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宝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教三宝英语Triratna象征符号英语Buddhist symbolism,见于公元前一世纪的桑吉佛塔
犍陀罗国三宝浮雕。


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三宝梵语त्रिरत्न罗马化:triratna巴利语tiratana;或梵语रत्नत्रय罗马化:ratna-traya巴利语ratanattaya),指佛宝、法宝和僧宝,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1]。因为三宝是佛教的基础,所以皈依三宝是信仰佛教和成为佛教徒的前提和标志(参见下面的“皈依三宝”一节)。

三宝概说

[编辑]

三宝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天)、法宝(地)、僧宝(人)。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宝 (Buddha)

[编辑]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机缘,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2]

1. 佛身
于无量阿僧祇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三德。
  •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
  • 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法宝 (Dharma)

[编辑]

诸佛之教法(各佛经、心法、手印、僧院、禅修)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3]

1. 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槃解脱果实。
2. 以三十七菩提分法为方便,即:
  • 四念处(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起
  • 四如意足(四神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轻安觉舍觉定觉念觉
  •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支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由此能证得清净法身。
3.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受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但可概分为四悉檀教学法
  •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比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涂等。
  • 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
  • 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瞋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
  •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
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槃路”,得证解脱。
4. 佛法的六个特质(括号内为玄奘法师译文)
  • Svakkhato(现见):1、简单而且定义清楚,每个人都可以修练,不会有任何疑惑。2、修习正法的成果可以在此生当下看到,不必等到以后或来世。
  • Sanditthiko(离炽燃):修习正法后,必然可以达到烦恼的完全去除。
  • Akaliko(应时):正法可以在每一个行往坐卧之中实践,不待时节。
  • Ehi-passiko(引导):ehi“来”passiko“看”,正法邀请你来亲自求证,亲身体验真理。
  • Opaneyyiko(唯此见):这条道路是直的,每一步都越来越接近最终的目标,即解脱所有痛苦。
  • Paccattamveditabbo vinnuhi(内所证):能让来自任何族群的人,只要有智慧和理性,都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之内体验到真理。即正法具有“普遍性”。

僧宝 (Sangha)

[编辑]

依著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在家居士、出家沙门,是为僧宝。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佛家修行的人,不论居家修行或出家修行,都称做沙门。 亦指佛教的僧宝为沙门。 ,是契合。 ,是真实。 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而僧宝也可略分为四种:

  • 沙门僧(如来相):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祐福田。
  • 贤圣僧(菩萨相):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 福田僧(阿罗汉相):指前世修行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稳快乐,所以是众生种福田的处所。
  • 义僧(金刚相):指诚心修行佛道,不动凡心,专心求佛。入佛门,守持三宝之僧人、居士,皆为此相。

其它说法

[编辑]
  1. 另外在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佛、法、僧三宝,涵义亦与上述说法相同:
  • 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形容佛智、佛身、佛德。 
  • 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形容法身体性为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毫无变异,又具足无量恒沙功德,能满足一切净法,使众生获证涅槃,离苦得乐。  
  • 僧宝:“如实修行等”。指一切依法如实修行的贤圣僧与凡夫僧。
  1. 其次在现有的文字历史上,有释迦牟尼佛应化于世间,为一切凡夫众生亲见佛身;有佛所说的教法,及依法出家修行的僧,称之为“化相三宝”。
  2. 后来凡夫误以为佛已入灭,不再重履世间、便作种种的佛相,如木雕、泥塑、石刻、纸绘等,以供礼敬;结集佛的教法载于典籍,以供流布;依此典籍教制而出家,自行化他,使得正法常住于世间,称之为“住持三宝”。

然而,实际上三宝本就常住不灭,惟依众生根行机缘及证道的层次,其感得的三宝自然有所差别了。换句话说,化相三宝永远存在,住持三宝却有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湮没,但如住持三宝中的僧宝有一人成佛,就成为化相三宝了。

三宝威德

[编辑]

三宝的威德十分殊胜,它能使一切众生远杂苦恼,破除邪见恶念,消减无始以来种种的我执习气,是世间的明灯,真正的皈依处。三宝的威德,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亦且不可拟议思量,其理有:

