕默德在乌尊哈桑协助下同意出军,并在他的帮助下短暂地占领赫拉特。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忽辛·拜哈拉在1470年的夜袭中仅带领350人,夺回了赫拉特并消灭了雅迪格尔·穆罕默德。[98]

忽辛·拜哈拉随后发动了战争,以保护赫拉特免受谢巴尼人(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人)的侵害,并在阿姆河沿岸加固他的堡垒。他控制了河中地区花剌子模[98]

忽辛·拜哈拉延缓了帖木儿帝国的灭亡,暂时消除了内忧外患后,便将文学艺术作为优先之政,并以子治国,重新委任诸省长。在1400年代后期,年迈的忽辛·拜哈拉和他的儿子们开始遇到问题。他的儿子们想接替他,试图在政府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但忽辛·拜哈拉不允许。忽辛·拜哈拉的长子巴迪·匝曼在这些纷争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98]

巴迪·匝曼没有安分地等到他父亲死后接替他的位置。他在1499年首次尝试叛乱,他围攻赫拉特并试图夺取他父亲的王位。虽然他的叛乱并没有成功,但在该事件发生后,帝国的声誉又动摇了。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国家威胁的乌兹别克斯坦人,趁着内战爆发之时,在帖木儿帝国境内起义。由于内战,帝国无法解决乌兹别克斯坦人问题。1506年,忽辛·拜哈拉开始与乌兹别克斯坦人作战,但出师未果就因年老而死。[98]

忽辛·拜哈拉统治了帖木儿帝国37年,在此期间,赫拉特成为土耳其文化所谓的“帖木儿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心。[98]

衰亡

[编辑]

忽辛·拜哈拉死后,其长子巴迪·匝曼继位。他与他的兄弟巴布尔一起试图完成对乌兹别克斯坦人的战争。然而,他们没有成功。乌兹别克斯坦人随后攻进赫拉特并控制之。在击败巴迪·匝曼和巴布尔后,帖木儿帝国于1507年灭亡。[98]后来,巴布尔逃亡到印度,并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大蒙古帝国[104]

政治

[编辑]

在帖木儿帝国的鼎盛时期,帖木儿王朝疆域涵盖了额尔齐斯河伏尔加河波斯湾,从恒河大马士革和亚洲群岛的一切。[105]在帖木儿及其继任者统治期间,帖木儿帝国的统治基础是基于成吉思汗法典[1][106][107]、土耳其血统[108]、法律[q 3][108]伊斯兰教法。帖木儿帝国由一位名叫埃米尔的统治者领导:这是因为第一位统治者帖木儿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他无法获得大汗的称号。[29]如要使用成吉思汗王朝的名称,该王朝的一位正式可汗必须被选中方可即位。在帖木儿统治的最初几年,苏尤尔卡特米甚在最后几年[1],马哈茂德汗被废黜。[1]所以帖木儿之后的统治者便获得了苏丹的称号。统治者的儿子和孙子同时拥有埃米尔扎德的称号。埃米尔奥马尔被认为是副统治者,是军队的指挥官。那些勇气可嘉的人将会被授予埃米尔称号。他们将参加战斗和管理各省。在帖木儿统治期间,有313人被授予埃米尔 (Emir) 之称号。[109]同时,也存在着副埃米尔:如果埃米尔去世或被免职,他的副手将会接替他,这时候他会被称为“埃米尔候选人”。[109]帖木儿帝国是典型的东方封建君主制国家。全国以省划分。各省由统治者任命的王子和埃米尔来统治。

统治者是由上任统治者任命的。统治者指挥所有的基金会,任命受托人管理基金会并分配基金会的收入。[110][111]此外,统治者在每个省市任命了一名卡迪穆夫提和会计[q 4],并将职责分配给赛义德、乌莱玛和其他宗教人物。[110]单独的煤气将分配给军队及其臣民。[110]正义的埃米尔由统治者直接任命,并随时向统治者通报军队与臣民之间的问题。[112]

在帖木儿统治期间,朝廷上每天都有四位大臣存在:[113]

  1. 内政和公民大臣:负责处理国家大事、日常开销、人民情况、外省物产、税吏分配、收支、国家发展规划、人民福祉、人口监控等等。[113]
  2. 国防大臣:负责照顾士兵的薪水和生活[q 5],让他们听从指挥,帮他们排除困难,并告诉统治者他们的状况。[114]
  3. 经济大臣:负责保管遗属家属、死者和难民财产、向民众征收(天课和税收)、从商人那里获得的财产、国用牧场、牧民的牧场,乡下地区的收入。如果死去的人仍存在财产,就得交给继承人。[115]
  4. 这位大臣是掌管王国开支的大臣。他负责监控王国所有部门的开支,国库的开支,甚至宫内马厩等生灵的开支。[115]

除了这些部长之外,另有另外三名部长来监督国外和国内的国家财产,并处理国家重要的财政关系和各省的收入。这些大臣们从属于他们的上级。[115]

大臣要对军队的情况、臣民、上访者、国家的兴衰情况、有没有什么重要的工作进行通报。[115]每个政府机构都任命了一名秘书来记录公用开支和日常开支。[116]邮局建立于帖木儿统治时期,以确保信息的传输。每个定居点最多可饲养200匹马,费用由当地居民承担。[1]

帖木儿帝国与欧洲诸国的关系

[编辑]

