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是指一切直接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事或受战事影响的国家及地区。

世界阵营

[编辑]
  珍珠港事件后才加入的同盟国
  中立国

二战爆发后,交战双方在世界分裂为轴心国及同盟国集团,其中大部分的国家均加入同盟国,同盟国亚洲部分起初主要以英、中为指挥核心,欧洲部分以英法军为指挥领导,美国与苏联于日本突袭和德国入侵后也加入此同盟中。

具体来看,轴心国部分是由德意志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三国为主要领导,被视为战争的侵略国。同盟国方面,在欧洲战场最初是由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领导,1941年6月后苏联加入,1941年12月7日后美国加入。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越过波兰边境,正式侵略波兰第二共和国,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正式爆发。在二战初期,当时只有三个同盟欧洲国家向德国宣战,他们分别是英国、法国及波兰。可是,波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荷兰、卢森堡及法国均无力抵抗德国的入侵,故此迅速战败投降,意大利在法国战败后加入德国一方参战,开启地中海及非洲战场。到1941年初,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在德国和意大利的领土分配下加入轴心国,但南斯拉夫王国希腊王国亲英导致轴心国入侵占领了这两国,这使德国极度扩张下在欧洲独大,并且导致英国必须在欧洲单独面对柏林和罗马当局。在亚洲战场,最初中国[a]主力抵抗日本侵略,但在1941年12月7日美国因珍珠港事件后加入抗日,美国便与英国舰队一起开始了南太平洋的战争。

轴心国

[编辑]

最初建立在罗马-柏林轴心(钢铁协约)的概念上,以后成为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不是一个正式联盟。每个主要国家都以自己的主动性进行作战(1939年的纳粹德国、1940年的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在1937年对中国以及1941年对美国)。彼此不一定互相协助,但有少许的技术或资源分享,以及战略计划上的合作。

随着意大利的崩溃,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成为完全分散的力量各自作战(德国在欧洲,日本在亚洲)。虽然有些更小的独立主权国家在轴心国这一方(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和泰国),不过在很大的程度上战争主要仍由德国和日本指挥及发动。

同盟国

[编辑]

原属同盟国的国家,主要是由英国法国主导,承诺波兰安全的成员国所组成。法国在秋季脱离,使得英国成为同盟国的主力国家。其他剩余的成为多半是英联邦国家或地区。在1936年和1937年二次大战已经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与日本侵略中国时,在非洲与亚洲展开。但是欧洲战场一直尚未正式进行战事,直到1939年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时才爆发。随后欧洲、太平洋与中国就成为了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区。1944年印度派遣部队协助英国,并帮助其自日本手中夺回缅甸。1941年苏联成为对抗纳粹德国的主力,因此英国接受了属于共产主义的苏联进入同盟国。一开始英国对于带领苏联显得缺乏信心,因为苏联曾是身为入侵波兰的敌对国家,即使丘吉尔在1939年表示,苏联是位于德国边界、希特勒无法攻破的最有力反纳粹前线。不过在苏联加入同盟国后,也的确成为要努力消灭纳粹德国的主要力量。1941年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正式参与了战争。成为了同盟国一方的美国决定支援盟军的两个主要战区。在此之前美国对战争的帮助是在于补给与运输物资的后勤工作,但是在受到日本的攻击后,美国开始提供了武力作战的支援。在战争期间加入同盟国的国家数量多于轴心国,不仅是受到轴心国攻击的国家参战,也有许多其他间接支援同盟国的国家,在战争期间与战后都提供了许多支援,藉以取得同盟国提供的武力保护。

西欧和北欧

[编辑]

卢森堡

[编辑]

卢森堡虽然与比利时荷兰一样,在二战期间宣布中立,力图避免卷入德国之间的战争。然而,德国却无视低地国的中立原则及立场,并于1940年5月派遣军队取道进入法国,以图绕过马奇诺防线。由于卢森堡国境狭小,故此德军并没有遭到任何强烈的反抗下便轻易占领卢森堡。由于卢森堡迅速被击败,故此卢森堡由战争开始到结束也从未正式向德国宣战。希特勒在占领卢森堡后将它划入纳粹德国的版图内,直至同盟国军队于1944年解放卢森堡为止。

比利时

[编辑]

比利时与荷兰一样,于1939年宣布为中立国。在外交上,比利时努力维持其和两国的和平状态,以避免比利时被卷入战火之中。然而纳粹德国为了突破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无视比利时的中立原则,于1940年5月时取道比利时的阿登高地以侵略法国,比利时亦迅速的被德军占领。而后比利时成立流亡政府,并加入同盟国。该国势力维持在海外殖民地比属刚果。比利时最后于1944年获盟军解放

荷兰

[编辑]

与邻国比利时一样,荷兰于1939年宣布中立。1940年5月,在挪威陷落后,荷兰也在激烈的抵抗后落入德国手中。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米德尔堡遭受德军严重轰炸。

荷兰加入同盟国后在防卫东亚地区中贡献了自己幸存的海陆军力量,特别在荷属东印度地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荷属东印度迅速的被日军占领。这使盟军失去一些战略物资的生产地,这些物质有金鸡树纳(抗疟疾药之原料)及橡胶。

直到1945年荷兰本土被盟军解放,从太平洋战事到不列颠战役,荷兰一直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他盟国并肩作战。荷属西印度的阿鲁巴岛上的大型炼油设施对于欧洲战事的进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作为保护措施,一支数目可观的美军驻扎在该岛。

丹麦

[编辑]

丹麦在二战爆发初期宣布保持中立,可是希特勒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侵略丹麦。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ubung)计划,取道丹麦以进攻挪威德国声称这是为了防止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联系。弱小的丹麦在未赶及向德国宣战下已经迅速战败及投降。丹麦政府在德国的支配下继续在哥本哈根维持运作并加入《反共协定》。直到1943年,丹麦政府被迫终止运作并直接由德国的外交部接管丹麦的管治。另一方面,丹麦的附属国冰岛则于1940年5月10日被英国占领,直到1944年宣布独立。1945年,随着德国的战败,丹麦才得到解放。

冰岛

[编辑]

冰岛二战爆发前原本是丹麦附属国。但自丹麦于1940年遭到德国的袭击并迅速投降后,英国故此立即出兵并接管冰岛的管治,以作为英国继续在北大西洋地区抵抗德国入侵的海军基地。直到1944年,冰岛才宣布独立。

列支敦士登

[编辑]

一次大战结束不久后,列支敦士登便与邻国瑞士签订共同货币关税条约。随着列支敦士登于1919年将外交事务委托瑞士代为执行,两国间的关系更见亲密。二战爆发后刚继承王位的法兰兹·约瑟夫二世决定保持公国于二战中的中立地位,并且在军事外交上依赖友好邻国瑞士的保护。

这时出现了政变。在1939年3月的政变之后,全国的社会主义者“列支敦士登的德国全国运动German National Movement in Liechtenstein”开始了小规模活动。这个组织和其它纳粹同情者一样,在战争暴发后就消失了。

爱尔兰

[编辑]

当时爱尔兰岛在政治上分裂为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当时使用爱尔兰语名称“Éire”)和英国控制的北爱尔兰

爱尔兰共和国

[编辑]

爱尔兰共和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虽然是英联邦的一员,但仍保持中立,成为唯一英联邦的成员作出此举,但也有一说爱尔兰共和国可能迫于英国的压力秘密参与同盟国对德国的战争。

北爱尔兰

[编辑]

北爱尔兰作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充分地参与了战争并成为同盟国集团的一部分。北爱尔兰在对抗轴心国的贡献包括提供人力(约37,000 北爱尔兰公民自愿成为英国军人并投入二战)、食物, 工业制品及开放军事基地。

德国

[编辑]

纳粹德国是由阿道夫·希特勒主导的欧洲战场上的重要的轴心国。随着希特勒上台,德国便着手准备扩张和开战。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整军备,实行征兵制,把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破坏了《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借口法国苏联订立《互助协定》,违反国联规定而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1938年3月12日德国兼并奥地利,1939年时又进军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并于同年3月时完全吞并整个捷克。1939年9月1日,波德战争爆发,英、法向德国宣战,标志着二战正式于欧洲展开。

德国击败波兰后,便发起战争攻陷了挪威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在内多个西欧国家。1940年掀起不列颠战役,大规模向英国空袭轰炸。1941年之际又侵占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希腊等地,同年6月22日发动苏德战争,并占领苏联西部广泛的领土,德国可谓取得空前的成功,进展顺利。1943年时德国因斯大林格勒战役役严重失利,欧洲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德军渐渐丧失战场的主动权,而苏联由防守开始转为反攻德国。1945年4月25日,苏联发起柏林战役;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结束了欧洲的战争。

英国

[编辑]

英国在二战之前就是同盟国成员之一。1939年在波兰被纳粹德国入侵后,英国正式对德宣战。自法国战事的失败后,盟军狼狈撤回英国,陆军失去作战能力。而后德军发动海狮计划,意图登陆英国。英国仰赖海军及空军力量,于不列颠空战制住德军计划,使英国安定。在收复希腊前英国便成为欧洲唯一的同盟国。而后英国在西欧大西洋地中海非洲东南亚战役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战争期间的三大强国(英国、美国、苏联)之一。英国亦与英联邦成员国合作,将成员国的军事力量纳入英国军事阵营。

