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柳宗元 | |||||||||||||||||
---|---|---|---|---|---|---|---|---|---|---|---|---|---|---|---|---|---|
唐代 | |||||||||||||||||
姓名 | 柳宗元 | ||||||||||||||||
字 | 子厚 | ||||||||||||||||
号 | 柳柳州、柳河东 | ||||||||||||||||
封爵 | 文惠昭灵侯 | ||||||||||||||||
出生 | 唐代宗大历八年 773年 唐代长安 | ||||||||||||||||
逝世 |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819年11月28日 唐代柳州 | ||||||||||||||||
谥号 | 文忠 | ||||||||||||||||
| |||||||||||||||||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唐代中期士大夫、文学家与思想家,河东人,亦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家势显赫,世代为官。年轻时仕途得意,平步青云,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不幸旋即失败,获罪贬谪永州,自此长期流放,身心寂寞痛苦,十年后改授柳州刺史,卒于官,享年四十六岁。柳宗元以文学、思想、经学、宗教等领域的成就著称。文学方面,柳宗元在古文与韩愈齐名,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而古文运动的先驱是陈子昂 ,提倡“文以明道”,作品永州八记堪称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中国游记文体的先河,影响深远;传记与寓言亦各有佳作存世,其擅用曲笔寄托个人悲愤;柳诗以山水著称,风格多变,常与陶渊明相提并论。思想方面,柳宗元关怀民间疾苦与百姓福祉,自视为儒家改革者,为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天与自然跟人事无关,反驳迷信习俗,上承荀子、王充的理性主义思想。他认为郡县制优胜于封建制,封建非圣人本意,所著《封建论》对后人多所启发。经学方面,柳宗元追随啖助、陆淳的春秋学,主张经学不可沦于琐碎,须阐述圣人义理,影响后世的春秋学。宗教方面,柳宗元认同佛教,并做为其仕途失败的慰藉。他认为儒、释两者并无冲突,可以并存互补。后世编撰柳宗元作品《柳河东集》传世。
家族
[编辑]柳宗元出自河东柳氏西眷。五胡十六国时,柳宗元祖先柳恭率领族人南迁,其玄孙柳僧习于500年自南齐归附至北魏,成为高官,柳僧习的儿子们亦在西魏担任高官。隋、唐初,柳家在政治上显赫一时,接近关陇集团势力中心,多次和皇室联姻。柳宗元堂伯高祖柳奭的外甥女为唐高宗的王皇后[1]:30-33,但在武则天当权后,王皇后被废和处死,柳奭亦被迫辞去宰相之职,658年以谋逆之名处死,家人被发配为奴或流放,为官的柳氏族人多被贬抑,自此河东柳氏再也没有重拾昔日政治上的显赫地位,成为普通的“旧族”,社会声望远低于其他山东士族如博陵崔氏、赵郡李氏,当代学者陈弱水评曰此时柳氏已成为“第一等级中的二等家族”[1]:34-35。
柳氏坚持北方士族的传统,恪遵儒家道德规范与礼仪,熟读儒家经典,久居长安而不回乡。安史之乱时,柳宗元父亲柳镇带领家族逃走,先到河东的王屋山,再到南方的吴地。战乱结束后,柳镇重返长安为官,但此时河东柳氏已渐趋没落,惟与关陇集团仍联系密切[1]:36-38。柳宗元妻子来自弘农杨氏,岳父杨凭曾任京兆尹。河东柳氏也和山东士族通婚,柳宗元的母亲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帝师房,连续五代祖先都是大儒[2],柳宗元叔公的妻子出自赵郡李氏。柳宗元生于经济富足之家,其家族在长安西郊有数顷土地,俸禄丰厚。其家庭教育优良,藏书丰富,爱好书法与音乐[1]:39-40、42。
生平
[编辑]长安时期
