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63号潜艇
历史 | |
---|---|
德意志帝国 | |
船名 | UC-63号 |
下订日 | 1916年1月12日[1] |
建造方 | 不来梅威悉船厂[2] |
船厂编号 | 261 |
铺设龙骨 | 1916年4月3日 |
下水日期 | 1917年1月6日 |
入役日期 | 1917年1月30日 |
结局 | 1917年11月1日在古德温沙洲遭英国潜艇E52号击沉 |
技术数据[3] | |
船级 | UC级潜艇 |
船型 | UC-II型(近岸布雷潜艇) |
排水量 |
|
船长 | |
型宽 |
|
吃水 | 3.67米 |
动力输出 |
|
动力来源 | |
船速 |
|
续航力 |
|
潜航深度 | 50米 |
乘员 | 3名军官、23名水兵 |
武器装备 |
|
注释 | 潜没时间30秒 |
服役记录 | |
所属 |
|
指挥官 | |
参与行动 | 9次巡逻 |
战绩 |
|
陛下之UC-63号艇(德语:SM UC 63[注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其中一艘UC-II型近岸布雷潜艇或称U型潜艇。它由不来梅的威悉船厂承建,于1917年1月6日新船下水,至当月30日交付使用。其全长51.85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422吨和504吨,艇载武器则包括三具鱼雷发射管、六具水雷滑射槽以及一门88毫米口径甲板炮。UC-63号入役后曾被部署至驻比利时的佛兰德区舰队,并参与了大西洋潜艇战。通过其九次巡逻,共直接或间接击沉36艘协约国或中立国舰船,容积总吨累计为35900吨。1917年11月1日,UC-63号在古德温沙洲遭英国潜艇E52号发射鱼雷击沉,造成艇内26名官兵阵亡,仅1人获救。
设计
[编辑]1915年秋天,由于中立国美国的干预,U型潜艇战几乎陷入停顿,导致德国广泛开展《国际法》所允许的水雷战,从而使布雷潜艇的需求量相应增加。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监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的开发部门留意到了这一点,遂以UB-II型为基础,按照兼顾布雷效率和生产速度的要求,以41号工程的名义设计了UC-II型潜艇。为了弥补前型UC-I型的缺陷,UC-II型艇不仅更大,而且采用双轴推进系统。然而,与前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UC-II型艇重新运用了双壳体结构。但它并非纯粹的双体潜艇,而是一种中间过渡型;因为外层没有封闭耐压壳体,而是作为鞍形水柜附在上方。[5]
UC-63号是64艘UC-II型方案的其中一艘。这个亚型的艇体结构与UB-II型类似,但体积更大,全长为51.85米,并有3.67米的吃水深度;由于不再考虑铁路运输的装载限界,舷宽也得以增至5.22米。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别为422吨和504吨。艇只采用两台猛狮六缸四冲程600匹公制马力(440千瓦特)柴油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两台620匹公制马力(460千瓦特)的西门子-舒克特电动发电机用于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9节(22.0千米每小时),水下7.2节(13.3千米每小时);能够在水面以7节(13千米每小时)航速续航8,000海里(15,000千米),或以4节(7.4千米每小时)连续在水下航行59海里(109千米)而无需充电。其潜没需时约为30秒,能够在50米的深度下运作。[6][3]
作为布雷潜艇,UC-63号改将六具布雷滑射槽安装在艇体前部,每具储存井内的水雷数量增至3枚,即合共18枚UC200型水雷。布雷时只需将存储井底部的盖板打开,水雷便可凭借自身重量滑入水中。[7]随着滑射槽长度增加,艇体艏楼的上层建筑被抬高,上层建筑与司令塔之间的凹陷处布置了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作为甲板炮。但由于位置相对较低,火炮甲板在恶劣海况下很容易被涌浪淹没。此外,UC-63号还装备有三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这极大提升了潜艇的攻击能力。其中艇艏两具外置在两侧、艇艉一具则为内置式,并可搭载合共7枚G6型鱼雷。其标准船员编制为3名军官及23名水兵。[3]
历史
[编辑]1916年1月12日,在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倡议下,国家海军办公室分别向五家德国造船厂发包第三批次的UC-II型潜艇。UC-63号因此成为不来梅威悉船厂承建的该批次三号艇,建造编号为261。它于1916年4月3日动工、1917年1月6日新船下水,至当月30日在曾执掌UB-6号的艇长、海军中尉卡斯滕·冯·海德布雷克的指挥下交付使用,随即展开海试。[4]完成海试后,该艇于1917年4月27日被编入驻泽布吕赫的佛兰德区舰队,成为海军佛兰德集团军的一分子。[1][8]
在六个多月的佛兰德役期中,UC-63号参与了大西洋潜艇战,主要是在北海打击英国拖网渔船。该艇在这项作战中取得广泛的成功,曾于1917年6月的一天内击沉7艘、击伤2艘商船。[9]同年8月,它又与两艘隶属英国皇家海军的伪装Q船纳尔逊号(本名G & E)和阿尔弗雷德男孩号(本名Ethel & Millie)交火。两艘船都被击沉,而阿尔弗雷德男孩号的船员被潜艇救起,之后便下落不明。[10][11]英国方面怀疑他们是遭U型潜艇指挥官海德布雷克处决了——可能是在U型潜艇下潜时被遗弃。[12]当时德国政府已明确表示,任何反击U型潜艇的商船船员都会被视为自由射手,因此有可能被处死。[13]
1917年11月1日凌晨,UC-63号在多佛尔海峡的古德温沙洲(51°23′N 02°00′E / 51.383°N 2.000°E)遭英国潜艇E52号发射鱼雷击沉,造成艇内26名官兵阵亡,仅1人获救。[1]在沉没之前,通过九次布雷及破交战巡逻,UC-63号合共击沉协约国或中立国的33艘商船和3艘辅助军舰,容积总吨累计为35900吨。[9]
袭击历史摘要
[编辑]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吨位 | 结局[9] |
