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型潛艇
概況 | |
---|---|
建造者 | |
使用者 | |
建造期 | 1914-1915年[5] |
服役期 | 1915-1918年 |
完成數 | 20[2][3] |
損失數 | 10[3][註 1] |
報廢數 | 10[2][3][4]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UB級潛艇 |
艦型 | 近岸潛艇[2] |
排水量 | |
全長 | |
全寬 | 3.15米 |
高度 | 7.30米[8] |
吃水 | 3.03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速度 | |
續航距離 |
|
潛航深度 | 50米[2] |
乘員 | 14[2][7] |
武器裝備 | |
註釋 | 潛沒需時33秒[2] |
UB-I型潛艇(德語:U-Boot-Typ UB I)是UB級近岸作戰潛艇(U艇)的一個亞型,由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建造。該亞型共建成20艘艇,其中大部分投入德意志帝國海軍服役,另有少量由奧匈帝國海軍和保加利亞海軍運營。在奧匈帝國海軍,它被稱為「U-10級」。
UB-I型是為了滿足小巧靈活的需求而建,這些潛艇能夠在法蘭德斯附近狹窄的淺海中作戰;它們旨在快速完成構建,然後通過鐵路運輸送往相應的作業港口進行組裝。設計工作肇始於1914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首批15艘艇的訂單被分別發包至兩家德國造船廠。德意志帝國海軍隨後又加訂了兩艘,以取代售予奧匈帝國的兩艘,而後者於1915年4月也加訂了三艘。同型的首艇於1914年11月開建;全部20艘均於1915年11月完工。首批艇中只有少數幾艘是在德國本土水域進行海試,其餘都在安特衛普或普拉完成組裝和測試。德國訂購的艇只主要編入法蘭德斯、波羅的海和君士坦丁堡區艦隊作戰。這些潛艇長約28米,水面和水下排水量分別為127和142噸。所有同型艇均配備兩具艇艏魚雷發射管和2枚魚雷,以及一挺安裝在甲板上的機槍。
1918年,四艘倖存的德籍艇被改裝為近岸佈雷艇使用。在德國服役的十七艘艇中,有兩艘賣給了奧匈帝國、一艘賣給了保加利亞,九艘在戰爭中喪失。五艘奧籍艇中則有一艘被擊沉、另一艘觸雷而未修復。戰爭結束後,最終倖存的五艘德籍艇、四艘奧籍艇以及一艘保加利亞籍艇都被移交協約國,並作拆解報廢處理。
設計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隨着德意志帝國陸軍沿北海海岸快速推進,比利時法蘭德斯沿岸的安特衛普、澤布呂赫和奧斯坦德等港口相繼落入德國人手中,這大大方便了德軍潛艇遣出英倫海峽的作戰行動。然而,帝國海軍當時卻缺乏適合在法蘭德斯周邊狹窄的淺海中行動的U艇。[11]為切斷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支援,德國軍方於1914年8月向潛艇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下令,應立即研發適宜大量生產的小型近岸潛艇,並且應能通過鐵路運輸發往法蘭德斯沿岸各港口。[12][13]
1914年9月,潛艇監察局以「34號工程」的名義正式提交了這種小型潛艇的設計方案,即UB級近岸潛艇。[11]這種潛艇設計排水量(水面)127噸,長約28米,配備兩具艇艏魚雷發射管。[11][註 2]為滿足鐵路限界的要求,艇體最大寬度僅3.15米,並可分成三部分拆裝。這種潛艇以水面航行為主,只有發起攻擊時才短暫潛入水下。因此UB-I型更像一艘可潛水的魚雷艇,由於排水量較小,只需22秒便可完成潛水。[13]
由於UB-I型潛艇是由基爾的日耳曼尼亞和不萊梅的威悉這兩家船廠分別承建,這導致其各自生產的批次在細節上出現了一些差異。[15]八艘日耳曼尼亞艇的長度略長,為22.1米;而十二艘威悉艇則比前者短約22厘米。所有同級艇的寬度統一為3.15米,並有3.03米的吃水深度。[2]它們的水面排水量均為127噸,但水下排水量仍稍有區別:[7]艇身更長的日耳曼尼亞艇在水下的排水量為142噸,較威悉艇多1噸。[1]