[编辑]柳宗元童年生活平静舒适,三岁时就跟母亲学读诗,以神童闻名,十余岁时曾跟随父亲柳镇往长江中游地区,居住五年后回到长安。789年,十六岁起参加科举进士科考试,考了四次终于高中[注 1]。793年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开始守丧,期间不能做官,跟随叔父前往邠州、宁州地区[1]:43-45,曾游历至边区青州等地。796年叔父过世,同年柳宗元与杨氏成婚。为了踏入仕途,他以两年时间准备,成功通过“博学宏词”考试。798年,柳宗元初次获任命,担任中书省集贤院编纂,后转蓝田县尉,803年擢升为监察御史里行,805年初再升为礼部员外郎,仕途顺遂[1]:46-47。柳宗元在长安时,与当时文坛领袖权德舆、崔之翰、士人领袖韦执谊交游,结交同辈好友韩愈、萧俛、李建、崔群、崔郾等;尤其与韩泰、李景俭、刘禹锡、吕温、陈谏、韩晔、凌准等过从甚密,他们关心政治改革,热衷讨论治国之术,王叔文、韦执谊、陆淳都是这个小圈子的领导人[1]:51-56。805年1月,唐顺宗即位,王叔文迅即掌握大权,领导柳宗元等约12个中层官员推行永贞革新,改革人事与制度,但被大部位权贵与官员认为是僭越夺权,引起反对[1]:64-65、71-73。同年8月,顺宗为宦官所迫而退位,柳宗元与王叔文、刘禹锡、韩泰等十人都获罪而贬抑,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于9月离开长安[1]:69、79、81。
外放时期
[编辑]永贞革新的失败,是柳宗元人生转捩点,从此长期流放。805年柳宗元前往邵州途中时,被追加惩罚,改调到更偏远的永州,降职为司马。在母亲和外甥卢遵陪同下,他于年底到达永州,第二年母亲去世,柳宗元当时内疚得想过自尽[1]:194、81、171。他在永州待了十年,长期独身[注 2],只有女儿没有子嗣,长期患病,身体衰弱,生活孤独痛苦,枯燥乏味,感时伤怀,沮丧愤懑,身处于国家最落后的地方[1]:81-82、63。他感到举世与他为敌,流放生活似乎永无尽头。许多朋友疏远他,甚至毁灭旧信。他在永州只有吴武陵一个志趣相投的好友,没有任何行政职责,因司马一职主要是安置流放朝官的闲职,他所能做的,就是为上级写应酬信件[1]:173、82-83。在近乎无望的环境下,柳宗元把自己改造成文学家和学者。正如韩愈后来所说,假如没有流放,柳宗元就不能创作出传之后世的作品。他努力读书和写作,探索永州的荒山,流连忘返于山川小溪之间,从游山玩水以找到慰藉,写下后世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1]:63、83、186。
柳宗元写了不少信件给权贵,恳求他们帮助自己获赦。815年初,柳宗元由朝廷召回,回到长安不到两个月,再度外任柳州刺史。跟永州一样,柳州在当时士人眼中是蛮夷之地,还常受到临近土著的侵扰。柳宗元在柳州喜获一子柳周六(柳告),专心政事,减少写作[1]:173、81、84。他为百姓凿井,教化当地土著[3]:37,解放奴婢让其赎身[4]:51。819年,柳宗元卒于柳州,终年46岁,归葬长安,他死后次子柳周七才出生[1]:81、193、29、84。柳州人在罗池建庙纪念柳宗元[3]:38。刘禹锡将其遗稿编为《唐柳先生集》刊行于世,后轶散,后世整理为《柳河东集》45卷[5]:401。
文学
[编辑]文论
[编辑]柳宗元的文学思想属当时古文理论的主流,和韩愈相似,基本观念是,文学既要发扬儒家之道,又要追求艺术成就,文章的风格和内容一样重要[1]:134、133。其古文理论上承李华及元结等古文前辈的思想[6]:385,也受到韩愈的激励。年轻时柳宗元并不很着重文学,视文学创作为修辞技巧,不及政事重要,对古文并不热心。后来他相信文学是用来阐明“道”的工具,“文以明道”[1]:135、61、130,文学对士人虽只是“末”,不过也不可忽略,文学可以帮助士人领悟并阐明儒家之道“本”,一部好作品比一部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更能有效地阐述儒家之道。先秦和西汉时的著作是文学典范。但他仍然认为文学推进儒学的能力是有限的,从政才可以实现儒家理想,文学虽能阐述儒家之道,但不能加以实现[1]:131、135。他厌恶过度重视文学,光是“学古道,为古辞”是不足的[6]:406。
散文
[编辑]游记