与西班牙和法兰西王国的关系

[编辑]
帖木儿于1402年写给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信

安卡拉战役期间,陪同帖木儿的有两位西班牙大使:佩拉约·德索托马约尔和费尔南多·德帕拉苏埃洛斯。[117]帖木儿和欧洲国家的联盟,很可能是为了对抗席卷欧洲的奥斯曼帝国。他攻击奥斯曼帝国和马穆鲁克苏丹国是有明确的理由的。

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在一百年前,特别是在奥斯曼帝国围攻过君士坦丁堡之后,试图建立的法蒙联盟的尝试。[118][119][120][121]

帖木儿派苏丹尼耶大主教多米尼加·扬作为特使前往查理六世的宫殿。[120]扬于1403年6月15日抵达巴黎[120]帖木儿在信中这样评价查理六世:“最热爱和平且最无敌的国王、苏丹,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国王,都次上帝的朋友,是赢得世界大战的最仁慈的君主。”[122]

帖木儿向查理六世提议发展经济关系,以及建立军事联盟。此时,查理六世只能在帖木儿去世前不久发送信息。[123]

帖木儿帝国与西班牙的关系也得到了发展。[122]西班牙历史学家米格尔·安赫尔·奥乔亚·布伦说: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三世与帖木儿的关系,是中世纪的卡斯蒂利亚外交史上,最重要的时期。[124]帖木儿派一位名叫哈吉·穆罕默德·加齐的察合台特使,带着信件和礼物前往卡斯蒂利亚宫殿。[117][122]

鲁伊·冈萨雷斯·德克拉维霍代表团

[编辑]

当帖木儿的特使返回时,恩里克三世于1403年5月21日,向撒马尔罕派遣了一个外交代表团,由鲁伊·冈萨雷斯·德克拉维霍以及阿方索·佩斯和戈麦斯·德萨拉扎率领。[122]当代表团于1406年返回时,帖木儿说他尊重西班牙国王“就如同他自己的儿子”。[122]

鲁伊·冈萨雷斯·德克拉维霍还记录了明朝使者到帖木儿帝国索取贡赋的事情,他写道,与帖木儿对西班牙人的关心相反,帖木儿对“契丹明朝)的统治者”派来的大使[q 6]很恶劣。[125][126]

马可波罗访问中国的一百年后,德克拉维霍访问撒马尔罕时,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报导契丹的新消息──毕竟那里很少有欧洲人可以到达。德克拉维霍的信息虽然歪曲了意思,但却是关于洪武皇帝的继任者之间的王位纠纷(靖难之役)。西班牙人因而可以利用此情报,与一些中国使者进行交流,并收集有关撒马尔罕和“汗八里”(北京)之间的商队路线的信息。[127]他在《克拉维约东使记》中向欧洲人介绍了永乐皇帝的军事实力,以及世界上最大城市:“契丹的首都汗八里”。他还错误地说,中国皇帝接受了天主教[127]这个消息是让欧洲人支持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想法的因素之一,这种想法一直流传到十七世纪,也是著名的鄂本笃在1603年之所以远赴中国的原因之一。

帖木儿去世之后

[编辑]

帖木儿在1405年去世后,他的儿子沙哈鲁继续延续他父亲对抗奥斯曼帝国的行动。他的进军带来了欧洲反攻奥斯曼帝国的希望。[128]

巴伐利亚冒险家约翰·席尔伯格曾在1402-1405年效忠帖木儿。[129]此外,当时有无数威尼斯热那亚商人活跃在该国。[117]

1420年至1425年间,威尼斯旅行家尼古拉·达·康帝(Nicola Da Conti)访问帖木儿帝国期间,欧洲和伊朗之间建立了随后的联系。[117]尽管西班牙试图与帖木儿帝国交好,但最终失败了。一直到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著名发现,他的目的地是到达中国的大汗国。[122]

帖木儿的故事与欧洲的东方主义有着悠久的联系。例如: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于1590年撰写的《伟大的帖木儿》(英语:The Great Amir Teymur)和亨德尔在1724年的歌剧《帖木儿》(德语:Tamerlano)。[130]

军事

[编辑]

帖木儿帝国军队的武装力量是由重装甲骑兵和轻装甲骑兵组成。在印度战役期间,他们也拥有了大象。众所周知,这些大象后来被用于与马穆鲁克苏丹国[1]奥斯曼帝国的冲突。与此同时,遗留下来的军事单位也都用在征服其他领土上。比如在安卡拉战役中,萨尔巴达里步兵也参加了帖木儿的军队。据工会称,随着军队从普通士兵上升到更高级别,他们的待遇也会得到改善。[131]

根据敌军的数量,军队由统治者本人[132]、埃米尔[133]和埃米尔奥马尔[134]领导。埃米尔奥马尔是军队的指挥官。那些勇气可嘉的人会被授予埃米尔称号。埃米尔的头衔由十二品组成。[135]从一品到十二品,每一品的埃米尔都被认为是上一品的副埃米尔。[136]在军队中,十人组长称为下士,百人组长称为大队,千人组长称为上尉。[1]因此,下士从属于大队,大队从属于上尉。在此此外还有执法人员──相当于初级助理的角色。[137]

当军队行军时,他们都会被分配一个护军称为Gutval[q 7],也当作军队守卫。Gutval还受托向巴扎市场上的人们[q 8]征税。如果有东西从军队中被盗,Gutval将被追究责任。[138]在帖木儿大杀四方期间,军队被规划为四个突袭部队。他们在正规军外四英里一边前进,一边戒备。如果他们看到其中一名士兵被杀或受伤,他们就接替他们的工作。[113]城堡则由大量守卫著。[139]