UB-I型潛艇的推進系統是由單螺旋槳軸驅動的一台戴姆勒(日耳曼尼亞)或科爾庭(威悉)制四缸四衝程60匹公制馬力(44千瓦特)柴油發動機,以及用於水下航行的一台120匹公制馬力(88千瓦特)的西門子-舒克特電動發電機組成。[11]威悉艇的水面最高航速接近7.5節(13.9公里每小時),水下航速略高於6節(11公里每小時);日耳曼尼亞艇則比不萊梅建造的批次慢約1節(1.9公里每小時)。[1] 它們在5節(9.3公里每小時)時的水面續航力為1,650海里(3,060公里),4節(7.4公里每小時)航速下可連續潛航約10小時。武器裝備則為兩具450毫米的艇艏魚雷發射管,[2][7]裝載2枚C/03型魚雷,艦橋前部的甲板上有一挺可拆卸的8毫米機槍。[12][13]所有UB-I型潛艇均未配備甲板炮。[7]
建造
[編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14年10月15日訂購了首批十五艘UB-I型潛艇。[12]其中戰術編號使用UB-1至UB-8號的八艘艇交由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承建,編號為UB-9至UB-15號的七艘艇則由不萊梅的威悉船廠承建。[15]1915年2月,隨着同型艇中的兩艘——UB-1和UB-15號被轉售予奧匈帝國海軍(在奧匈帝國海軍編為U-10和U-11號),[16]德意志帝國海軍又向威悉船廠加訂了UB-16和UB-17號。[11]而奧匈帝國的另外三艘——U-15、U-16和U-17號,則是1915年4月向威悉船廠訂購,使UB-I型的建造總量達到20艘。[11]
UB-1和UB-2號一同自1914年11月1日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塢開始鋪設龍骨。[17][18][19]僅僅75個工作日後,[15]UB-1號便率先於1915年1月22日下水;[18]UB-2號則跟隨於2月13日下水。[19][20]在威悉船廠,UB-9號於1914年11月6日最先開建,並於1915年2月6日下水,比UB-2號提前了一周。[21]頭三艘下水的UB-I型潛艇在德國本土水域進行了海試,但同型的其它姊妹艇都是通過鐵路轉運並且在它們的裝配地進行試驗。[22]
通過鐵路運輸潛艇的過程包括將潛艇拆解成一個實質上的散裝套件。每艘艇被分成大約15塊,其中艇體分解為三部分裝在平板車上,艦橋、蓄電池和上層建築中的相關設備裝入另外五節車廂中。[13]至法蘭德斯區艦隊服役的UB-I型潛艇需要經歷為期五天的鐵運旅程,前往安特衛普進行兩到三周的組裝並進行水密性測試。在安特衛普完成組裝後,它們會被駁船拖至布魯日進行海試。[22]選擇在地中海服役的艇只則會被送往奧匈帝國的普拉港進行組裝。[23][24]從鐵路車輛自船廠出發到為艇只整備就緒的總時間大約為六周。[22]
至1915年7月,德意志帝國海軍訂購的全部17艘UB-I型潛艇已經完成交付。[25]
服役歷史
[編輯]在海試的過程中,UB-I型潛艇證明了其太小、太慢[26]且動力不足的缺陷;一位艇長甚至將他指揮的UB-I型艇比作「縫紉機」。[27]根據海軍歷史學家R·H·吉布森和莫里斯·普倫德加斯特在他們1931年出版的《德國潛艇戰,1914-1918年》一書中的說法,UB-I型潛艇在浮出水面時沒有足夠的動力追擊輪船,也缺乏足夠的耐力在水下長時間停留,僅僅一個多小時的航行就會將電池耗盡。[27]在這批潛艇投入服役運用後還暴露了另一項缺陷:對於只有一個螺旋槳軸和發動機的組合,如果其中任何一個部件發生故障,潛艇即將幾乎完全失效。[26][註 3]
UB-I型報告的另一個問題是在發射魚雷之後容易破壞配平。這些潛艇配備了補償櫃,旨在充填和抵消C/06型魚雷的重量損失,但該系統並不總是能正常工作;[29]因此,當從潛望鏡的深度射擊時,潛艇可能會在發射後突然橫轉,或倘若承受了太多的重量則會驟降至深處。[30]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發生於1915年6月,當UB-15號施射魚雷擊沉意大利潛艇美杜莎號時,水櫃便未能妥善補償,迫使全體船員跑到艇艉以抵消縱傾不平衡。[29]
儘管存在許多問題,但這些被德國人稱之為「罐頭蝌蚪」的潛艇仍自1915年3月一直運用至戰爭結束,[31]20艘同型艇中有一半都在戰爭中失去。[2][註 1]UB-I型潛艇僅服役於三個國家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奧匈帝國海軍和保加利亞海軍。[2]在德國服役期間,它們主要被部署至法蘭德斯區艦隊、波羅的海區艦隊以及君士坦丁堡區艦隊。[31]
