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巴哼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哼語
那峨語、巴登語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國 越南
區域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河江省宣光省
族群瑤族巴天族
母語使用人數
中國約4.8萬(1997)[1]
越南約5000(2015)[2]
語系
文字
語言代碼
ISO 639-3pha
Glottologpahn1237[3]
瀕危程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瀕危語言[4]
脆弱UNESCO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作業系統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巴哼語中國三省交界處貴州、廣西一側自稱「巴哼」(pa31 ŋ̊ŋ35)的瑤族所使用的語言,屬於苗瑤語苗語支。越南也分布有少量使用巴哼語的族群。

湘黔桂三省交界處湖南一側自稱「唔奈」的瑤族所使用的唔奈語跟巴哼語比較接近,在一些資料中被歸為「巴哼語唔奈方言」。

使用族群

[編輯]

巴哼語的使用族群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黎平縣從江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其中融水縣人數最多。他們自稱「巴哼」(pa31 ŋ̊ŋ35),故以此為其語言定名。侗族稱其為「嘎優」(ka31 jiu33), 苗族稱其為「大達優」(ta55 tia42 ju33),都是「瑤人」的意思。漢族稱其為「紅瑤」、「八姓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劃分中,他們被識別為瑤族。人口約有4.8萬人(1997)[a][1]:1[5]:733

巴哼語的使用族群在越南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河江省北光縣箐門縣黃樹皮縣宣光省霑化縣安山縣,其中北光縣分布最為集中。他們在越南的民族劃分中被視為獨立民族,稱巴天族。人口有5000多人(2015)。[6]:158[2]:109-128美國語言學家艾傑瑞英語Jerold A. Edmondson指出,他們所操的語言與中國廣西三江縣高基瑤族鄉的巴哼語非常近似。[7]

分布

[編輯]

中國

[編輯]

巴哼語使用者分布在中國下列縣。大多數縣的巴哼語使用者人數都在1千至6千(Mao & Li 1997)。

      • 北巴哼語:大浪鄉、大年鄉、安太鄉、洞頭鄉、滾貝鄉、汪洞鄉、杆洞鄉;懷寶鎮[9]
      • 南巴哼語:白雲鄉、大浪鄉、安陲鄉、香粉鄉
    • 三江縣
      • 北巴哼語:同樂鄉、老堡鄉
      • 南巴哼語:文界鄉、良口鄉
    • 龍勝縣南巴哼語:三門鄉、平等鄉
    • 臨桂縣
    • (還有13個縣)

越南

[編輯]

巴哼語還分布在越南北部一些分散的小塊地區。巴哼語使用者在越南是個獨立的民族,稱作「巴天族」,有約上千人。

據Vu (2013:12-15),[14]巴天族的祖先從廣西遷到海寧(現在的廣寧省),並隨後再遷到太原省。巴天族隨後分化至3個不同地區。

研究歷史

[編輯]

1905年,法國人博尼法西發表了《明江上游居民所操語言之研究》,文中記錄了「那峨語」,即自稱「那峨」、他稱「貴州人」的族群所說的不同於瑤族勉語的語言。這是關於巴哼語的最早的研究。[15]:306-327[1]:3

在1982年的《瑤族語言簡志》中,巴哼語曾經被視為布努語的一種方言[16]:117毛宗武后來表示,這是當時囿於材料不足而暫時採取的辦法,實際上巴哼語與布努語的距離超越了一般人所理解的方言概念,是不能跟布努語的方言擺在同一個平面上的。[1]:3

《瑤族語言簡志》中,巴哼話和唔奈話被認為是布努語的方言,二者是平級關係。[16]:117美國學者大衛·斯特雷克則將兩者分列為兩種語言,且各自分屬一個單獨的語族,與苗語族瑤語族等是平級關係。[17]:22-42後來,毛宗武、陳其光等都認為,巴哼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唔奈話是巴哼語的方言。[18][1]:84。近年來,李雲兵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唔奈語是獨立的語言,而非巴哼語的方言。[19]:72-80

巴哼語在語音上沒有-m韻尾和塞音韻尾韻母,在語法上中心語一般在前,在詞彙上也與苗語支語言比較近似,因此歸入苗瑤語苗語支[20][21][1]:233-235

方言

[編輯]

巴哼語可以分為兩個方言[1]:84、85

南北方言劃分的主要依據是有沒有鼻冠閉塞音聲母(如ᵐp),有鼻冠閉塞音聲母的屬南部方言,沒有的屬北部方言。除此以外在詞彙上也有一定的差異。[1]:90

語音

[編輯]

聲母

[編輯]

巴哼語南部方言的聲母表如下[1]:2-4

  塞音/塞擦音 鼻冠塞音/塞擦音 鼻音 近音 擦音
不送氣 送氣 濁流 不送氣 濁流 清鼻冠音 濁音 濁流 清音 濁音 濁流 清音 清音
唇音 一般 p ᵐp ᵐpʱ p m ʋ ʋʱ f
齶音化 pʰʲ pʱʲ ᵐpʲ ᵐpʱʲ mʱʲ
齒齦音 一般 t ⁿt ⁿtʱ n l s
齶音化 tʰʲ lʱʲ l̥ʲ
唇音化 tʰʷ
齦顎音 一般 tɕʰ tɕʱ ȵ ȵtɕʱ ȵ̥ ȵ ȵʱ ȵ̥ j ɕ
軟齶音 一般 k ᵑk ᵑkʱ ŋ ŋʱ ŋ̥ x
唇音化 kʰʷ kʱʷ
小舌音 一般 q ᶰq ᶰqʱ
  • 鼻冠閉塞音聲母有閉塞音消失的趨勢,改讀對應部位的鼻音。北部方言即讀對應部位的鼻音。[1]:91古鼻冠閉塞音聲母,不論全清、次清、全濁,都向鼻音(而非閉塞音)轉化,是巴哼語異於其他苗瑤語的重要特徵。[18]
  • tʰʲtʰʷ用於近代漢語借詞。
  • 元音開頭的音節,實際帶有喉塞音聲母ʔ