帖木儿帝国的军队中,进行夜间突袭的军团被称为查帕武尔(chapavul)。军队的中枢称为臂,右翼称为barangar,左翼称为jarangar。随着军队的前进,侦察部队会在正规军的前面,他们被称为卫兵。跟随侦察队的部队被称为希拉武。守卫军队侧翼的部队被称为Shigavul。[140]由于敌方单位数量的不同,这种划分可能会进一步地复杂化。[141]在帖木儿统治期间,帖木儿帝国现有军队的三分之一有义务保护边界,剩下的三分之二则有义务为国家服务。[113]

科学与文化

[编辑]

科学

[编辑]

15世纪时,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成为重要的科学中心。[142]尤其在帖木儿之孙乌鲁伯格统治时期,城市得到了改善,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来到撒马尔罕。乌鲁伯格与国家行政部门一起在撒马尔罕从事科学活动。他主要钻研天文学数学研究。[143]他在撒马尔罕建立了不少宗教学校[144]天文台[145]。他参加了当时一些学者的课程和讨论,以便他利用这些知识来创办宗教学校。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都聚集在乌鲁伯格周围。他参加了Gazizadeh Rumi和Giyasaddin Jamshid al-Kashi等著名学者的课程。[146]

撒马尔罕伊斯兰学校

[编辑]
撒马尔罕伊斯兰教学校(左侧)

撒马尔罕伊斯兰学校于1417年在乌鲁伯格的命令下开始建造,并于1421年竣工。[144]多年以来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中心,一直到乌鲁伯格去世为止。该校有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指定了一名助手。出生于布尔萨的加齐扎德鲁米随后便到撒马尔罕工作,他在伊斯兰学校和天文台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47]

从Giyasaddin Jamshid al-Kashi的来信中,了解到有关该伊斯兰学校科学活动的信息。[148]这封信谈到了当时最优秀的科学家参与伊斯兰学校、教授、所有关乎科学的教师以及数学家的活动。除了在伊斯兰学校举办的课程之外,还有当时学者之间的讨论,乌鲁伯格也参加了讨论。[147]信中也提到,关乎科学的讨论不仅在伊斯兰学校举行,也会在乌鲁伯格的宫殿中举行。

乌鲁伯格天文台

[编辑]
乌鲁伯格天文台英语Ulugh Beg Observatory的观测仪器

在撒马尔罕伊斯兰学校建成后,乌鲁伯格决定再建造一座天文台。这个天文台被称为乌鲁伯格天文台或者撒马尔罕天文台。[149]该天文台在撒马尔罕伊斯兰学校住中,用于进行天文学和数学研究。天文台建造完成后,由吉亚萨丁·贾姆希德领导、使用。他在这里所做的观察持续了十二年。起初是由吉亚萨丁·贾姆希德进行了计算和观察。1429年吉亚萨丁·贾姆希德去世后,便由卡齐扎德·鲁米接替这项工作。[150]1430年卡齐扎德·鲁米去世后,他的学生阿里·卡什吉英语Ali Qushji开始领导天文台。[151]多亏了这些的研究,乌鲁伯格得以完成著名的“齐奇尼”。这个星表被称为Zic Gurkani或Zic Jadid Sultan,多年来为西方和东方所使用。[152]

然,在1449年乌鲁伯格被暗杀后,天文台被一群宗教狂热分子给摧毁了。[153]

文化

[编辑]
沙希-津达:一复杂的图案柱
位于沙赫里萨布兹的帖木儿的宫殿

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帖木儿帝国在中亚伊朗东部以及阿富汗境内创作了许多重要的艺术作品。帖木儿艺术因其建筑和微型艺术的发展而受到重视,在中亚、伊朗、阿富汗地带,甚至在后来的莫卧儿帝国时期,在印度伊斯兰艺术的参考中发挥了作用。[154]尽管在创作重要伊斯兰艺术作品的这一时期,论单一风格是不可能的,但还可以看到地方差异的统合。在创作引人注目的作品的地方,有独特的艺术中心,承载着帖木儿艺术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撒马尔罕赫拉特设拉子已经成为创作手工艺的中心。[155]

在帖木儿帝国首都撒马尔罕中,除了来自中亚和伊朗的艺术家,还有从印度安纳托利亚叙利亚移民过来的艺术家。西班牙大使Rui Gonzalez de Clavijo说,撒马尔罕共有15万个艺术家家庭。在帖木儿统治期间,撒马尔罕创作了不少重要的建筑作品,成为艺术中心。帖木儿艺术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恰逢帖木儿之子沙哈鲁统治时期。沙哈鲁统治时期是帖木儿帝国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最为强大的时期。沙哈鲁和他的波斯妻子高哈尔绍德光顾了这些艺术家。[155][156]在沙哈鲁统治期间,帝国首都迁至赫拉特[157]因此,快速发展中的赫拉特成为帖木儿文艺复兴的中心。与此同时,在沙哈鲁统治期间,由于他的儿子乌鲁伯格正在统治撒马拉罕,那里的园林绿化和建筑工作仍在继续。沙哈鲁和乌鲁伯格去世后,在卜撒因忽辛·拜哈拉统治的这段时间,停滞不前的帖木儿艺术得以再次复兴。尽管在忽辛·拜哈拉去世后,他的儿子穆扎法尔·忽辛在位期间国家便灭亡,但帖木儿艺术的影响仍然深深的影响了莫卧儿帝国萨非王朝[158]

