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观汉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二十四史
次序 书名 作者
姓名 时代
1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2 汉书 班固 东汉
3 后汉书 范晔 刘宋
4 三国志 陈寿 西晋
5 晋书 房玄龄
6 宋书 沈约 萧梁
7 南齐书 萧子显
8 梁书 姚思廉
9 陈书
10 魏书 魏收 北齐
11 北齐书 李百药
12 周书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寿
14 北史
15 隋书 魏徵
16 旧唐书 刘昫 后晋
17 新唐书 欧阳修 北宋
18 旧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欧阳修
20 宋史 脱脱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张廷玉
相关 东观汉记 刘珍 东汉
相关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国
相关 清史稿 赵尔巽 民国
相关 点校本二十四史 顾颉刚 共和国

东观汉记[注 1]汉代人称之为《东观记》,一百四十三卷[1],是一部以纪传体撰写东汉历史的史书,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史记》以前不断代是私修)。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由汉代刘珍延笃等撰,因史馆设于东观洛邑宫殿的藏书处)而得名。

三国时代以后,将之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2],唐代以后渐以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

修纂过程

[编辑]

《东观汉记》前后经过四次修纂。汉明帝时,明帝让班固陈宗尹敏孟异三人共撰《世祖本纪》,又编次光武帝功臣和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3]。此次与班固合力修史者,除陈宗、尹敏、孟异三人外,尚有杜抚马严刘复贾逵等四人[4],是《东观汉记》的初次修纂。

第二次修纂在汉安帝永宁年间,邓太后下诏命刘珍李尤刘𫘦𬳿刘毅等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据《史通·古今正史篇》,还尚有《纪》、《表》、《外戚》等传,时间起于建武,终于永初,书始名《汉记》,不久,工作地点迁至南宫东观。后来刘珍、李尤等人相继去世,伏无忌黄景等奉命续修〈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及〈匈奴南单于〉、〈西羌传〉、〈地理志〉,此书自此始具规模。

第三次修纂在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桓帝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续修,作〈孝穆皇传〉、〈孝崇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又增安思等皇后入〈外威传〉,崔篆诸人入〈儒林传〉。崔寔、曹寿又与延笃作〈百官表〉和顺帝功臣〈孙程传〉、〈郭镇传〉,又作〈郑众〉、〈蔡伦〉等传,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

第四次修纂在汉灵帝、汉献帝时,灵帝熹平年间,蔡邕马日䃅杨彪卢植韩说刘洪等继续修书,作〈灵帝纪〉和列传四十二篇。蔡邕据其师胡广传授给他的“旧事”草成十志初稿,入东观后即与张华刘洪共撰十志,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因事徙朔方郡,上书求还,并续成十志,后避桓帝名讳,改称“意”。此十志,据《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注引《蔡邕别传》,有〈律历〉、〈礼〉、〈乐〉、〈郊祀〉、〈天文〉、〈车服〉,据《史通》,尚有〈地理〉、〈朝会〉,严可均《全后汉文》注谓除前8志外,缺者乃〈五行〉、〈艺文〉也。但因汉末战可及董卓西迁长安,以至散佚不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迁都许昌之后,杨彪进行最后一次总整理,但未能把散逸的篇章如数补齐。

《东观汉记》成于众人之手,经几代人不断递修才成书。[5]直至东汉以后,仍有续补。但无一人对此从头至尾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著述无主,条章靡立”的现象,所以各篇之间,详略不一,笔调不一。但由于《东观汉记》是官修当代史,修史者拥有丰富的材料来源,从起居注到私家著作,都可以直接取材,故保留大量原始材料。

流传过程

[编辑]

东汉时初名《汉记》,三国两晋时如此,至南北朝时改称《东观汉记》。晋代以前《东观汉记》和《史记》、《汉书》合称三史。晚出的后汉史著作,无不取材于《东观汉记》。傅玄认为《东观汉记》烦杂。南朝宋范晔依据《东观汉记》,“穷览旧籍,删烦补略”,历时十三年,完成《后汉书》。《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跃居东汉正史地位。

《东观汉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未闻有亡失,隋代时尚有143卷之多[6],至唐代开元年间著录有127卷。至宋代时散佚愈多,[7]北宋末年时尚存着录43卷,此本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时亡去,后获一蜀本刚经校勘,釐定为八卷,至此散佚殆尽。自元代以后,则无一完篇传世。

辑佚过程

[编辑]

清代康熙时,姚之骃首次网罗断简残篇,查阅《后汉书》李贤注等五种书籍,共得840余条,辑为8卷,简称《姚本》。因收罗不广,挂漏殊多,且编排杂乱及考证不精;至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据姚本,以《永乐大典》、《太平御览》等书所载补葺,增加十分之六,厘订为24卷,分帝纪3卷、年表1卷、1卷、列传17卷、载记1卷,并编佚文1卷;刊入《武英殿聚珍丛书》,简称《聚珍本》。