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英国成为联合国创会成员国,也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英吉利海峡群岛

[编辑]

这些位于法国沿岸外海处的群岛,是拥有自治权英国附属地区,也是唯一在战争中被德国占领的英国属地。虽然“海峡群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大英联合王国,但在此仍适合将其视为其所属的一部分。

此处在法国战败与英国武力撤退后被德国占领。在战争中他们扮演着并不积极的小角色,强大的德国军事力量在此部属,但这些群岛并未反击,除了一些突击部队偶尔会发起零星的游击战,因此德国部队在战争结束之前一直能包围此地

虽然几乎所有犹太人都已经计划在德国占领前逃离此地,但仍有许多留下来的人最后被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

法国

[编辑]

法国(1939年—1940年)

[编辑]

纵使二战爆发之前,法国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安全,并且于1939年9月3日,即波兰遭到德国入侵后48小时向 纳粹德国宣战,可是波兰的抗战并没有得到法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援。相反,法国反而躲在马奇诺防线后面。1940年5月,德国取道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低地国,绕过马其诺防线进入了法国的北部,并于1940年6月17日迅速占领 法国首都巴黎。6月25日,法国签署停战条约,宣布投降。根据此项条款,法国中部和北部67%的领土疆域由德国武装部队来进行实质占领,而南部地区则成立由贝当执政的附庸政权:维希政府。而戴高乐将军则往英国伦敦建立流亡政府,继续抵抗德国

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法国成为联合国创会成员国,也是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自由法国

[编辑]

以英国伦敦为总部的“自由法国”“法国国家委员会”在1940年成立,以维持法国参与同盟国的战争及解放遭德国占领的法国领土,在其后的地中海战役和解放法国起关键作用。

维希法国

[编辑]

法国二战中沦陷后,德国便将法国原有的领土分为“占领区”和“非占领区”。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并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Vichy),故得此名。正式国号为法兰西国,统治大约60%的法国领土。纵使维希法国没有直接参与二战的战事并声称中立,但实际是轴心国成员国。副总理皮埃尔·赖伐尔多次寻求法国加入轴心国的战事,但遭到总理贝当否决。维希法国在战争期间受到盟军轰炸,1942年,德国占领整个法国,但仍容许维希政府继续存在。战后,赖伐尔被控叛国罪遭到处决,而贝当最初也被判处死刑,但因一战的功绩以及年纪老迈而被戴高乐总理改判为终身监禁

瑞士

[编辑]

瑞士试图在战争期间维持其中立国的角色,但是德国对其边境的威胁与军事动员,促使瑞士进入备战状态。在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后,瑞士随即在三天内动员完毕。虽然纳粹和意大利于1940年策划了代号为圣诞树行动Operation Tannenbaum)的瑞士侵略计划,但是最终未被执行,因为在这个时候希特勒比较希望把心力投注在侵略英国上,而不愿造成资源的分散、浪费。不同于荷兰比利时及其他西欧国家轻易就被攻陷,瑞士拥有强大的军队以及山势的屏障,使得侵略行动更为耗时、困难。

虽然身为中立国家,瑞士仍未能自战事中脱身。在战争初期,许多德国飞机因为侵略瑞士领空而被瑞士战斗机击落。数百架同盟国与轴心国的飞机被迫降落在瑞士的机场而被拘留,其机组员直到战争结束才被释放。此外,有几个瑞士城市意外地被同盟国轰炸。

虽然瑞士政府是反纳粹的,但军队并未直接介入欧洲战场。瑞士也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中,能成为西欧国家里唯一一个无异议的中立国。瑞士在战后卷入一项争议事件:他们将那些纳粹屠杀受害人以及纳粹政府存入瑞士银行的资产占为己有。

瑞典

[编辑]

瑞典虽然在二次大战期间维持了名义上的中立,不过事实上有相当数量上的瑞典人民自愿参与冬季战争继续战争以协助芬兰对抗苏联。除此之外,瑞典亦向纳粹德国提供许多资源及物料,尤其是高质素的铁矿,使德国能强化自己的武器和战机。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同盟军是藉挪威战场迫使瑞典加入战争。

挪威

[编辑]

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为了防止德国被强大的英国海军力量切断原材料及石油的供应,以及拉拢这些中立的国家对抗德国,故此决定先发制人。除此之外,希特勒更希望透过控制挪威,利用挪威西岸的海港来击败英国海军。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ubung)计划,进攻丹麦挪威。英国海军最初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但是德军撤退到挪威腹部山地并据此坚守。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于是在破坏了挪威港口设施后撤退。挪威随后迅速被德国占领,挪威政府被迫离开首都奥斯陆,并于英国建立流亡政府,继续抵抗纳粹德国

德国占领挪威后,希特勒随着即展开一个具争议性的计划,就是在挪威领土上制造原子弹。1944年2月2日,英国军队成功破坏及击沉用作制造原子弹的机械和船只,减慢了德国制造原子弹的计划。

1944年,苏联军队开进挪威北部。1945年5月8日,驻守挪威的德军向盟军投降。战后的挪威回复独立的身份,并且加入北约

芬兰

[编辑]

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芬兰被划为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其后芬兰因“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而脱离苏联的势力。当他们拒绝让苏联在其领土上建立据点后,遭受到苏联率军入侵,这场战役即是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3日的“冬季战争”。在战争后芬兰寻求英国瑞典的协防,但却受到苏联的威胁与德国行动的阻挠。之后芬兰寻求与纳粹德国间建立更好的关系,以对抗来自苏联日益加深的压力。两国间因此产生的合作关系,却引起苏联在“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开始后,先发制人的从海陆一起攻击芬兰,随后芬兰亦发动攻击,因此也开启1941年6月25日持续到1944年9月4日的“继续战争”,此时芬兰是站在纳粹德国一方的合作国家,芬兰的作用可提供德军控制苏联北极地区,芬兰亦可扩大领土,建立大芬兰。芬兰攻势迅速,8月攻占了维堡、10月占领了东卡累利亚彼得罗札茨克,严重威胁苏联的北面,但芬兰却无法占领摩尔曼斯克英国则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不过英国却从未真的对芬兰进行战事。为了确保军队支持,其必须在诺曼地登陆的起使日(D-Day)前,为中止苏联的第四战略攻势(Fourth strategic offensive)完成协调工作,其在1944年6月26日签署了“李提-里宾特洛甫协议”(Ryti-Ribbentrop Agreement),根据此协议芬兰与纳粹德国成为互助的轴心国联盟。1944年9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投降,10月芬兰与苏联达成停战协定,芬兰被要求驱逐所有在芬兰境内的德国部队,导致1944年9月15日持续至1945年4月25日的“拉普兰战争”。最后芬兰与英国苏联缔结的和平条约为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

奥地利

[编辑]

德国希特勒上台后就展开领土扩张活动,第一个目标便是同文同种的奥地利。1930年代中期,纳粹运动已经波及到了奥地利,在得到了意大利不干预的保证后,1938年3月12日,德国正式兼并奥地利,德军开进维也纳。在“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uhrer!)的口号下,奥地利人走上街头,疯狂地拥护“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国”军队的到来,奥地利终于成了第三帝国下辖的一个。1945年轴心国战败后,同盟国便控制奥地利。1955年,奥地利恢复独立,并维持中立。

东欧

[编辑]

苏联

[编辑]

苏联参与二次大战的开端,始于1939年和日本于蒙古进攻的“Halhin Gol战役”(亦称short border war)。在同年稍后的期间,因为受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保护,苏联在德国占领波兰西部大约三个星期后,也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在接下来的11个月当中,苏联又占领了波罗的海国家(包含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在芬兰拒绝苏联进驻与领土交换的要求之后,苏联在1939年11月30日发起了“冬季战争”攻击芬兰,因此芬兰开始亲德。苏联亦并吞了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的一省),致使罗马尼亚德国结盟。匈牙利在德国主持下获得了北特兰西瓦尼亚、斯洛伐克南部及南斯拉夫边境地区,匈牙利和德国结盟,保加利亚亦与德国结盟。德国在1941年对苏联展开“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在此之后,多数苏联和德国的军事主力是放在“东方战线”,在此处苏联扮演了对抗纳粹德国的决定性的角色,德国为战争而准备的大部分人力及资源均消耗在东线战场,苏联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为其他同盟国军队的修整和重集结争取了时间,对欧洲战场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苏联红军在冬季成功的组成反击防线,并且在1943年更积极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并在1945年苏联最后推进到西欧与德国时达到最高点,最后以柏林战役作为终结。苏联受到了比任何其他参战国都还要重大的损失,包含了百姓与军队武力的折损。随着欧洲战事结束以及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苏联也在1945年对日本宣战。苏联也因此成为主要的战胜国之一,取得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在战后苏联的势力范围遍及了多数的东欧地区,并组成了“华沙公约组织”以抗衡西方的同盟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冷战期间苏联被视为是两大超级大国之一。

爱沙尼亚

[编辑]

