濊貊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2年8月15日) |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 ||||||||||||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 ||||||||||||
傳說 時代 |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 |||||||||||
古朝鮮 | 辰國 |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 ||||||||||
前 三國 時代 |
三韓 |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 羅 | ||||||
三國 時代 |
伽倻 | 高 句 麗 | ||||||||||
新 羅 |
百 濟 | |||||||||||
唐 熊津·安東 | ||||||||||||
統一新羅 | 渤海 屬地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羅 | 後百濟 | 後高 句麗 | |||||||||
高麗王朝 | 遼金 屬地 | |||||||||||
元征東行省 | 元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 |||||||||||
朝鮮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朝鮮日治時期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美軍政廳 |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 |||||||||||
大韓民國 (南韓) |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 |||||||||||
中國東北地區歷史 | ||||||||||||||
---|---|---|---|---|---|---|---|---|---|---|---|---|---|---|
中國東北史前史 | ||||||||||||||
燕國 | (遼西郡) | 箕子朝鮮 | 東胡 | 肅慎 | 濊貊 | |||||||||
(遼東郡) | ||||||||||||||
秦朝 | (遼西郡) | |||||||||||||
(遼東郡) | ||||||||||||||
西漢 | (遼西郡) | 衛滿朝鮮 | 匈奴 | |||||||||||
(遼東郡)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麗 | |||||||||||
東漢 | (遼西郡) | 烏桓 | 鮮卑 | 挹婁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西晉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後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營州) | 柔然 | 契丹 | 庫莫奚 | 室韋 | 勿吉 | ||||||||
東魏 | (營州) | |||||||||||||
北齊 | (營州) | |||||||||||||
北周 | (營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汗國 | 靺鞨 | |||||||||||
(燕郡) | ||||||||||||||
(遼西郡) | ||||||||||||||
唐朝 | (營州) | (松漠都督府) | (饒樂都督府) | (室韋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國 (渤海都督府) |
(安東都護府) | |||||||
遼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東京道) |
女真 | 東丹國 | |||||||||||
定安國 | ||||||||||||||
(東京道) | ||||||||||||||
金朝 | (東京路) | (上京路) | ||||||||||||
東遼 | 大真國 | |||||||||||||
元朝 | (遼陽行省) | |||||||||||||
明朝 | (遼東都司) | (奴爾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東三省:東三省總督·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 | |||||||||||||
(滿洲地區) | 帝俄外滿洲 | |||||||||||||
中華民國 (奉系軍閥) |
遠東共和國 | |||||||||||||
蘇聯遠東 | ||||||||||||||
東北最高行政委員會 滿洲國 | ||||||||||||||
蘇聯占領下的滿洲 | ||||||||||||||
中華民國 東九省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北地區 |
俄羅斯聯邦遠東 | |||||||||||||
注 | 政區、政權大部在今東北三省者用粗體。 | |||||||||||||
參見 |