但聚珍本存有三个缺点,其一在辑文方面尚有不足,未能辑出所有佚文;其二在帝纪、列传部分,有关某一人的遗文,皆连缀成一篇,在连缀过程中,或增或删,有失原貌;其三承姚之骃辑本之弊,在每条辑文之后,一律不注出处,使后人在征引时,欲加校核而无从入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人吴树平依据武英本《东观汉记》,重新翻检大量古类书、史书和古注,辑得遗文数百条;并利用各种资料比勘互校,厘订歧异舛误文字,并注明出处及注释,整理出《东观汉记校注》二十二卷,是目前《东观汉记》版本中最好的一种。

另有四库全书本流传于世。


目录

[编辑]
内容
卷一 纪一 世祖光武皇帝
卷二 纪二 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穆宗孝和皇帝孝殇皇帝
卷三 纪三 恭宗孝安皇帝敬宗孝顺皇帝孝冲皇帝孝质皇帝威宗孝桓皇帝孝灵皇帝
卷四 诸王表、王子侯表、功臣表、恩泽侯表、百官表
卷五 律历志、礼志、乐志、郊祀志、天文志、地理志、朝会志、车服志
卷六 传一皇后 光烈阴皇后明德马皇后章德窦皇后敬隐宋皇后孝和阴皇后和熹邓皇后安思阎皇后顺烈梁皇后窦贵人孝崇匽皇后孝桓邓皇后灵帝宋皇后灵思何皇后
卷七 传二宗室诸王孝皇 齐武王𬙂北海靖王兴北海敬王睦赵孝王良刘弘刘梁城阳恭王祉东海恭王彊沛献王辅楚王英济南安王康东平宪王苍阜陵质王延广陵思王荆中山简王焉琅邪孝王京彭城靖王恭乐成靖王党乐成王苌下邳惠王衍梁节王畅清河王庆平原王胜孝穆皇孝崇皇
卷八 传三 刘玄朱鲔申屠志王郎苏茂庞萌王闳彭宠卢芳
卷九 传四 李通邓晨来歙邓禹邓训邓鸿邓陟邓悝邓弘邓阊邓豹邓遵寇恂冯异冯彰岑彭岑起贾复贾宗冯骏张丰秦丰邓奉
卷十 传五 吴汉盖延陈俊陈浮臧宫耿况耿弇耿国耿秉耿恭铫期王霸祭遵祭肜祭参郭况邓让孙咸蒋翊杨正耿嵩张重姜诗
卷十一 传六中兴功臣 任光任隗李忠李纯邳彤刘植刘歆刘嘉耿纯朱祜景丹王梁马成刘隆傅俊坚镡马武
卷十二 传七 窦融窦固窦宪窦章马援马廖马防马光马客卿马严马融马棱朱勃樊重樊宏樊鯈樊梵樊准阴睦阴识阴兴阴傅
卷十三 传八 卓茂鲁恭鲁丕魏霸刘宽伏湛伏盛伏恭伏晨侯霸韩歆宋弘冯勤郭贺赵憙牟融韦彪韦豹桓虞赵勤王阜宋杨
卷十四 传九 宣秉宣彪张湛王丹陈遵王良杜林郭丹吴良承宫郑均赵温桓谭冯衍冯豹田邑申屠刚鲍永鲍昱郅恽苏竟郭伋杜诗孔奋张堪廉范王堂
卷十五 传十 朱浮冯鲂冯石虞延郑弘梁统梁竦梁商梁冀梁不疑张纯曹褒郑兴郑众范升陈元贾逵司马均汝郁张霸张楷桓荣桓郁桓焉桓典桓鸾桓礹丁𬘭丁鸿杨乔毛义薛苞刘平赵孝魏谭倪萌王琳淳于恭江革刘般刘恺蔡顺赵咨
卷十六 传十一 班彪班固班超班始第五伦玄贺锺离意宋均朱晖乐恢何敞邓彪张况张歆张禹徐防张敏胡广袁安张酺韩棱周荣郭躬赵兴陈宠陈忠尹勤梁讽何熙应顺应奉应劭李恂庞参祝良陈龟巢堪郑璩张表
卷十七 传十二 崔篆崔骃崔瑗崔寔申屠蟠闵贡荀恁冯良杨震杨秉杨赐张纲陈球杜安杜根李云蔡邕左雄周举黄香黄琼黄琬李固陈寔吴祐任尚张耽朱遂张奂段颎陈蕃王允李膺郭泰荀昙刘祐宗资符融韩卓孔融皇甫嵩袁绍吕布丘腾韩昭赵序韦毅周珌郭汜
卷十八 传十三汇传 卫飒茨充任延王景秦彭王涣董宣樊晔李章周纡阳球郑众蔡伦孙程苗光郭愿曹节刘昆刘轶洼丹觟阳鸿杨政欧阳歙戴凭牟长尹敏高诩魏应薛汉召驯周泽孙堪甄宇张玄李育杜笃高彪李业刘茂所辅温序索卢放李善周嘉李充范丹刘翊郭凤郭玉逢萌周党王霸严光井丹梁鸿高凤鲍宣妻庞淯母
卷十九 传十四不明年代 蒋叠[8]丁邯、须诵[9]、周行[10]刘训、梁福[11]范康宗庆、喜夷[12]、卜福[13]、翟歆[14]、魏成[15]、毕寻[16]、段普[17]、邢崇[18]、阴猛[19]、张意[20]沈丰萧彪、陈嚣[21]
卷二十 传十五四裔 匈奴南单于莋都夷西羌西域
卷廿一 载记 王常刘盆子樊崇吕母隗嚣王元公孙述延岑田戎
卷廿二 散句
补遗
附录