建筑

[编辑]
艾哈迈德·亚萨维之墓,1385年由帖木儿下令建立[1]

帖木儿建筑以其独特性而著称。帖木儿建筑受中亚和伊朗的前期建筑之影响,以其综合性的作品而闻名。主要由陵墓清真寺伊斯兰学校达尔加斯所组成的建筑群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由覆盖立面的马赛克瓷砖、洋葱状的外圆顶和内部高高的内圆顶形成的圆顶系统的特点。

帖木儿建筑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坟墓。帖木儿墓葬建筑最重要的例子之一,是撒马尔罕的沙希-津达建筑群[159]帖木儿帝国之重要人物的陵墓都在这个建筑群中。另一个例子是撒马尔罕的鲁哈巴德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380-1390年。[160]鲁哈巴德墓由一个八角鼓形圆顶组成,圆顶位于主建筑上,呈立方体形状。在帖木儿统治期间建造的陵墓和相关建筑群中最著名的是古尔-埃米尔陵[161]该建筑群包括伊斯兰学校、清真寺、陵墓和其他部分。虽然第一次建造是在1399年,但在帖木儿的孙子贾汉吉尔去世后,帖木儿下令于1404年决定建造一座坟墓。[162]1405年,帖木儿也被安葬在这座陵墓中,从此帖木儿帝国的重要人物的陵墓就一直坐落于此。帖木儿的儿子米兰沙沙哈鲁,孙子皮儿·马黑麻乌鲁伯格,以及宗教教师努尔·赛义德·巴拉卡也被埋葬在这座坟墓中。[163]比比-哈尼姆清真寺英语Bibi-Khanym Mosque的建造是为了祈福帖木儿的印度战役。[164]比比-哈尼姆清真寺的高圆顶、阳台、其他建筑元素和瓷器作品,反映了帖木儿帝国国力达到顶峰的杰作。

位于撒马尔罕的伊斯兰学校建筑群于1417年由乌鲁伯格开始建造,并于1420年完工,在伊斯兰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165]这座伊斯兰学校建于1417年,是根据乌鲁伯格在布哈拉建造的另一所伊斯兰学校的计划建造的。乌鲁伯格在撒马尔罕建造的众多作品中,1409年建造的天文台占有重要地位。[166]高哈尔绍德清真寺英语Goharshad Mosque由建筑师Kivamuddin ibn Zeynaddin Shirazi根据高哈尔绍德的指示在马什哈德建造[167][168]:一栋带有四个阳台的清真寺建在一个带有坟墓的建筑群中。与此同时,高哈尔绍德为Kivamuddin ibn Zeynaddin Shirazi建造的建筑物中,有赫拉特的Gazurgah纪念碑和高哈尔绍德学校。[169]高哈尔绍德还建造了一座坟墓。沙哈鲁的儿子拜宋豁儿和Govhar Shad皆被埋葬在这里。[170]

位于阿纳夫的贾马拉丁建筑群(1452-1456)是帖木儿建筑最后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71]Abu Nasr Farsi建筑群建于1460年后的巴尔赫,他也承载着帖木儿建筑的传统。[172][173]帖木儿建筑最后这段期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Ishratkhana陵墓,建于1460-1464年,用于根据卜撒因的一位妻子的指示,埋葬帖木儿后裔的妇女。[174]1460-1502年,在加兹尼市为乌鲁伯格贝的儿子阿不都·扎克建造的陵墓,是泰姬陵建筑结构的先驱,主要部分在中间,由相关的侧边为辅。[175]

关于帖木儿宫殿的重要信息可以在一些历史资料和游记中找到。消息来源提供了有关由帖木儿在撒马尔罕和周边城市Naqsh-i Jahan、Bagh-i Chenar、Bagh-i Shimal和Bagh-i Behisht建造的蓝色宫殿的信息,位于名为Bagh-i Dilgush的花园中。沙赫里萨布兹宫殿的遗迹一直保存至今。此外,其他消息来源提到由乌鲁伯格在撒马尔罕建造并位于巴吉梅丹的奇希尔苏敦宫。[176]

继承

[编辑]

帖木儿帝国的广大领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帖木儿帝国时期,它让中亚和呼罗珊的发展达到顶峰,是撒马尔罕历史的黄金时代。[177]在帖木儿帝国时期,建筑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建筑古迹一直保存至今。由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帖木儿文艺复兴”。巴布尔是帖木儿的后裔,随着大蒙古帝国在印度的建立,帖木儿王朝得以延续。[178][179]

帖木儿帝国对阿塞拜疆的建设也没有被忽视。在帖木儿帝国期间,新的突厥人继续向阿塞拜疆迁移。这些迁移对阿塞拜疆人民和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因此,在遗传基础上,阿塞拜疆文的方言分为两部分:乌古兹(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和钦察(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这些方言有一些语音和词汇上的差异。语言学家奥列格·穆德拉克使用语言年代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阿塞拜疆文及其所有方言(努哈方言除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360年代,即帖木儿帝国时期。[180]另一个例子是德国历史学家古斯塔夫·西奥多·保罗的作品。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这些白皮肤的鞑靼人认为自己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他们将永远记住他们祖先的强大力量和他们脚下的广阔领土。”[181]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人继承了帖木儿帝国。察合台语在帖木儿帝国时期,上升到新的文化语言的水平,在现代乌兹别克斯坦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astin Marozzi Tamerlan在他的书中,将鲁伊·冈萨雷斯·德克拉维霍大使对帖木儿帝国状态的描述,与现代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生活进行了比较。[182]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之后,帖木儿本身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3年9月1日,在乌兹别克斯坦独立日期间,总统伊斯兰·卡里莫夫塔什干为帖木儿纪念碑揭幕。[1]1996年,在帖木儿660周年诞辰之际,塔什干开设了一座献给这位征服者的博物馆,并成立了“帖木儿教团”。[1]

