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军国主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軍國主義

军国主义(英语:Militarism;日语:军国主义/ぐんこくしゅぎ),是军队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都具备强大影响力,而在一国的政治及行政层级上采取军事优先的政治社会体制或意识形态[1] 或是认为国家应保有强大军事力量用以侵略、防卫或提升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2]戴季陶在《日本论》中定义军国主义是“是以军事组织的力量,作政权的重心,一切政治的势力,都附从在军事势力之下,一切政治的组织,都附从在军国组织之下”的国家体制[3]。中文“军国”一词来自日文汉字「軍国主義(ぐんこくしゅぎ)」

各国的军国主义

[编辑]

德国

[编辑]
穿戴胸甲骑兵钉盔奥托·冯·俾斯麦

德国军国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普鲁士,以及随后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国统一。德国史家汉斯·罗森伯格英语Hans Rosenberg则认为更可追溯至条顿骑士团和中世纪晚期骑士团于普鲁士的拓殖。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佣兵自骑士团受封土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军国主义普鲁士贵族集团,稍后发展成容克[4]

17世纪大选侯腓特烈·威廉统治勃兰登堡期间,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军队增至40,000人[来源请求],亦建立由战争总署英语General War Commissariat监督的有效军事管理[5]。为了增强国内外的权势,士兵王(德语:Soldiernkönig)腓特烈·威廉一世于1713年推动大规模军事改革,将军事预算拉升至普鲁士年度预算的73%。1740年,腓特烈一世去世之际,普鲁士军队已成长为一支拥有83,000名常备军的部队,为欧洲最大的数支军队之一,而当时整个普鲁士的人民总共才有250万人。普鲁士军事作家格奥尔格·海尼里希·冯·贝伦霍斯特德语Georg Heinrich von Berenhorst后来写道,在士兵王治下,“普鲁士不是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这句话常常被误认为出自伏尔泰奥诺雷·米拉波[6])。1740年代至1760年代间,腓特烈大帝利用先王建立的军事力量进行长期的侵略战争,将普鲁士从欧洲小国拉升到强权大国。[来源请求]

1806年拿破仑征服普鲁士后,停战要求之一是普鲁士应裁军至42,000人以下。为了使普鲁士不再那么容易被征服,普鲁士国王在一年内招募了允许的人数,训练后解散了这批人,又招募了另一批同样规模的人,如此循环。因此,在十年的时间里,他能够召集一支由42万名至少受过一年军事训练的军队。军队军官多从拥有土地的贵族中抽调。最终,一方面逐渐建立一批庞大的职业军官阶级,另一方面则是人数更多的一般官兵阶级。这些士兵已经习惯于默默地服从军官的所有命令,形成了一种阶级分明的敬畏文化。[来源请求]

这一制度导致了几个后果。一是,由于民政官僚亦出身自军官阶级,军队利益被视为是国家利益;其次,统治阶级为维持其凌驾于普通人的权力继续推行该制度,提升了容克贵族的影响力。[来源请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解体,盟军视普鲁士/德国军国主义为大战原因之一,试图用凡尔赛条约加以限制。魏玛时期,1920年爆发由失势军人对抗共和国的卡普政变。政变后,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逐渐聚集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希特勒旗下,而较温和的德国国家人民党逐渐衰微。魏玛共和受到军国主义及民族主义的长期威胁。许多德国人视凡尔赛条约是对自身尚武文化的羞辱。右翼军国主义者纷纷组成非法民兵组织,如钢盔前线士兵联盟自由军团黑色国防军等;1920年代早期,纳粹组织冲锋队。此时期,德国发生一连串政治谋杀(德语:Fememord,英语:Feme murders),弥漫一股内战气氛。数学家甘保英语Emil Julius Gumbel评价威玛时期的军国主义暴力是国家基于政治上的正确给予了暴力的宽容与同情。[来源请求]

纳粹德国的军国主义

第三帝国,随后取代魏玛共和,成为一个强大的军国主义国家。1945年,帝国毁灭后,盟国管制理事会在德国推行再教育计划,以防止军国主义在德国复辟。[来源请求]

以色列

[编辑]