[编辑]柳宗元文风安静,不像韩愈咄咄迫人,最为人所知的是山水游记和寓言,尤其是游记“永州八记”,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7]:389。他在永州游山玩水,想借山水摆脱内心的痛苦,山水游记故意写得冷静超逸[3]:34,一方面客观刻划山水形貌,一面以冷峭的反语故作欢娱,来抑压内心的悲慨[8]:173。永州山水为世人所轻蔑,正与柳宗元际遇相同,因此他特别为永州山水作记,寄托自己的悲愤。永州八记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充满对自己不幸境遇的愤慨[3]:45、50。《游黄溪记》强调永州山水之美,但因与首都远隔万里而被遗弃,尽管并不劣于北方的名胜,却不获好评,甚至被认为一无足观;柳宗元自己也是被遗弃之人,藉文章抗议不公[4]:47-48。《始得西山宴游记》把山的无与伦比,含蓄比喻作者自己的优秀[9]:109,并记下与自然融合的神秘体验[1]:187,感受到与万物冥合,如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心灵自由[10]:307。《钴𬭁潭记》反映即使享受到与自然为伍的乐趣时,尘世的痛苦烦恼仍然在心底深处[1]:188。《小石城山记》感慨人才在偏僻而陌生的地方白白耗费[9]:32。《愚溪诗序》记下他在冉溪买下土地建成庄园,把冉溪改名愚溪,把小丘名为愚丘,还有愚泉、愚沟、愚池、愚岛、自己的房子则叫愚堂,还建了一座愚亭。文章讽刺自己昔日的愚昩而非错误,抒发的是抗议与藐视而非后悔[1]:189-190。
写景方面,柳宗元特别擅长描写山石,如“大石林立,涣若奔云,错若置碁,怒者虎鬬”、“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10]:313。也有学者认为永州八记不是游记。黄耀堃认为《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述游历甚至西山都是虚构的,文章只是寓言,文中“心凝形释”之说来自道家《列子》一书[11]:135-136,全文以虚拟手法表达《列子》思想,游山只是一种冥想[11]:137、140。倪豪士则认为永州八记词句有受传奇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影响之处[12]:88。
游记以外
[编辑]柳宗元一直是著名作家,在长安时所写的赠序等应酬与纪念文章,已很受欢迎。他许多作品都描绘人民遭受苛政之苦,最著名、最具张力是《捕蛇者说》,讲述永州的荒野中,有人宁愿冒着被毒蛇咬死的危险,也要捕蛇以代替完税[1]:60、154。柳宗元现存约有12篇作品,都有“传奇”体裁的风格。与其他传奇相比,柳宗元总是直截了当写出故事含义,使文章更像议论文,而故事只是文中论据[1]:134-135。《种树郭橐驼传》指出种树人郭橐驼的成功,在于遵循树木天性,比喻妥善治理国家之方;《李赤传》讲述疯子爱上茅厕女神,不顾朋友阻止,最终溺死于茅厕,故事的教训是,世人的是非取舍,其实和李赤相同[7]:380。柳宗元寓言现存约有十篇,攻击迫害他的人与当权者,比喻作蠹虫、猿猴、鹰、蛇等;寓言也讽刺自己在永贞革新中的天真和耿直[1]:171,核心问题是人是否天性愚蠢,以及人在不幸中的挣扎。《蝜蝂传》以昆虫蝜蝂[注 3]为例指出,贪得无厌的人会死于非命[9]:36-37。《愚溪对》采用寓言形式,记梦见愚溪神见责。愚溪既清又美,又有益于世,然而不被世人承认,得名为“愚”,理由是此溪居于偏远之地,不为有力者所知[4]:47。柳宗元以罪人之身,为文往往使用曲笔,表面上以第三者身份书写,实际上是自我叙述和表现。《祭吕衡州温文》就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说吕温等于自我告白和自我表扬[4]:39-40,借着悼念被贬的吕温,感慨有政治理想,为国为民的人遭遇不幸,被贬谪而早死;贪赃枉法的反而高官厚禄,险诈狠毒的却活得长寿[3]:35-36。
诗歌
