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言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越南文言文
文言
区域汉字文化圈
年代作为口语从前5世纪使用至后2世纪(上古汉语);
此后直至20世纪初一直被作为文学语言在汉文化圈国家间广泛使用
语系
文字古汉字旧字形规范汉字繁体字简化字新字体
语言代码
ISO 639-3lzh
Glottologlite1248[1]

文言古文,汉文化圈外通称古典汉语(英语:Classical Chinese),也常称为“文言文”,是汉语的一种书面形式,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经润饰的汉语口语(相较于西周以前被认为晦涩难懂、诘屈聱牙的文献,如尚书易经等)。

胡适考证,至汉代,文言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2]。至中国时期,汉语的口语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时,有三种书面语:

由于文言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地区的文献,在语法词汇上会有差异。到了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尽可能复刻上古风格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谓的一般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谓的近代白话,比如现代人也可直接理解的《水浒传》、《西游记》等(甚至有《荔镜记》、《海上花列传》等方言作品),撰写方式十分多样。

文言文的历史与定义

[编辑]

文言文主要指以秦汉书面语为标准,脱离口语而写成的文字[3][4]。语言学上,先秦及西汉时使用的语言被称为上古汉语。此时传世的一些文献,如《诗经》、《论语》、《左传》、《韩非子》、《史记》等等,被视为文言文的早期范本[3]。此时的文言,是在当时口语基础上加以修饰[存在争议],但与口语的词汇语法,没有系统上的不同[3]

甲骨文、金文和部分秦以前的传世文献(如《尚书》),词汇和语法跟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有较大不同,但在现在看来也是文言文[3][4]

东汉开始,汉语书面语和口语逐渐拉开距离,从东汉到的汉语,称为中古汉语[3]。这段时期中,尽管汉语口语已大有改变,但书面语却仍然保持先秦和西汉的面貌,也就是说,仍然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3]。这段时期的文言文典型的代表是《汉书[3]。相较之下,《汉书》的语言形式就比《史记》 更正式、也更偏离口语,有学者认为它是文言传统的起始点[5]。后世的官方文书(含官修史书),也都沿循《汉书》的文言风格[5]

从东汉直到新文化运动以前,形成了相当固定的书面语,都是脱离口语的,继续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即是文言文。

蒋绍愚总结说[3]

所以,文言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先秦和西汉时期文献的语言,是反映口语的,属于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一类是东汉以后的书面语,它们是脱离口语的,继续采用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在是否反映口语这一点上,两类有差别;但在词汇语法系统上,两类一致。今天大家把这两类文献使用的语言都称为文言。

与文言文相对的是白话文,是指参照近现代口语而写成的文字[3]。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词汇语法系统,其中相当多的部分,文言与白话不能通用[3]。白话文使用的是近代汉语(从晚唐五代清代中期)和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3]。其中近代汉语的时间跨度很长,其间的词汇语法也有很多变化,但其词汇语法系统是比较固定的[3][6]

同时,文言和白话既有差别,也有继承关系[3]。即使是现代汉语,也保留了许多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3]。历史上的文献,除了典型的文言作品和白话作品,还有许多文白夹杂的作品[3]

举例而言,《聊斋志异·聂小倩》中:

背地不言人。我两个谈道,小妖婢潜来无迹响。幸不訾着短处。

“我两个”、“谈道”、“訾着”等都不是秦汉的用法,而是近代白话[3]

此外,从东汉到晚唐期间,反映了当时口语的文字,则称之为古白话,包括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一些汉译佛经,以及《世说新语》的一些选段[3]

20世纪之前,汉字文化圈士大夫均能通晓以汉字书写的文言,故文言使用于几乎所有正式的文书上,并且中国方言不通,故汉字文化圈中语言或口音不通者就能以笔谈的方式很方便地交流,如19世纪时操朝鲜语朝鲜王朝兴宣大院君清朝大臣吴长庆笔谈、20世纪操台语林献堂与操粤语官话梁启超于日本长崎笔谈。

近代因民族主义兴起、系统性普通话的教育,文言的地位逐渐被各地官方语言(日语韩语越南语)代替,而在中国,则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标准书面语的地位被基于北方官话白话文取代。

特点

[编辑]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时语方言少,易于流传。

文言的特点,相对官话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主要表现在语法词汇两方面(以下所述各项特点皆为举例而未完备)。