根据德国与苏联之间缔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爱沙尼亚被划入成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与波兰爆发战争后,波兰的潜水艇“奥泽尔号”(ORP Orzeł)逃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引发“奥泽尔事件”(Orzeł incident)。此时正与波兰开战的苏联,指控爱沙尼亚庇护“奥泽尔号”而没有将其驱离。苏联威胁爱沙尼亚若不同意协助对抗纳粹德国的决议,将对其掀起战争。此决议要求其允许苏联在爱沙尼亚建立基地。由于爱沙尼亚政府确信若对苏联进行抵抗,势必不可能取得胜利,因此在1939年9月28日接受了此项要求。

苏联于1940年6月利用在爱沙尼亚的驻军强迫爱沙尼亚政府下台,扶植亲苏的新政府上台。新政府在1940年7月20日宣布“爱沙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简称ESR),后更名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新政府向苏联“请求合并”并获得“接纳”,在1940年8月6日正式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苏德战争爆发后,爱沙尼亚于1941年被德国占领。许多爱沙尼亚人站到纳粹德国的一边对抗苏军,并参与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以及一些不利于苏联白俄罗斯人民的行动。苏联在1944年重新夺回爱沙尼亚,并重建了“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直到1991年之前爱沙尼亚都属于苏联的一部分。

拉脱维亚

[编辑]

1939年,拉脱维亚被迫接受苏联军队进入其境内驻防。1940年,苏联以吞并爱沙尼亚的同一手段吞并拉脱维亚。1941年德军占领拉脱维亚后,许多纳粹党卫队与拉脱维亚志愿者所组成的反游击组织集结成队,并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与其他不利于平民的残暴行动。部分拉脱维亚组织加入红军,特别是为了参与莫斯科保卫战,但也遭遇重大的伤亡。

立陶宛

[编辑]

立陶宛起初因纳粹德国占据梅梅尔(Memel)而对其保持敌意,此处在1923年被立陶宛占领前已隶属普鲁士好几世纪,而在大战爆发前的1939年春天又平和的归还到德国手中。

立陶宛稍后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毫无武力抵抗的状况下,一同被苏联并吞。此举使得立陶宛人民在德军占领苏联时,站到了德国的那一边。

立陶宛为纳粹的目标提供极大贡献,其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并提供军队的各项补给。但是在最后了解到纳粹将会把他们视为“下等人”(Untermensche)或“低等人民”之后,他们在苏联击退德国之际改变了立场。

罗马尼亚

[编辑]

罗马尼亚王国一开始与战争的连结,是在1939年提供波兰政府“罗马尼亚桥头堡”(Romanian Bridgehead)的运输权,以及财力和军队方面的支援。1940年期间,在苏联入侵威胁下,罗马尼亚被迫割让部分领土予苏联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其后经过1941年春,原本支持安东内斯库法西斯政府的铁卫团动乱,平定之后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身为轴心国的一员,罗马尼亚人在战事中的贡献几乎都是在欧洲前线的部分。举例来说像是在苏德战争其参与了奥德萨战役,罗马尼亚军队独力占领了奥德萨,德国将摩尔多瓦及乌克兰西南部等领土割予罗马尼亚。随着战争接近尾声时苏联部队攻入罗马尼亚,国王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安东内斯库,此时的政府也被苏联指派者所取代。其加入了同盟国,在战争尾声中成为同盟成员。罗马尼亚在战后的“华沙公约”中成为关键性一员,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保加利亚

[编辑]

保加利亚王国是德国的次要盟友,并且在1941年3月1日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其主要贡献是提供纳粹德国在对抗南斯拉夫希腊时的过境权利。保加利亚占据了希腊的马其顿、塞萨洛尼基与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地区、科沃夫,但是并未参与入侵苏联的行动。

在1944年年9月初,苏联占领了罗马尼亚,迫使罗马尼亚向德国宣战,苏军迫至罗保边境,8日保加利亚投降,王室被罢黜,夺权的保加利亚共产政府向德国宣战。此事是发生在9月9日共产党指挥的军事政变称九月革命,而苏联军队同时进驻当地后的同时。四支保加利亚的军队攻击在南斯拉夫的德军,而一份与同盟国之间的停战协议于1944年10月28日在莫斯科签署。在德国自南斯拉夫撤退后,保加利亚的第一军团仍继续进攻匈牙利与奥地利。之后在多瑙河遭遇到德军的反击抵抗。

保加利亚参加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点,是在1945年5月士兵们于克拉根福与同盟的英国军队并肩作战时。超过一万人的保加利亚军队死于对抗纳粹的战斗中,大约有三万名士兵负伤。

捷克斯洛伐克

[编辑]

捷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纳粹德国的解体,肇因于内维尔·张伯伦在1938年与希特勒签订的 慕尼黑协定,以及同意将奥地利判给德国与意大利的“绥靖政策”。由约瑟夫·提索所领导隶属于纳粹的傀儡政权最后被并入斯洛伐克。部分斯洛伐克南部地区则被匈牙利并吞。自1940年开始,一个由捷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伦敦所成立的流亡政府,被同盟国势力所承认。“斯洛伐克国家起义”行动(Slovak National Uprising)于1944年点燃,但是在10月份被德国武力所扑灭,然而游击队仍持续在山区间进行战斗直到大战结束。在1945年4月苏联军队打败了德国,并且赶走了约瑟夫·提索的政府,亦同时占领了斯洛伐克东部的喀尔巴阡乌克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一部分。

匈牙利

[编辑]

1919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发生共产党暴动并成立以库恩为首的共产政权,许多不满共产主义的民众便支持霍尔西驱逐贝拉·库恩。霍尔蒂其后便掌握政并建立军事独裁体制。

二战期间,匈牙利王国纳粹德国在欧洲的重要盟友之一。匈牙利为了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两国匈牙利人的居住地区而选择加入轴心国。1940年11月20日,匈牙利签署三国公约。故此,匈牙利领土在二战期间得而扩大了。 1941年,匈牙利联同德国参与侵略南斯拉夫和苏联的战争。直到1944年11月,匈牙利是德国在欧洲最后的一个盟友,当霍尔蒂有意退出战争并打算与同盟国签署停战协定时,霍尔西政权便被德国推翻并占领了匈牙利,扶植了以箭十字党为首的政权。而霍尔西本人更被德军挟持至柏林。战后的霍尔西被南斯拉夫以战争罪要求引渡,但是被联合国阻止。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进占匈牙利全境。1946年2月1日宣布成立匈牙利共和国、2月13日匈牙利王室投降。1949年通过宪法,改称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波兰

[编辑]

波兰是同盟国中第一个战败的国家。1939年9月1日爆发德波战争,波兰被德国及苏联入侵,最终波兰领土被两国瓜分,德国在新征服的领地上成立波兰总督府。波兰第二共和国先后逃往巴黎及伦敦成立流亡政府。许多波兰部队与军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并且被并入英国的军事队伍中。波兰的飞行员亦在“不列颠空战”扮演一定的角色。波兰本土则掀起抵抗运动,反对德国占领。数百万名波兰人因反抗而被德国占领当局送到集中营。波兰是同盟国内排行第四的贡献者,仅位于美国、英国与苏联之后。

南斯拉夫

[编辑]

1941年4月6日清晨5点15分,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军队开始袭击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及其他主要的南斯拉夫城市遭到轴心国的空军轰炸。4月17日南斯拉夫派出代表与德国签署停战协定,以结束17天以来抵抗德国防卫军的战事。事后有超过三十万南斯拉夫官员及士兵被囚禁。

轴心国势力占领并肢解了南斯拉夫,建立克罗地亚独立国为纳粹傀儡政权,由克罗地亚的法西斯组织乌斯塔沙统治,但其行动在1941年之前却也相对受到限制。德军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原属于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的地区,而其他部分则由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所占领。

南斯拉夫抵抗运动力量最初是分为两支队伍:由共产党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和保皇派的南斯拉夫祖国军(又称“切特尼克”),当时保皇派正在通敌转向轴心国及失去国际上作为抵抗运动的支持[1]。经过早期的合作后,双方很快就开始了互相战斗。最终南斯拉夫祖国军基本上结束了与南斯拉夫游击队合作与占领军交战[2],开始与轴心国合作攻击铁托的部队,和接受不断增加的补给援助(特别是从意大利王国[3])。

在大战期间,共产主义政体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是实际上解放地区的治理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组成了“人民委员会”来运作人民政府。在1941年秋天,游击队在解放的塞尔维亚西部地区,建立了乌日策共和国。但是在1941年9月,当多数的游击武装势力逃到波斯尼亚时,德国部队再度占领了这一地区。

1942年11月25日,“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Anti-Fascist Council of National Liberation of Yugoslavia,简称AVNOJ)]于比哈奇进行集会 。委员会于1943年11月29日再度于亚伊采集会,并且为国家战后的组织建立了行动纲领,亦成立了联邦政府(这一天即是战后进行庆祝的“共和国日”)。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1944年成功的自塞尔维亚驱逐了轴心国势力,并在1945年赶走了其余的德国军队。苏联红军援助了在贝尔格莱德与其他地区进行的解放运动,但在战争结束后便撤军。1945年5月,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同时接管第里雅斯特与部分属奥地利的南方省分施蒂利亚州克恩顿州之后,与同盟国在旧时的南斯拉夫边界外会面,此处是以来自斯洛文尼亚(及克罗地亚的伊斯特拉县)的移民人士占主导优势的地区。然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同一年的6月仍然自施蒂利亚撤军。1945年3月8日南斯拉夫联盟政府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与狄托出任首相和伊万·舒巴希奇作为外交部长。国王彼得二世同意在结束统治流亡之前等待全民公决结果。11月29日,根据压倒性投票结果,彼得二世被南斯拉夫制宪大会废黜。同一天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南斯拉夫议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约瑟普·布罗兹·狄托被任命为总理。