[编辑]柳宗元诗歌传世有140多首,约三成是山水诗,有的诗风幽峭峻洁,有的平淡简古[8]:179。名作《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栖鸟不飞,行人绝迹,极写大雪中的幽寂,然后以孤舟独钓来点缀雪景,反映作者的孤独寂寞,又不甘屈服的精神[13]:303。其山水诗颇受南朝谢灵运影响,俱以游山玩水寄托寂寞心情,客观刻划山水,骈偶句法凝练工丽。《构法华寺西亭》前半篇以写景为主,叙事有层次,多用骈偶句法刻划景物,如“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与谢灵运诗相似;后半直接抒怀,所谓“神舒志适”,只是故作欢娱解脱的反语,自我安慰[8]:177-178。其他山水诗佳作如《溪居》,写贬居永州时的生活,“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早晨时和农夫一起去耕田,夜里坐船游玩,表面上写游山玩水的逍遥自在,但“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反面写寂寞的哀伤[3]:42、45。《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叙写水上夜游,雨后傍晚以轻舟出游潇湘,在舟上开怀畅饮,以蟹螯供朵颐之快,忽而在江空月高之时,随流漂逸而去,任其止泊,“中川恣超忽,漫若翔且翱”,以“恣”“漫”二字,彰显在水流和野风中的自由[10]:308。感人之作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山尖似剑,割破愁肠,秋来迟暮,如果自己能有千万个化身,每一个都会于山峰站立望乡;写来悲哀沉痛,直白有力[3]:49-51。
辞赋
[编辑]柳宗元曾模仿《离骚》作赋数十篇,其中《囚山赋》描写环绕四周的楚山如同囚牢,自己如猪牛一般被囚禁在深牢之底,但见井口微光,荆棘丛中野兽咆哮,似看管他的恶犬;写出阴暗的地狱山水[10]:305-306。《招海贾文》则是模仿《招魂》和《大招》的题目与结构而变化其内涵,叙述四方上下有鬼怪食人魂魄,以此劝诫海商不要贪图一时之利,冒险出海,不如留在故乡平安度日,隐喻讽刺侥幸铤而走险的士人,出人意表又别有新意[14]:56。柳宗元有时会自比作屈原,为自己所遇到的不公辩护时,会用骚体赋写作,如《悼屈原文》。他以骚赋体写成《天对》,回应屈原的《天问》,文中指责许多古代传说荒谬可笑,如大禹从母亲背上裂缝生出来的故事[1]:171、103,指出宇宙初开,浑沌不分,没有什么可说,后来分别明暗,有所变化,都是元气的作用[15]:704-705。《惩咎赋》先叙述其对古代治世的向往,和对当世的失望,自叙内心洁诚信宜,与“仁友”交往,每日盼望有所建树,致君尧舜;对于改革失败,归咎于顾虑不周,谗妒交构,以致获罪贬谪,获罪只因不肯苟同于世,过于坚信理想[8]:182-183。《逐毕方文》批评永州老百姓对怪鸟毕方的迷信,以为毕方酿成火灾[12]:190。
思想
[编辑]儒家
[编辑]柳宗元自视为儒家改革者,以尧舜孔子之道,安民济世为使命。他指出儒家之道往往为世人忽视,受蒙蔽于礼教,渴望能重振儒学,指导现世生活。他追求的是“言道、讲古、穷文辞”。在韩愈等人影响下,他鼓励年轻学者“学古道,为古辞”。“道”就是儒家二帝三王之道,人伦五常之道[1]:61-62、84、87;“古”是指古圣先贤的言行事迹[16]:252,古道即是儒家理想。尧舜孔子等儒家圣人是最值得钦佩和学习的古人,他写道“吾之所云者,其道自尧、舜、禹、汤、高宗、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皆由之”,改写自韩愈《原道》一文[注 4]。[1]:85、89-90圣人之道可通于万物,极具意义,不能怠慢视之[6]:402。道是“大公之道”,福泽天下百姓,尧禅位予舜,就是大公之道的体现。孟子认为应只讲仁义而不讲求“利”,柳宗元则表示反对,认为其说无视社会现实。他接受人类活动中有利己的一面[1]:90-92。
柳宗元的终极关怀,是人民的福祉。儒家之道要为百姓带来福祉,儒家信念的基础,是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圣人同情和力图解救人民痛苦[1]:153、152、92。孔子最高贵的品质,就是有不忍生民疾苦之心。一般士人也许难以避免逐求私利,但必须时时以天下苍生为念[16]:255-256。从政是实行儒道的最有效途径。儒家之道即为政之道[16]:260、258,也是治世之道,士人入仕做官,比做一个儒家学者更有价值,治世与道的关系也比文学与道的更紧密[1]:92-93。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赞许伊尹五次求仕于桀德行崇高,以生民福祉为心[16]:258。柳宗元相信在儒家的世俗生活以外,还存在其他如道家或佛教的合理生活方式,他在精神领域让步于佛教和道家,没有像韩愈那样挑战“佛内儒外”的前提,思想是比较保守的[1]:125、128。