濊貊[1](韓語:예맥)是歷史上存在於東北亞的一支部族,分布於古代中國東北,近朝鮮半島北部至中南部,朝鮮人認為是其先民之一[2]。古文獻稱之為「白民」,「亳人」或「發人」。濊貊是濊人與貊人的合稱,以定居農業為特點,不同於游牧民族。濊人的地域在高句驪、沃沮之南 ,辰韓之北,東濱大海,西至樂浪。在今天的清川江與漢江之間的東部。即日本海、東朝鮮灣的咸興至江陵一帶,亦即朝鮮中部偏東地區。
早期社會
[編輯]濊人原居住在松嫩流域,後來逐漸向東南遷移[3],濊族從事農業和漁獵業,黍成為濊人的主要食糧。此時的濊族進入原始社會晚期,過著定居生活。濊族是有很多分支,其中高夷(後來的沸流國)在渾江流域,今遼寧丹東北部區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游(即古朝鮮人,樂浪夷)。東濊是分布在今朝鮮江原道。
貊人有大水貊(有爭議)、小水貊、梁貊之分。梁貊分布在集安與新賓之間。小水貊分佈在璦河,大水貊分布在鴨綠江。貊人又叫貉,有九貉、蠻貊、胡貊的說法,濊貊勢力最大。
後來濊人和貊人在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建立政權的夫餘、沃沮、高句麗和百濟,就是濊貊族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
貊人最早是在松嫩平原生活,後受匈奴壓力入鴨綠江,最遠到朝鮮清川江,至江原道建立貊國。另一說法是在遼河東北。他們是周朝時開始東遷。
立國
[編輯]秦漢之際,松嫩平原出現第一個國家——「濊王國」,晉代扶餘庫房中有傳世之寶「濊王之印」[4]。其「國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為索離族,飼養豬、馬、牛,又善於狩獵。索離人生活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帶。嫩江下游肇源縣白金寶文化遺址就是索離人(貊人)的文化遺存。索離人的社會內部已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對立,已跨入文明的門坎。索離族人東明稱王,不用濊族和索離族名,而採用鳧臾族名,中原漢族王朝譯作夫餘,後改為扶餘。漢時受玄菟郡管轄,漢末三國初改屬遼東公孫氏,晉朝時由東夷校尉管理。漢朝曾經在濊貊人地方置蒼海郡。而濊人的文化是西團山文化,有人說是古亞細亞人科里亞克族有關。
考古發現已經證明,以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昂昂溪區為中心的嫩江流域,是古夫餘人文明的發祥地。肇源縣望海屯遺址、杜爾伯特自治縣官地遺址、富裕縣小登科遺址。都屬於夫餘族文化遺址。同屬於濊貊語族的還有,高句麗、百濟、沃沮等。夫餘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農安,到魏晉南北朝時,夫餘族經過幾次變遷,大部分同高句麗人和渤海人融合了。
東漢的百科全書《釋名》介紹了當時濊貊人的燒烤文化,「貊炙,全體炙之,各自以刀割,出於胡貊之為也」[5]。
消亡
[編輯]在五世紀末,夫余被東部勿吉族和高句麗打敗,大部分的夫余族融合到高句麗。殘留嫩江中游東岸的夫餘人改稱「豆莫婁」、「達末婁」,主要生活在以烏裕河為中心的地區,已經建立起奴隸制性質的政權,生活以定居的農業生產為主。後來,在東鄰勿吉人的進攻和西鄰室韋人的襲擾下,從北齊直至隋唐之際。
濊貊族與高句麗立國神話
[編輯]相傳高句麗的開國君主朱蒙在年青時,與烏伊(有時叫鳥伊)及摩離是好友。有後世歷史學家認為:「烏伊」及「摩離」其實很可能是「濊族」和「貊族」兩個民族的擬人化描述,就如故事其後提及的麻衣人、海藻衣人一樣。烏伊的原型是扶餘國的鳥夷人,摩離就是貊人,有人認為闕特勤碑文中的bok-eli即mok-el(日出之方的莫離人),就是貊人,也指代高句麗國名。
現代研究
[編輯]濊貊這個國家的名稱,來自濊人與貊人兩個部落,濊人與貊人之間的關係,長期有爭論。有主張濊人與貊人是同一個族群的不同名稱,也有認為濊人與貊人是兩個不同民族。
注釋
[編輯]- ^ 「濊貊」,拼音:huìmò,注音:ㄏㄨㄟˋ ㄇㄛˋ,南京官話:uei4mä5,上古擬音:*/qʷʰˤat-mɡraːɡ/,於廢切、莫白切
- ^ Xu, Stella Yingzi. That Glorious Ancient History of Our Nation: The Contested Re-readings of "Korea"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ir Legacy on the Formation of Korean-ness. Ann Arbor: Proquest. 2007: 220 [2018-06-25]. ISBN 97805494403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0).
The majority of the Kija Choson and Wiman Choson people were Yemaek, the ancestors of the Korean people
- ^ 民族探幽:夫余与秽貊. [2018-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3).
- ^ 陳壽. 三國志. 中華書局. 2000: 625 [2020-09-13]. ISBN 7-101-0209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劉學銚. 胡馬渡陰山: 活躍於漢人歷史的異族. 知書房出版集團. 2004: 263 [2020-02-22]. ISBN 98676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參考資料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