德意志帝國海軍
[編輯]法蘭德斯區艦隊
[編輯]第一艘投入服役的UB-I型潛艇是UB-10號,[32]它於1915年3月27日成為了法蘭德斯區艦隊的核心。[22][33]到同年4月底,又有5艘同型艇投入運用。[25]最終與UB-10號一同被部署至法蘭德斯區艦隊還有UB-2、UB-4、UB-5、UB-6、UB-12、UB-13、UB-16和UB-17號;[34]其中,只有UB-2號是通過海路而非鐵路運抵法蘭德斯。[22]
1915年4月9日,UB-4號從法蘭德斯出海展開首次巡邏,並負責擊沉了該區艦隊的第一個獵物(商船)。[35][36]法蘭德斯區艦隊的UB-I型艇只最初在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海域巡邏,[35]但隨着UB-6號於6月下旬在多佛爾海峽開闢出一條能夠穿越英國防潛網和水雷陣的航線,它們也開始前往英倫海峽巡邏。[37]
在UB-I型潛艇服役的第一年,UB-4和UB-13號相繼被擊沉,[38]而UB-2和UB-5號則被轉配至波羅的海區艦隊。[39]1917年3月,UB-6號在荷蘭水域擱淺,並與其船員一同被扣留至戰爭結束。[註 4]法蘭德斯餘下的四艘UB-I型——UB-10、UB-12、UB-16和UB-17號,至1918年均被改裝成布雷潛艇,它們的魚雷發射管遭拆除,換上可攜帶八枚水雷的傾斜式儲存井。[2]1918年,法蘭德斯失去了除UB-10號以外的所有同型艇;[42]當德國人於同年10月從當地撤離時,UB-10號又因維修不善和無法使用而被鑿沉。[40]
波羅的海區艦隊
[編輯]最早被部署至波羅的海區艦隊的是UB-9號,而UB-2和UB-5號則於1916年加入。[39]這三艘艇於1916年在基爾成為訓練艇,與UB-11號一起執行任務。[43]關於在波羅的海服役的UB-I型潛艇的信息較少。
君士坦丁堡區艦隊
[編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四艘潛艇——UB-3、UB-7、UB-8和UB-14號被選派至君士坦丁堡區艦隊服役。在加入君士坦丁堡區艦隊之前,所有的潛艇都會先作為普拉區艦隊的成員,被送往奧匈帝國的海軍基地普拉進行組裝和試航。[23]與此同時,它們也會改用奧匈帝國海軍指定的戰術編號。[註 5]1915年5月,UB-3號在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失蹤,而其餘三艘則於6月中旬抵達當地。[34]
君士坦丁堡區艦隊的三艘UB-I型潛艇主要在黑海巡邏。其中,UB-8號於1916年5月移交保加利亞海軍,[44]UB-7號於1916年10月在黑海失蹤,[45]使UB-14號成為區艦隊中僅剩的德國UB-1型艇;[46]1918年11月,它在塞瓦斯托波爾向俄國內戰期間駐紮在當地的法國軍隊投降。[47]
奧匈帝國海軍
[編輯]1915年2月,UB-1號和尚未完工的UB-15號被轉售至奧匈帝國;兩者都於同年5月被拆解並運往普拉。[48]在以德國之名完成一次巡航後,它們各自都投入奧匈帝國海軍服役。在奧匈帝國海軍治下,這對潛艇更名為U-10和U-11號,並在同年10月得到了U-15、U-16和U-17號的加入。[3]這五艘艇在奧匈帝國海軍被歸為U-10級或暱稱為「陶笛」(Okarina),[49]主要在意大利與阿爾巴尼亞之間的亞得里亞海巡邏。[50]U-10號(原UB-1號)於1918年7月觸雷擱淺,但直至戰爭結束時仍未修復。1916年10月,U-16號在用魚雷摧毀一艘意大利驅逐艦後被擊沉,餘下的三艘(以及未修理的U-10號)在戰爭結束時均被割讓予意大利。[3]
保加利亞海軍
[編輯]德國與保加利亞於1916年就保加利亞海軍購買兩艘UB-1型潛艇——UB-7和UB-8號的事宜展開磋商。兩名保加利亞水兵被送往基爾接受培訓。但在交易完成之前,UB-7號遭擊沉,只留下一艘艇前往保加利亞。UB-8號於1916年5月移交保加利亞海軍後,更名為「18號潛艇」(保加利亞語:Подводник No. 18)。[44]它是保加利亞的第一艘潛艇,主要在當地最重要的黑海港口瓦爾納執行海岸防衛任務。18號潛艇在戰爭中倖存了下來,並在戰後根據《訥伊條約》的要求被割讓予法國。[4]
同型艇列表
