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
董允(2世纪?—246年),字休昭,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与蒋琬、费祎在诸葛亮逝世后同掌蜀汉军政。董允在世时,黄皓畏惧董允而不敢作歹。
生平
[编辑]思量秉正
[编辑]董允的祖上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人,所以父亲董和举家从荆州南郡枝江搬迁到益州,之后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为官。
此后,刘备夺得益州,继续信任董和。立太子刘禅时,又选中董允为太子舍人,后调任洗马。223年,刘禅即位,升董允为黄门侍郎。227年,后来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诸葛亮担心成都的刘禅,于《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更升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宿卫亲兵。
翼赞王室
[编辑]其间董允曾劝刘禅不应立过多后妃,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刘禅最终都不听,但仍惮忌董允的威严。当蒋琬为益州刺史时,上书刘禅,希望能赐费祎及董允爵位、领土,但董允始终推辞不受。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上谏刘禅,下责黄皓,令黄皓始终无法为所欲为,董允在位时,黄皓之位都不过黄门丞。
243年,加封为为辅国将军。244年,任侍中守尚书令一职,为大将军费祎的助手。在246年逝世。
特征
[编辑]董允有威严,黄皓也因其威严而不敢作乱;而且谦虚、礼贤下士。有一次董允与费祎、胡济等相约游玩宴饮,一切已经准备好,正好碰上小官董恢前来谒见,见董允准备出行便徘徊着想离开,但董允不准,他认为:“我出行本来是为和同道中人游玩畅谈,现在你亲自前来,正是大家互诉衷肠的时候,放弃这次会谈去宴游,实在不合道理啊。”决定不去游玩,费祎等也不准备了。董允以身作则、并指引著下士的操行。[1]
轶事
[编辑]费祎担任后军师办理公事时,阅读公文简单带过,一眼就懂里面的意思,亦早上办公、吃喝玩乐、见客和玩围棋,都不荒废公务。董允替代费祎担任尚书令的时候,想试着去学费祎这样的生活,反而在十天之后令到很多公务都滞留,因此董允对费祎这样的行为感叹佩服。[2]
家庭
[编辑]父
[编辑]孙
[编辑]评价
[编辑]- 诸葛亮《前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蒋琬:“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
- 陈寿《三国志》:“董允匡主,义形于色,皆蜀臣之良矣。”
- 裴松之:“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
- 葛芝:“虽大臣如费祎、董允,名将如赵云、关张之属类,多奉仰成规,未闻有捐而不与之意。”
列传质疑
[编辑]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觉得奇怪,因为董允是《三国志》父子合传唯一区别分开的人物。纵观《三国志》全文,一些名臣有出名的儿子合并为一传(如陈群之子陈泰,陆逊、陆抗父子等),董允是董和的儿子,却跟上述人物不同。[3]
参考资料
[编辑]《三国志‧蜀书‧董允传》
- ^ 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脩敬。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乃命解骖,祎等罢驾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 ^ 《三国志·费祎传·祎别传注》:于时军国多事,公务烦猥,祎识悟过人,每省读书记,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其速数倍于人,终亦不忘。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董允代祎为尚书令,欲𢽾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滞。允乃叹曰:“人才力相县若此甚远,此非吾之所及也。听事终日,犹有不暇尔。”
- ^ 《三国志·蜀志九》:臣松之以为陈群子泰,陆逊子抗,传皆以子系父,不别载姓,及王肃、杜恕、张承、顾劭之流,莫不皆然,惟董允独否,未详其意,当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故邪?夏侯玄、陈表并有骍角之美,而亦如泰者,魏书总名此卷云诸夏侯曹传,故不复稍加品藻。陈武与表俱至偏将军,以位不相过故也。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蜀汉四英 |
诸葛亮 | 蒋琬 | 费祎 | 董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