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孔夫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孔夫話
kʰoŋ5321-22viɛ24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區域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培豐鎮孔夫村及其周邊地區
母語使用人數
12000 (2014)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無(mis
Glottolog

孔夫話是一種閩南-客家過渡/混合方言,通行於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培豐鎮孔夫村及其周邊的新羅區東肖街道隘頭村、紅坊鎮悠遠村的村頭、永定區坎市鎮田地村部分地區,以及半嶺、長流、三聖隔、胡洋角、烏坑等村落,使用人口約12000人。[1]

目前學術界對於孔夫話的研究成果還十分少。郭啟熹(1996)提到過關於孔夫話的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如有些底層詞反映了孔夫話與北方官話的淵源。郭啟熹還認為孔夫話的形成是以獨立的孔夫話為基礎,混入龍巖話永定話的不少特色,形成這種混入成分的決定因素是地理環境。另外《龍巖地區志》的「方言卷」中也對孔夫話做了粗略的描寫,並且將孔夫話與閩南語區、客家話區並列。[2]

形成背景

[編輯]

據記載,孔夫一帶的開發始於元朝,這裡按照姓氏形成十分明顯的方言片區界線,如田地村同一村落內張姓講孔夫話,郭姓講永定客話,世代相傳,彼此互不糅雜。現今在孔夫聚居而使用孔夫話的村民,張姓占40%以上,陳姓占40%,林姓占10%,黃姓占10%。從張姓族譜可以了解到,姓張的有四分之三屬三郎公後裔,相傳其先祖從寧化石壁遷來;四分之一屬馬勒公餘脈,其先祖於元代從張家口遷來此地。[3]孔夫村當地群眾一般既會講龍巖話,也會講永定話。從孔夫話中可以看出,在閩西地區,閩南方言與客家方言相互影響,從而對當地語言產生的影響。[4]

音系

[編輯]

聲母

[編輯]
p m f v
t n l
ts tsʰ s
tɕʰ ɕ
k ŋ h
Ø

1.古全濁聲母清化後大部分送氣

2.聲母[f]在發音時,會先有一個快速的閉唇動作,近似於[pf]的發音。

3.泥、來二母基本可以區分,有少部分泥母字聲母為[l]。

4.部分知組字聲母讀為[t]、[tʰ]。

5.章組字基本上讀為[ts]類聲母。

6.有部分日母字聲母讀為[n]。

7.部分精組字讀[tɕ]類聲母,主要出現在齊齒呼韻母前。

8.曉組、影組的合口字大部分聲母為[f],部分字念濁音聲母[v];幫組次濁合口字也有部分字聲母為[v];還有少數日母字聲母為[v]。[1]

韻母

[編輯]
陰聲韻 陽聲韻 鼻化韻 入聲韻
開口呼 ɿ a o ɛ e ɯ

ai

au ou

en

aŋ oŋ ŋ̍

ã aʔ ɛʔ əʔ oʔ
齊齒呼 i ia iɛ

iau ioɯ

iŋ iaŋ ioŋ ĩ iaʔ ioʔ iɛʔ
合口呼 ua uo ui

uai

uaŋ uə̃ uoʔ uɛʔ

1.無撮口呼韻母。

2.無[u]韻母,中古遇攝、流攝開口三等尤韻的部分字今讀[ɯ]。

3.鼻化韻字很少。

4.陽聲韻韻尾大多為[-n],無[-m]韻尾。

5.入聲韻尾弱化,以致大部分入聲字只有一個[-ʔ]韻尾,並且發音較弱。

6.有少量[ŋ̍]單獨做韻母的字。[5]

聲調

[編輯]
標號 1 2 3 4 5 6
調類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音值 24 21 55 53 3 5
例字

1.上聲、去聲不分陰陽;中古全濁去聲字大部分歸入上聲,中古清聲母和次濁聲母上聲字大部分歸入去聲。

2.中古部分濁聲母去聲字歸入陰平,這類變化與龍巖話的情況一致。[6]

連讀變調

[編輯]

孔夫話在兩字或多字連讀時可能發生變調,前後字搭配共能形成36種組合。表格的表頭為後字的原調值,表左為前字的原調值。兩個調值組合若有發生連讀變調情況,則在相應框內列出連讀調式。

陰平 24 陽平 21 上聲 55 去聲 53 陰入 3 陽入 5
陰平 24 21-24 31-21 21-24 21-53 21-3 21-5
陽平 21 不變 21-22 不變 21-31 不變 不變
上聲 55 不變 不變 55-31

不變

不變 不變 不變
去聲 53 不變 53-22 31-24

不變

53-31

31-53

不變 不變
陰入 3 不變 不變 3-24 3-31 不變 不變
陽入 5 不變 不變 不變 不變 不變 不變

表中去聲+去聲的搭配有兩種變調模式,其中53-31調式為普遍情況,只有少部分兩字組為31-53調式。

孔夫話上聲+上聲和去聲+上聲的兩字組搭配情況最為複雜,兩個搭配都有兩種變調情況,這與孔夫話上聲、去聲內部有不同的來源有關。在上聲+上聲的搭配中,若是中古陽上+陽上、陽去+陽上時,連讀調式為55-31;若是中古陽上+陽去、陽去+陽去時,原調值皆不變。在去聲+上聲的搭配中,若是中古陰上+陽上、陰上+陽去時,連讀調式為31-24;若是中古陰去+陽上、陰去+陽去時,原調值皆不變。[7]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常亮. 閩西孔夫話語音研究. 南京大學. 2014: 11.
  2. ^ 郭啟熹. 龙岩方言研究. 香港:縱橫出版社. 1996. 
  3. ^ 龍巖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龍巖地區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4. ^ 張振興. 福建省龍巖市境內閩南話與客家話的分界.方言.1984(3): 165.
  5. ^ 常亮. 閩西孔夫話語音研究. 南京大學. 2014: 12.
  6. ^ 常亮. 閩西孔夫話語音研究. 南京大學. 2014: 13.
  7. ^ 常亮. 閩西孔夫話語音研究. 南京大學. 2014: 14.

參閲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