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普
外观
郝普(?—230年[1]),字子太,义阳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先后为刘备势力与孙权效力的将领,官至吴国廷尉。
生平
[编辑]早年不详。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以刘备得益州而要求归还荆州,刘备不肯。孙权派的官吏被关羽驱逐,于是孙权命吕蒙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及桂阳守将向孙权投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不降。刘备、关羽率军与孙权军对峙,孙权写信命令吕蒙回救、放弃攻打零陵。吕蒙隐瞒了孙权的书信,利用郝普友人邓玄之向郝普诈称刘备、关羽无力相救,还劝郝普不要连累百岁老母,郝普中计出降。吕蒙立即派四员将领各选一百人,等郝普出城就入城守住城门,自己抓着郝普的手一起下船说话,然后拿出孙权的书信,拊手大笑。郝普知道刘备、关羽已经在附近,羞惭悔恨万分。[2]
后刘备与孙权达成以湘水为界协定,将零陵郡还给刘备,郝普也得以放还,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占荆州后,郝普再度降孙权,后来在吴国担任廷尉。学者赵一清则根据杨戏《季汉辅臣赞》将叛刘投孙的麋芳、士仁、郝普、潘濬并列,认为郝普入吴后未曾重新归刘。
黄龙二年(230年),魏明帝派青州人隐蕃诈降孙权,侍中胡综告诉孙权此人不可重用,但孙权依旧任命隐蕃出任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称赞隐蕃有王佐之才,郝普与隐蕃特别亲善,经常抱怨隐蕃受了委屈,后来隐蕃叛变败死,郝普受孙权责难:“你之前一直在我面前称赞隐蕃,之后你又为了他而抱怨朝廷,全都是因为你才导致隐蕃谋反。”[3]因此郝普最终自杀。
四川有“诸葛双忠祠”纪念蜀汉末年在绵竹关战死的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为四川重要蜀汉遗址之一。祠内有“蜀汉三叛”士仁、麋芳与郝普的石雕跪像,与诸葛瞻父子形成强烈对比。
参考资料
[编辑]- ^ 《资治通鉴·魏纪三·太和四年》
- ^ 《三国志·吕蒙传》:“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士,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备自蜀亲至公安,遣羽争三郡。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初,蒙既定长沙,当之零陵,过酃,载南阳邓玄之,玄之者郝普之旧也,欲令诱普。及被书当还,蒙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晨当攻城。顾谓玄之曰:“郝子太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左将军在汉中,为夏侯渊所围。关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临之。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亲见也。彼方首尾倒悬,救死不给,岂有余力复营此哉?今吾士卒精锐,人思致命。至尊遣兵,相继于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犹牛蹄中鱼,冀赖江汉,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归者,可也。今吾计力度虑,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问,谓援可恃,故至于此耳。君可见之,为陈祸福。”玄之见普,具宣蒙意,普惧而听之。玄之先出报蒙:“普寻后当至。”蒙豫敕四将,各选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门。须臾普出,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蒙留,委以后事,即日引军赴益阳。刘备请盟,权乃归普等。割湘水,以零陵还之。以寻阳、阳新为蒙奉邑。”
- ^ 《三国志·吴志·胡综传·吴历注》:“卿前盛称蕃,又为之怨望朝廷,使蕃反叛,皆卿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