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Wikipedia:主題/佛教

编辑

欢迎来到维基百科佛教主题

感兴趣的维基人,请到这里来签名。

佛教主题

编辑

佛教,由古印度释迦牟尼佛(称为佛陀)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菩萨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佛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证悟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就解脱阿罗汉果乃至行菩萨成佛之道而成佛。现代佛教可分为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二大传承,北传佛教又可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各传承在佛教的根本教义基本上没有大分别,在修行特色上与一些理论上则有分别,以菩萨行理论的分别为最显著。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在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也有大量信徒。

典范条目

编辑

佛教艺术泛指与佛法佛教法器相关的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征意义还未发展成复杂与多样化的体系时,佛教艺术已经开始发展。佛教艺术发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左右,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后的印度次大陆。之后,随着向亚洲其它地区和世界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佛教艺术也随之不断演变。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质上是遵从印度无佛像传统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来表现佛陀的形象,称为无佛像时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将佛陀以人像呈现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演变,以适应各国的需要。

特色图片

编辑

柴瓦塔那兰寺又称贵妃寺,是位于泰国中部艾尤塔雅历史公园的一座佛教寺庙。寺庙坐落在昭拍耶河西畔。它是公园所在的大城府最雄伟美丽的寺庙之一,也是一个旅游胜地。1630年,大城王国巴萨通王为了纪念他居住在该地区的母亲而下令开始建造寺庙。设计风格为高棉风格,为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塔群的中央是一座高棉式的大塔,四周有4个小塔,再外围则有8个更小的塔及门。图为柴瓦塔那兰寺。

佛教流系

编辑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为现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日本等处,故汉传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另一支则由南印度经海路传至中国南方,为南传佛教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因为中国的影响,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主要有忏法、盂兰盆会等。忏法原为佛教忏悔罪愆的仪则和作法,起于晋代道安慧远,历代相沿。盂兰盆会盛行于唐代,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举行供佛及僧超度先灵的法会。

佛教胜地

编辑

婆罗浮屠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一座大乘佛教佛塔遗迹,距离日惹市西北40公里,是9世纪当时世上最大型的佛教建筑物。婆罗浮屠大约于公元842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婆罗浮屠”这个名字的意思很可能来自梵语“Vihara Buddha Ur”,意思是“山顶的佛寺”。后来因为火山爆发,使这佛塔群下沉、并隐盖于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
你知道吗

编辑

佛教语录

编辑

佛教新闻

编辑

佛教在线凤凰佛教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讯中国民族宗教网讯
佛教在线
  • 2019年1月5日,澳门佛光协会举行“庆祝澳门佛光协会成立二十三周年暨戊戌年岁末围炉合家欢斋宴”。
佛教在线
佛教在线凤凰网华人佛教
  • 2019年1月19日,因泰国南部分裂势力暴力活动猖獗,在该国临近马来西亚的Sungai Padi地区,一座佛寺受到一群人数不明的黑衣武装人员的袭击,事件造成两名僧侣死亡、两名僧侣受伤,一名伊斯兰教伊玛目也遭到杀害。据悉,泰国南部多个由穆斯林占多数的省份于2004年后出现分裂运动。
世界之声
佛教在线凤凰佛教腾讯视频
佛教在线人间通讯社
佛教高僧

编辑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长途跋涉五万余里,抵达王舍城。取657部经文,历时十四年,载誉回唐。后又经十载,在长安慈恩寺翻译经文,共翻译一千三百余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对后世的佛学、考古、历史研究都极具价值。他也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净土宗

编辑

净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它源自古印度,萌芽于汉晋时代,始于北魏昙鸾,经唐代善导发扬光大,流传于等地,至今不衰。净土宗的特色是强调对阿弥陀佛的信仰,透过念诵佛号,得以在死后往生极乐国土。该宗派认为,依赖个人的力量获得彻底解脱十分困难;但若通过日常念佛修行,获得佛力的接引、救援,可以借着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往生净土以后,由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所以就算往生的众生本身的恶业未除,亦不会再生恶念,且能亲听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说法,证得无生忍。由于净土宗能够三根(即指上、中、下根性的人)普被,而且容易修习,所以弘扬净土宗的大德都将之判别为“易行道”以跟其他依靠自力的修行方法(即“难行道”)作分别。

佛教典籍

编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语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又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欢迎参与

编辑

参与主题

编辑

由于佛教知识的极其广泛性,许多维基百科条目并未完善。我们竭诚欢迎各位编辑参与以下条目的编辑及完善工作。

其他专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