以色列至1948年建国以来,不断的扩张自己的领土,并且侵略过黎巴嫩埃及巴勒斯坦约旦,也是除了朝鲜之外,第二个从建国以来从未打过败仗的国家,以色列也曾在1982年屠杀黎巴嫩人,并且至今遭到巴勒斯坦的指控,巴方称以色列境内有大量的巴勒斯坦集中营,有许多中东国家指控以色列对少数民族进行种族屠杀和种族灭绝,而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否认此项指控。

日本

[编辑]
1937年8月13日,日军部队从被占领的北京城内的正阳门列队入城

日本的军国主义,根植其武士传统,如15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强大的大名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即使军国主义哲学早已深植幕府,但明治维新后,王政复古,帝国建立,方形成了民族主义风格的军国主义,如1882年的《军人敕谕》,要求军人对天皇绝对效忠。1919年北一辉编写《日本改造法案大纲》,鼓吹军事扩张与建立殖民地。[来源请求]

与20世纪德国军国主义崛起同时,日本军国主义亦经一系列事件,促使军队掌握权力。1920年代,两项因素影响军队。一是《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实质赋予军方内阁否决权;另一是下克上,即下级军官的制度化抗命,如1936年,二二六事变,下级陆军军官企图发动政变,军队将皇宫包围、占领东京市中心,虽然此次行动失败,但多位政界人物被杀,如前首相斋藤实高桥是清。日本军人亦鼓吹“八纮一宇”的思想,主张世界应当在天皇统治之下,因而为对外扩张需求借口。1930年代,大萧条摧毁了日本经济,日军中的激进分子借此实现征服亚洲的野心。同年,随着日本签下伦敦海军条约后,军人力量因此受到打压,而引发激进军国主义分子的不满,进而刺杀当时的首相滨口雄幸,接任的首相若槻礼次郎也遭杀害。1931年,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入侵满州,于1932年扶植满洲国。中国曾经向国联申诉,国联进行李顿调查,其后只是口头对日本谴责,日本并在1933年退出国联。1932年,五一五事件中,血盟会因不满首相犬养毅表态不赞同成立满洲国而将其刺杀。1937年,卢沟桥事件引发中日战争。日军进军中国,占领北京、上海和首都南京。1940年,日本与欧洲的极权国家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并自中国进军东南亚。这引起了美国的干预,如禁运石油到日本,最终促成了日本袭击珍珠港,以及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盟军占领日本清除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军国主义影响。1947年,新的《日本国宪法》取代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以议会政府取代了天皇的统治,结束日本军国主义时期。[来源请求]


2012年,自民党安倍晋三上台后倡议修订日本国宪法以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7],允许自卫队到海外参与联合国的维和反恐行动[8],同时将自卫队的目标改为“本土防卫和国防保障”[8],并企图修改日本宪法第九条以实现日本的国家正常化[9]。另一方面,菲律宾越南等国因与中国南海领土争端,故赞同日本扩军。安田峰俊认为,中国没有考虑两国在赎罪观和生死观等文化上的差异,把“参拜靖国神社”行为和“日本右倾化”、“复兴军国主义”等主张简单地连起来,是无视日本大多数国民都对二战情况有实际认识,亦厌恶当时军国主义者所带来的灾难。安田指中国的行为等同声援日本右翼,让原本普通日本国民也变成强硬反华派,根本不能产生建设性的成果[10]。而在日本国内,日本左翼坚持维护宪法,反对军事扩张和解禁集体自卫权

印度

[编辑]

印度军国主义的崛起可追溯自英属印度时期独立运动苏巴斯·钱德拉·鲍斯领导的印度国民军。在日军协助下,国民军一度占领安达曼群岛。然而,因为缺乏国大党的支持、英帕尔战役及鲍斯之死,国民军的行动最终在到挫败。1947年,基于与邻国巴基斯坦的紧张及克什米尔问题等原因,印度政府不得不强调军事优先性。1962年中印战争后,印度大幅扩充其军事力量,促成1971年印巴战争的胜利。时至今日,印度还对巴基斯坦中国有威胁,甚至有想要和日本想要争夺印太海上霸权的野心。[11] 1998年,成功完成核子试爆(Pokhran-II)后,印度成为核武国查谟和喀什米尔叛乱卡吉尔战争等事件迫使印度不得不继续扩充其军事力量。