韻母

[編輯]

巴哼語南部方言的韻母表如下[1]:4-5

一般 鼻化 一般 鼻化 一般 鼻化 展唇
i ĩ ʉ
次高 ɪ ɪ̃
半高 e o õ ɤ
半低 ɛ ɛ̃ ɔ ɔ̃
a ã
  • 另有ŋŋʱŋ̊ŋ三個不含元音的音節。

聲調

[編輯]

巴哼語南部方言的聲調表如下[1]:6-7

調號 調值 來源
苗瑤語調類 近代漢語
借詞調類
1 35 第1調 去聲
2 33 第2調 陰平
3 31 第3調
4 31 第4調 陽平
5 55 第5調
6 44 第7調
7 53 第7調 上聲
8 31 第8調
  • 古苗瑤語B調類未分化。第8調併入第4調。
  • 第1調的數詞與第1調、第2調的量詞組合時,前面的數詞變讀為第7調。除此外沒有其他連續變調
  • 各地方言(及唔奈語)的調類、調值基本相同。[1]:98[18]

詞彙

[編輯]

巴哼語(南部方言)以派生為主要的構詞手段,詞綴一般在前,常見的名詞前綴有a44qa31qa35ŋ̍3153等。[1]:16-19

巴哼語中還有相當數量的漢語借詞,具體又可分為早期借詞和近代借詞。

  • 早期借詞借自上古/中古漢語,內容廣泛,多為單音節,作為語素有一定的構詞能力,不使用固有詞之外的音位,服從固有詞的語音結構和構詞規律[e],聲調按中古漢語四聲八調對應歸入1-8調。[1]:22-24
  • 近代借詞以西南官話的語音系統為基礎,內容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多為雙音節的合成詞,有使用固有詞之外的音位,聲調按桂柳話的調值歸入固有詞的調類。[1]:29-30

注釋

[編輯]
  1. ^ 該數據包含使用唔奈語的人口。
  2. ^ 後改翠里瑤族壯族鄉
  3. ^ 1950年代調查時的發音人來自良口區文界鄉白文村[1]:4,故過去資料多稱「文界」。該地現調整為老堡鄉白文村白文自然村。[22][23]
  4. ^ 1950年代調查時的發音人來自龍額區滾董鄉嶺卜村[1]:4,故過去資料多稱「滾董」。嶺卜村即岑卜村,「岑」為侗語中「山」的音譯。該地現調整為地坪鎮岑卜村岑卜自然村。[24][25]
  5. ^ qa31 ᵐpɔ35,借自「貓」,但在語音上有鼻冠音,在構詞上有跟固有詞類似的前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毛宗武,李雲兵. 巴哼语.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7. ISBN 7-80613-371-2. 
  2. ^ 2.0 2.1 李錦芳, 论中越跨境语言, 蘇金智,卞成林 (編), 跨境语言与社会生活,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ISBN 978-7-100-11619-0 
  3.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Pa-Hng.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4.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5. ^ 贵州省志·民族志. 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2. ISBN 7-5412-0967-8. 
  6. ^ 利國,徐紹麗. 越南民族.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89. ISBN 7-80053-760-9. 
  7. ^ Jerold A. Edmondson. Map & Language Descriptions Borderlands: Lesser Known Indigenous Languages of Northern Vietnam. [2017-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8. ^ Tongdao Dong Autonomous County Ethnic Gazetteer 通道侗族自治縣民族志 (2004).
  9. ^ 9.0 9.1 毛宗武. 《優諾語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10. ^ Niederer, Barbara. 1997. Notes comparatives sur le pa-h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6(1).
  11. ^ Niederer, Barbara. 2004. Pa-hng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Hmong-Mien languages. In Tapp, N. and Michaud, J. and Culas, C. and G. Yai Lee (eds.), Hmong/Miao in Asia. Bangkok: Silkworm Books.
  12. ^ 存档副本. [2022-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7). 
  13. ^ 13.0 13.1 Edmondson, J.A. and Gregerson, K.J. 2001, "Four Languages of the Vietnam-China Borderlands", in Papers from 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ed. K.L. Adams and T.J. Hudak, Tempe, Arizona.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rogram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4. ^ Vũ Quốc Khánh. 2013. Người Pà Thẻn ở Việt Nam [越南的巴天語]. Hà Nội: Nhà xuất bản thông tấn.
  15. ^ Bonifacy, Auguste. Étude sur les Langues parlées par les Populations de la Haute Rivière Claire.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V. 1905.
  16. ^ 16.0 16.1 毛宗武,蒙朝吉,鄭宗澤. 瑶族语言简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2. CSBN 9049·25. 
  17. ^ Strecker, David. Some Comments on Benedict's "Miao–Yao Enigma: The Na-e language" (PDF).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987, (10) [2017-09-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16). 
  18. ^ 18.0 18.1 18.2 陳其光. 巴哼语.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ISBN 7-100-04363-8. 
  19. ^ 李雲兵. 20世纪以来的苗瑶语调查. 民族翻譯. 2011, (1). 
  20. ^ 鄧曉華,王士元. 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 中國語文. 2003, (3): 253–263. 
  21. ^ 巴哼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22. ^ 行政区划. 三江侗族自治县志. 北京: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2: 29-37. ISBN 7-81001-275-4. 
  23. ^ 2023年老堡乡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24. ^ 贵州省黎平县地名志. 黎平縣人民政府內部資料. 1985: 259-261. 
  25. ^ 2023年地坪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