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贛語的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贛語的歷史可以確定地追溯至秦朝

上古贛語

[編輯]

上古贛語或原始贛語是秦朝東漢的贛語。[1]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將屠睢代表秦朝出征百越。50萬名士兵駐紮在餘干縣南康縣等地,他們是江西省境內的首批漢族定居者。據《淮南子·人間訓》所載:「其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這應該是江西地區最初的華夏族人口,贛語的形成亦由此而始。漢高帝初年(西元前202年),漢朝江西設置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十八縣。豫章郡人口在一百來年的時間內連番四倍,在當時中國一百多個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53位躍居第四位。在揚州的六個郡中,由第五位躍居第一位,占揚州總人口的五分之二,上古贛語也就隨著秦始皇和漢武帝征南行動和華夏人的南遷而形成了。後來,漢朝在公元前202年設豫章郡,此後人口增長迅速。 西漢揚雄的著作《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僅「南楚」方言就提及達85次,其中單言「南楚」、不並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記·貨殖列傳》中則註明道:「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同時,《方言》中提及的吳越、吳楊越、吳楚等地亦被認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區,所以該時期的江西話應是似吳類楚的一種獨具特色、有別於周畿雅言的語言。

然而陳昌儀認為,隨著「中原人第一次大批湧入,促使了中原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中原漢語與土著語言的融合。這一融合過程大約到東漢末期才完成。」因此揚雄的《方言》沒有對「具有特色的原始贛語引起關注,沒能得到應有的反映。」

中古贛語

[編輯]

中古贛語是3至6世紀的贛語。這一時期,贛語受到中原移民的漢化。有些學者認為中古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通泰片有着南朝通用語底層[2]:123-135

不過,中古贛語仍與官方語言有很大差異。《南史·列傳第三十七》中記載:

上方欲獎以貴族盛姻,以諧之家人語傒音不正,乃遣宮內四五人往諧之家教子女語。二年後,帝問曰:「卿家人語音已正未?」諧之答曰:「宮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宮人頓成傒語。」

中世贛語

[編輯]

中世贛語是唐朝宋朝(6至13世紀)的贛語。中原移民在江西的最後一次廣泛定居發生在安史之亂後。這一時期的贛語變得穩定了。

對這一時期江西詩人用韻的研究也為構擬中世贛語而做。現代贛語保留了這一時期的許多特徵,[3][4]例如:

  • 尤侯韻對蕭豪韻;
  • 支微韻對魚模韻;
  • 魚模韻對家麻韻;
  • 皆來韻對支微韻;
  • 監廉韻對寒先韻;
  • 庚青韻對江陽韻。

近世贛語

[編輯]

近世贛語是元朝明朝(13至17世紀)的贛語。 近世贛語的部分特徵有:[5][6]

  • 半舌冠音[l]與齒齦塞音[n]分離[需要解釋]
  • 弛聲音與送氣音合流
  • 韻尾[-m][-n]合流

近代贛語

[編輯]

近代贛語是清朝(17世紀)至近代的贛語。

19世紀中葉出版的課本《類字蒙求》反映了南昌話的語音特點,如-m與-n合流,有7個聲調等;學者們發現贛語在這一時期相當穩定。

這一時期西方人也開始學習贛語。英國外交官莊延齡是第一個記錄了贛語語音現象的西方人,他注意到自己撫州的朋友將弛聲送氣音混淆。

另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萬波, 贛語聲母的歷史層次研究.
  2. ^ 魯國堯, 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 2003, ISBN 7-5343-5499-4
  3. ^ 杜愛英, 宋代江西詩人用韻研究
  4. ^ 劉綸鑫, 客贛方言史簡論
  5. ^ DING Bangxin, 1987
  6. ^ Furuya Akihiro , 1992

閱讀更多

[編輯]
  • 陳昌儀, 贛方言概要
  • 李軍, 陳昌芳, 19世紀中葉南昌話韻母與聲調系統的特點
  • 李莎莉, 明代江西詩人用韻研究
  • 劉綸鑫, 客贛方言史簡論
  • Laurent Sagart, Les dialectes Gan
  • Sagart, Laurent. 2002. Gan, Hakka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Dialec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ialect Variations in Chinese, 129–153. 第3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Linguistics Section.
  • 邵百鳴, 葛力力, 略論贛方言的形成
  • 田業政, 元代江西詩人古體詩用韻研究
  • 游汝傑, 西洋傳教士漢語方言學著作書目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