语法特点

[编辑]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 名词用作动词
    1.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名词“蹄”在此做动词“用蹄踢”。
    2.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名词“王”在此做使役动词“使……为王”。
    3.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颔”原为名词“下巴”,在此作动词“点头”。
  • 名词用作副词,常与“然”(……的样子)连用:
    1.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聊斋志异》),名词“犬”在动词“坐”前作副词“像犬一样地”。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脩醉翁亭记》),“翼”在动词“临”前作副词“像翼(翅膀)一样”。
  • 宾语前置。目的:使语句顺畅。为了强调宾语,将其提前。通常会加语助词
    1.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基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马首是瞻”即“瞻马首”。“是”为语助词。
  •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孰”、“何”、“悉”等置于动词之前:
    1.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 “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志》)
    3.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4.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5.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6. “王曰:‘缚者曷(通“何”)为者也?’”(《晏子春秋》)
  • 在否定句中,用代词宾语时,一般都放在动词前面
    1.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 与“以”连用的倒装句:
    1.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 有时会有定语后置的用法,后置的定语常前会加“之”或后面加“者”[7]
    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篇第一》)
    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四首》)
  • 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观原因,如一时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观原因,如避讳等。
    1.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喜悦。
    3. “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帖”,通“贴”,贴上。
    4. "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不”,通"否",吗。

词汇特点

[编辑]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单字有独立意思。

比较 文言文 现代官话白话文
长短 言简意赅 较长篇
出处用法 以秦汉时期的书面语为基础,使用这段时期的词汇、语法 “我手写我口”为主,采用近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
语感 古雅精炼 通俗易明
语气词 “也”“矣”“已”“焉”“乎”“耶(邪)”“与(欤)”“哉”…… “啊”“呀”“呢”“吗”
经典例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 鲁迅呐喊》自序、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朱自清《匆匆》……
流传 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者,曾可于东亚文人中通行 一般中小学生也能看懂,广传于华文世界

文体分类

[编辑]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编辑]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清

[编辑]

明朝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 论辨
  • 序跋
  • 奏议
  • 书说
  • 赠序
  • 诏令
  • 传状
  • 碑志
  • 杂记
  • 箴铭
  • 颂赞
  • 辞赋
  • 哀祭

现代

[编辑]

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 散文
  •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 史传文
  • 说理文
  • 杂记文
  • 应用文

20世纪以来传承

[编辑]

清末民初

[编辑]

对于文言文的实用度,1895年,何启胡礼垣在《新政论议》指出“以文言而道俗情,则为未学者所厌;以俗语而入文字,又为读书者所嗤。俗语、文言分为两事,使笔如舌,戛戛其难。”[8]

1902年俞复(无锡人,操吴语)在《蒙学读本全书》指出对于官话非母语者而言,官话白话文与文言文的难度不分上下。[9][10]

1919年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坛提倡“我手写我口”,官话白话文渐渐取代文言文。文言文作为古典中国文学的语言,在1919年直至21世纪的小学、中学、大学仍被教授。1941年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学生董毅在日记记下“对于现在所念的书,尤其是前代所遗的古书,我真不明白念它、研究它对我们现在生活各方面有多少功用!?”[11]

中国大陆

[编辑]

中国大陆的中考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关考题,各地不时会出现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过自2012年起,《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发布,中国大陆高考作文限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即网络语言、文言文和繁体字均不能再用于高考作文,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评[12]。不过有指该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执行,专家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13]

香港

[编辑]

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中,初中生须学习文言文,高中生会更进一步研习文言文。

文坛曾流行三言混合(白话文+文言+广东话)与“文白夹杂”(白话文+文言)。[14][15]

香港近代由粤剧粤曲粤语流行曲金庸武侠小说等多用“文白夹杂”型式写就。因此,文言文的词句得以在香港70后80后90后中得以传承。

台湾

[编辑]

中国国民党在其公文中长期使用文言文;中华民国国际重要文件的中文本,如《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等都是用文言书写;文言文常被用在中华民国政府公文之中,例如立法院聘请前任立法委员黄淑英任职顾问的公文,便使用文言文书写[16],由于用词艰深,有“绠短汲深”等较少见词汇,使得接到聘书的黄淑英看不懂;立委张晓风则认为书信往来要让对方看得懂比较有诚意。[17]台湾法院的判决书也存在夹杂文言的情况。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执行长高荣志认为此类用语不易懂,他提倡开庭用语及判决书应该白话文化。[18]

日本

[编辑]
日本石川县金泽市兼六园内石碑碑文所见汉字是文言文

日本,文言文被称为“漢文”(かんぶん,Kanbun)。但并非直接使用汉语或者日语汉字音,而是独立发展出了一套特别的专门用来学习与阅读文言文的方式,称为汉文训读

日本自从中国唐代文化交流,到片假名平假名普及后很多年,文书、碑文、经文等多采用汉字文言文。

图中所见日本石川县金泽市兼六园内之《石川县战死士尽忠碑》石碑,碑文纪念阵亡将士:“人谁无一死?死而得其所,死亦荣矣…”事件是明治十年(1877年)。石碑立于明治十一年(1878年)。

