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濒危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红色的八个国家(墨西哥巴西尼日利亚喀麦隆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中含有50%以上的世界语言。蓝色的区域是世界上语言最多元化的地区。

濒危语言(endangered language)指的是使用人数越来越少的、行将灭绝语言

语言濒危性的鉴定

[编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等级
  脆弱(Vulnerable)
  危险(Definitely Endangered)
  重大危险(Severely Endangered)
  极度危险(Critically Endangered)
  1950年以后灭绝(Extinct)

语言学中并没有形成对语言濒危性鉴定的统一方法。判断的标准有许多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09版世界濒危语言地图册(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1][2]将语言按现状分为6个等级,分别是:

  1. 无危:被群体内所有年龄层使用,且跨年龄层传播顺畅无阻。
  2. 脆弱:被群体内绝大多数儿童使用,但被限于特定场景或领域(如在家)。
  3. 危险:在群体内不再被儿童作为母语在家学习。
  4. 重大危险:多被群体内祖父母一代使用;群体内的父母一代能够理解该语言,但并不会对同年龄层或其儿童使用。
  5. 极度危险:仅被群体内祖父母一代部分地、偶尔地使用。
  6. 灭绝:1950年以来失去了所有使用者的语言。

有些语言,尽管使用的人数上万,也仍然被鉴定为濒危语言,因为该语言只有越来越少的青少年和儿童把它作为第一语言学习使用。例如中国境内一些弱势的汉语方言。相比之下,处在文明边缘的一些语言,即使使用人数不足百人,只要该语言的所有使用者(包括青少年和儿童)仍然把该语言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交流语言,那么这门语言的前景就被认为是乐观的。

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

[编辑]

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语言外部的因素,例如使用人口少分布杂、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会转型等;也包括语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势语言或是没有书写系统的语言的使用者,往往会发现该语言的词汇语法功能无法满足社会复杂交流的需要。一般而言,濒危语言都是失去了国家形态的少数民族语言区域语言。在当今世界,资讯全球化和不恰当的语言政策更是加速了优势语言的兴旺和弱势语言的式微。此外,语言的濒危还牵涉到语言使用者对自己母语的忠诚度等问题,有些族群在母语受到强势语言威胁时会采取强烈的反抗以争取权利,而有些族群则自愿放弃将母语传递给下一代。不同的濒危语言,由于社会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语言特点又有所差异,因而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语言多样性的现状

[编辑]

全球范围

[编辑]

根据联合国估计,目前世界上现存七千多种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一万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语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并且,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些语言(至少3000种)都会灭绝。

中国大陆

[编辑]

目前中国大陆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正在遭受严峻的威胁。譬如作为口语的满语现在只有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村等少数边远村屯有大约100人能听懂,约50位老人能说。塔塔尔族总人口5000余人,但是塔塔尔语的使用人口不到1000人;赫哲语的使用者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仙岛语阿昌族一个支系使用的语言)的使用人数也仅为百人左右;此外濒危的语言还有土家语仫佬语等。

中国大陆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只有50多种语言有文字,而只有22种文字实际被使用。没有文字的语言,使用人数都少于万人,仅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口头语言形式中,实际上处在消亡的边缘。而中国大陆汉语族语言中,由于80年代后庞大的流动人口的冲击再加上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加大,相当多的弱势方言已经处在濒危的境地,而逐步被强势方言或普通话取代,更有许多儿童方言能力下降甚至不会使用原本的母语方言,如吴语闽北语晋语等。也有城市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甚至超过本地人口数量造成本土人原本的方言边缘化,不得不选择通用的普通话在本地交流。如广东省内的深圳市,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初期,被规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大量外来人口前往深圳务工或定居,使得深圳的外来人口大幅增加,并超过原先的本地人口,导致说粤语的人口在深圳并没有像在广州粤西等广东省其他地区,以及香港澳门那样普遍,民间反而以普通话交流的居多,而成为广东的“特例”。类似情况也存在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其他比较发达的城市。以上海为例,上海本处于吴语区,但是因为上海的外来人口太多,间接导致吴语上海的地位下降。

香港

[编辑]

目前香港手语正在受严峻的威胁[3]。由于1880年,国际聋人教育会议废除手语教学,认为它会妨碍聋人融入社会。自此140年,手语都被遏制。根据香港统计处出版的2008年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数据指出[4],92,200人有不同程度的听觉困难,其中8,600人已完全失聪,他们沟通时会使用香港手语。直到2011年,有网站将香港手语列入濒危语言,仅剩9,000个使用者[5]