自然论
[编辑]柳宗元批评汉儒的天人感应论,不相信天灾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或惩罚。他抨击汉代儒家董仲舒采用阴阳家天人相应的宇宙论,主张和荀子相似。柳宗元对天有一自然主义的概念,视天为自然的事物,由气构成,有自己的法则与盛衰,与人类行为毫无关系[1]:62、108、113。所谓天,是物质之天,自然之天,与大地万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的变化是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才有意识。天不能赏功不能罚祸,人间祸福都和天无关;含冤怨天,或是以为天道仁慈会拯救世人,都是错误的[15]:702、710。柳宗元著有《天说》一文,说明天人并不相干,上承荀子与王充之说,批评俗儒以为天能为人主宰,赏善罚恶,而不知天时人事,各有其领域。天与其他山川草本都同属自然界的现象,虽有变异亦与人无干[5]:403。文章并批评董仲舒、刘向、扬雄、班彪等人的天命论“诳乱后代”,汉儒尊崇《吕氏春秋》,按五行、十二月、七十二候来施政,实违背圣人之道[5]:404。柳宗元又著有《时令论》,批判《礼记.月令》的天人感应是迷信的,君主的庆赏、刑罚、措施和政令,完全没有必要与天时配合,其《非国语》则指出,地震、山崩、河涸,都是阴阳之气流动冲激的作用,人的认识不能完全了解这些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用都不是替人打算,或为人作什么准备[15]:708、711。
人伦道德也和天无关,道是人世间的道,是道德准则,不存在其他宇宙论或形而上的真理。他尤其憎恨传统儒家视“天”为价值来源的想法,极端抗拒“天道”[1]:112、96-97。道德准则是世俗的,没有超自然、超验、形而上的来源或根据,现世没有联系于另一世界。未能遵守儒家之道,也不一定带来灾祸。柳宗元理解的道局限于人类社会、世俗层面,没有先验、宇宙论的基础,相对于韩愈,柳宗元的观点是较保守的[1]:100、119。
政治与社会
[编辑]柳宗元一直关注受苦的百姓,尤其是深受暴政之苦的人民。他提倡要忠于朝廷,政府应减少干预人民,反映他反对当时藩镇割据,亦反对政府聚敛以应付军费。在《捕蛇者说》,他批评中唐时的赋税制度,反映农村的萧条破败[5]:153、96、155。他摒弃了天命的观念,主张人民的支持,是王朝合法性的唯一来源,巩固君王统治权的正是百姓的支持,“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他是中国传统主要思想家中唯一一个直率抨击天命论的学者[1]:159。政权的建立,是由于聪明有力者掌握强权,以实行公理;君主的设立,既非出于人民的自然拥戴,更非上天授命[5]:402。他赞扬零陵县令薛存义能废除苛刻不公的赋税,认为老百姓才是天下的主人,官员只是他们的公仆,“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被自己雇来为自己服务的人残暴地对待,是最严重的不公。这可能是中国思想传统中最接近民主观念的思想,即使开明如清代黄宗羲,也没有像柳宗元那样,从官员是百姓出钱雇用的公仆出发来论证官员的责任[1]:157、159。柳宗元论及政治起源及政权基础的观点,可说近乎儒家“异端”[5]:406。