日本高中也教授汉文文言文。

朝鲜半岛

[编辑]

在朝鲜半岛,文言文被称为“漢文”(한문,Hanmun)。不过随着朝鲜韩国废除汉字改用纯谚文书写,以及韩国在1948年推行的国语纯化运动,现今在朝鲜韩国的年轻人很少接受这类教育,几乎已经看不懂。

越南

[编辑]

越南,文言文被称为“文言”(văn ngôn[19]或“古文”(cổ văn[19],现已几乎不用。

新加坡

[编辑]

新加坡在2019年实行新的中学华文课程时,因古典文学部分异常薄弱而将文言文完全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本国文学作品。

马来西亚

[编辑]

在马来西亚,国中(若有选考华文)和独中的华裔生须开始阅读文言文。华文课本会根据年段,慢慢加入文言文的篇数。此外,文言文和古诗(各一篇)也是华文考试的必考项目之一。

文言文研究

[编辑]

古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编辑]

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注意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见解。但是语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事了,建立古汉语语法学的是清末的马建忠,他于公元1898年写成的《马氏文通》首先创建了一个语法体系。

研究语料

[编辑]

当我们把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统称为古代汉语时,这是个有几千年漫长历史的语言。对这个过程中的汉语语料,可以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把“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都考虑在内的话,那么对古代汉语语料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六种:“专书、断代、泛时”等三种的共时研究;“比较、贯通、汉语史”等三种的历时研究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文言.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2.0 2.1 2.2 胡适. 白话文学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 753063249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蒋绍愚. (2019). 也谈文言和白话.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13.
  4. ^ 4.0 4.1 张中行. "文言和白话." (1995).
  5. ^ 5.0 5.1 Meisterernst, Barbara 梅思德. 2013. 汉朝汉语文言中的 口语成分——《史记》与《汉书》对应卷的语言学比较研究. In Feng Shengli (ed.). 汉语书面语的历史与现状.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6. ^ 吕叔湘. "文言和白话." 国文杂志 1 (1944).
  7. ^ 微幽堂. 定語後置. [201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8. ^ 1895年《新政论议》, 宝文书局.
  9. ^ 1902年, <蒙学读本全书一编约恉>, 《寻常小学堂读书科生徒用教科书》, 江苏无锡三等公学堂。“日本寻常小学读本一二编,皆用国音白话,然彼有通国所习之假名,故名物皆可用之。我国无假名,则所谓白话者,不过用这个那个,我们他们,助成名语。儿童素未习官音者,与解浅近文言,亦未见有难易之别,况儿童惯习白话,后日试学作文,反多文俗夹杂之病……”
  10. ^ 李婉薇. 母語教育的先驅一一論陳子褒的粵語教科書.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2011, 21 (1): 160-161 [202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8). 
  11. ^ 董毅(著), 王金昌(整理). 北平日记(1939年——1943年). 2015年, 人民出版社. 第732页"1941年2月25日"条.
  12. ^ 多数参与调查者反对高考禁用文言文. infzm.com民调中心. 2012-06-13 [201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13. ^ 高考作文应慎用网络语言、文言文. 东方早报. 2012-06-06 [201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14. ^ 《三及第文體滾瓜爛熟》(星島教育中文網樂).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15. ^ 李婉薇.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ISBN 978-962-04-3082-4 (中文(香港)). 
  16. ^ 何孟奎. 立院公文難懂 王金平:會改革. 中央通讯社. 2012-03-05 [201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中文(台湾)). 
  17. ^ 黄扬明. 立院公文好艱澀 前立委看嘸. 苹果日报. 2012-03-05 [201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中文(台湾)). 
  18. ^ 司法改革 判決書寫白話文 不要再寫「容非無疑」│TVBS新聞網. TVBS. 2017-01-19 [2023-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中文). 
  19. ^ 19.0 19.1 Nguyễn Tri Tài. Giáo trình tiếng Hán. Tập I: Cơ sở. Nhà xuất bản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2002年: 第5页. 

书籍

[编辑]
  • 左松超,《汉语语法(文言篇)》,五南图书出版(台北市),ISBN 978-957-11-5378-0
  •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ISBN 978-7-100-03667-2
  •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1年
  • 史存直,《文言语法》,中华书局,2005年,ISBN 978-7-101-04585-7
  • 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1112-8
  •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吉林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383-3430-2
  •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
  • 洪乾祐,《闽南语考释》,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ISBN 978-957-547-103-3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