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吳閩方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閩方言
(地緣分類,可能具親屬關係)
地理分佈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
譜系學分類漢藏語系
分支

吳閩方言分佈
  吳語
  徽語
  閩語
吳閩方言
繁體字 吳閩方言
簡化字 吴闽方言

吳閩方言是一個學術界對於漢語族吳語支(廣義上包含徽語)和閩語支等地方語言的並稱說法。由於地緣關係接近,吳閩方言之間有詞彙音韻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諸多文獻針對兩者詞源和音韻進行探討和研究。

方言疊置說

[編輯]

丁邦新(1988)根據蠻話及吳語麗水方言白話音端、知不分的現象及麗水方言零星的閩語特徵,同時結合兩條現代吳語及閩語詞彙上的證據「骹」(腳)與「儂」(人)等證據,歸結出以下的結論:[1]

現在吳語的底層具有閩語的成分,可能南北朝時的吳語就是現在閩語的前身,而當時的北語則是現在吳語的祖先。(丁邦新 1988).

吳瑞文(2005)認為,此說隱含幾個重要的前提:[2]

  1. 南北朝時期的漢語已存在至少兩個較大的方言系統,一種是位居南方的「吳語」,一種是位居北方的「北語」。
  2. 吳語具有早期閩語的白話音的層次,其中一個最具體的特點就是「端知不分」這些涉及語言層次的論述本質上都是起因於「方言接觸」。

吳語擴散說

[編輯]

張光宇(1993)以音韻、詞彙的地理分佈說明吳語南下形成閩語的歷史過程。其認為吳閩方言之間在歷史上有密切的關係,其中明顯的指標乃是由地理鄰接性(geographiacl proximity)所呈現出來的演變類型的一致性;而透過對閩方言音韻層次的分析,可以看到「吳音南移的淵源關係」:[2][3]

音韻證據

[編輯]
  1. 咸、山兩攝的韻母形式:
地理類型 三四等分合 音值描述 舉例
北部吳語 合流 元音偏高 蘇州 -iɪ
南部吳語 對立 皆有-i-介音,三等主要元音比四等高 永康 -ie : -ia
閩江以北 對立 三等為上升複元音(-ia-),四等為下降複元音(-ai-)
閩江以南 合流或對立 兼具北部吳語合流形式與閩江以北對立形式 閩南 天四等 tʰĩ ;連三等 nĩ : 蓮四等 nãi
  1. 「益、石」分合問題:

切韻》的昔韻字在吳閩方言可分為兩類:昔A(上古錫部,如:益)與昔B(上古鐸部,如:石)。一般而言,吳方言昔A的元音較高、昔B的元音較低;閩方言昔A具前元音、昔B具後元音。其中,吳閩方言的昔B字念法都與藥韻字一致。[4]

例字
上海(北吳) -iɪʔ -iᴀʔ -iᴀʔ
廈門(閩南) -iaʔ -ioʔ -ioʔ

詞彙證據

[編輯]
  1. 「油條」一詞在吳閩方言的說法相同,寫法有如「油炸(煠)鬼」、「油炸(煠)檜」或「油炸管」。 其認為「鬼、檜、管」等字應為與「果」字同一音韻地位的「餜」,俗作「粿」。
  2. 第三人稱代詞單數:吳閩方言第三人稱代詞單數除杭州用「他」以外,基本上多使用「渠(其)」或「伊」。
地理類型 使用分佈
吳語 浙南:「渠」、浙北及蘇南:「伊」
閩語 沿山:「渠」、沿海:「伊」

根據以上兩大類證據,張光宇提出以下結論:

總而言之,南朝時期,江東一帶吳語和北方官話進行了密切的交融。這種經過交融的語言後來進入福建成為閩語的胚基。……就這樣的背景來看,閩語有古中原、古江東的方言色彩絲毫覺不詫異。(張光宇 1993).

吳瑞文(2005)認為張光宇(1993)文中特別注重以下幾點:[2]

  1. 古代漢語就存在各種方言差異,而古代方言的接觸互動及融合是造成現代方言之間相似性的主因。
  2. 漢語方言的歷史動態(方言地理的擴大、萎縮與方言性質的轉移),如北部吳語受官話方言侵入而萎縮,但在江淮地區的官話仍維持入聲獨立;同時,吳語向南延伸至浙南與福建,江淮官話與閩南語存在類同現象,如:「天」江蘇 tʰɪ、廈門 tʰĩ。

參見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丁邦新 (1988).
  2. ^ 2.0 2.1 2.2 吳瑞文 (2005).
  3. ^ 張光宇 (1993).
  4. ^ 張光宇 (199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四川閩語(摘自《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