[編輯]UB-I型潛艇總共建成20艘,其中17艘為德意志帝國海軍而建,3艘為奧匈帝國海軍而建。兩艘為德國而建的潛艇——UB-1和UB-15號被轉售予奧匈帝國,並作為U-10和U-11號投入奧匈帝國海軍服役。這兩艘和另外三艘由威悉船廠建造的艇只,為奧匈海軍組成了幾乎相同的U-10級潛艇。[2][3]1916年5月,另一艘為德國而建的UB-8號潛艇售予保加利亞海軍,成為後者的18號潛艇。[51]
艇名 | 更名 | 船廠 | 下水 | 入役 | 戰績 [註 6] |
結局 |
---|---|---|---|---|---|---|
UB-1號 D[18] | U-10號 A | 日耳曼尼亞船廠 | 1915年1月22日 | 1915年1月29日 | 1 | 作為戰爭賠款移交意大利,1920年在普拉拆解報廢 |
UB-2號D[19] | 不適用 | 日耳曼尼亞船廠 | 1915年2月13日 | 1915年2月10日 | 11[52] | 1920年由斯廷內斯拆解報廢[41] |
UB-3號 D[53] | U-9號 D[註 7] | 日耳曼尼亞船廠 | 1915年3月5日 | 1915年3月14日 | 0 | 1915年5月23日失蹤[54] |
UB-4號 D[36] | 不適用 | 日耳曼尼亞船廠 | 1915年3月 | 1915年3月23日 | 4[52] | 1915年8月15日遭英國Q船擊沉[54] |
UB-5號 D[55] | 不適用 | 日耳曼尼亞船廠 | 1915年3月 | 1915年3月25日 | 5[52] | 1919年由德爾格在呂貝克拆解報廢[41] |
UB-6號 D[56] | 不適用 | 日耳曼尼亞船廠 | 1915年3月 | 1915年4月8日 | 19[52] | 1917年在海勒富茨勒伊斯由其船員自行鑿沉。殘骸其後打撈上岸並至布雷斯特拆解 |
UB-7號 D[57] | U-7號 D[註 7] | 日耳曼尼亞船廠 | 1915年4月 | 1915年5月6日 | 4[52] | 1916年9月27日失蹤[58] |
UB-8號 D[44] | U-8號 D[註 7] / 18號 B | 日耳曼尼亞船廠 | 1915年4月 | 1915年4月23日 | 1 | 1919年2月23日移交法國。1921後在比塞大拆解 |
UB-9號 D[21]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2月6日 | 1915年2月18日 | 0 | 1919年由德爾格在呂貝克拆解報廢[41] |
UB-10號 D[33]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2月20日 | 1915年3月15日 | 37[52] | 1918年10月5日在法蘭德斯由其船員自行鑿沉 |
UB-11號 D[59]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3月2日 | 1915年3月4日 | 0 | 1920年由斯廷內斯拆解報廢[41] |
UB-12號 D[60]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3月2日 | 1915年3月29日 | 24[61] | 1918年8月19日失蹤 |
UB-13號 D[62]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3月8日 | 1915年4月6日 | 12[61] | 1916年4月23日被擊沉[63] |
UB-14號 D[47] | U-26號 D[註 7] | 威悉船廠 | 1915年3月23日 | 1915年3月25日 | 7[61] | 1918年11月在馬耳他投降,1920年拆解報廢 |
UB-15號 D[64] | U-11號 A | 威悉船廠 | 1915年 | 1915年4月11日 | 2 | 作為戰爭賠款移交意大利,1920年在普拉拆解報廢 |
UB-16號 D[65]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4月26日 | 1915年5月12日 | 27[61] | 1918年5月10日遭英國潛艇E34號擊沉 |
UB-17號 D[66]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4月21日 | 1915年5月4日 | 16[61] | 1918年3月11日失蹤 |
