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五代音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代音系,是指末以來、直至五代這數百年間中原漢語的音韻體系,是中古漢語的演進時程之一。這一時期華夏不定、戰爭頻紛,所以五代音系較隋唐音系有非常顯著的變化。

構擬方法

[編輯]

南唐徐鍇所著的《說文解字繫傳》,使用了朱翱反切系統。此二人皆為秘書省校書郎,故徐、朱都是南唐時人。朱翱的反切系統完全不依《切韻》時代的音系,因此表示他標注的是他所生活的時代的音系,對五代音系構擬的材料即由此而來。

聲母

[編輯]

經過唐末的戰亂,五代音系較前代發生了較大變化。最顯著的便是唇音開始分化為重唇(雙唇)與輕唇(唇齒),即[pb]分化為[fv]。現代漢語中,除多數閩語方言外,其餘方言(包括普通話)皆有唇齒音。下表據王力擬音,張世祿張惠美認為從邪二母當分。[1]

雙唇 唇齒 舌尖前 舌尖中 舌葉 舌面前 舌根
塞音 清音 不送氣 p
t
ȶ
k
ʔ
送氣

ȶʰ

濁音 b
d
ȡ
g
鼻音 m
ɱ
n
ȵ
ŋ
邊音 l
閃音 r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氣 ʦ
ʧ
ʨ
送氣 ʦʰ
ʧʰ
ʨʰ
穿
擦音 清音 f
非敷
s
ʃ
ɕ
h
濁音 v
z
從邪
ʑ
牀神禪
ɦ
半元音 j

韻母

[編輯]

王力認為五代音系一共有四十個韻部,下表是王力擬音。張世祿、張惠美認為東冬、鍾應分韻,支脂之微應分開合口,資思不需獨立成一韻,魚、虞、模應分韻,真諄臻欣、文應分韻,魂、痕應分韻,刪、山應分韻,先仙、元應分韻,庚耕、清青應分韻,蒸、登應分韻,蕭、宵應分韻 ,塩添、咸銜嚴凡應分韻,咸銜嚴凡應分韻,尤、幽應分韻。[1]張惠美還認為霽、祭應分韻,元韻的去聲、入聲應分開合口,庚二、庚三應分,尤、侯應分韻。[1]


陰聲 入聲 陽聲
u u
魚模
uk
屋燭

東鐘
ɔ ɔk
覺卓
ɔŋ
江窗
ɑ ɑ
歌戈
ɑu
豪袍
ɑi
咍來
ɑt
曷末
ɑp
合盍
ɑn
寒桓
ɑm
覃談
a a
麻蛇
au
肴包
ai
佳皆
ak
藥鐸
at
黠鎋
ap
洽狎

陽唐
an
刪山
am
咸銜
ɐ ɐi
灰堆
ɐt
沒骨
ɐŋ
庚青
ɐn
魂痕
æ æu
蕭宵
æi
齊稽
æt
月薛
æp
業葉
æn
元仙
æm
嚴鹽
ə əu
尤侯
ək
職陌
ət
質物
əŋ
蒸登
ən
真文
i i
脂微
ip
緝立
im
侵林
i ʅ
資思

聲調

[編輯]

在聲調方面,五代音系基本上與隋唐音系保持一致,只是濁音上聲字轉入去聲(即「濁上變去」)。如張麟之在《韻鏡》中說:「今逐韻上聲濁位,並當呼為去聲。觀者熟思,乃知古人治韻端有深旨。」張麟之忽略自身所在時代發生的語音變化,而錯誤的認為古人治韻間取去聲字參入上聲。

「濁上變去」中的「濁」今限於全濁字。至於次濁(又叫清濁),即「八母的上聲字,仍不變為去聲。

參見

[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張慧美 (中國文學). 朱翱反切新考. 花木蘭文化. 2012. ISBN 978-986-254-874-5. 

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