注释

[编辑]
  1. ^ 易误作《东汉观记》。
  1. ^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全书一百四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二十七卷,盖亡佚十六卷。
  2. ^ 《续汉书.郡国志》:“今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三史,谓《史记》、《汉书》及《东观记》也。《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权谓蒙曰:孤统军以来,省三史、诸家兵法,大有益。”……自唐以来,《东观记》失传,乃以范蔚宗书当“三史”之一。 (《十驾斋养新录》卷六,页119)
  3. ^ 见《后汉书·班固传》、《史通·古今正史篇》。
  4. ^ 见《后汉书·马严传》、《北海靖王兴传》,《史通·核才篇》,《太平御览》卷一八四引《东观汉记》。
  5.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出作者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𫘦马余、伏无忌、黄景、边韶、崔寔、朱穆、曹寿、延笃、马日䃅、蔡邕、杨彪、卢植、韩说、刘洪等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卷5《别史类》补充刘复、贾逵、马严、杜抚、刘毅、王逸、邓嗣、张华等人。
  6. ^ 《隋志·经籍志》着录,《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7. ^ 据《邵氏闻见后录》卷九载,宋神宗曾想要搜求《东观汉记》一书,却“久之不得,后高丽以其本附医官某人来上,神宗已厌代(驾崩)矣。至元祐年,高丽使人言状,访于书省,无知者。医官已死,于其家得之,藏于中秘。予尝写本于吕公家,亦弃之兵火中矣。”。据郑麟趾等撰《高丽史节要》卷六云:时高丽使李资义等“还自宋,时帝(宋哲宗)闻我国书籍多有好本,命馆伴书所求书目录授之,乃曰:虽有卷第不足者,亦须传写附来”。
  8. ^ 北堂书钞》卷五四:蒋叠,字伯重,为太仆,久在台阁,文雅通达,明故事,在九卿位,数言便宜,奏议可观。
  9. ^ 北堂书钞》卷七三:须诵为郡主簿,获罪诣狱,引械自椓口,口出齿,获免。
  10. ^ 《北堂书钞》卷七八:周行为泾令,下车严峻,贵戚跼蹐,京师肃清。
  11. ^ 艺文类聚》卷一百:司部灾蝗,台召三府驱之。司空掾梁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审使臣驱蝗何之?灾蝗当以德消,不闻驱逐。”时号福为直掾。
  12. ^ 《北堂书钞》卷三五:喜夷为寿阳令,蝗入辄死。
  13. ^ 《北堂书钞》卷五三:卜福为廷尉,执谦求退,上以为太中大夫。
  14. ^ 太平御览》卷二〇一:翟歆,字敬子,父于,以功封临沮侯。歆当嗣爵,以母年老国远,上书辞让,诏许,乃赐关内侯。
  15. ^ 《太平御览》卷二〇一:魏成曾孙魏纯坐讦讪,国除。
  16. ^ 《太平御览》卷二〇一:利取侯毕寻玄孙毕守奸人妻,国除。
  17. ^ 《太平御览》卷二〇一:首乡侯段普曾孙段胜坐杀婢,国除。
  18. ^ 《太平御览》卷二〇一:夕阳侯邢崇孙之为贼所盗,亡印绶,国除。
  19. ^ 阴猛好学温良,在儒林著称,以博通古今,由郎转任太祝令、太史令。引《太平御览》卷二二九
  20. ^ 《太平御览》卷二三八:张意拜骠骑将军,讨东瓯,备水战之具,一战大破,所向无前。
  21. ^ 《太平御览》卷六一五:陈嚣,字君期,明韩诗,时语曰:“关东说诗陈君期。”

参考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东观汉记 (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