U-15號 A[67]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9月 | 1915年10月6日 | 6 | 作為戰爭賠款移交意大利,1920年在普拉拆解報廢 |
U-16號 A[68]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8月31日 | 1915年10月6日 | 3 | 1916年10月17日被擊沉 |
U-17號 A[69] | 不適用 | 威悉船廠 | 1915年 | 1915年10月6日 | 2 | 作為戰爭賠款移交意大利,1920年在普拉拆解報廢 |
示例
A | 歸屬於奧匈帝國海軍的U艇 |
---|---|
B | 歸屬於保加利亞海軍的U艇 |
D | 歸屬於德意志帝國海軍的U艇 |
註釋
[編輯]- ^ 1.0 1.1 海軍歷史學家德懷特·R·梅西納將UB-3、UB-4、UB-6、UB-7、UB-10、UB-12、UB-13、UB-16和 UB-17號列為在戰爭期間沉沒、鑿沉或失蹤。[6]
- ^ 設計的進一步細化——用傾斜式水雷存儲井取代魚雷發射管,但其他方面幾乎沒有改變,衍生出了UC-I型近岸布雷潛艇。[14]
- ^ UB-I型潛艇設計中存在的許多缺陷在後來的UB-II型中得到了糾正,它具有雙螺旋槳軸、更大馬力的發動機和更高的航速。[28]
- ^ UB-6號因導航錯誤進入荷蘭領海而擱淺。由於荷蘭在戰爭期間保持中立,且UB-6號未能按照《國際法》要求在24小時內離開荷蘭領海,故這艘潛艇及其船員被荷蘭當局拘留。儘管德國提出抗議,但由於UB-6號的擱淺是人為錯誤而非遇險,荷蘭拒絕釋放這艘潛艇。[40][41]
- ^ 在意大利於1915年5月23日向奧匈帝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認為有義務支持同盟國奧匈帝國攻擊意大利船隻——儘管德國和意大利並未正式交戰。為此,在地中海作戰的德國U艇被授予了奧匈帝國的戰術編號和旗幟。當德國與意大利於1916年8月28日正式交戰後,這一做法得到延續,主要是為了避免濫用國旗的指控。至1916年10月1日,這一做法基本結束,僅剩一些大型U艇仍繼續使用奧匈帝國的編號。[16]
- ^ 僅列出擊沉的船舶總數。
- ^ 7.0 7.1 7.2 7.3 儘管使用奧匈帝國海軍編號,但仍由德意志帝國海軍實際擁有和控制。[30]
腳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Tarrant,第172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Gardiner,第180頁.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Gardiner,第343頁.
- ^ 4.0 4.1 4.2 Gardiner,第412頁.
- ^ Gardiner,第173, 180頁.
- ^ Messimer,第127–136頁.
- ^ 7.0 7.1 7.2 7.3 7.4 7.5 Messimer,第7頁.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Types: Type UB I.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1-26].
- ^ Gröner 1991,第22-23頁.
- ^ Jung,第42頁.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Miller,第46–47頁.
- ^ 12.0 12.1 12.2 Karau,第48頁.
- ^ 13.0 13.1 13.2 13.3 陳進,第45頁.
- ^ Miller,第458頁.
- ^ 15.0 15.1 15.2 Williamson,第12頁.
- ^ 16.0 16.1 Gardiner,第341頁.
- ^ Tarrant,第160頁.
- ^ 18.0 18.1 18.2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3-02].
- ^ 19.0 19.1 19.2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2.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3-02].