阿尔巴尼亚

[编辑]

德国吞并捷克一个月后,意大利亦于1939年4月7日占领位于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因无力抵抗意大利的侵占而最终沦为意大利入侵希腊的踏脚石。在这场战役失败之后,希腊军队发起了反击行动,并且搜查逮捕原从属于意大利的阿尔巴尼亚人。当1941年“德国巴尔干战役”结束之后,阿尔巴尼亚成为了意大利游击队在巴尔干半岛的基地,但是在1943年意大利变更位置后由德国的武力所取代。恩维尔·霍查领导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参与了抵抗运动并成为阿尔巴尼亚人主要的抵抗轴心国力量。1944年底,阿尔巴尼亚全国获得解放。

1939年-1943年的阿尔巴尼亚

南欧

[编辑]

安道尔

[编辑]

安道尔在二战期间正式的保持中立。在战争开始,由于西班牙内战的缘故,国内仍有法军小分队驻扎,但这些军队在1940年撤离安道尔。法国沦陷后,维希政府的首脑菲利普·贝当(Philippe Pétain)被宣布为安道尔新的法方统治者。在德国1942年入侵维希法国后,一支德军在靠近安道尔边界的卡萨隘口(Pas de la Casa)附近移动,但是没有越过边界。作为反制措施,一支西班牙军队在乌赫尔(La Seu d'Urgell)集结,但也一直保持在安道尔国界外。1944年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建立新的法国临时政府,并宣布重新拥有对安道尔的宗主权。他命令法国军队占领安道尔,以作为维持秩序的“预防性措施”。在整个战争期间,安道尔一直被作为西班牙和维希法国之间的“走私”通道,也是难民逃离德占区的途径之一。

塞浦路斯

[编辑]

塞浦路斯在二战保持中立。

希腊

[编辑]

自从意大利于1939年4月侵占阿尔巴尼亚墨索里尼继续意图染指和扩大其在东南欧的势力。

1940年10月,意大利攻击希腊。可是不久希腊军队便击退意大利的侵略,并迫使意军退回至阿尔巴尼亚,成为同盟国欧洲大陆战场首次的胜利,也迫使希特勒延迟入侵苏联的计划至六星期。德军在希腊克里特岛也遇到顽强的抵抗,导致多达7,000军人伤亡。这次战败既消除了德军对苏联、马耳他塞浦路斯苏伊士运河进行大规模空袭的图谋。

意大利

[编辑]

意大利王国于开战前由墨索里尼政府领导。是德国在欧洲最紧密的盟友同时也是领导国之一。早在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陆续占领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拥有阿尔巴尼亚希腊部分岛屿、意属东非意属利比亚。意大利并意图将势力扩展到全地中海区域及中东地区。尽管意大利王国早与纳粹德国签有“钢铁条约”(Pact Of Steel),但意大利直到1940年6月10日德军成功入侵法国后才加入战争。

参战的意大利计划对抗法国来获取同盟国的领地。但意大利的战事结果并不顺利,包含对抗希腊的战役与地中海的部分。1941年2月意属东非被盟军占领,4月参与了入侵南斯拉夫及希腊,6月随德国对苏联宣战。至1942年意大利已控制了法国南部(隆河东面的全部领土)、科西嘉岛突尼斯、卢布尔雅那、达尔马提亚北部、黑山、希腊和意属利比亚。在1943年同盟国进入意大利,而墨索里尼政府随之垮台。由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将军(Marshal Pietro Badoglio)组成的新政府与同盟国签署了一份停战协议。希特勒命令德军执行轴心行动占领意大利北部地区,其亦协助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起傀儡政府,即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另一为人熟知的名称是萨罗共和国,是以政府所在地命名)。此时王室政府仍控制着南部地区,很快的随着盟军推进至意大利北部又重建了整个意大利。战后意大利被迫割让伊士特里亚半岛(Istria)给南斯拉夫意大利也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会员国。

马耳他

[编辑]

马耳他在二战期间是英国殖民地。1939年9月5日,马耳他的立法机关重申马耳他人民对英国的忠诚。

从1940年6月至1942年12月,马耳他是地面上受到轰炸最多的地区之一。此地成为二次大战中最努力对抗却被围困的残破战区,部分历史学者称这处的战役为“地中海之斯大林格勒”(The Mediterranean Stalingrad,相关资料可见斯大林格勒战役)。因此英国国王佐治六世也授与马耳他群岛“乔治十字勋章”(George Cross)做为奖励,在1942年4月15日国王给当地总督威廉·杜比(William Dobbie)的信上写着:“为荣耀此地勇敢的人民,我授与乔治十字勋章给马耳他这个要塞岛屿,以见证其万古留名的英勇与贡献。”

此地人民在敌人以空军袭击和海军封锁下所展现的刚毅特质,都可从其忍受饥饿致死却仍不屈服的情况下被窥见,也因此他们赢得了大不列颠帝国与其他同盟国的广泛赞扬。乔治十字勋章被编入马耳他国旗中,在其飘扬之处都可被人们瞻仰著,像是联合国或是近代的欧洲议会所在之地。

摩纳哥

[编辑]

尽管摩纳哥国王路易二世强烈同情法国,但是他在二战期间一直尽力保持摩纳哥中立地位, 并且支持他在军队中的老同事——维希法国政府的贝当。然而,他的王权受到国内冲突的严重挑战,这部分上来自于他的犹豫不决,也由于国民的大多数都有意大利人血统,因而他们支持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 1942年11月6日,德国进驻维希法国,意大利军队进驻法国东南部、攻占了土伦和科西嘉岛等地,亦顺道侵入并且占领摩纳哥。此后不久,在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垮台后,德国军队占领摩纳哥,并开始驱逐犹太人。被驱逐的犹太人中包括勒内·布卢姆(René Blum)—蒙特卡罗歌剧院(Opéra de Monte-Carlo)的创办者,他后来死于纳粹集中营。在路易二世的密令下,自身也经常处于危险境地的摩纳哥警察会在德国秘密警察出发逮捕某人前提前警告他。

西班牙

[编辑]

早在1937年发生西班牙内战时,意大利特种部队“Corpo Truppe Volontari”、德国秃鹰军团苏联的自愿军介入该内战。该内战也是二战前德义苏三国检验新战术的试炼场。佛朗哥在获得德义两国军事协助后,最终统一西班牙。由于内战刚刚结束,本身没有足够资源与能力再发动战争,佛朗哥希特勒对于西班牙参战的事宜也未达成共识。所以并未直接的支持德国,西班牙仍被视为非参战国家。然而西班牙仍遣送志愿军至德国组成“蓝色师团”(División Azul),参加对抗苏联的战争。当同盟国一方显露出胜利的契机之时,西班牙政府则变的更为中立,最后在1943年7月发布了中立宣言。此外,西班牙也默许西欧的犹太人进入西班牙躲避纳粹的屠杀。

葡萄牙

[编辑]

当时在独裁者,总理萨拉查统治下的葡萄牙,宣布维持中立,但是同时和轴心和同盟国两方友好:一方面提供亚速尔群岛作为同盟国的基地,另一方面又亲近轴心国集团,因此维持了自身的法西斯独裁统治。葡萄牙盛产军火工业中极为重要的矿,占全欧洲的90%产量,萨拉查同时向交战两方输送钨矿,赚取了相当大的利益,获悉的利润达到当时的一亿七千万美元。直到1944年6月7日,也就是同盟国在诺曼底登陆的隔日,才宣布对纳粹德国禁运钨矿。此外,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也是同盟国和轴心国谍报战的重要据点,不少西欧国家的难民,包括犹太人也进入葡萄牙躲避战争。

圣马力诺

[编辑]

由于圣马力诺为意大利的内飞地,全国国境为意大利所包围,故此圣马力诺长期与意大利保持亲密而深厚的关系。在二战期间,圣马力诺与意大利站在一起,于1940年同时向英国宣战。直到意大利在二战后期战败投降后,圣马力诺才匆匆宣布其中立。1944年9月21日,圣马力诺转而向纳粹德国宣战。

梵蒂冈

[编辑]

梵蒂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依照《拉特兰协议》的协定,保持中立。当时教宗庇护十二世

非洲

[编辑]

埃及

[编辑]

埃及在1936年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但是英国部队仍然在苏伊士运河进行防卫工作。根据一项防卫协议,仍允许英国部队在战时可将埃及当作军事基地。埃及因位处于苏伊士运河的入口位置,因此同时被轴心国与同盟国视为重要的军事枢纽。埃及政府在大战期间仍正式的保持中立立场,但国王法鲁克一世仍允许英国军队将埃及当作军事基地,并且让英国使用其所属的海军军队。在一开始意大利将埃及视为目标,但是在一次遭受由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领导的英军武力重挫之后,德国由埃尔温·隆美尔将军所率领的一,不得不进入紧急状态。