古人大多认为封建天下,乃天子分封的结果,柳宗元《封建论》则一反旧说,认为封建天下,乃政治组织发展由小至大的最后结果[5]:402。他辩称古代封建制度并非圣人的设计,亦非出于人力,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1]:97。商汤和周武王都是依靠诸侯才能成功,成功以后当然不能废除封建制,他们保存封建制,是当时形势所决定的。封建并不是圣人的意思。历史事实证明郡县制优于封建制[15]:719、721、715。他讨论封建制度与郡县制度的利弊,所关心的可能是中唐时藩镇割据问题,否定任何分裂的政治制度[1]:98。学者考证《封建论》一文参考了杜佑《通典》中的观点,是杜佑之论的深化发展[17]:73、78。柳宗元指出郡县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制度[15]:722,他有意打破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界线,其《永州铁炉步志》讽刺贵族世家的阶级优越感,以及其所受到社会的吹捧。他支持贵族的没落,相信人从本质上都是平等的,都是秉气所生。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应由他的品质优劣来决定,而不是他的出身门第[1]:159-162。
处世
[编辑]柳宗元主张做人要明哲保身以求存,容忍种种不如意,和别人和谐相处,以免受伤害。世上“善人少,不善人多”,做人应像马车那样“内方外圆”,心中牢记自己的原则,而圆滑地应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1]:173-174。他引用儒家格言如“允恭克让”、“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以证其说,也引用《道德经》如“守其雌”,以说明要谦让顺从。儒家思想和老子思想本质上没有不同,都教人要谦卑自全[1]:175-176。
经学
[编辑]柳宗元追随啖助、陆淳的春秋学,主张经学不可沦于琐碎的章句之学,而是要做到“圣人有心,由我而得”[16]:267。他是经学家陆淳名义上的弟子,802年前后,又与刘禹锡、韩泰一起受学于国子监老师施士丐,学习《诗经》。在永州时,他深入研究经学,认为马融、郑玄都只是“章句师”,解释经中只言片语,而忽视其整体含义[1]:56-57、137。他挑战传统经学以评注为主的方法,主张经学的目的在于领悟圣人之心和“道之原”。不过,客观地理解经典是进一步求道的基础,前人评注仍有重要性。柳宗元并未对五经下注解,主要兴趣在《春秋》经,《晋文公问守原议》一文批评《左传》中晋文公让宦官议政[1]:138-140。《国语》在唐代被视为“《春秋》外传”,左丘明所作,柳宗元撰有《非国语》,指出《国语》“谓之近经”,却包含很多荒谬观点。与道相扺触。《非国语》可视为对《左传》的间接批评,受他批评的《国语》内容又见于《左传》[1]:141、143-144。
宗教
[编辑]佛道二教
[编辑]柳宗元不算虔诚佛教徒,但一生都赞同佛教。他自小就喜欢佛教,在长安时曾与灵澈等南方僧人交游[1]:102、57-58。初到永州时没有居所,住在永州西郊龙兴寺,因喜爱信佛,他也很喜欢这新住所,一个女儿出家为尼。柳宗元不坐禅、不持佛诵号,但诵读佛经,与僧人思想交流。他认为佛教是智慧之源,开悟启智,使人更深刻地洞察真理,不受日常生活所蒙蔽[1]:177-179、183,是他的心灵支柱。他和永州当地佛教徒关系密切,尤其是天台宗与律宗,最亲密的精神伙伴是龙兴寺住持重巽,和南岳衡山的僧人也有接触。他自觉深刻了解佛教教义,非常欣赏“中观”和“中谛”思想,认为天台宗的中谛是佛教教义根本[1]:83、178、180-181。柳宗元的佛教情怀主要是对自己仕途失败的反应。佛教思想可能赋予他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自己尘世中的失败,不用耿耿于怀。他怀有“佛内儒外”思想。认为佛教与儒家教义上没有冲突,可以共存[1]:191、181、184-185。佛教所讲的佛性,就是儒家的性本善,佛教儒家并无矛盾,中心思想基本一致,孔子以后儒家衰败,幸而有佛教传来恢复儒家之道,佛教可说不是儒家的敌人而是功臣[15]:729、726。他几次为了维护佛教而反驳韩愈,认为韩愈所恨的只是佛教的外表,而遗弃其内部精神,就像遗弃了石头而不知石中宝玉。柳宗元却批评禅宗,相信并没有禅宗所谓顿悟成佛的直接途径,不遵从行为规则和戒律就不可能净化自己。他也抨击禅宗主张不读佛经,有反智倾向[1]:102、181-183。
柳宗元赞同老子哲理,对道教却甚为鄙视,指出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追求长生术是自私的,那种生活毫无意义[1]:87、104、115-116。如果不死就算长生,他质问:树木石头乌龟都长存,难道也算得道吗[15]:727?
