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17船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冰洋戰區中的盟軍援助蘇聯物資的一支船團,裝載有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戰略物資與軍事裝備的PQ-17船團在1942年7月駛往蘇聯,而在途中亦有英國驅逐艦、護衛艦、掃雷艦以及武裝漁船等船隻協助防衛。但是在航行中仍然遭到德國海軍與空軍持續一星期的大規模進攻,船團的34艘船中有22艘沉沒,蘇聯失去的軍物資足以武裝一個軍團,且之後盟軍的北極船隊延到夏季結束才繼續啟航。攻擊行動中,雖然德國水面艦隊發起跳馬行動,企圖與盟軍直接交戰,但因為種種問題而沒有接戰,大部份的商船是由潛艇和飛機所擊沉,水面艦則僅有作為存在艦隊的影響力。
突出部之役是納粹德國在1944年12月16日在西部戰線發起的作戰。此次作戰包含許多支援的次作戰,如地板作戰和獅鷲行動等,這些作戰的計畫目標是撕裂英美盟軍戰線、佔領安特衛普並包圍和消滅盟軍四個軍,迫使盟軍在有利軸心國的條件下和談。阿登戰役是在幾乎完全無線電靜默的極度秘密情況下計畫完成,即使是「Ultra」也未顯示任何跡象。更糟的是盟軍的過份自信、忙於自己的進攻計畫、差勁的空中偵察和相對缺乏戰鬥經驗的美國第1軍團提升了突擊的效果。盟軍的情報部門完全未能察覺即將來臨的攻擊,而這意料之外的攻擊是發生在盟軍的強大空軍不能起飛的陰天,由德軍向盟軍防線薄弱部份發起進攻。
英蘇入侵伊朗是1941年8月25日至9月17日英國和蘇聯為了確保對伊朗的油田和援蘇物資通道安全,聯合出兵干涉伊朗的軍事行動。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朗隨即宣布中立。1941年7月18日和8月16日,英蘇兩國兩次聯合照會伊朗政府,要求驅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伊朗政府均未明確表示同意。8月25日凌晨,蘇軍從伊朗北部入侵伊朗,英軍則在伊朗南部登陸。在北方戰線,蘇軍的三支部隊分別從阿塞拜疆南部納希契萬地區、裏海南岸、沙赫港入侵伊朗。在南方戰線,英軍占領了沙普赫爾港、阿巴丹港,並從卡侖河、伊拉克的哈納根入侵伊朗。9月16日,英蘇軍隊壓向德黑蘭,伊朗國民議會被迫宣布伊朗國王禮薩汗遜位。次日,英國和蘇聯軍隊開入德黑蘭,伊朗全國的抵抗行動停止。入侵的結果是禮薩國王退位,納粹德國在伊朗境內的勢力被全部肅清或者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蘇聯肅清並流放到西伯利亞;另外一半人則被英國人流放到澳大利亞。
巴祖卡火箭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使用的單兵肩扛式火箭發射器的綽號,也稱Stovepipe。巴祖卡是第一代實戰用的單兵反坦克裝備。巴祖卡使用固體火箭作為推進器,彈頭為高爆和高爆反坦克彈頭,能夠摧毀裝甲車、機槍工事,射程超出手榴彈和手雷的投擲範圍。因為其管狀外形類似於一種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狀樂器而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北非戰場中繳獲到一些巴祖卡火箭筒,他們馬上就發現了巴祖卡在戰場上的作用並開始着手仿製。德國設計師將彈頭直徑增加到88毫米(還有一些小的改動)並在德軍中推廣使用,這種武器被稱作坦克殺手。由於新奇且易於識別,「巴祖卡」在軍事術語中常常代指肩扛式火箭發射器。
胡蜂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號艦,亦是美軍第九艘以胡蜂為名的軍艦。胡蜂號在1942年開始建造,起初命名為「奧里斯卡尼」,但在數個月更改,以紀念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沉沒的胡蜂號。1943年胡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胡蜂號退役停放,並在1949年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改建完成時,韓戰已爆發一年多,但胡蜂號仍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一帶執勤。1952年胡蜂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並在1955年進行SCB-125改建。1956年胡蜂號再重編為反潛航艦,多次參與北約的海上演習,亦曾多次回收雙子座計畫的太空艙。胡蜂號在1972年退役除籍,並在1973年出售拆解。
B-17轟炸機是美國波音為美國陸軍航空軍製造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美軍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轟炸機的生產合約,當時參與競爭還有道格拉斯和格倫·L·馬丁,最終波音設計的機型勝出,甚至比陸軍航空軍原先要求的規格更好。B-17的原型機在一次時墜毀令合約取消,但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並訂購了13架,其後陸軍航空軍恢復全面量產,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種多用途的飛機,除了在美國陸軍航空軍中作為轟炸機服役及在皇家空軍中作炸彈運輸機外,其他國家亦有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戰後因為結構堅固,有不少被使用為森林消防機,直到1980年代美國還有一批B-17消防機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