隆美尔在利比亚与埃及北部的沙漠地带取得胜利,而事实上他们已经推进到离开罗仅距100英里以内的地方,并且成为同盟国(尤其是英国)的主要威胁势力。革命势力的干部们终于在1942年取得了政权(由纳赛尔领导),并密谋支持德国推进至埃及的计划,因为其将德国的胜利,视为从英国殖民占领中解放埃及的机会。

南非

[编辑]

作为英联邦的成员,南非跟随英国在1939年9月6日向德国宣战,南非部分省份并在盟军的指示下参与欧洲战事。虽然该国有亲纳粹分子,但都遭总理扬·史末资镇压。

埃塞俄比亚

[编辑]

埃塞俄比亚在1936年被意大利侵占,但在1941年被英国解放,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后随即重返皇位。

摩洛哥

[编辑]

大部分的摩洛哥地区,在二次大战时是受到法国的保护。当法国战败后,摩洛哥则被“维希法国”政权所控制,因此虽然在此仍有活跃的反抗运动进行着,但摩洛哥很自然的就成为轴心国这方的成员。1942年11月,同盟国发动“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后迅速占领此地。由这点来看,当时摩洛哥的志愿军(“一般称为摩洛哥抵抗战士”,是站在同盟国的一方的。

在摩洛哥北部一个较小的地区,称为“西班牙摩洛哥”。这里是属于西班牙的保护地区,在整个二次大战时期保持中立,国际性的历史名城“丹吉尔”也是如此。

利比里亚

[编辑]

战争初期,利比里亚允许盟军进入其领土。它被作为军队及从巴西帕纳米林北里约格朗德纳塔尔附近)送往北非物资的中转站。更重要的是,它是战争期间盟军唯一的橡胶来源,而东南亚的种植园全部都被日本控制了。由于其对运输设施的重要性及其经济价值,这一物资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当富兰克林·罗斯福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后访问了并会见了爱德温·巴克利总统,利比里亚的战略地位也得到了重视。

尽管其一直帮助盟军,但利比里亚一直不愿结束中立国的官方态度。直到1944年1月27日,利比里亚政府才正式向德国宣战。

西亚

[编辑]

黎巴嫩

[编辑]

二战期间,黎巴嫩受到法国的直接控制。1940年6月,纳粹德国迅速击败法国,并且扶植附庸政权维希政府,与纳粹德国签订投降协定。故此,黎巴嫩亦落入轴心国集团。后来盟军成功从维希法国夺取黎巴嫩。1943年11月22日宣布从法国独立。

伊朗

[编辑]

在大战开始的初期,同盟国要求伊朗驱离境内的德国国民。肇因于担心其为纳粹的间谍,或有害于英国在此拥有的石油资源。但是国王(波斯文为ضاشاه پهلوی)拒绝承诺此事,因为其对纳粹毫无办法。至今伊朗人仍对于英国控制其石油资源,并将势力范围扩及到伊朗国家和人民一事感到厌恶,也因此对德国产生了同情心。然而,伊朗和大多数的国家一样,并不晓得在之后会发生犹太人大屠杀事件。

德国在此时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增加,而同盟国因此担心德国将会仰仗处于中立的伊朗协助。很快的同盟国开始怀疑伊朗的中立性,并且对驱逐在伊朗境内工作的德国人一事,给伊朗国王下了最后通牒,但他又再度拒绝了。在1941年8月,英国与苏联军队进入伊朗(此举称为Operation Countenance,即“赞同行动”),逼迫礼萨·汗退位。其后王位由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任,而巴列维则乐意对抗轴心国势力。在几个月内,伊朗参与了战争成为同盟国成员,也成为知名的“胜利之桥”(The Bridge of Victory)。

伊朗的地理位置对同盟国来说同样十分重要,此处的阿巴斯港提供了苏联远洋航线(blue water route,海事专用名词)取道至此的补给,亦构成了一条专门的铁道路线。这个补给线有个众人熟悉的名称就是“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苏联政府以名词“鼓动宣传”形容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进入伊朗地区,并且帮助其在1942年初期建立了隶属于“第三国际”的“人民党”(Tudeh Party)。

在1942年1月,英国与苏联同意在战后的六个月内将终止其占领行为。

苏联在伊朗的“Azeris”与库尔德族地区挑起反叛行动,很快的在1945年12月就组成了“阿塞拜疆共和国”,以及维持不久的“库尔德人民共和国”(کۆماری مەھاباد‎),这两国皆是由苏联控制的领导人执政。然而在战争时期,由美国、英国与苏联协议的1946年1月撤退期限到了之后,苏联部队仍驻扎在伊朗。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伊拉克

[编辑]

伊拉克对英国的重要性,在于其位处于通往印度的要道上,并且也具有提供石油资源的战略位置。在一次大战结束时赶走了“奥斯曼帝国”之后,此地就受到著名的英国皇家空军“海本尼亚空军基地”保护(Royal Air Force base at Habbaniya),并且维持英国在此支持的政权。

因为英国在战争初期呈现疲弱不振的状况,伊拉克背离了“英国-伊拉克”联盟。英国最高领导曾要求遣送增援部队到伊拉克,而伊拉克当时的首相“Nuri-es”告知英国,允许他们遣送一支小型武装部队到其境内,但也因此他在1941年4月德国突袭时,在拉希德·阿里(亲轴心国)的要求下被迫辞职。在此之后英国增援部队至伊拉克的请求,就全部被新政府否决。

新崛起的政权开始暗中与轴心国谈判,德国很快的就做出回应,并在德国空军的戒护下,派遣了军队经由叙利亚到达巴格达

肇因于此,印度军队在1941年4月中旬入侵巴格达,并在5月进驻“海本尼亚空军基地”。伊拉克军队也对基地进行攻击,但很快就投降了,拉希德·阿里也因此逃出伊拉克。1942年英国逼迫伊拉克对轴心国宣战,而英国的武装势力也仍然继续保护那些重要的石油资源。

英国与印度在伊拉克的行动,应该结合在伊拉克邻近的叙利亚波斯(伊朗)发生的事件一起观察。

沙特阿拉伯

[编辑]

尽管沙特阿拉伯在战事之中宣布中立,但凭着它丰富的资源,沙特阿拉伯仍能在二战中向同盟国提供大量的石油。 当时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尽管不满英国法国中东的政治活动,但由于他与美国总统罗斯福是私下的好友(罗斯福曾在1945年的国事访问中向国王送上轮椅作为礼物),故此他统治的沙特阿拉伯立场倾向同盟国

叙利亚

[编辑]

叙利亚在战时受法国控制。自从法国在1940年向德国投降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担心德国利用叙利亚威胁英国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在英国预料之下,德国提供战机给伊拉克的亲德政权,企图侵犯英国利益。1941年6月8日,英国和自由法国联军出兵叙利亚,6月21日占领大马士革。在叙利亚的维希法国军队随后在同年7月14日向盟军投降,英国一直占领叙利亚直至战争结束。

约旦

[编辑]

约旦作为英国的一个保护国,故此约旦军队在英国的指挥下抵抗轴心国集团的入侵与扩张。

土耳其

[编辑]

二战爆发初期,虽然土耳其保持名义上的中立,但土耳其却不断向纳粹德国提供许多原料诸如铁矿石油。直到战争后期轴心国战败已成定局,土耳其政府才匆匆于1945年2月向德国宣战,以求稳住土国日后在联合国的议席。可是,土耳其事实上并没有派遣任何军队参与任何一场战事。

阿曼

[编辑]

阿曼统治者于1939年9月10日向纳粹德国宣战。在英军的指挥下,阿曼军队中东战区向德国作战。

也门

[编辑]

当时的也门分裂为北也门南也门。北也门在二战期间维持了中立政策,并没有卷入战争。 而南也门则在英国的控制下加入了同盟国,对抗轴心国军队

阿富汗

[编辑]

阿富汗的国王成功地将自己的国家处于中立的状态,避免将国家卷入战争的任何一方。在二战期间,阿富汗凭着石油价格的上升及贸易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富有。

巴林

[编辑]

巴林在二战期间是英国的保护国。故此巴林的酋长于1939年9月10日向纳粹德国宣战,加入同盟国阵营。巴林的军队在英国的指挥下在中东战区内作战,抵抗轴心国。

亚太地区

[编辑]

中华民国

[编辑]

中华民国早在1931年9月18日起就已经和日本发生军事冲突,包括沈阳的九一八事变上海一二八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谈,结束内战。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到1941年止,中国独自对付日军的入侵,此时重要战役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华民国获得同盟国协助,正式对日本宣战。1942年初派远征军前往缅甸,协助英国对抗日军。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一度威胁中国陪都重庆。1945年,国军准备发动反攻。同年8月美国于日本本土二度投下原子弹,日本不久投降,中国获得胜利,并成为主要的战胜国。

战争期间日本占领了许多中国的商业中心和工业资源。中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代价,不仅仅是军事人员,也包括无辜平民。日军在中国犯下了许多严重的战争罪行,其中最严重的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1937年12月13日占领了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后的6个星期内,对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致使三十多万平民死亡。