反迷信
[编辑]柳宗元批判世人一切超自然、迷信的观念,包括道家追求长生不死、神迹、占卜、巫术、相面、星占、风水、祖荫、吉兆凶兆、崇拜鬼神、祭祀、择日等等[注 5]。他在《非国语》攻击《国语》一书记录的种种超自然观念[1]:104、101,批评春秋时期对天的各种讨论迂诞愚昩,也嘲讽伏羲牛头人身、女娲人头蛇身等神话传说,可说秉持经验主义、现实主义[1]:108、102-103,个人命运和自身功过是没有关系的,不存在因果报应或善恶终有报。古代圣人有时神道设教,但柳宗元怀疑圣人自己是否真正相信鬼神存在,也许只是借此诱导愚夫愚妇。祭祀只是象征性地表达人们关心的事情。政府若是切实施行仁政,朝廷仪式也没有存在必要。这说法受到后世儒家学者的讉责[15]:114、116-118。
影响
[编辑]柳宗元声誉日隆,虽然身处南荒,也有不少青年士子远来求教[16]:251。在他的发起下,天人关系成为中唐当时的重要议题,韩愈、白居易、元稹、吕温、刘禹锡、李翱、牛僧孺都为文回应柳宗元对天看法,大体上都反对天人感应之论。宋代欧阳修并删去《新唐书.五行志》一章里有关天时与政治活动相关联的部分[1]:119、121。柳宗元的春秋学是宋代春秋学的源流,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人所著的封建论很多,都不能无视柳宗元《封建论》一文[17]:11、55,不管同意与否,宋人封建论都以柳宗元的论述为前提,受他启发而发展,如叶适、陈亮的立论都参考过《封建论》[17]:60、57。永州八记描述生动,感慨深沉,对后世游记有长久影响。永州八记发现美景而不愿私有,欲公诸同好[18]:10,要把奇山异水藏在文章里,以传后人。这种想法从朱熹到恽敬的游记里,屡加强调。《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文卧游坐观,以小喻大,以近喻远,把山水拟人化,后来苏轼、范成大、徐宏祖、袁枚等人都有类似写法,钱邦芑甚至有抄袭之嫌[18]:11。苏舜钦《沧浪亭记》明显学柳宗元《钴𬭁潭西小丘记》[17]:10;姚鼐描写溪石“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亦学习自《钴𬭁潭西小丘记》“若牛马之饮于溪”[18]:11。北宋时,穆修校订出版了柳集,为古文复兴奠定基石,影响了当时简古和晦涩的文风,也影响了苏轼的为文。柳宗元诗对宋人的审美观和艺术观都有影响,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学柳诗“简古澹泊”的风格[17]:7、16-17,黄庭坚《游愚溪》正学习《愚溪诗》。辞赋方面,梅尧臣《乞巧赋》学习柳宗元《乞巧文》[19]:102。
地位与评价
[编辑]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是与韩愈齐名的散文家[7]:376,甚或认为他作为散文家超过了韩愈[9]:31,二人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性巨人,倡导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柳宗元通过其文学创作的出色成就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展示了古体散文既是交流思想的出色途径,也能创作富于文学价值的作品[1]:129-131。自宋代起,柳宗元就因其优秀山水游记与山水诗,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一起,被视为描写自然景色与隐居生活的四位唐代大师[1]:190。柳宗元是中国游记的奠基人,永州八记前承元结的《右溪记》,后启宋明以下的游记,后人奉为游记典范。到了永州八记,游记散文才兼有感性与知性,把散文艺术中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之功共冶一炉[18]:10-11、52。宋代文坛大体上崇韩抑柳。《旧唐书》对柳宗元评价甚高,宋初柳开、王禹偁都并尊韩愈与柳宗元,把柳宗元视为韩愈的响应者[17]:1-3、9,欧阳修却把柳宗元视为“韩门之罪人”,宋祁亦认为柳文不如韩文。苏轼则称赞柳文妙绝古今[17]:6、11、18,学习柳文,启发了宋人对柳宗元的关注与好评。柳文在南宋以后更受重视,受确立为古文典范,地位与韩愈等同[17]:19、21。南宋王十朋说柳文“普行于世,学者之所取法,真文章宗匠也”。诗歌方面,柳宗元和陶渊明常常相提并论[19]:103、102。柳宗元诗在唐代不受重视,到宋代却受到欢迎,一般认为柳诗亦于胜于韩愈诗,苏轼认为柳诗在陶渊明之下,韦应物之上[17]:18、17。
思想史上,柳宗元是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的领袖,属于唐代士大夫中开始探究儒家之道的第一代人,预示著儒家思想传统的复兴。他把儒家之道界定为民本之道与治世之道,代表了中唐时儒家的主流思想[1]:128、99、121。柳宗元的政事和思想,虽受宋代道学家所批评,但宋代士大夫基本上肯定政治家柳宗元[17]:22、38。宋人一面批评柳宗元的政治主张,一面赞赏他是个有为的政治家。经学方面,《非国语》一书则受司马光、江惇礼、苏轼等批评[17]:46、51-52,不为宋人所接受。1104年朝廷下敕封柳宗元“文惠侯”,1158年封为“文惠昭灵侯”[17]:54、20-21。现代中国学者视柳宗元为唯物主义思想家[9]:31。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陈弱水. 《柳宗元与唐代思想变迁》. 郭英剑等译.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34391804 (中文(简体)).