台湾

[编辑]

台湾语言达四十多种,其中原住民语言有多种面临灭绝的危机,包括平埔族以及其他已认证的各原住民族语。近年来年轻人皆以华语(台湾称国语)作为主要语言,可能在几十年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全用自己族群的传承语英语heritage language交谈。目前台湾的传承语如台语客话都有数百万人在使用,但是能说流利母语的人数也逐年在降低。

2010年代,政府与民间已认识到台语、客家语等亦属濒危语言[6][7][8][9],虽符合危险(definitely endangered)或重大危险(severely endangered),然而台湾不具备向UNESCO提出申请之资格[10],因此无法正式列入联合国濒危语言列表名单。

关于濒危语言的辩论

[编辑]

支持保护濒危语言

[编辑]

支持保护濒危语言的倡议者认为一个语言的灭亡会导致难以估量的损失。他们的论点包括:

  • 语言的多样性能够为语言学家、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研究人类的思维提供大量的宝贵资料。
  • 本土语言是该地区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唯一载体,是不可替代的。
  • 语言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人类的历史。

反对保护濒危语言

[编辑]

反对者认为语言多样性是一种浪费,语言的消失对社会有益。有些认为应该透过国家权力加速其消失,使所有的语言都被一种或几种强势语言所取代。其论点包括:

  • 更少的语言意味着人们能够更轻松、更彻底地交流,省掉翻译的昂贵费用。
  • 更少的语言可以让人们没有因双方语言不通而产生地域歧视的思想。

复兴濒危语言

[编辑]

有两种方法来补救濒危语言,它们分别是语言档案编制语言复兴

语言档案编制是指将该语言的语法、词汇、句法以及一些民间文学形式按照语言学科学的方式完整记录下来的过程。语言复兴是指通过政治、媒体或教育的手段来增加某种濒危语言的使用者数目的过程。

在台湾,公视于2003年设立客家电视台,曾播出客语教学节目,并且常以客语为动画戏剧电影进行配音,但电视上播出的客语配音经常不能同时收录于DVDBD的音轨中。2004年,原民会委托台视成立原住民族电视台,并于隔年开播。台语复兴方面,2019年以前仅少数民间频道制播台语的电视剧或新闻节目,但一直缺乏以台语为主的电视台。而随着2018年立法院三读通过《国家语言发展法》,立法保障各族群语言与华语拥有平等的地位,隔年才以此为法源同样由公视成立公视台语台,全时段播放台语节目。2000年起施行的《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明定铁公路等大众运输工具及车站除华语外需有闽南语(台语)及客语播音,马祖地区需加上闽东语,原住民族主要居住地需加上原住民语言(如台铁东部干线阿美族语播音)。

在香港有慈善机构龙耳推广“两文四语”,两文为中文英文,四语为粤语英语普通话和香港手语,也促请香港政府增拨资源支持手语教育。此外,培训了10位以手语作为母语的聋人,担任手语导师,并提供手语班,不但为听觉有困难人士提供无障碍的社会,也籍此希望挽救香港手语的濒危语言[11]

新西兰原住民的毛利语被联合国列作濒危语言。在1982年,毛利人建立了“语言巢”,提供场所让老人将毛利语传承给年轻世代。1987年新西兰政府年通过了“毛利语言法”,将毛利语定为官方语言,并通过成立毛利语电视台与开设毛利语语言班等措施,鼓励毛利族和新西兰境内其他族裔增加使用毛利语。[12]