中国战区是远东战场的主战场,中华民国在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相当的贡献,牵制了超过100万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在中国的伤亡据估计超过110万。战后,中华民国收复东北并接管台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英属香港

[编辑]

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即展开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开展,日军迅速占领 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由于中国东部沿海一带落入日军的控制范围内,广东省一带的华南沿岸地区成为了中国从外地输入各种物资的重要补给点。为了切断这条补给线,日军于1938年10月1日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并迅速攻占邻近地区。当时部分日军驻守于 深圳河以北,与英军为界。英国明白最终会与日本一战,遂于1937年后逐步加强香港的防卫,包括修建醉酒湾防线及其他防御工事,又从加拿大增派援军。

1939年,日本与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结盟。二战爆发后,当时同盟国之一的英国亦于不久后向轴心国之一的德国宣战。日本海军偷袭美国太平洋上的珍珠港后数小时,亦即1941年12月8日香港时间早上8时,日军穿越深圳河南下进攻香港,同时轰炸启德机场。12月18日由九龙进攻北角,12月19日抵兵黄泥涌峡。

1941年12月25日,在港督杨慕琦带领之下,一众英国殖民地官员渡海亲身前往被日军占据的半岛酒店的三楼的日军总司令部投降。虽然当时的香港政府及其下的主力部队悉数投降,可是在新界的地区一些军、民仍不断进行零星的游击战,继续抵抗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英国未有理会国民政府的反对,重新接收香港及恢复对香港的管治,又称香港重光

葡属澳门

[编辑]

纵使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立即进攻并占领英国殖民地香港,但日军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干预葡萄牙殖民地─澳门的事务。不过纵使澳门葡萄牙一样在二战中保持中立,但澳门当局仍然无法阻止日本势力的伸入。1943年,日本强迫澳门政府委任日本人作为政府顾问,其后日本又强迫葡萄牙解除澳门的武装力量。然而,澳门从未被日本占领。

日本

[编辑]

日本是轴心国在远东及太平洋战区的重要代表。日本早于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萌生征服中国大陆的意图,到后来更发展成为征服全球。日本首先出兵吞并琉球群岛并改称冲绳,其后又在中日甲午战争击败中国,迫使中国签署马关条约,同意割让台湾澎湖、以及将其势力伸入朝鲜半岛满洲南部。1910年,日本强行与朝鲜合并,朝鲜自此成为日本殖民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以及整个东北。不久,日本关东军扶植溥仪建立傀儡政权,并不断从东北向南侵,企图侵吞华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决定全面侵华。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美国加入同盟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并掀起太平洋战争。除此之外,日本又向南侵,击败西方国家在东南亚殖民地及军队,继而占领了东南亚日本的帝国版图发展到全盛的阶段。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石油物资供应开始日益短缺,而中国军队开始由对峙转入反攻。与此同时,美国又分别轰炸东京大阪神户与其他重要城市及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1945年8月8日,苏联亦介入远东的战事,攻撃驻守东北的日军。最后,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同意无条件投降。

日属台湾

[编辑]

早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已根据《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于日本。而台湾则进入长达五十年的台湾日治时期直至二战结束。二战爆发,美国内部对日本的战略产生分歧:一是由海军尼米兹主张的占领台湾方案;二是由陆军麦克阿瑟主张的跳岛战略,美国政府选择了后者,进而造成台北大空袭台湾冲航空战等等事件发生,同时也造成冲绳的牺牲。美国1943年11月,中、美、英联合发表《开罗宣言》,宣布“日本自中国人所得到的所有领土,比如满洲、台湾及澎湖群岛,应该归还给中华民国”。1945年日本战败后,台湾、澎湖由中华民国接管。1951年,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放弃台湾、澎湖,但未言明将台湾、澎湖割让给任何国家。[4]

朝鲜

[编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以前,朝鲜尚是清廷的藩属国,是中国的势力范围,而日本此时则视朝鲜为侵华的跳板。1895年,中国于甲午战争中对日作战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当中规定承认朝鲜的独立地位。1896年,朝鲜脱离与清帝国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此后朝鲜变相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0年8月29日更完全被日本兼并,成为日本国的一部分。尽管朝鲜半岛为日本所控制,中国流亡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1941年后被盟军承认拥有对朝鲜人民法理上的主权[来源请求]。该临时政府于1941年12月9日对德日宣战,并派遣其规模甚小的朝鲜解放军参加盟军在中国和东南亚战场的作战。1945年,朝鲜解放军准备和美军共同展开进入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但在先头部队开拔前的几天,战争已经结束了。

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被一分为二,以三八线为界线。三八线以北为亲苏势力控制,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共产主义政权。此线以南为亲美势力成立的大韩民国

蒙古

[编辑]

二战期间,蒙古(外蒙古)是由亲苏联的卫星国统治,但中华民国在二战期间一直不承认外蒙古独立。蒙古一直提供物资与苏联红军。1939年,日本军队驻守中国北部,准备入侵蒙古东部,促使日蒙战争爆发。

面对苏蒙联军的反攻,日本遂与蒙古签署协议,承认蒙古的“领土完整”,不再入侵蒙古,但保留部分军队驻守蒙古边境。随着苏联因应抗德而从东部撤军,蒙军在战争上突显出战略的重要性。

二战结束前,即1945年8月10日,蒙古再向日本宣战,以及参与苏联进占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领土。

满洲国

[编辑]

早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便视东北为侵略中国大陆的跳板。1931年9月18日,沈阳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用了不足半年的时间占领了中国东北之地(旧称满洲)。由于此举受到了国际舆论的非议,日本不敢悍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于是企图建立傀儡政权以示日本并非“侵略”中国,而是支持满洲人“独立自主”。满洲国便在此一背景下于1932年3月1日成立,成为由日本扶植的附庸国。国家由中国清废帝溥仪出任“国家元首”,实际权力由日本控制,允许日本关东军在满洲国驻扎,而首都设于长春,定年号大同

1934年3月1日,改“满洲国”为“大满洲帝国”,溥仪称帝,改年号为康德元年,代表日本继续控制中国东北。该国对战争贡献甚微,但是直至1945年,一直作为日本的忠实盟友。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满洲国随即被入侵并灭亡。该国的领土在战后归还中国

图瓦人民共和国

[编辑]

图瓦原是清朝唐努乌梁海辛亥革命时自行宣布独立,其后被帝俄和苏俄先后控制,建立“图瓦人民共和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政权。在苏联向德国宣战后三日,图瓦在1941年6月25日也向德国宣战。图瓦在1944年10月11日加入苏联,图瓦自此被苏联吞并。

新加坡

[编辑]

新加坡是英国的皇家领地,位于连接亚欧航线的战略要地。基于以上原因,日本在从1942年2月7日持续到2月14日的新加坡战役中占领该地。新加坡被改名为“昭南岛”,并一直处于日本占领下直至战争在1945年9月结束

菲律宾

[编辑]

1941年,菲律宾列岛处于半独立状态,菲律宾军队被美国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所指挥。 该国是最先被日本入侵的国家之一,菲律宾军队和美军坚持了顽强的抵抗[参见:菲律宾之战1941-42]。麦克阿瑟后来将总部撤往澳大利亚,并在那里做了他著名的声明“我离开了巴丹,但我会回来的”。在菲盟军于1942年5月8日在Corregidor正式投降。1944年10月,在麦克阿瑟指挥下,盟军重返菲律宾,并进行了莱特湾海战,彻底击溃日本海军。1946年7月4日,美国准许菲律宾的完全独立地位。

斯里兰卡

[编辑]

属于英国殖民地斯里兰卡(又名锡兰)在二战中成为盟军在南亚对抗日军入侵的海军基地。1942年4月5日,超过三百架日本军机突然空袭斯里兰卡。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称空袭为最危险的时刻,并估计日本打算重演珍珠港事件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战绩,企图一举击沉实力庞大、称霸全球的英国海军。英国远东舰队失去一艘航空母舰、两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皇家空军失去中队,英舰撤退至东非直至1944年。

尼泊尔

[编辑]

尼泊尔于1939年9月4日向纳粹德国宣战,并且向英国提供廓尔喀部队

东帝汶

[编辑]

1942年早期,虽然澳大利亚荷属东印度群岛警告日本将入侵东帝汶,但宗主国葡萄牙对二战仍保持中立。为维护荷属西帝汶的利益,澳大利亚及荷兰在东帝汶登陆和占领该地,但葡军及东帝汶人民都没有反抗。数星期后,日军登陆东帝汶,但不能镇压盟军和当地人民顽强的反抗。在东帝汶战役中,估计有40,000-70,000东帝汶人民被日军所杀。

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尼)

[编辑]

荷属东印度群岛(即现时的印尼)的丰富石油资源是日本在此攻击盟军势力的主要目的。在盟军在1942年3月于荷属东印度群岛被日本打败前,皇家荷兰海军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军队是“联合司令部”的一部分。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后,荷兰军队和战舰逃至澳大利亚,继续与日本作战,直至战争结束为止。

泰国

[编辑]