参考资料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我们现在要谈论《古兰经》尤努斯的第24-27节。 24. 的确,这个世界的生命就像我们从天上降下的雨,与大地的草木和大地的野兽一起生长。 最后,当大地被装饰,它的居民认为他们可以收割时,我们的命令将在夜间或白天到来,使他们觉得还不能丰收。 因此,我们为反思的人解释了启示! 25. 安拉邀请他到和平的居所,并引导愿意跟随他的人! 26. 做好事的人将会上天堂并获得更大的回报。 他们的脸上不会出现一粒灰尘,也不会出现任何羞耻感。他们将永远地住在那片乐园里。 27. 那些赚取罪孽的人会根据他们的罪孽受到惩罚。他们将受尽羞辱。没有人将能救他们,并脱离真主阿拉。他们的脸上将布满黑夜。他们将是永远住在地狱不得超生的囚犯!
  2. ^ 埃尔津詹、白羊、卡拉曼公国以及其他安纳托利亚公国都受到了持续向东扩张的奥斯曼帝国的压力。 他们对于帖木儿似乎可以击败奥斯曼帝国的可能很感兴趣。在安卡拉战争的时候更为明显。因此,那些在奥斯曼军队中的安纳托利亚侯国之部队便纷纷站在帖木儿一边。
  3. ^ 包括法律和秩序、习俗方面
  4. ^ 监督遵守伊斯兰仪式、伊斯兰教法和宗教习俗的人。
  5. ^ 作为他们为埃米尔服务的福利
  6. ^ 明初声称继承了元朝对察合台汗国的宗主权,而帖木儿帝国占领了原察合台汗国大片土地,这里指“拥有天下之主的地位,万国朝贺之永乐皇帝”派到西域的陈诚等人。
  7. ^ 指挥官
  8. ^ 在军营周围活动的商人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Castin Marozzi. "Tamerlan".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阿塞拜疆文)
  2. ^ "Ankara'nın Başkent Oluşunun 89. Yılı Kutlu Olsun". [2014-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9). 
  3. ^ 存档副本.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4. ^ Arxivlənmiş surət. [2014-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4). 
  5. ^ 存档副本.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6.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7. ^ Arxivlənmiş surət. [2014-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8. ^ Turchin, Peter; Adams, Jonathan M.; Hall, Thomas D (December 2006). "East-West Orientation of Historical Empir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of world-systems research 12 (2): 219–229.
  9. ^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10. ^ Греков Б. Д., Якубовский А. Ю., Золотая Орда и её падение. Москва-Ленинград, 1950, с.357
  11. ^ 11.0 11.1 G.R. Garthwaite, "The Persians", Malden, ISBN 978-1-55786-860-2, MA: Blackwell Pub., 2007. (p.14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B.F. Manz, The rise and rule of Tamer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9, p. 28
  13. ^ 13.0 13.1 13.2 M.S. Asimov & C. E. Bosworth,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UNESCO Regional Office, 1998, ISBN 92-3-103467-7, p. 320
  14. ^ 14.0 14.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Timurid Dynas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line Academic Edition, 2007.
  15. ^ "Timuri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 New York City: Columbia University.
  16.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article: Consolidation & expansion of the Indo-Timuri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Chagatai Turkish and Its Effects on Central Asian Culture (PDF).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19). 
  18. ^ Clavijo's Embassy to Tamerlane.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19. ^ Richards, John F. (1995), The Mughal Empi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6, ISBN 978-0-521-56603-2
  20. ^ Schimmel, Annemarie (2004), The Empire of the Great Mughals: History, Art and Culture, Reaktion Book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 22, ISBN 978-1-86189-185-3
  21. ^ Balabanlilar, Lisa (15 January 2012), Imperial Identity in Mughal Empire: Memory and Dynastic Politics in Early Modern Central As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B.Tauris, p. 2, ISBN 978-1-84885-726-1
  22. ^ Bose, Sugata Bose; Ayesha Jalal (2004). Modern South Asia: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Routledge. p. 28. ISBN 978-0-203-71253-5.
  23. ^ C.S. Mundy, “The -E/-Ü Gerund in Old Ottoma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 African Studies XVI (1954), 298-319.
  24. ^ 24.0 24.1 B.F. Manz, The rise and rule of Tamer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9, p. 28
  25. ^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transl. by I. De Rachewiltz, Chapter 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6. ^ G. Doerfer, "Chaghat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Encyclopædia Iranica
  27. ^ Allworth, Edward (1994). Central Asia: 130 Years of Russian Dominance, a Historical Overview. Duke University Press, 72. ISBN 0-8223-1521-1
  28. ^ Khayrulla Ismatulla, "Modern literary Uzbek",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5
  29. ^ 29.0 29.1 Manz, Beatrice Forbes (1999). The Rise and Rule of Tamerla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09. ISBN 0-521-63384-2.
  30. ^ İbn Ərəbşah. Əmir Teymurun tarixi
  31.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2. (阿塞拜疆文)
  32.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4. (阿塞拜疆文)
  33.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5. (阿塞拜疆文)
  34.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36. (阿塞拜疆文)
  35. ^ 35.0 35.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20. (阿塞拜疆文)
  36. ^ 36.0 36.1 İsmail Aka (2010). Timurlular Devleti Tarihi. Berikan Yayınevi. ISBN 975-2673-07-6.
  37.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25. (阿塞拜疆文)
  38.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45. (阿塞拜疆文)
  39. ^ 39.0 39.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57. (阿塞拜疆文)
  40.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56. (阿塞拜疆文)
