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丽蝇级布雷巡洋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概况
建造者 斯德丁伏尔铿船厂
使用者  德意志帝国海军
前级 鹦鹉螺级
次级
建造期 1915-1916年
服役期 1916-1919年
完成数 2
技术数据
船型 布雷巡洋舰小巡洋舰
排水量
  • 设计:4385吨
  • 满载:5856吨
船长 140.40米
船宽 13.20米
吃水 6米
动力输出 33000匹轴马力
动力来源 双轴,两台蒸汽轮机
速度 28
续航力 5800海里(航速为12节)
乘员 309人
武器装备
装甲

丽蝇级布雷巡洋舰(德语:Brummer-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两艘布雷巡洋舰船级。由首舰丽蝇号和末舰牛虻号共两艘舰船所共同组成。当战争爆发时,其为德国仅有的两艘老旧的布雷巡洋舰;尽管大多数德国巡洋舰都适合布设水雷,但仍需要快速及专业化的舰只。两艘同级舰的推进系统来自俄罗斯帝国海军伏尔铿订购、本应用于博罗金诺级战列巡洋舰英语Borodino-class battlecruiser纳瓦林号俄语Наварин (линейный крейсер)蒸汽轮机,它们在战争爆发后被德国没收。两艘同级舰均由斯德丁伏尔铿船厂承建。

丽蝇号及牛虻号在服役生涯中曾布设了一系列雷区,但最为成功的行动发生于1917年10月,当时它们受命袭击一支前往挪威的英国护航船队。它们击沉了两艘护航驱逐舰以及船队十二艘商船中的九艘,并能够毫发无损的撤回德国。战争结束后,两艘同级舰被扣押在斯卡帕湾,并于1919年6月21日跟随舰队在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的指挥下集体自沉。丽蝇号沉没在深水中,从未被浮起;而牛虻号则于1929年被打捞上岸,并于1932-1933年间拆解报废。

设计

[编辑]
丽蝇级舰只平面图

1914年,斯德丁伏尔铿船厂沙俄海军生产了两套大功率蒸汽轮机,用于其当时正在俄国建造的新式战列巡洋舰纳瓦林号俄语Наварин (линейный крейсер)。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德国与俄国处于敌对状态,德国政府遂没收了蒸汽轮机。[1]当时,德意志帝国海军仅有两艘专用的布雷巡洋舰,即鹦鹉螺号信天翁号[2]由于水雷此时已经证明其具有进攻价值,因此海军下令伏尔铿将原纳瓦林号的推进系统一分为二,并围绕该发动机设计出两艘巡洋舰船体。这些舰只应是高速布雷舰,能够在黑暗的掩护下布设雷区,并可在遭拦截之前迅速返回港口。它们的外观设计类仿照了英国的阿瑞图萨级轻巡洋舰,依其能力可对英国海岸附近的行动提供协助。[1]为提高远航性能,它们采用了显著的飞剪形舰艏,但在伪装成英国巡洋舰时,一般用金属箔板对舰艏进行整形和遮蔽。[3]

由于是基于新式的舰队巡洋舰展开设计,推进装置也已进入最终生产阶段,这些舰只的开发工作相对较短,于1914年底便已完成。首舰丽蝇号于1915年初在伏尔铿船厂开始架设龙骨[4]随着工作进展顺利,该舰得以于1915年12月11日下水,继而展开舾装工作。至1916年4月2日,丽蝇号正式投入公海舰队使用。[5]牛虻号跟随其姊妹舰于同年在伏尔铿船厂开建。[4]它于1916年3月11日下水,并在不足四个月后便完工,于1916年7月1日交付使用。[5]

整体特征

[编辑]

丽蝇级舰只的水线长度全长分别为135(442英尺11英寸)和140.4米(460英尺8英寸),有13.2米(43英尺4英寸)的舷宽,以及6米(19英尺8英寸)的前吃水和5.88米(19英尺3英寸)的后吃水。它们的设计排水量为4,385公吨(4,316长吨),满载排水量则可达5,856公吨(5,764长吨)。船体采用纵向钢框架构造,设有二十一个水密舱室和一个占龙骨长度比重为44%的双层船底英语Double bottom[4]丽蝇号的略微不同之处在于舰舯设有一排舷窗英语Porthole,而牛虻号则没有。[6]

这些舰只配备了与英国阿瑞图萨级轻巡洋舰类似的桅杆,并且与英国舰只一样,桅杆可以降低并存放在艏艛英语Forecastle甲板上。它们的舰艏也仿照了阿瑞图萨级的样式,以便进一步伪装舰只。舰只的标准船员编制仅为16名军官和293名水兵。它们还配备有一些小型舰载艇,包括1艘哨艇英语Picket boat、1艘驳船和2艘小划艇英语Dinghy。德国海军将这些舰只视为良好的远洋船具,运转温和。它们具有极强的机动性,转弯半径紧凑,在逆浪中也仅有轻微的速度损失。但在急转弯时,它们的降速则高达60%。此外,这些舰只也易于倾覆。[4]

机械装置

[编辑]

丽蝇级舰只的推进系统由两台蒸汽轮机组成,它们各负责驱动一副直径为3.2米(10英尺6英寸)的三叶螺旋桨。涡轮机由两台燃煤船用式双头水管锅炉英语Water-tube boiler和四台燃油船用式双头水管锅炉提供动力。[6]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33,000匹轴马力(24,608千瓦特),设计速度为28(52千米每小时)。但在试航中,丽蝇号达到了42,797匹轴马力(31,914千瓦特)的最大功率,而牛虻号则达到47,748匹轴马力(35,606千瓦特);[4]它们在轻载时的平均最高速度为30.2节(55.9千米每小时)。[6]这些舰只能够达到的冲刺极速为34节(63千米每小时),但维持时间较短。[7]