泰国在战时是日本唯一在亚洲的盟友(其余皆为傀儡政权)、亦是纳粹德国除了日本外,在亚洲的另一位轴心国成员,当时由首相銮披汶·颂堪执政。当战事发生在欧洲时,泰国仍置身事外。不过后来,泰国借法国战败而夺取部分法属印度支那的土地,因而与纳粹德国控制的维希法国发生冲突,酿成泰法战争。其间纳粹德国和泰国是贸易伙伴,主要泰国提供橡胶等资源予日本和欧洲的轴心国。1941年12月8日,日本入侵泰国,但颂堪要求停战,但日本发出条件,要么加入三国同盟条约、和日本军事合作、可以抵抗日军。颂堪同意和日本结盟,但拒绝签署三国同盟条约,并容许日军通过泰国,以从日本换取更多利益。并在1942年1月25日向英美两国宣战。有泰国人基于国家利益支持日泰结盟,但亦有人发动“自由泰人运动”抵制日本侵略。当日本在战末败局已定,颂堪便被人民推翻,自由泰人控制的政府接掌政权。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隔日,泰国宣布“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因而没有被同盟国起诉,并成为了整个二战最后一位向盟军停战投降的轴心国成员。

马来西亚

[编辑]

二战初期,马来西亚仍然受到英国的殖民主义管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南侵东南亚,马来西亚亦不能幸免。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马来西亚落入日本手中。马来西亚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组织“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成为东南亚各国中最有战斗力的抗日军事力量。

印度

[编辑]

超过250万的印度公民参与二战,成为由志愿服役者所组成的最大军团。

1939年9月12日,印度中央议会的上议院送出一份赞扬波兰的电报。在同一天Aga Khan(印度伊斯兰领袖)将其权力归于印度政府。

“印度第五师”在移防至利比亚对抗德军之前,是在“苏丹”(现为苏丹共和国)与意大利作战,此军团稍后又移防到伊拉克进行保护油田的工作。在此之后这支队伍又转战至缅甸前线,并与其他八支印度部队结合,然后占领了马来半岛。最后他们移师到爪哇,目的是解除占据于此的日本驻军武装势力。

印度第四步兵师”在移师到意大利之前,是在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等地进行战事。之后联合了第八师与第十师参加拿下“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的任务,在这之后又搬师到希腊。

超过了36000名以上的印度军队成员在行动中死亡或失踪,而战争期间的伤者则有64354名。有4000位印度官兵因为其英勇精神受到奖励,并有31人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属于英国军队最高荣誉)。

印度也成为同盟国攻击行动与军事训练的基地,并作为大后方提供英国与不列颠国协大量食物、物资与人员的补给需求。

大约有40000名印度人组成的“印度国民军”是为日本而战,而纳粹德国也吸纳了大约2,000名印度人至“老虎军团”(Tiger Legion,专由印度人组成,亦称Free India Legion)。

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

[编辑]

1942年3月23日,日军入侵印度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1943年12月,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成立。安达曼群岛被重命名为沙希德群岛,而尼科巴群岛则被改为撒瓦拉吉群岛。日占期间,当地居民与日军多有交战。1945年10月6日,群岛被英国重新占领。

斐济

[编辑]

二战期间,斐济英国殖民地。故此斐济的军队在盟军的指挥下抗击日本的入侵。

新西兰

[编辑]

作为最先对德宣战的国家之一(1939年9月3日),新西兰在参加太平洋地区作战的同时向欧洲战场派遣了部队。虽然轴心国之一的日本将新西兰本岛划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一部分,但直到战争结束该国都没有受到任何攻击,不过该国军队的人均伤亡比率是英联邦国家中最高的。

汤加

[编辑]

汤加的女王萨洛特·图普三世将国家所有的资源投入二战并出售予英国,并成为二战中对盟军保持始终如一的忠诚支持及援助。

澳大利亚

[编辑]

澳大利亚为第一批向德国宣战的国家之一(在1939年9月3日)。不管男或女,有超过一百万名的澳大利亚人参与了二次大战的战事。虽然其备战不足,但澳大利亚政府仍迅速派出一队“皇家澳大利亚空军”为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皇家澳大利亚海军”在1940年6月参战后,则开始进行了对抗意大利的战事。在同一年稍后的时间,“澳大利亚陆军”加入在北非欧洲对抗意大利和德国的战场。德国潜水艇与预备舰队(auxiliary cruiser),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在澳大利亚海域运作。澳大利亚次数最密集的战事,是1941年底对上日本时爆发。澳大利亚大陆第一次直接受到攻击是在1942年2月19日,当时日本在“达尔文市”进行了主要的轰炸攻击行动,并在1942年至1943年期间也对澳大利亚北部许多其他城市进行空中袭击,而轴心国的舰队与潜水艇也以澳大利亚附近的船只和海岸为目标,发动了袭击攻势,其中还包含了一艘主要的潜水艇攻击“悉尼港”的行动。

在战争剩余的期间里,澳大利亚战事的重点集中在远东西南太平洋的战区-包含了1942年1月在马来半岛荷属东印度群岛与澳属新几内亚。在7月份海外澳大利亚陆军归队壮大军容之前,为数不多隶属于澳大利亚陆军的预备志愿军,则在试图控制“科科达小径战役”(可参考珊瑚海战役)局势时陷入了苦战。在1942年8月进行的“米尔恩湾战役”中,澳大利亚步兵成为战争期间,第一个打败日本地面部队的同盟国军队。而痛苦且致命的“新几内亚战役”几乎占据了所有澳大利亚武装力量的注意力,直到1945年。在同年稍后的时间,因为战争即将进入尾声,澳大利亚的军事力量领导了“加里曼丹岛战役”(Borneo campaign)。

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

[编辑]

美国

[编辑]

虽然美国与同盟国保持联系和对同盟国提供不同程度的协助,但它在战争初期一直保持中立。但其后日本偷袭夏威夷珍珠港,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1年12月8日向日本宣战,德国和意大利随即向美国宣战。美国在战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大协助同盟国击败德国和日本。战后,美国继续参与欧洲安全事务,以及提供经济援助,重建受战火摧残的欧洲国家。在世界政治上,美国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西方盟友的领袖,以及主导联合国及担任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加拿大

[编辑]

(在二次大战时,“纽芬兰暨拉布拉多省”并不属于加拿大,相关资讯可见“纽芬兰岛”)。

1939年9月10日德军入侵波兰的“波兰九月战役”(Polish September Campaign)发生的几天内,加拿大就对德国宣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加拿大部队是听从英国的指挥,并且在同盟国于欧洲的战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拿大的武力在对抗德军空袭的行动上贡献良多,包括了不列颠战役大西洋海战Battle of the Atlantic)、意大利战役(Italian campaign)、诺曼底战役斯海尔德河争夺战Battle of the Scheldt),并且在“横渡莱茵河”行动前后都持续进行作战。在意大利,一支陆军军团在1944年6月开始进入战场,并在1944年6月于诺曼底推进的同时会师,从一个师开始集结到1944年7月已经成为完整的部队,并在1944年8月启动了一组陆军军团伍进行地面作战,此军团是由数个接受共同指令的国外部队所组成,除了加拿大之外亦包含了数个来自英国波兰荷兰美国的武装部队。

在前一批队伍于2月份自意大利回到加拿大之后,1945年3月加拿大第一与第二军团,同时接受来自位于荷兰的加拿大陆军给予的指令。自1941年开始,加拿大军队亦参加在英国领地对抗日本武力的行动,特别是在原本兵源不足的香港展开部属行动,最后终于摧毁了日本势力。当1944年底欧洲战事结束之后,许多“皇家加拿大海军”的船只与士兵自大西洋移师,加入了“英国太平洋舰队”。大约有一百万名的加拿大人,在二次大战时入伍服役。

纽芬兰

[编辑]

在二战期间,英属“纽芬兰暨拉布拉多省”是分开自治的区域,并且尚不属于加拿大。其在1939年9月4日对德国宣战后参战。因担心德国占领纽芬兰是作为攻击加拿大的前奏,在1940年加拿大总理威廉·莱昂·麦肯齐·金与纽芬兰总督Humphrey T. Walwyn,进行了关于巩固纽芬兰海岸防御部属的谈判事宜。尽管他们是政治分离的政体(但又同属英邦联),但纽芬兰防御工事与护卫队与加拿大陆军进行了合并,双方政府都同意组合这个军队以作为海防战役的军事力量。根据部分英美“租借法案”的协议,美国被允许在“纽芬兰暨拉布拉多省”境内的“阿金夏”(Argentia)、“史提芬维尔”(Stephenville)与“圣约翰”(St. John)地区,建立海军与空军基地。

纽芬兰人被鼓励入伍至英国与加拿大军队,在丘吉尔赞誉纽芬兰人为:“世界上最棒的小艇水手。”的号召下,约有3500人加入了皇家海军。皇家炮兵部队组成了两支军队,分别是于北非与意大利作战的“纽芬兰区第57号部队”(之后变为第166),以及服役于英格兰沿海炮兵单位其后又加入诺曼底与欧洲西北战区的“纽芬兰第59号重炮部队”。其余的700名纽芬兰参军者服役于皇家空军部队,也就是受人瞩目的“纽芬兰第125号中队”。大约有15000 的纽芬兰人活跃于勤务方面的工作,并且有数千余人从事具危险性的商船补给工作。大约有900位的纽芬兰人(其中包含了至少257位商船水手),在战斗中丧失了性命,并且超过100位平民在德国潜水艇“U-潜艇”击沉“驯鹿号”时丧生。