  41. ^ Timur ve Harezm Seferi.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42. ^ Peter Jackson, Lawrence Lockhart (1986).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120. ISBN 9780521246996. Retrieved 2013-01-02.
  43. ^ Archéologie de Grand Jeu: une brève histoire de l'Asie Centrale.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44. ^ Mughal Gardens: Sources, Places, Representations, and Prospects.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45.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59. (阿塞拜疆文)
  46. ^ L’EMPIRE DES STEPPES Attila, Gengis-khan, Tamerlan (PDF). [2008-1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6-16). 
  47. ^ 47.0 47.1 Sicker (2000), p. 154
  48. ^ SERBEDARiLER
  49. ^ IBN HALDUN: STUDIES.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50. ^ TİMUR'UN GÜRCİSTAN SEFERLERİ (PDF). [2014-09-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17). 
  51. ^ The Reign of Timur Bek.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52.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62. (阿塞拜疆文)
  53. ^ Значение Тимура в мировой истории.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30). 
  54. ^ Shiraz in the Age of Hafez: The Glory of a Medieval Persian City.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55. ^ Moghulistan.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56. ^ ТОХТАМЫШ-ХАН: БИОГРАФИЯ.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30). 
  57.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60. (阿塞拜疆文)
  58. ^ Тохтамыш.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30). 
  59. ^ Империя тюрков. Великая цивилизация..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60. ^ TİMUR'UN DEST-İ KIPÇAK SEFERİ.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30). 
  61. ^ Ургенч. [202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30). 
  62.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64. (阿塞拜疆文)
  63. ^ 63.0 63.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65. (阿塞拜疆文)
  64. ^ СРАЖЕНИЕ НА РЕКЕ КОНДУРЧЕ[失效链接]
  65. ^ 65.0 65.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63. (阿塞拜疆文)
  66. ^ 66.0 66.1 66.2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66. (阿塞拜疆文)
  67.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67. (阿塞拜疆文)
  68. ^ Marozzi (2005), p. 196-197
  69. ^ 69.0 69.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73. (阿塞拜疆文)
  70. ^ Alphonse de Lamartine (Eylül 2005) [1854]. Historie de la Turquie (Aşiretten Devlete). Bilge Kültür Sanat. (Çeviren: Dr. Reşat Uzmen). ss. 147, 148, 160. ISBN 975-6316-54-3.
  71. ^ 71.0 71.1 71.2 Alphonse de Lamartine (Eylül 2005) [1854]. Historie de la Turquie (Aşiretten Devlete). Bilge Kültür Sanat. (Çeviren: Dr. Reşat Uzmen). ss. 147,148, 160. ISBN 975-6316-54-3.
  72.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74. (阿塞拜疆文)
  73. ^ Tamerlane and the Jews. [2021-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74. ^ QARABAĞ TARİXİ MƏNBƏLƏRDƏ (PDF). [2014-09-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75. ^ EMİR TİMUR’UN FAALİYETLERİNİN OSMANLI DEVLETİ VE ANADOLU BEYLİKLERİ ÜZERİNDEKİ ETKİSİ. [2014-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6. ^ Kemah tarihi. [2014-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77. ^ 77.0 77.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76. (阿塞拜疆文)
  78. ^ [Tucker, Spencer C. (2010) Battles That Changed History: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Conflict. ABC-ClIO; p. 140]
  79. ^ The History of Timur Bec. [202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80. ^ Timur versus Bayezid. [2014-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8). 
  81. ^ ANKARA SAVAŞI ÖNCESİ TİMUR İLE YILDIRIM BAYEZİD’İN MEKTUPLAŞMALARI (PDF). [2014-09-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10). 
  82. ^ Marozzi (2005), p. 292-296
  83. ^ Aleppo:the Ottoman Empire's caravan city, Bruce Masters, The Ottoman City Between East and West: Aleppo, Izmir, and Istanbul, ed. Edhem Eldem, Daniel Goffman, Bruce Mas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
  84. ^ 84.0 84.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77. (阿塞拜疆文)
  85. ^ Marozzi (2005), p. 297
  86. ^ 86.0 86.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78. (阿塞拜疆文)
  87.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79. (阿塞拜疆文)
  88. ^ Halil İnalcık, Devlet-i !Aliyye, Osmanlı İmparatorluğu Üzerine Araştırmalar-I, Klasik Dönem (1302-1606): Siyasal, Kurumsal ve Ekonomik Gelişim, Türkiye İş Bankası Kültür Yayınları, İstanbul 2009, s. 49-53. ISBN 978-9944-88-465-1
  89. ^ Sakaoğlu, Necdet (1999), Bu mülkün sultanları, İstanbul: Oğlak yayınları ISBN 975-329-299-6, say.52, 62, 67
  90. ^ 90.0 90.1 Castin Marozzi. "Tamerlan".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səhifə 379. (阿塞拜疆文)
  91. ^ Castin Marozzi. "Tamerlan".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səhifə 385. (阿塞拜疆文)
  92. ^ Castin Marozzi. "Tamerlan".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səhifə 400. (阿塞拜疆文)
  93. ^ 93.0 93.1 Castin Marozzi. "Tamerlan".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səhifə 378. (阿塞拜疆文)
  94. ^ 94.0 94.1 Öztuna, T.Yılmaz (1946). Ankara Muharebesi, İstanbul
  95. ^ 95.0 95.1 95.2 95.3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80. (阿塞拜疆文)