- ^ 《柳宗元集·卷二十四》:外氏之世德,存乎古史,扬乎人言,其敦大朴厚尤异乎他族。由遵而上,五世为大儒,兄弟三人咸为帝者师。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叶嘉莹.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ISBN 9787101058772 (中文(简体)).
- ^ 4.0 4.1 4.2 4.3 清水茂. 华山译. 〈柳宗元的生活体验及其山水记〉. 《文史哲》. 1957, 4: 39–49 (中文(简体)).
- ^ 5.0 5.1 5.2 5.3 5.4 5.5 5.6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ISBN 9787100129183 (中文(简体)).
- ^ 6.0 6.1 6.2 古胜隆一. 〈論韓愈、柳宗元的貫道思想〉. 杨儒宾、祝平次 (编). 《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 白适铭译.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5: 385–415. ISBN 9789860023817 (中文(繁体)).
- ^ 7.0 7.1 7.2 孙康宜、宇文所安 (编). 《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 刘倩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3. ISBN 7108044684 (中文(简体)).
- ^ 8.0 8.1 8.2 8.3 叶嘉莹. 《迦陵论诗丛稿》.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7543429462 (中文(简体)).
- ^ 9.0 9.1 9.2 9.3 9.4 顾彬等. 《中国古典散文: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散文、游记、笔记和书信》. 梅琦雯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61761090 (中文(简体)).
- ^ 10.0 10.1 10.2 10.3 萧驰. 〈從「山水」到「水石」:元結、柳宗元與中唐山水美感話語的一種變化〉 (PDF). 《中正汉学研究》. 2014, 24: 293–332 [2021-09-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19) (中文(繁体)).
- ^ 11.0 11.1 黄耀堃. 〈〈始得西山宴遊記〉與「內景」初探〉.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 香港: 恒生管理学院. 2018: 135–143 (中文(繁体)).
- ^ 12.0 12.1 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 《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ISBN 9787101054057 (中文(简体)).
- ^ 叶嘉莹. 《诗馨篇.上》.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ISBN 7500609833 (中文(简体)).
- ^ 苏瑞隆. 〈柳宗元骚体文命题特点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56–61、149 (中文(简体)).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7010026661 (中文(简体)).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陈弱水.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63385492 (中文(简体)).
-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副岛一郎. 《气与士风——唐宋古文的进程与背景》. 王宜瑗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32569380 (中文(简体)).
- ^ 18.0 18.1 18.2 18.3 余光中. 《從徐霞客到梵谷》. 台北: 九歌出版社. 1994. ISBN 9789574442928 (中文(繁体)).
- ^ 19.0 19.1 副岛一郎. 〈柳宗元与宋代古文运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 4: 99–104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
[编辑]- 邓城锋. 〈消解羈囚情結的不同嘗試:柳宗元永州遊記的重新解讀〉 (PDF). 《屏东教育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类》. 2012, 39: 1–30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19) (中文(繁体)).
- 徐钰晶. 〈柳宗元山水詩作之美感經驗分析〉 (PDF). 《远东通识学报》. 2011, 5 (2): 91–106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19) (中文(繁体)).
- 胡楚生. 〈柳宗元「贈序文」探究〉 (PDF). 《兴大人文学报》. 2003, 33: 1–18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19)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