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轩
刘国轩 | |
---|---|
出生 | 1629年 大明福建汀州府长汀县(一说为武平县) |
逝世 | 1693年(63-64岁) 大清直隶地方顺天府 |
职业 | 军人 |
刘国轩(1629年—1693年[1]),字观光,福建汀州府长汀县人,另一说为武平县人[2],为郑氏王朝重要的军事领袖,活跃于对抗清朝的战争。刘国轩与郑聪、冯锡范发动东宁之变,绞死监国世子郑克𡒉于北园别馆(今台南开元寺)。刘国轩善于利用间谍,掌握敌军的详细动向,因此经常战胜,才有“刘怪子”这绰号的产生[3]。在澎湖海战担任统帅,却被施琅击败。战后不但反对出兵攻占吕宋延续东宁国祚,甚至力主举国投降于满清,幼主郑克塽最终从之,郑氏王朝从此灭亡[4]。后来,台湾日治时期的连横撰写《台湾通史》时,将其立于《列传一》中。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刘国轩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7岁父亲过世,11岁时发生饥荒,走百里负米供母,刘国轩号召家乡青年人结寨自保防流寇,15岁时匪帮路过家乡并夺牛畜,刘国轩埋伏于隘口截击,夺还被掳之牛畜。福建于1646年成为清国领土,16岁的刘国轩加入清军行伍。
刘国轩后来做到清朝漳州的把总,永历八年(1654年)底,刘国轩打算改投郑成功,接应明郑军收复漳州,事后郑成功任命刘国轩管护卫后镇。后来刘国轩也参与1659年围攻南京、1661年进攻台湾等战役。
永历十八年(1664年)郑经退守台湾,为了获得充足的粮食,派刘国轩前往半线屯田。但是郑氏王朝扩张领土的行动,威胁到统治台中一带的大肚王国,双方的冲突已无法避免。永历二十四年(1670年)大肚社、沙辘社、斗尾龙岸番举兵反抗,这次事件规模不小,就连郑经自己也亲征。郑经与刘国轩先于八月击败斗尾龙岸番、同年十月再击败沙辘社、大肚社[5],将沙辘社的平埔族从数百人屠杀只剩6人[6],逼迫大肚社迁往埔里,水里社(原位今龙井区)逃往水里。
粤东战役
[编辑]永历二十八年(1674年)郑经响应三藩之乱,却因为领土纠纷和耿精忠决裂,耿精忠派20,000人进攻泉州,郑经派刘国轩迎战。两军在涂岭相遇,刘国轩派兵绕到耿军后方将其击败[7]。
永历二十九年(1675年)郑经与耿精忠和解,改派刘国轩增援潮州总兵刘进忠,对抗尚之信。五月经过长久僵持,郑军粮食不足,刘国轩退往鲎母山,并把剩余的粮食摆在车上[8],设法稳定军心。尚之信绕小路来进攻,郑军因无法撤退而冒死突进,刘国轩再追击败退的尚军,总共斩杀约20,000人、俘虏7,000人[9]。这场战斗郑军以数千人击败清军数万人,刘国轩的勇名因此威震粤东。
永历三十年(1676年)尚可喜病情恶化,加上吴三桂攻陷肇庆、韶州等地,广东清军人心开始动摇,尚之信只得加入反清阵营,并割让惠州给刘国轩[10]。可是郑军于十月在乌龙江被清军击败,其余领地相继被攻陷,局势开始对郑氏王朝不利。永历三十一年(1677年)刘进忠、尚之信都已投靠清朝,刘国轩以惠州难以防守,退回厦门和郑经会合。
闽南战役
[编辑]永历三十二年(1678年)郑经企图恢复之前的声势,以刘国轩为统帅进攻海澄。刘国轩先于二月十日(3月10日)烧毁江东桥,切断漳州、泉州之间的联系。不过清军陆续赶来增援,刘国轩便在漳州、海澄一带进行游击[11],使得清军无法判断他的意图,只能在各地来回奔波。刘国轩先后击败水头、祖山两地的清军,并于闰三月十八日(5月8日)开始包围海澄[12]。
刘国轩为了孤立海澄,在城外挖水道,引河水来包围城池,水道外再挖壕沟,并在壕边安置大炮[13]。五月清军奇袭在祖山的刘国轩,并试图填平城外的壕沟,却遭到刘国轩炮击,清军死伤惨重,再也没有能力解救海澄。经过长久的包围,海澄严重缺粮,清军甚至吃马骨头充饥[13],刘国轩终于在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并以此项功绩受封征北将军、武平伯。
接着刘国轩占领泉州全部的属县,只剩泉州府继续坚守,经过二个月的包围仍无法攻陷。这时防守定海的萧琛被清军击溃,谎报清军大举出动[14],郑经因此召回刘国轩,清军趁势夺回失去的领地。后来郑经发现真相,将萧琛处死,再派刘国轩进攻漳州。九月十九日(11月3日)[15]刘国轩率领20000人,和清军在龙虎山(或叫蜈蚣山)交战,刘国轩连续击退胡图、姚启圣两队,却遭耿精忠击败[16]。