  96. ^ Adela C.Y. Lee. "Tamerlane (1336–1405) – The Last Great Nomad Pow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lkroad Foundation.
  97. ^ 这个名字的波斯语意思是(字面意思)“国王的脸”;它也是国际象棋棋步“城堡”的波斯语名称。根据伊本·阿拉布沙(Ibn ‘Arabshāh)的说法,当他的父亲收到他出生的消息时,他正在下棋,于是他便以此棋步作为新生儿的名字 (Ibn Arabshah, Ahmed (1936). Tamerlane or Timur the Great Amir. Trans. J.H. Sanders. London: Luzac and Co., p. 47).
  98. ^ 98.00 98.01 98.02 98.03 98.04 98.05 98.06 98.07 98.08 98.09 存档副本. [202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99. ^ Stevens, John. The history of Persia. 包含,从第一次建立君主制到现在的国王的生活和令人难忘的行为;对其所有自治领的准确描述;对印度、中国、鞑靼、克尔蒙、阿拉伯、尼克萨布尔以及锡兰和帝汶群岛的奇特记述;就像偶尔提到的所有城市一样,如希拉斯、撒马尔罕、博卡拉等。这些人的风俗习惯,包括波斯人的拜火教;植物、野兽、产品和贸易。有许多有启发性和令人愉快的题外话,是非凡的故事或段落,偶然发生的事情,好比奇怪的墓葬;燃烧的死者;几个国家的白酒;打猎;捕鱼;物理实践;东方名医;塔梅尔兰的行动,等等。除此之外,还有Harmuz或Ormuz国王生活的节选。用阿拉伯语写的波斯历史,由东方著名作家米尔康德,奥尔木兹的著名作家,该岛之王托伦萨(Torunxa)所著,均被安东尼·特谢拉翻译成西班牙文
  100. ^ 100.0 100.1 Jean Aubin, "Abū Saʿīd", in Encyclopaedia of Islam, 2nd ed., vol. I (1960), pp. 147–148.
  101. ^ 101.0 101.1 Subtelny 2007, p. 43–44
  102. ^ Subtelny 2007, p. 50
  103. ^ Subtelny 2007, p. 51
  104. ^ 存档副本. [202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4). 
  105. ^ Castis Marozzi, Tamerlan, səhifə 14, Qanun nəşriyyatı.
  106.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24. (阿塞拜疆文)
  107.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65. (阿塞拜疆文)
  108. ^ 108.0 108.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83. (阿塞拜疆文)
  109. ^ 109.0 109.1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31. (阿塞拜疆文)
  110. ^ 110.0 110.1 110.2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90. (阿塞拜疆文)
  111.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47. (阿塞拜疆文)
  112.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91. (阿塞拜疆文)
  113. ^ 113.0 113.1 113.2 113.3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45. (阿塞拜疆文)
  114.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45-146. (阿塞拜疆文)
  115. ^ 115.0 115.1 115.2 115.3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46. (阿塞拜疆文)
  116.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48. (阿塞拜疆文)
  117. ^ 117.0 117.1 117.2 117.3 Fisher, W. William Bayne; Jackson, Peter; Lockhart, Lawrence (1986-02-06).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75–. ISBN 9780521200943.
  118. ^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Frances Woo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google.com. p. 136.
  119. ^ "Inner Asia by Denis Sin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google.com. p. 190.
  120. ^ 120.0 120.1 120.2 Ibn Khaldun in Egyp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lter F. Fischel". Books.google.com. p. 106.
  121. ^ "Culture and customs of Iran by Elton L. Danie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google.com. p. 25.
  122. ^ 122.0 122.1 122.2 122.3 122.4 122.5 Atiya, Aziz Suryal (1938), The Crusade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 256ff
  123. ^ Gifford, John. "The history of Franc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important era". Books.google.com.
  124. ^ González de Clavijo, Ruy; Estrada, Francisco López (1999),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lume 242 of Clásicos Castalia Series (in Spanish), Editorial Castalia, p. 19, ISBN 84-7039-831-8
  125. ^ Levathes, Louise (1994),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The Treasure Fleet of the Dragon Throne, 1405–143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25–126,220n, ISBN 0-19-511207-5. Her source is Fletcher, Joseph F. (1968), "China and Central Asia, 1368-1884", in Fairbank, John King,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Volume 32 of Harvard East Asian se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211
  126. ^ Levathes 1994, pp. 125–126,220n. Her source is González de Clavijo, Ruy; Markham, Clements R. (translation and comments) (1859), Narrative of the embassy of Ruy Gonzalez de Clavijo to the court of Timour at Samarcand, A.D. 1403-6 (1859), pp. 133–134
  127. ^ 127.0 127.1 González de Clavijo & Markham 1859, pp. 172–174. Note also that during Clavijo's visit the capital of the Ming Empire was actually Nanjing, rather than Beijing (Cambalu)
  128. ^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VI: The Impact of the Crusades on Europe Kenneth M. Setton". Books.google.com. 1990-06-15. p. 262.
  129. ^ "Ibn Khaldun in Egypt Walter F. Fischel". Books.google.com. p. 106.
  130. ^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Frances Wood". Books.google.com. p. 136.
  131.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42-143. (阿塞拜疆文)
  132. ^ Düşmən ordusunun sayı qırx mindən artıq olarsa...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əsərindən, səhifə 186
  133. ^ Düşmən ordusunun sayı on iki mindən qırx minə qədər olarsa...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əsərindən, səhifə 181
  134. ^ Düşmən ordusunun sayı on iki mindən az olarsa...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əsərindən, səhifə 177
  135.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32-133. (阿塞拜疆文)
  136.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32. (阿塞拜疆文)
  137.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14-115. (阿塞拜疆文)
