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轴心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軸心國
轴心国
Achsenmächte(德语)
Potenze dell'Asse(意大利语)
枢軸国/樞軸國(日语)

1936年–1945年
*  同盟国(及其殖民地) *  珍珠港事件后加入同盟国的国家 *  轴心国(及其殖民地) *  中立国 三国同盟: * 德意志国 * 意大利王国(至1943年) * 大日本帝国 其他轴心国: * 匈牙利王国(至1944年) * 罗马尼亚王国(至1944年) * 保加利亚王国(至1944年) *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 克罗地亚独立国 * 芬兰(至1944年) * 泰国
  •   同盟国(及其殖民地)
  •   珍珠港事件后加入同盟国的国家
  •   轴心国(及其殖民地)
  •   中立国

三国同盟:

其他轴心国:
地位军事同盟
历史时期战间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6年10月23日
1936年11月25日
1939年5月22日
1940年9月27日
1945年9月2日
欧洲轴心国全盛时期的疆域:
* 德国本土(红色)、德国傀儡或军事占领地(黑色)
* 意大利本土、傀儡或军事占领地(绿色)
* 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紫色)
* 维希法国(浅蓝色)
* 芬兰(深蓝色)
1940年东京庆祝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
1938年意大利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带领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检阅意大利皇家海军
日本外交大臣松冈洋右拜访希特勒(1941年3月)

轴心国(英语:Axis power、德语:Die Achsenmächte)最初称为罗马-柏林轴心(英语:Rome–Berlin 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战争联盟,以德国、意大利、日本3个国家为中心。

轴心国源自德国、意大利与日本三国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为确保自身扩张利益而成立的联盟。墨索里尼在1936年10月23日与希特勒签订议定书后,宣布了柏林罗马轴心的诞生,从而创造“轴心国”这一概念。1936年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9年,德国与意大利签订军事盟约《钢铁条约》。1940年,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确立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同盟关系。

1941年的德日义三国结盟宣传画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东条英机大东亚共荣圈诸傀儡政权领袖,以及站在东条右边的泰国代表旺·威泰耶康·瓦拉旺亲王

历史

[编辑]

1936年10月25日德国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钢铁条约”。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即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就战略角度,德国攻占南俄,日本攻占蒙古,意大利自意属北非苏伊士运河攻占中东,德日意军队再共同于伊朗会师。尽管如此,三国多数单独行动,例如德国进攻苏联没有通知日本(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不能告知日本[1]),而进攻后又要求日本北进苏联西伯利亚,但日本因已决定南进而拒绝;日本于1941年11月有向德国表态会和美国开战,但德国不知道何时开战。

随着战事发展,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投降

1944年罗马尼亚8月发生政变后倒戈盟军;9月9日保加利亚发生共产主义政变亦倒戈盟军;芬兰在9月19日和苏联停战(《莫斯科停战协定》);1944年10月匈牙利密谋退出被德国发现后被入侵(铁拳行动),建立了傀儡政权

日本见败局已定,于5月6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而纳粹德国则在1945年5月8日投降。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次日泰国宣布在1942年1月对英美的宣战无效,美国接受了泰国的宣称,轴心国集团因此灭亡。

轴心国成员

[编辑]

他们并未签署三国公约,主要因民族主义领土收复主义(俄罗斯的大俄罗斯主义、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反犹主义)而站在轴心国阵营,只想收复过去的失地或本民族土地以及在其国内实行某些和轴心国利益相近的政策,对战争的参与度有限。

轴心国成员和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成员国需要加以区分。作为轴心国成立标志的三国公约是一个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而反共产国际协定则是一个针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合作条约,在其成员遭到第三国攻击或攻击第三国时,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其他成员国不需要对其宣战。法律意义上的轴心国成员只包括上述8国(南斯拉夫在加入后两天退出)。但是历史学家通常将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国也算作轴心国成员,虽然事实上这些国家并未加入三国公约。

轴心国协助建立的傀儡政权

[编辑]

轴心日本扶植

[编辑]

轴心德国扶植

[编辑]

轴心意大利扶植

[编辑]

亲轴心国的中立国

[编辑]

与轴心国合作的组织

[编辑]

轴心国殖民地、租借地、托管地、租界、占领区

[编辑]

 日本

 意大利

维希法国

亲轴心国的中立国殖民地

[编辑]

 西班牙国

葡萄牙 葡萄牙

轴心国占领区

[编辑]

图集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纳粹德国官方国名为德意志国(英语:German Reich、德语:Deutsches Reich)。虽然帝制时也叫德意志国,为了方便区分,多数以Deutsches Kaiserreich指德意志第二帝国
  2. ^ 芬兰是在轴心国阵营中唯一一个民主国家(其余都是独裁或君主专制的国家。)
  3. ^ 1940年9月27日,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日本帝国在德国柏林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三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同年10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称德方希望将苏联拉入轴心国集团,建立“四国同盟”[2]。斯大林遂派遣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谈判。德方提供“四国条约”草案,要求苏联只能向国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扩张[3]。斯大林同意签署条约,但同时要求将土耳其保加利亚也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中[4]。希特勒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不再给予苏方答复[5][6]
  4. ^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为轴心国中唯一一个由左翼政党带领下的国家政权(其余都是由右派至极右派政党所代领的独裁或君主专制的国家。)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rial of German Major War Criminals, vol. 3, pp. 376–377. Italics in the original
  2. ^ Tobias R. Philbin III:The Lure of Neptune: German-Soviet Naval Collaboration and Ambitions, 1919-1941 ISBN 978-0-87249-992-8
  3. ^ William L. Shirer: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ISBN 978-0-671-72868-7
  4. ^ Nekrich, A. M. (Aleksandr Moiseevich):Pariahs, partners, predators:German-Soviet relations, 1922-1941 ISBN 978-0-231-10676-4, page 203
  5. ^ Donaldson, Robert H. and Joseph L. Nogee, The Foreign Policy of Russia: Changing Systems, Enduring Interests, M.E. Sharpe, 2005, ISBN 978-0-7656-1568-8, pages 65-66
  6. ^ Churchill, Winston, The Second World War,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53, ISBN 978-0-395-41056-1, pages 520-2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