1. 能破恶业障道
未皈依三宝之前,人生犹如大海中的舟船,缺乏导航的人和罗盘,必将漂流沉没,永远没有靠岸的时候。一切众生被烦恼系缚,流转于三界六道,无有穷尽,现在借着皈依三宝的胜缘,产生了防阻恶业的势能,逆流而上,一念始觉生起,分分除断烦恼,如舟船喜获导航人和精密的罗盘,终于安稳地航入港湾。 
2. 能获护祐加持
因众生于生死中,常遭遇许多苦难,不能自拔,就像被狂暴的怨贼所侵害,无法逃脱而心生恐惧,现在皈依三宝,依怙三宝功德的护祐加持,使苦难怨贼舍怨心顺,不复作出损害诸事,而令众生吉祥安乐。 
3. 能除邪见恶念
众生不能解脱的原因,是由于邪见恶念不除,且不断地造就新业,如贫苦的人又不勤奋营生,致贫上加贫,潦倒一生,而三宝是蔽衣内的明珠,适时解除危厄,令众生欢喜踊跃,重新振作,于是翻邪归正,断恶修善,达成转迷成悟的道果。
4. 能消灭我执习气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因一念无明不觉,执取身心为我,复由此我执的起念造作,累积无量无数的习气,形成了六道轮转的势能,今由皈依三宝,而将此我执消溶,习气灭除,使得身心清净,觉性显发。

皈依三宝

[编辑]

皈依是“皈”(归)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凡是修学佛法者,便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必须心诚意正,坚信自身亦可成佛,然后发大誓愿,精进修行,如此才能与三宝的精神相应。

心态

[编辑]

从三宝的内涵及其威德来看,可知皈依三宝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是从心彻底的仰信出发,并深切体会三宝确为世间最珍贵的宝物,能令众生出离生死、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故在心态上,必须做到心诚意正,相信自身具足佛性,亦可成佛。因此皈依时的至诚恳切,把自己的身心归向三宝、融入三宝,是十分重要的。

是故由信心生爱敬,由爱敬而皈依,“信解观察,供养皈依”,是上求无上佛道,最初一念照破无明痴暗的觉性作用。这个觉性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那么,由相信、认识自心佛性,到修行成佛的思惟,应当是如何呢?《观无量寿经》中提到:

  •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是故,观十方诸佛成就的条件,必先由观自心佛性的成就开始,这才是皈依三宝的本意:皈依自性三宝。《六祖坛经》所谓“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即说自性中蕴含三宝的理,如一念迷,自性三宝不能显发,就是凡夫。一念悟,自性三宝全体显发,就是佛。因此一切修行均应“销归自性”,见性,即成佛道。如达摩祖师所开示 : 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方式

[编辑]

在皈依的方式上,首应发大誓愿,然后精进修行。大誓愿即四弘誓愿,是依观察四谛的真实,怜愍一切,起大悲心:

1. 众生无边誓愿度:观察世间诸苦的逼迫,欲令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即“未度苦谛,令度苦谛”。 
2. 烦恼无尽誓愿断:观察诸苦都由烦恼所招感,欲令一切众生永断烦恼,同获解脱,即“未解集谛,令解集谛”。
3. 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了自行化他,应遍学一切法门,即“未安道谛,令安道谛”。
4. 佛道无上誓愿成:自行化他的究竟在于证得涅槃安乐的境界,即“未证灭谛,令证灭谛”。

发此四弘誓愿,又名发菩提心,若此愿心不发,则道业将不坚固,容易退失疑悔。依此大愿心的驱使,将沈浸于“法”的喜悦中,则能精进修行五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

此五门足与三宝的精神内涵相应,成就了“修证三宝”—体证真如法性,得一切种智,为佛宝。具足万行法门,为法宝。清净自在,为僧宝。如此,才真正得到三宝的利益。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圣严法师,“佛教的信仰与教义”,网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77年10月23日。
  2. ^ K. Sri Dhammananda; 印海 (Shi), 张大卿, A. Christina Albers.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 2005年: 193页 (中文(繁体)). 
  3. ^ K. Sri Dhammananda; 印海 (Shi), 张大卿, A. Christina Albers.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 2005年: 194页 (中文(繁体)).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