  138.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44. (阿塞拜疆文)
  139.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16. (阿塞拜疆文)
  140.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33. (阿塞拜疆文)
  141. ^ "Əmir Teymurun vəsiyyətləri". Bakı, Qanun nəşriyyatı, 2012; Özbək dilindən tərcümə edən: Məti Osmanoğlu, redaktor Natiq Səfərov, səh. 177-191. (阿塞拜疆文)
  142. ^ Central Uzbekistan Cities: Samarkand: Timurid Capital of Arts and Science.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143. ^ Ulugh Beg.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7). 
  144. ^ 144.0 144.1 ULUG’BEK MADRASASI[失效链接]
  145. ^ Ulughbek and his Observatory in Samarkand (PDF).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30). 
  146. ^ The Samarqand Mathematical-Astronomical School: A Basis for Ottoma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PDF). [2014-09-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2-22). 
  147. ^ 147.0 147.1 TREASURES OF ULUGBEK (PDF).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05). 
  148. ^ ([//web.archive.org/web/20201021021823/http://islamsci.mcgill.ca/RASI/BEA/Kashi_BEA.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āshī: Ghiyāth (al‐Milla wa‐) al‐Dīn Jamshīd ibn Masʿūd ibn Maḥmūd al‐Kāshī [al‐Kāshānī]]
  149. ^ Ulugh Beg Observatory. [201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150. ^ Büyük Türk Astronomi Bilgini ve Devlet Adamı.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151. ^ Prof. Aydın Sayılı (1960). The Observatory ın İslam, Ankara, Türk Tarih Kurumu, s. 271
  152. ^ Prof. Dr. Kazım Çeçen (ed.) (1999) Osmanlı imparatorluğunun doruğu 16. yüzyıl teknolojisi" İstanbul: Omas Ofset A.Ş.
  153. ^ Heather Hobden (1999) Ulughbek and his Observatory ın Samarkand, Lincoln: Coşmiçelk İŞBN:10 - 1-871443-18 0 s.12.
  154. ^ CFP: Repositioning Mughal Architecture Within the Persianate World, Chicago, April 15-19, 2015.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155. ^ 155.0 155.1 Shah Rukh Mirza, the ruler of Iran and Central Asia. [201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56. ^ Timurids Queen Gawhar Shad Afghanistan. [201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157. ^ Shah Rokh.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158. ^ Architecural Transfer Between Two Non- Cuncurrent Styles: Investigation The Routs Of Timurid Architectural Influence (1370-1524ad) In Mughal Buildings (1526-1707ad) (PDF).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05). 
  159. ^ THE SHAKH-I-ZINDA ENSEMBLE.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0). 
  160. ^ Ruhobod maqbarasi. [201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9). 
  161. ^ 存档副本.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162. ^ Мавзолей Тамерлана Гур-Эмир в Самарканде.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163. ^ Культура народо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 IX–VI вв. Архитектурные шедевры Самарканда.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164. ^ The Bibi-Khanym.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165. ^ Samarkand 2: Der Registan.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166. ^ Ulughbek and his Observatory in Samarkand (PDF).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9). 
  167. ^ Gawhar Shad Mosque.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168. ^ Мешхед.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169. ^ Madrasa-i Gawhar Shad.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170. ^ Herat: Gawharshad Musalla Complex. [201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1). 
  171. ^ TİMURLULAR - A. Engin Beksaç.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172. ^ ARCHITECTURE AND NARRATIVE: THE KHWAJA ABU NASR PARSA SHRINE. PART 1: CONSTRUCTING THE COMPLEX AND ITS MEANING, 1469-1696[失效链接]
  173. ^ Balkh: Khwaja Abu Nasr Parsa Shrine. [201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174. ^ ИШРАТХОНА.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175. ^ Maqbara-i Ulugh Beg bin Abu Sa'id.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176. ^ Timurluların Bilim ve Sanata Yaklaşımları ve Bazı Son Dönem Sanatkârları (PDF). [2014-09-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7-04). 
  177. ^ 存档副本.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178. ^ Richards, John F. (1995), The Mughal Empi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6, ISBN 978-0-521-56603-2
  179. ^ Bose, Sugata Bose; Ayesha Jalal (2004). Modern South Asia: History,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Routledge. p. 28. ISBN 978-0-203-71253-5.
  180. ^ Мудрак О. А. Об уточнении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и тюркских языков с помощью морфологической лингвостатистики //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тюркских языков. Региональные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и / Отв. ред. Э. Р. Тенишев. — М.: Наука, 2002. — С. 729-730, 735. — ISBN 5-02-022638-6.
  181. ^ Gustave Theodor Pauly — «Description ethnographique des Peuples de la Russie» (1862)
  182. ^ Castin Marozzi, Tamerlan, səhifə 47-49 Qanun nəşriyyat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