永历三十三年(1679年)刘国轩占领果堂寨,和固守江东桥的姚启圣对峙。刘国轩打算强化果堂寨的防御,率领2000人在果堂寨后方的坂尾筑寨[3],工程还没完成,就遭数万清军的攻击。刘国轩靠大炮压制清军攻势,再以火铳追击败退的清军,坂尾寨得以顺利完成。
东宁政变
[编辑]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郑军因长久缺粮,军心开始动摇,海澄向清军投降。刘国轩只得返回厦门,却发生军队暴动[17],刘国轩认为厦门已无法固守,便和郑经一起退守台湾。郑经约八个月后去世,刘国轩加入了冯锡范领导的东宁之变,杀监国世子郑克𡒉,改立冯锡范的女婿郑克塽继位延平王,刘国轩受封武平侯[18],前往澎湖修筑炮台防范清军。
反对进攻吕宋
[编辑]永历三十七年六月十六日(1683年7月10日)施琅进攻澎湖(详见澎湖海战),刘国轩靠着炮船击退清军。到了二十二日(16日),风向突然从西北风转成南风,施琅顺着风势击败刘国轩。战后,宰辅冯锡范召开文武会议,与黄良骥、洪邦柱以及中书舍人郑得潇共同奏请幼王郑克塽攻占吕宋岛(菲律宾),以延续东宁国的国祚。施琅此时派遣曾蜚前来招抚,并以总兵之职欲诱降刘国轩,刘国轩因而拉拢冯锡范以及众多将领,主张举国投降满清[19]。七月十五日(9月5日)由郑克塽率领刘国轩、冯锡范等人一起向施琅投降。
晚年
[编辑]刘国轩降清后,清廷封其为伯爵,授职直隶天津镇总兵,并将刘国轩一家迁往京师,隶镶黄旗汉军[20]。刘国轩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逝世,享寿六十五岁,清廷同年追赠太子少保[21]。
雍正九年(1731年)刘国轩与郑克塽后裔合并改隶正红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佐领[20]。
民间信仰
[编辑]相传刘国轩率军屯垦于右冲镇(今高雄右昌地区)时,曾应将士之请而卜地建造元帅爷庙、三山国王庙、一甲福德寺及三甲福德祠等庙宇,作为当地军民之精神寄托及信仰中心,后人为感念刘国轩之恩德,便尊其为“刘府大元帅”,奉为元帅爷府之主神。
参考文献
[编辑]- ^ 中華客家網. [2008-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8).
- ^ 《台湾外记》、《重纂福建通志》记载为长汀人,《闽海纪要》记载武平人
- ^ 3.0 3.1 彭孙贻,《靖海志》,页89
- ^ 夏琳,《闽海纪要》,卷之下:“拱柱恐世孙投诚,有意外之患,乃议奉公子郑明往攻吕宋,再造国家,以存郑祀;世孙从之。辎重已移在船,会有传其欲大掠而去者,国轩止之;不果行。”
- ^ 臺灣通史/卷29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中文).
- ^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五·抚垦志》,页416
- ^ 《靖海志》,页76
- ^ 《靖海志》,页78
- ^ 郑亦邹,《郑成功传》,页29
- ^ 《靖海志》,页35
- ^ 江日昇,《台湾外记》,页333
- ^ 刘国轩进攻海澄的时间,《靖海志》、《闽海纪要》、《台湾外记》等都记载于三月十八日(阳历4月9日),但上述史料都说围城经过83天于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两者相距的天数不会是83天。依照《郑成功传》为闰三月十八日(5月8日)才符合。
- ^ 13.0 13.1 《靖海志》,页85-86
- ^ 夏琳,《闽海纪要》,页54
- ^ 《清圣祖实录选辑》,页90/
- ^ 《郑成功传》,页34
- ^ 《靖海志》,页91
- ^ 《彰化县志稿》:“十月,得施,克𡒉孤立无援,惨遭杀害,东宁变出非常,锡范拥克塽嗣袭,权为所揽,封轩武平候。”
- ^ 《台湾外纪》,卷29
- ^ 20.0 20.1 《钦定八旗通志·卷二十五·旗分志二十五·八旗佐领二十五·正红旗汉军佐领》
- ^ 《清圣祖实录选辑》,页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