---|---|---|---|---|
1917年4月26日 | 阿姆斯特戴克号 | 荷兰 | 186 | 击沉 |
1917年5月10日 | 格鲁诺号 | 荷兰 | 171 | 击沉 |
1917年6月27日 | 朗本顿号 | 英国 | 924 | 击沉 |
1917年6月28日 | 军舰鸟号 | 英国 | 20 | 击沉 |
1917年6月28日 | 埃尔希号 | 英国 | 20 | 击沉 |
1917年6月28日 | 弗朗西丝号 | 英国 | 20 | 击沉 |
1917年6月28日 | 格莱内尔格号 | 英国 | 32 | 击沉 |
1917年6月28日 | 先驱号 | 英国 | 39 | 击沉 |
1917年6月28日 | 六月玫瑰号 | 英国 | 20 | 击沉 |
1917年6月28日 | 威廉与贝琪号 | 英国 | 21 | 击沉 |
1917年6月28日 | 弗兰克号 | 英国 | 21 | 击伤 |
1917年6月28日 | 勤奋号 | 英国 | 20 | 击伤 |
1917年6月30日 | 马克斯达尔号 | 丹麦 | 1640 | 击沉 |
1917年7月1日 | 促进号 | 英国 | 44 | 击沉 |
1917年7月1日 | 闪烁号 | 英国 | 54 | 击沉 |
1917年7月1日 | 光辉号 | 英国 | 57 | 击沉 |
1917年7月1日 | 皇后号 | 英国 | 2914 | 击沉 |
1917年8月2日 | 年轻的伯特号 | 英国 | 59 | 击沉 |
1917年8月6日 | 阿尔弗雷德号 | 法国 | 107 | 击沉 |
1917年8月6日 | 旗帜号 | 挪威 | 1119 | 击沉 |
1917年8月6日 | 扎莫拉号 | 英国 | 3639 | 击伤 |
1917年8月7日 | 欧内斯塔号 | 意大利王国 | 2674 | 击沉 |
1917年8月8日 | 玛利亚守护我们号 | 法国 | 46 | 击沉 |
1917年8月14日 | 泰晤士号 | 英国 | 403 | 击沉 |
1917年8月14日 | 科斯坦扎号 | 意大利王国 | 2545 | 击沉 |
1917年8月14日 | 月亮号 | 挪威 | 959 | 击伤 |
1917年8月15日 | 埃塞尔与米莉号 | 英国皇家海军 | 58 | 击沉 |
1917年8月15日 | G & E号 | 英国皇家海军 | 61 | 击沉 |
1917年8月15日 | 爱丽丝号 | 英国 | 25 | 击沉 |
1917年9月22日 | 意大利号 | 法国 | 627 | 击沉 |
1917年9月24日 | 毅力号 | 法国 | 2873 | 击沉 |
1917年9月24日 | 欧洲号 | 法国 | 2839 | 击沉 |
1917年9月25日 | 迪诺拉号 | 法国 | 4208 | 击沉 |
1917年9月25日 | 詹姆斯·塞卡尔号 | 英国皇家海军 | 255 | 击沉 |
1917年10月24日 | 乌尔夫斯堡号 | 丹麦 | 2040 | 击沉 |
1917年10月28日 | 加里奥赫男爵号 | 英国 | 1831 | 击沉 |
1917年10月29日 | 马恩号 | 法国 | 979 | 击沉 |
1917年11月4日 | 天琴号 | 挪威 | 1141 | 击沉 |
1917年11月25日 | 金焰旗号 | 英国 | 3764 | 击沉 |
1917年12月4日 | 布丽吉塔号 | 英国 | 2084 | 击沉 |
注释
[编辑]脚注
[编辑]- ^ 1.0 1.1 1.2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C 63.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23].
- ^ Tarrant,第173页.
- ^ 3.0 3.1 3.2 Gröner 1991,第31-32页.
- ^ 4.0 4.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Karsten von Heydebreck.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3-03].
- ^ 陈进,第48页.
- ^ 陈进,第46页.
- ^ Herzog,第139页.
- ^ 9.0 9.1 9.2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by UC 63.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3-03].
-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Ethel And Millie.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11-22].
-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G & E.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11-22].
- ^ Ritchie,第125页.
- ^ Ritchie,第159页.
参考资料
[编辑]- Tarrant, V. E. The U-Boat Offensive: 1914–1945.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9. ISBN 978-0-87021-764-7. OCLC 20338385.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译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陈进 等 (编).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Herzog, Bodo. Deutsche U-Boote 1906–1966. Erlangen: Karl Müller Verlag. 1993. ISBN 3-86070-036-7.
- Ritchie, Carson I. A. Q-Ships. Lavenham: Terence Dalton. 1985. ISBN 0-8613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