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立陶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立陶宛

Flag of Lithuania
Flag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Location on the EU map

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 英语:Lithuania),通称立陶宛Lietuva; [ˈlʲɛtʲʊvaː]),位于欧洲东北部,是北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首都与最大城市为维尔纽斯,另外还有考纳斯克莱佩达等城市。立陶宛全国人口约28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加里寧格勒州,西滨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东南岸自古为许多支波罗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明道加斯渐吞并其他公爵、王公的领土,统一了立陶宛全境并皈依天主教,于1253年接受教宗诺森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国,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杀后立陶宛恢复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国,14世纪时为欧洲最大的国家,领土范围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 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确立卢布林联合,共组波兰-立陶宛联邦,18世纪晚期波兰被列强瓜分,联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罗斯帝国并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共和国在1918年2月16日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独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后被苏联纳粹德国占领,1944年德国败退后再次被苏联占领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立陶宛民众以游击队对抗苏联,一直持续至1950年代。 1989年,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民众进行了波罗的海之路人链示威活动,以抗议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占领。 1990年3月11日(苏联解体前一年),立陶宛通过复国法案,成为第一个自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欧投资银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申根协议欧元区等国际机构组织的成员国,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经济体并为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特色条目

立陶宛犹太人大屠杀立陶宛语Holokaustas Lietuvoje)是纳粹德国占领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对当地犹太人(包括立陶宛犹太人与前来避难的波兰犹太人)的大屠杀,几乎摧毁了立陶宛(属纳粹德国的东方总督辖区)的整个犹太人社群,至二战结束时,立陶宛约21万名犹太人中有近95%(19万至19.5万人)被屠杀,多数人在1941年6月至12月间遇难。犹太人大屠杀为立陶宛历史上短时间最多人罹难的事件。黛娜·波拉特英语Dina Porat康拉德·克威特英语Konrad Kwiet等学者认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即是始于立陶宛。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后立陶宛首当其冲,迅速被德国占领,犹太人大屠杀随即展开。纳粹德国当局将立陶宛一年前被苏联占领的原因归咎于当地犹太人,以此煽动立陶宛人对犹太人的仇恨。立陶宛犹太人被杀害的比例高于其他被纳粹占领的国家,有历史学家认为此为当地非犹太人的民兵与纳粹紧密合作、组织抓捕杀害犹太人所致,但双方合作的原因仍有争议。

至今与立陶宛犹太人大屠杀相关的主题、当时立陶宛人(包括数名重要的立陶宛独立运动人士)扮演的角色等仍极具争议。


精选传记

阿尔吉尔达斯·朱利安·格雷马斯立陶宛语Algirdas Julien Greimas,1917年3月9日—1992年2月27日),立陶宛语言科学家。格雷马斯长期旅居法国,其重要著作亦多于法国完成。格雷马斯最著名的哲学成就是提出“符号矩阵英语Semiotic square”(法语:le carré sémiotique,又称为格雷马斯矩阵),与罗兰·巴特都被视为是当代最杰出的法国符号学家。在结构语言学领域中,他提出了“指称”(signification)以及plastic semiotics的概念,也为符号学中的巴黎学派奠下了基础。除了符号矩阵之外,格雷马斯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符号学上的重要理论,例如同相符素英语Isotopy (semiotics)行动素模型英语actantial model、叙述性计划(narrative program),以及自然世界符号学(semiotics of the natural world)。他对于立陶宛神话以及原始印欧宗教英语Proto-Indo-European religion的研究对于文学语意评论英语semiotic literary criticism具有重要影响。

格雷马斯的符号学具有生成性(generative)和转化性(transformational),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第一阶段,他提出了行动符号学(sémiotique de l'action)的构想,使主体在遵循规范性叙事模式(canonical narrative schema)的情形下,根据他们对客体的追求来进行定义。规范性叙事模式依序由“指令”(mandate),“行动”(action)和“评价”(evaluation)这三个连续的步骤所组成。在此阶段,他构建了一种叙事语法并制定了一种叙事程序的语法,主体与客体在此一系统内进行价值的结合或分离。在第二阶段,他建构了认知符号学(sémiotique cognitive),主体必须能够透过模态语法来解释其存在和表现。认知符号学后来开启了第三阶段“情感符号学”(Sémiotique des passions),使学者得以探讨主体在不同的情感及知识水平下,如何对于同一客体进行截然不同的描述。

分类


精选图片

斯泰尔穆神木英语Stelmužė Oak,是一棵位于立陶宛东北部村庄斯泰尔穆英语Stelmužė神木,品种为夏栎,树龄约2,000岁,是立陶宛最古老的夏栎树,于1960年列为自然纪念物

Photo credit: Algirdas Svid

你知道吗?

欢迎参与

条目请求:
需要扩充或翻译的条目:
需要专家关注

相关专题

WikiProjects
立陶宛专题

此专题是旨在协调立陶宛相关条目的翻译与撰写,和相关的讨论。

有关主题

什么是维基专题?

主题

维基媒体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刷新服务器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