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崇祯历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崇禎曆

崇祯历书》是明思宗历法改革而下旨编著的一部丛书,因其年号为崇祯而得名[1];又称《时宪历》,此历法及其修订版本由清朝初年源用至今。该书在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由礼部左侍郎徐光启成立历局开始编写,到崇祯七年(1634年)十一月编完[2]。由于徐光启在1633年病逝,之后的编纂工作由李天经主持。

书籍历史

[编辑]

修书缘由

[编辑]

崇祯年间,使用的历书是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这部历书已施行了三百四十八年之久(于1281年实施,明朝立国后更名为《大统历》沿用[3]),误差也逐渐增大[4](《大统历》不计算斗分差,而授时历因制历时冬至近日点几近重合而未考量近日点进动)。同时钦天监对1629年6月21日(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的日食预报明显错误,而礼部侍郎徐光启依据西法的预报却符合天象,徐光启等因势提出改历[5][6],遂得到批准。同年七月,礼部在宣武门内的首善书院开设历局,由徐光启督修历法。

编纂过程

[编辑]

在编纂过程中,历局聘请来华耶稣会的龙华民(意大利人,参与短期编制)、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参与短期编制)、汤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参与译书,编译或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7]。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陆续编成书。

颁行应用

[编辑]

《崇祯历书》在1634年编完之后并没有立即颁行新历。新历的优劣之争一直持续了10年。在《明史·历志》中记录了发生过的8次中西天文学的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运动[1],最后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3],并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颁布新历的决心,但颁行《崇祯历书》的命令还没有实施,明朝就已灭亡。之后由留在北京城中的汤若望删改《崇祯历书》至103卷,并由顺治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历书》被收入《四库全书》,但因避乾隆(弘历)讳,易名为《西洋新法算书》。

书籍内容

[编辑]

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7],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西方天文学的理论,称为“基本五目”,分别为法原(天文学基础理论)、法数(天文用表)、法算(天文计算必备的平面、球面三角学几何学等数学知识)、法器(天文仪器及使用方法)和会通(中西度量单位换算表)[7]。这部分有40余卷[4],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根据这些理论推算得到的天文表,称为“节次六目”,分别为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合五纬星五星凌犯[7]

由于当时哥白尼体系在理论上、实测上都还不很成功,所以崇祯历书采用的是第谷的宇宙体系(这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性体系[3]),但书中对哥白尼的学说做了介绍并大量引用其在《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还认为哥白尼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个天文学家之一[1]

历法

[编辑]

崇祯历书时宪历历法的排定方法简述如下:

首先介绍一个概念:岁实,是太阳视运动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的时间间隔。

中国传统历法编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定岁长,早期采用平气法(平太阳),将岁实按时间等分来确定二十四节气。在发现岁差之后,不久历法就改用定气法(真太阳),以实测太阳黄道位置来确定二十四节气。这里有个矛盾,历法要准确就必须采用实测,然而未来的太阳黄道位置无法测定,古人采用办法和现代科学方法原理一致,根据积累的数据,以插值的方法来确定未来年份的太阳黄道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每年冬至夏至的圭表测影(通过测量太阳高度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准确时刻)。

依据《清史稿‧时宪四》记载:“求闰月,以前后两年有冬至之月为准。中积十三月者,以无中气之月,从前月置闰。一岁中两无中气者,置在前无中气之月为闰。”时宪历排定次序,首先确定两个冬至之间岁实长度,然后排定历月,再看两个冬至之间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外有多少个整月(必定是十一个或者十二个。虽然民间以正月初一为岁首,但是排定历法却是以两个连续的冬至为始终。)。 冬至必落在十一月,介于两冬至间的岁实,扣除两个冬至所在的月后有十一完整月,就算存在无中气之月亦不需置闰。如果有十二个整月则需置闰,此时置闰依照无中气置闰规则,闰前不闰后。由于这十二个整月中,只有除了冬至以外的十一个中气,所以至少有一个月无中气。这十二个月中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为闰月,它的名字叫“闰x月”,这个x,是它前一个月的名字。月序的确定,是以冬至于农历的所在月(由冬至前新月出现那日至冬至后新月出现前一日)为十一月,于干支历的所在月(大雪至小寒前一日)为子月。

书籍影响

[编辑]

大韩帝国光武元年(1897年),朝鲜高宗钦定国内历书名为《明时历》,意为“治历明时”,具体计算方法则是采用参照西方天文学而写成的中国历法《时宪历》。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江晓原. 徐光启与《崇祯历书》. 上海交通大学. 2005-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4) (中文). 
  2. ^ 麻晓东. 《崇祯历书》重见天日. 科学网. 科学时报社. 2011-06-02 [202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3) –通过科学时报 (中文). 
  3. ^ 3.0 3.1 3.2 刘鸿亮. 徐光启对《崇祯历书》的编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 (PDF).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1, 33 (6) [201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1). 
  4. ^ 4.0 4.1 徐光启和《崇祯历书》. 上海科技报. 2006-09-04 [202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1) (中文). 
  5. ^ 徐光启对修历的重要性说“近世言历诸家,大都宗郭守敬法,至若岁差环绕,岁实参差,天有纬度,地有地度,列宿有本行,月五星有本轮,日月真会,视会皆古所未闻,惟西历有之,而舍此数法,则交食凌犯,终无密合之理。宜取其法参互考订,使与“大统”法会同归一”
  6. ^ 徐在1631年春上呈的《历书总目表》中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翻译既有端绪,然后令甄明《大统》、深知法意者,参详考定,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即尊制同文,合之双美。”
  7. ^ 7.0 7.1 7.2 7.3 金良年. 明版《崇祯历书》原貌再现. 世纪易文. 2010-04-19 [202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1) –通过文汇读书周报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