- ^ Tarrant,第163頁.
- ^ 21.0 21.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9.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3-02].
- ^ 22.0 22.1 22.2 22.3 22.4 Karau,第49頁.
- ^ 23.0 23.1 Messimer,第126–127頁.
- ^ Gibson & Prendergast,第71頁.
- ^ 25.0 25.1 Tarrant,第16頁.
- ^ 26.0 26.1 Miller,第48頁.
- ^ 27.0 27.1 Gibson and Prendergast,第38–39頁.
- ^ Williamson,第13頁.
- ^ 29.0 29.1 Stern,第25頁.
- ^ 30.0 30.1 Sokol,第109頁.
- ^ 31.0 31.1 Tarrant,第23, 34, 56, 74–75頁.
- ^ Gibson & Prendergast,第38–39頁.
- ^ 33.0 33.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0.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3-02].
- ^ 34.0 34.1 Tarrant,第23頁.
- ^ 35.0 35.1 Karau,第50頁.
- ^ 36.0 36.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4.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3-02].
- ^ Karau,第51頁.
- ^ Messimer,第129, 134頁.
- ^ 39.0 39.1 Tarrant,第34頁.
- ^ 40.0 40.1 Messimer,第132頁.
- ^ 41.0 41.1 41.2 41.3 41.4 Gibson & Prendergast,第332頁.
- ^ Messimer,第133, 135–136頁.
- ^ Gibson & Prendergast,第63頁.
- ^ 44.0 44.1 44.2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8.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3-02].
- ^ Messimer,第131頁.
- ^ Tarrant,第74–75頁.
- ^ 47.0 47.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4.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3-02].
- ^ Йорданов,第130–145頁.
- ^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Tarrant,第154頁.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3.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2-10].
- ^ 54.0 54.1 Tarrant,第24頁.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5.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2-10].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6.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2-10].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7.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2-10].
- ^ Tarrant,第35頁.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1.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4-18].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2.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4-18].
- ^ 61.0 61.1 61.2 61.3 61.4 Tarrant,第155頁.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3.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4-18].
- ^ Tarrant,第30頁.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5.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1-01-25].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6.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4-18].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7.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4-18].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KUK U 15.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4-18].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KUK U 16.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4-18].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KUK U 17.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4-18].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譯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Jung, Dieter. Die Kaiserliche Marine 1914-1918 und ihr Verbleib. Bernard & Graefe. 2004. ISBN 3-7637-6247-7.
- 陳進 等 (編).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Miller, David.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Submarines of the World. St. Paul, Minnesota: MBI Pub. Co. 2002. ISBN 978-0-7603-1345-9. OCLC 50208951.
- Karau, Mark D. Wielding the Dagger: the MarineKorps Flandern and the German War Effort, 1914–1918.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313-32475-8. OCLC 51204317.
- Williamson, Gordon. U-boats of the Kaiser's Navy. Oxford: Osprey. 2002. ISBN 978-1-84176-362-0. OCLC 48627495.
- Gardiner, Robert, ed.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OCLC 12119866.
- Messimer, Dwight R. Verschollen: World War I U-boat losse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2. ISBN 978-1-55750-475-3. OCLC 231973419.
- Tarrant, V. E. The U-Boat Offensive: 1914–1945.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9. ISBN 978-0-87021-764-7. OCLC 20338385.
- Gibson, R. H.; Prendergast, Maurice. The German Submarine War, 1914–1918.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1931]. ISBN 9781591143147. OCLC 52924732.
- Stern, Robert Cecil. The Hunter Hunted: Submarine versus Submarine: Encounters from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ISBN 978-1-59114-379-6. OCLC 123127537.
- Sokol, Anthony. The Imperial and Royal Austro-Hungarian Navy. Annapoli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68. OCLC 1912.
- Imperial and Royal Navy Association. Tengeralattjárók (PDF). Imperial and Royal Navy Association. [2009-03-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11).
- Baumgartner, Lothar; Erwin Sieche. Die Schiffe der k.(u.)k. Kriegsmarine im Bild. Wien: Verlagsbuchhandlung Stöhr. 1999. ISBN 978-3-901208-25-6. OCLC 43596931.
- Йорданов, Николай. Първата българска подводница кн. 3. София: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 сборник. 1999: 13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