注释

[编辑]
  1. ^ Previous editions of the Atlas (1996, 2001). new edition of the Atlas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UNESCO. 2012 [2014-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2). 
  2. ^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org. 2010 [2018-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2). 
  3. ^ 香港手語瀕臨滅絕,聽障人士活在孤立境地?. 端传媒. 2017-04-28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1) (中文(香港)). 
  4. ^ 政府统计处《第四十八号专题报告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详见第77页的第6.8段。
  5. ^ 恐怖日佔回憶 用手講更血淋淋. 苹果日报 (香港). 2014-09-17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2) (中文(香港)). 
  6. ^ Holo台語流失. [201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7. ^ “不讲,文化会消失”家长变校长 旅美台侨办台语学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9-02-21
  8. ^ 台语不能称为台语?民团反驳:难道台大也不能称为台大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依联合国的指标,原住民语言、客语、台语都在“确定有危机”到“极端严重危机”的等级”,2018-12-20
  9. ^ 世界母语日反思 当我们只会用“母汤”取代“毋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9-02-21
  10. ^ 世界遺產在臺灣:過去、現在與未來. [201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31). 
  11. ^ 「龍耳」推廣兩文四語. 成报. 2012-02-05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中文(香港)). 
  12. ^ 吉娃诗‧叭万. 從紐西蘭毛利族的語言巢看台灣的 原住民母語教學 (PDF). 台湾国际研究季刊. Spring 2006, 2 (1): 163–184 [2024-10-20]. 

参考文献

[编辑]
  • 徐世璇,2001,《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戴庆夏等,2004,《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

延伸阅读

[编辑]
  • Ahlers, Jocelyn C. Special issue: gender and endangered languages. Gender and Language (Equinox). September 2012, 6 (2) [2016-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 Abley, Mark. Spoken Here: Travels Among Threatened Languages. London: Heinemann. 2003. 
  • Crystal, David. Language Dea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521012713. 
  • Evans, Nicholas. The Last Speaker is Dead – Long Live the Last Speaker!. Newman, Paul; Ratliff, Martha (编). Linguistic Field Wor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50–281. .
  • Hale, Kenneth; Krauss, Michael; Watahomigie, Lucille J.; Yamamoto, Akira Y.; Craig, Colette; Jeanne, LaVerne M. et al. 1992. Endangered Languages. Language, 68 (1), 1–42.
  • Harrison, K. David. 2007. When Languages Die: The Extinction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and the Erosion of Human Know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8192-1.
  • McConvell, Patrick; Thieberger, Nicholas. Keeping Track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in Australia. Cunningham, Denis; Ingram, David; Sumbuk, Kenneth (编). Language Diversity in the Pacific: Endangerment and Survival.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6: 54–84. ISBN 1853598674. 
  • McConvell, Patrick and Thieberger, Nicholas. 2001. State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in Australia – 2001 (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stralia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Second Technical Paper Series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Canberra.
  • Nettle, Daniel and Romaine, Suzanne. 2000. Vanishing Voices: The Extinction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kutnabb-Kangas, Tove. Linguistic Genocide in Education or Worldwide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0. ISBN 0-8058-3468-0. 
  • Zuckermann, Ghil'ad and Walsh, Michael. 2011. 'Stop, Revive, Survive: Lessons from the Hebrew Revival Applicable to the Reclamation, Maintenance and Empowerment of Aborigi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Vol. 31, No. 1, pp. 111–127.
  • Austin, Peter K; Sallabank, Julia (编). Cambridge Handbook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521-88215-6. 
  • Fishman, Joshua.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Cleven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Ehala, Martin. 2009. An Evaluation Matrix for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In Susanna Pertot, Tom Priestly & Colin Williams (eds.), Rights, Promotion and Integration Issues for Minority Languages in Europe, 123–137. Houndmills: PalgraveMacmillan.
  • Landweer, M. Lynne. 2011. Methods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Research: a Perspective from Melane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212: 153–178.
  • Lewis, M. Paul & Gary F. Simons. 2010. Assessing Endangerment: Expanding Fishman’s GIDS. Revue Roumaine de linguistique 55(2). 103–120. Online version of the article.
  • Hinton, Leanne and Ken Hale (eds.) 2001. 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 Gippert, Jost; Himmelmann, Nikolaus P. and Mosel, Ulrike (eds.) 2006. Essentials of Language Documentation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178).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 Fishman, Joshua. 2001a. 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evisited: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Dorian, Nancy. 1981. Language Death: The Life Cycle of a Scottish Gaelic Dialect.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Campbell, Lyle and Muntzel, Martha C.. 1989. The Structural Consequences of Language Death. In Dorian, Nancy C. (ed.), Investigating Obsolescence: Studies in Language Contraction and Death, 181–9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oas, Franz. 1911. Introduction. In Boas, Franz (ed.)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Part I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Bulletin 40), 1–83.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Austin, Peter K. (ed.). 2009. One Thousand Languages: Living, Endangered, and Lost.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and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One Thousand Languages: Living, Endangered and Lost,” edited by Peter K. Aust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248345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阅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