在二次大战期间,纽芬兰是唯一在北美受到德军直接攻击的地区,德军“U-潜艇”攻击了四架属于同盟国的“散装矿砂船”,亦攻击了位于纽芬兰“钟岛”载卸货物的码头地区。1942年9月5日代号为“萨嘎那嘎号”(Saganaga)与“罗德士达孔拿号”(Lord Strathcona)的两艘货轮,被“U 513”击沉。之后在1942年11月2日,“U 518”又击沉了“Rosecastle”与“P.L.M 27”两艘船只,并造成了69人丧命。

墨西哥

[编辑]

墨西哥迫于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在两艘墨西哥运油船在墨西哥湾沉没后于1942年6月1日对德国宣战(据说德国潜艇应对运油船的沉没负责,但另有消息称美国为了迫使墨西哥对德宣战而击沉了这些船)。墨西哥空军的第201战斗机中队(Escuadrón Aéreo de Pelea 201)与美国第五空军一起在西南太平洋作战,直到战争结束。此外,墨西哥也庇护了大量原先因西班牙内战逃至西欧各国的难民。

巴拿马

[编辑]

巴拿马在战争期间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使美国海军部队得以迅速在太平洋大西洋之间移动及部署。

巴拉圭

[编辑]

二战初期,巴拉圭独裁主义政府的领导下相当同情及支持轴心国集团;国内的德国社群亦普遍支持纳粹主义。尽管意识形态上推使巴拉圭将会加入战团支持德国,但在美国总统罗斯福透过对巴拉圭提供军事及经济援助,最终使巴拉圭在二战仍然保持中立。1945年2月2日,巴拉圭在德国即将溃败之前向轴心国宣战。

秘鲁

[编辑]

与其他大部分的南美国家一样,秘鲁政府在二战中保持中立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后,秘鲁成为第一个向轴心国集团宣战的南美国家。由于秘鲁在地理位置上极为接近巴拿马运河,以及有充足的能力生产军用飞机,又出产大量的石油,故此秘鲁成为美国重要的空军基地。

阿根廷

[编辑]

在军政府的统治下,阿根廷最初是一个与轴心国建立亲密关系的南美国家。可是基于政治利益与现实,阿根廷在轴心国败局渐呈的情况下向德国及其盟友宣战。但据说与德国依然有密切关系,如战争结束前大量德国高层去向阿根廷。

玻利维亚

[编辑]

1943年12月4日,玻利维亚 正式加入同盟国阵营并向德国宣战。可是,玻利维亚总统在向德国宣战后不久却在一场军事政变中被推翻。纵使继任的新总统在政治理念上是同情及支持法西斯主义,但在政治利益及外交压力下,玻利维亚的新总统仍然继续向德国宣战,并且镇压法西斯主义的支持者。玻利维亚在战争中向同盟国提供原材料能源

乌拉圭

[编辑]

乌拉圭在二战的大部分时间保持中立,但后来加入同盟国行列。1939年9月4日,乌拉圭总统纵使不支持轴心国集团,但她仍然宣布中立。乌拉圭的中立行为包括以巴拿马宣言为依据,建立了一个从海岸线向外延伸300英里的隔离区。但交战双方都没有承认根据宣言而建立的该隔离区。1939年12月,英国战舰和德国舰船Admiral Graf Spee号在距乌拉圭海岸不远的水域交战,促使几个拉美国家联合对双方作出了抗议(Admiral Graf Spee号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寻求避难,要求在中立港口受到保护,但不久被驱逐)。1942年初,乌拉圭宣布中断与轴心国的外交关系。1945年2月15日,乌拉圭在战争接近结束之际向轴心国宣战。

委内瑞拉

[编辑]

纵使委内瑞拉政府最初同意向同盟国提供大量的石油资源,但委内瑞拉仍然宣布中立,并没有介入任何战事。直到二战后期,委内瑞拉才正式向纳粹德国及其余轴心国宣战。

巴西

[编辑]

1938年5月,在巴西发生了法西斯整体主义运动份子引导的未遂政变。政变失败后,巴西政府声称,德国驻巴西大使卡尔·里特尔博士曾参与未遂政变,并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士。巴西指控德国支持整体主义份子政变。这件事的影响了罗斯福政府,因为它引起了德国的野心并不只局限于欧洲,而是整个世界的担忧。在瓦加斯独裁统治下,巴西二战中一直保持中立至1942年初。不过,自德国在大西洋珍珠港击沉巴西船只后,巴西改为支持反法西斯同盟,在1942年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巴西帮助同盟国在南大西洋执行巡逻工作,以及在1944年派遣军队远赴欧洲参战,是当时唯一派兵至欧洲战场的南美洲国家。当时,巴西军队更联同美国军队,共同参与意大利战役,直至战争结束为止。

智利

[编辑]

在二战初期, 纵使智利选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但智利仍然与纳粹德国保持亲密的贸易关系,诸如向德国出售原材料。可是到了战争后期,智利开始与轴心国集团保持距离,其后更解雇亲德的军事官员。1943年,智利更中断了它与轴心国的联系。1945年,智利日本宣战。

哥伦比亚

[编辑]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哥伦比亚迅速与轴心国中断外交关系。1943年,德国潜艇炸毁了一只哥伦比亚的船只,促使哥伦比亚宣布与德国进入交战状态。哥伦比亚将德国大使驱逐出境。

哥斯达黎加

[编辑]

哥斯达黎加在二战后期加入了同盟国。哥斯达黎加在左翼政权的影响下早已对纳粹德国持敌对态度,并且开始在国内推行多个措施以减低德国在该国的影响力。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哥斯达黎加美国站在一起,迅速向日本及其他轴心国宣战。哥斯达黎加在二战期间容许美国在哥斯达黎加建立一个空军基地。

洪都拉斯

[编辑]

二战爆发初期,洪都拉斯与其他大部分的南美国家一样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洪都拉斯才与美国站在一起,加入同盟国阵营。1941年12月8日,洪都拉斯向日本宣战;12月13日,洪都拉斯再向德国意大利宣战。洪都拉斯在战争中的贡献包括向盟军提供食物原料,但它并没有派出任何军队参与二战的战事。

尼加拉瓜

[编辑]

二次大战期间,尼加拉瓜是美国的亲密盟友,并且迅速于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向日本宣战。三日后,亦即1941年12月11日,尼加拉瓜向德国意大利宣战。12月19日,尼加拉瓜亦向其他轴心国诸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宣战。

古巴

[编辑]

古巴于1941年12月8日加入同盟国并向日本宣战。12月11日,古巴又向德国意大利宣战。为了保护同盟国船只于加勒比海的进出入,美国位于古巴关塔那摩湾的海军基地变得十分重要。1943年5月15日,古巴军舰击沉了一艘出没于哈瓦那的德国潜艇,但古巴从未正式派遣军队参与任何军事行动。

多米尼加共和国

[编辑]

多米尼加共和国是一个在战争后期加入同盟国加勒比海国家

厄瓜多尔

[编辑]

厄瓜多尔是另一个在二战后期才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国南美国家。它于1945年2月2日向轴心国宣战,并且容许美国使用其海军基地

萨尔瓦多

[编辑]

萨尔瓦多由1931年至1944年期间受到一位同情及支持希特勒侵略行动的独裁者的统治。可是由于萨尔瓦多是一个经济上严重依赖美国中美洲国家,故此萨尔瓦多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一日内与美国站在一起,迅速向日本宣战,并且于1941年12月12日亦向德国宣战。萨尔瓦多独裁者从政府机构中驱逐一批日本、德国及意大利民族主义者。1944年,萨尔瓦多爆发争取民主自由学生运动,并且于不久后演变成全国性示威。萨尔瓦多独裁者被迫辞去总统职务并逃往邻国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

[编辑]

二战爆发初期,危地马拉并没有介入任何战事,并且于1941年9月4日正式宣布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但后来危地马拉政府开始严厉禁止纳粹德国在危地马拉国内的活动及宣传。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危地马拉政府于1941年12月9日向日本宣战;三日后又向德国意大利宣战,正式加入同盟国阵营。

海地

[编辑]

海地在二战爆发初期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海地于翌日向日本、德国及意大利等轴心国宣战。海地在二战期间并没有派遣军队参与任何战事,但却向盟国提供食物。海地总统在宣战期间公布及实施一些不得人心的紧急措施,遭到反对派强烈的抗议,认为他的措施旨在扩大总统的权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地总统被迫下台。

注释

[编辑]
  1. ^ 以国民党政府为名义的中央政府,中国各势力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avid Martin, Ally Betrayed: The Uncensored Story of Tito and Mihailovich,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46), 34.
  2. ^ Chetnik | Serbian military organization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英语). 
  3. ^ 存档副本.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30). 
  4. ^ 链接至维基文库 Treaty of San Francisco. 维基文库. September 8, 1951 (英文). Chapter II. Territory: Article 2: (b) Japan renounces 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 to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