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 |
---|---|
作者 | 刘勰 |
编者 | 注解者:见版本列表 |
类型 | 文学作品[*] |
语言 | 中文 文字:汉字 |
成书年代 | 南齐 |
发行信息 | |
保存状态 | 篇数:50篇 卷数:10卷 |
出版地点 | 中国 |
《文心雕龙》,又称作《文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著作,是中国有史以来较为精密的批评著作之一,作者为刘勰,完书于中国南齐时期。
《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全书重点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因此本书立论极为广泛。
刘勰曾帮助僧祐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影响。饶宗颐《〈文心雕龙〉与佛教》说:“他的文学理论之安排,却建筑于佛学根基之上。”僧祐所使用的“原始要终”一词[1],在《文心雕龙》之中合计使用四次。日本学者兴膳宏例举《文心雕龙》与《出三藏记集》的相似处[2]。事实上,《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3]
章学诚形容《文心雕龙》为“体大而虑周”的书籍[4]。杨明照形容《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著作;陆侃如、牟世金认为此书不单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重要的。[5]
写作动机
[编辑]刘勰不满意当时形式主义的创作,也不满前人细碎片面的文学批评。他有感于当时选文漫无准的,有志立言:建立一个文学理论体系。
篇名
[编辑]- 一: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辨骚)
- 二: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
- 三: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讔
- 四: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
- 五: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 六: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
- 七: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
- 八: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
- 九:指瑕、养气、附会、总术、时序
- 十: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序志
思想要旨
[编辑]儒家思想
[编辑]《文心雕龙》弘扬儒家思想,前五篇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重点在阐述儒家思想,提倡儒家的文学观点,以矫正当时不切实用的文风。[6]
文学观念
[编辑]《文心雕龙》主张文质并重,要求内容形式并重兼备;优秀作家的作品,要能达到“文不灭质,博不溺心”的地步。书中提倡自然的文学,以矫正当时雕琢淫滥的文风;提倡真实的文学,以矫正当时无病呻吟的文风;并提倡文学的创造,以矫正当时剽窃因袭的文风。
《文心雕龙》论述文学与环境的关系,认为文学受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影响。刘勰以前的论文家如曹丕、陆机,都以天才为文学创作的决定因素。刘勰一方面承认才性的重要,但他也认为文学的种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外面的社会环境,即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还注意到气候、时令与山川风景对作家的影响。
批评论
[编辑]《文心雕龙》建立批评论。有关批评家的修养,在“知音”篇,刘勰提出批评家要博识,提高鉴别能力,“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有关批评家的态度,刘勰认为不能贵古贱今,不能崇己抑人,必须放弃主观好恶的成见。
有关批评的标准,刘勰提出“六观”,“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影响
[编辑]《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文学批评作品,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此书最初不为时人所称,后来作者刘勰将其献给沈约,该书地位有所提升。隋唐时期,影响日益扩大,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并影响了《史通》和《文镜秘府论》。在宋元时期,《文心雕龙》的传播更广,但评价较低。到明清时期,地位回升,在《四库全书》中被列为诗文评类著作之首。至当代,学者更为看重此书,鲁迅视之为可以和《诗学》相比的作品。
学者将《文心雕龙》的接受形式大致分为直接接受和间接接受。直接接受包括,接受主体著作、文论等作品中直接的引用、品评《文心雕龙》的原文、或者明确评论《文心雕龙》或刘勰。而间接接受则是指,接受者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自己受刘勰或《文心雕龙》影响,但其文学批评方式和《文心雕龙》有相似之处。翻译
[编辑]此时候《文心雕龙》的传播相当之广泛,并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据戚良德于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专著有348本,而在中国大陆的校注和白话文翻译著作有73种之多。而在海外,学者先后也推出他们对于《文心雕龙》的翻译本。在英语有3本全译本,以及是12种节译本,全译本包括有:施友忠的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1959年)、黄兆杰的The Book of Literary Design(1999年)、杨国斌的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2003年)[7]:91。日语的全译本包括有三种:兴膳宏(世界古典文学全集第25卷,1968年)、目加田诚(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54卷,1974年)、户田浩晓(新释汉文大系,上册1974年出版;下册1977年出版)。韩国也有对于《文心雕龙》的翻译本,包括:崔信浩(1975年)、李民树(1984年)、崔东镐(1994年)。此外尚有其他语言的全译本,包括:王和达(捷克语,1968年)、兰珊德(意大利语,1995年)、陈蜀玉(法语,2011年)[8]、雷林科(西班牙语,2022年)[9] 。[10]
注释
[编辑]- ^ 据《全梁文》
- ^ 兴膳宏:〈《文心雕龙》与《出三藏记集》〉,载《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齐鲁书社1984年版。
- ^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前言》说:“全书中找不到一点佛家思想或佛学理论的痕迹,而是充满了浓厚的儒学观念。”纪秋郎〈《文心雕龙》二元性的基础〉,指出全书的结构、词语、旨义皆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
- ^ 胡大雷. 体大而虑周 思精而理要 — 詹鍈《 文心雕龙义证》述评. 古籍研究. 1997, (3): 91–93.
- ^ 杨明照. 文心雕龍學總覽. : 25.
- ^ 李庆甲《<文心雕龙>与佛学思想》强调“《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属于儒家,书中不仅未见有什么佛学唯心主义的思想因素,而且其基本倾向是与之相对立的。”
- ^ 胡作友; 袁俊霞. 《文心雕龍》英譯的文化價值.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8, 8 (06): 90-95.
- ^ 陈蜀玉. 文心雕龍 法譯及其研究.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7459019.
- ^ 张志智. 西语译本推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05-16: 16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
- ^ 张少康 Zhang Shaokang. Simona Gallo , 编. WENXIN DUIHUA 文心對話 A Dialogue on The Literary Mind / The Core of Writing (PDF). Milano: LED, Edizioni universitarie di lettere economia diritto. 2017: 43–54 [2022-07-11]. ISBN 978-88-7916-825-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15).
参考书目
[编辑]- 蔡宗齐著,金涛译:〈《文心雕龙》中“文”的多重含义及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文中国学报》,14 (2008),页139-172。
- 蔡宗齐著,李瑞林等译:〈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立:《文心雕龙》与早期文献中的文学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诗学新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页289-312。
- 蔡宗齐:〈《文心雕龙》与儒、道、佛家的中道思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页94-114。
- 蔡宗齐:〈《文心雕龙》与传统文学观框架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文心雕龙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页326-345。
- 黄冠闵:〈神与物游——论《文心雕龙》中的想像中介问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兴膳宏:〈《文心雕龙》与《诗品》在文学观上的对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02期 第76-83页。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