燃煤的贮存量按设计为300公吨(300长吨),但最多可搭载600公吨(590长吨)。燃油贮量最初为500公吨(490长吨),但同样可增加至1,000公吨(980长吨)。在12节(22千米每小时)的巡航速度下,丽蝇级舰只最多可以航行5,800海里(10,700千米)。若将速度提升至25节(46千米每小时),则巡航范围会大幅下降至1,200海里(2,200千米)。电力由两台涡轮发电机英语Turbo generator和一台柴油发电机供应,可在220伏特的电压下输出300千瓦特(400匹马力)的总电功率。转向通过大型单舵控制。[4]

武器及装甲

[编辑]
从斯卡帕湾打捞上岸的其中一门牛虻号150毫米炮

丽蝇级舰只配备有四门单座安装的150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15 cm SK L/45;它们全数布置在中心线上,因此四门炮均可从舷侧开火。其中一门设于艏楼前方,第二门设于第一和第二烟囱之间,其余两门则以背负式成对安放在舰艉。[2]这些炮管在发射45.3千克(100英磅)炮弹的初速为840米每秒(2,800英尺每秒)。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准最高达17,600(19,200)开外的目标。[8]它们共提供600发弹药,其中每炮150发。丽蝇级舰只的防空武器由两门88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45 naval gun组成,均安装在烟囱后方的中心线上。[4]它们在发射10千克(22英磅)炮弹的初速为750至770米每秒(2,500至2,500英尺每秒)。[8]舰只还标配搭载有一对500毫米(19.7英寸鱼雷管和四枚鱼雷,安装在舰舯的旋转发射器内。[4]根据布雷舰的设计,它们可携带多达450枚水雷,具体取决于水雷的类型。两条导轨从主甲板英语main deck延伸至舰艉,以便使水雷从舰只后方投下。[9]

丽蝇级舰只受到由克虏伯渗碳装甲英语Krupp cemented armor制成的水线装甲带保护;这条装甲带在舰舯的厚度为40毫米(1.6英寸),舰艏和舰艉则不设装甲。甲板由15毫米(0.59英寸)厚的装甲覆盖。主炮配备有厚度为50毫米(2.0英寸)的炮挡英语Gun shield。40毫米厚的斜面装甲与甲板和水线装甲带相连。司令塔的侧部有100毫米(3.9英寸)厚、顶部为20毫米(0.79英寸)厚。[4]司令塔的上方为舰桥,其中包含有一个防弹的海图室。全部三座烟囱都配备有钢制斜堤作为弹碎保护。[9]

同级舰

[编辑]
舰只 造船厂[10] 命名来源 架设日期 下水日期[10] 入役日期[10] 结局
丽蝇号 斯德丁伏尔铿船厂 丽蝇 1915年 1915年12月11日 1916年4月2日 1919年6月21日凿沉于斯卡帕湾
牛虻号 牛虻 1915年 1916年3月11日 1916年7月1日

服役历史

[编辑]

入役后,丽蝇号及牛虻号即随公海舰队共同服役,其中包括1916年10月在北海的一次出击英语sortie。1917年1月,这些舰只在诺德奈附近布设了一个雷区,并于同年3月至5月间担当扫雷舰的警戒职责。[9]1917年10月,海军上将赖因哈德·舍尔计划派遣两艘舰攻击一支前往挪威的英国护航船队,以转移在大西洋保护船队的部队。舍尔选择了丽蝇号及牛虻号,因为它们的速度快、行动半径大。10月17拂晓后不久,这两艘巡洋舰袭击了由十二艘商船、两艘驱逐舰和两艘武装拖网渔船英语Fishing trawler组成的船队。在随之引发的勒威克行动英语Action off Lerwick期间,德舰迅速击沉了护航的驱逐舰和十二艘商船中的九艘。直至丽蝇号及牛虻号安全返抵德国之后,英国海军部才获悉此次袭击事件。[11]因为此次事件,促成了英国要建造比丽蝇级还快速的轻巡洋舰的想法,也就是绿宝石级轻巡洋舰[12]

随着德国于1918年11月投降,丽蝇号、牛虻号与公海舰队大部一起,被协约国列入扣押至斯卡帕湾的指定舰只。这些舰只于11月18日在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的指挥下,排成纵队驶离德国。[13]在落实《凡尔赛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舰队仍然维持扣押状态。罗伊特推断英国方面将于1919年6月21日,即谈判到期而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会强占德国军舰,却不知截止日期已被延长至6月23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他决定第一时间凿沉己方舰只。6月21日上午,英国舰队离开斯卡帕湾进行训练演习;罗伊特于11:20向全体德国军舰下达了自沉命令[14]丽蝇号于13:05沉没;它从未进行打捞报废,至今仍留存在斯卡帕湾底部。牛虻号于14:30下沉,并于1929年被打捞浮起,最终于1932-1933年间在利尼斯英语Lyness拆解报废。[4]

注释

[编辑]
  1. ^ 1.0 1.1 Novik,第185页.
  2. ^ 2.0 2.1 Gardiner & Gray,第162页.
  3. ^ 日本海人社,第86页.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Gröner,第112页.
  5. ^ 5.0 5.1 Gröner,第113页.
  6. ^ 6.0 6.1 6.2 Novik,第186页.
  7. ^ Massey,第747页.
  8. ^ 8.0 8.1 Gardiner & Gray,第140页.
  9. ^ 9.0 9.1 9.2 Novik,第188页.
  10. ^ 10.0 10.1 10.2 Gardiner & Gray,第161页.
  11. ^ Halpern,第376页.
  12. ^ W.D.Woodbridge 1997.
  13. ^ Herwig,第254页.
  14. ^ Herwig,第256页.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