朝鲜

[编辑]
朝鲜宣传画

朝鲜建政后,推行“先军政治”(韩语:선군정치),即“在国家事务中,一切工作以军事为先,以军事为重”,类似于国民经济军事化。[查证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

建政早期

[编辑]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党指挥枪”的指导原则,直接领导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首的中国武装力量,而排斥军队国家化和非政治化。[12][13][14]政府一直尊崇和宣扬解放军的贡献,并有“破坏军婚罪”等多种维护军人非常利益的特殊法律罪名和制度,教育也一直强调西方列强的侵略及武力反抗的必要性;随着中国国力日升,2000年后学术界更陆续出现“恢复汉唐帝国盛世”等言论和研究。

习近平时期

[编辑]

2013年至2016年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反腐败的名义清洗了军队中大量的高级将领,包括原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并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改变了解放军的负责和指挥结构。在对立势力被清除后,习近平强化军委主席负责制,军队最高指挥权被身为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个人完全掌握[15][需要较佳来源]

同时期,中国的扩军行为亦有所增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数据表示,其2019年年度军事预算总额达1.19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16],且仍在逐年增加[17]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美国国防部部长办公室英语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等部门认为考虑到中国未公开的开支,实际国防预算比官方预算多[16][18]

以上行为被部分声音认为是军国主义在东亚的复辟[19][20][需要较佳来源]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第2版,世界大百科事典内言及, 日本大百科全书(ニッポニカ),ブリタニカ国际大百科事典 小项目事典,百科事典マイペディア,旺文社日本史事典 三订版,精选版 日本国语大辞典,デジタル大辞泉,世界大百科事典. “军国主义と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语). コトバンク. 2021年8月28日阅覧
  2. ^ militarism - Oxford Reference.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3. ^ 戴季陶. 《日本論》.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5年4月. ISBN 9787801951151. 
  4. ^ Rosenberg, H. (1943). The Rise of the Junkers in Brandenburg-Prussia, 1410-1653: Part 1.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49(1), 1-22
  5. ^ The Great Elector: Frederick William of Brandenburg - Prussia, Mckay Derek, ISBN 978-0582494824
  6. ^ Aus dem Nachlasse von Georg Heinrich von Berenhorst. Herausgegeben von Eduard von Bülow. Erste Abteilung 1845. Verlag von Aue in Dessau.S. 187 books.goog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zension in Literaturblatt (Beilage zum Morgenblatt für gebildete Stände英语Morgenblatt für gebildete Stände) No. 48 vom 7. Juli 1846, S. 191 rechts oben books.goog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安倍晉三:「自衛隊」應改為「國防軍」. 钜亨网新闻中心(来源:中广新闻网). 2013-02-01 [201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8. ^ 8.0 8.1 安倍加快推進修憲 或為防範中朝.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9. ^ 「憲法改正草案」を発表. [201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10. ^ 日本作家:請中國不要聲援日本「右翼分子」. BBC News 中文. [2020-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4) (中文(台湾)). 
  11. ^ Srinath Raghavan, 1971: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Bangladesh (Harvard Univ. Press, 2013).
  12. ^ 可大量见诸报端,例如《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
  13. ^ 中国官方报纸批“军队国家化”. RFI. [2018-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14. ^ 建设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 人民网. [2018-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5. ^ 习近平冒险推军改 权力是否巩固?. BBC NEWS. 2016-07-27 [202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16. ^ 16.0 16.1 Dr. Sam Perlo-Freeman. Deciphering China's latest defence budget figures.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14-03-31 [201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英语). 
  17. ^ 2019年中国国防预算公布:比去年增速下降,仍为个位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搜狐
  18. ^ 美国国防部部长办公室英语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 (PDF). 美国国防部. 2012年11月14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年7月23日) (英语). 
  19. ^ 中國的軍國主義傾向令人擔憂---兼談大閱兵.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中文(台湾)). 
  20. ^ 軍國主義就在中國. [2015-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