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什莫爾山

座標43°52′44″N 103°27′35″W / 43.87889°N 103.45972°W / 43.87889; -103.45972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
IUCN分類V(陸地和海洋景觀保護區)
由左至右依次為華盛頓傑佛遜老羅斯福林肯的雕像。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位置圖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位置圖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在美國的位置
位置 美國南達科他州彭寧頓郡
最近城市南達科他州基斯通
座標43°52′44″N 103°27′35″W / 43.87889°N 103.45972°W / 43.87889; -103.45972
面積1,278.45英畝(5.17平方公里)
建立1925年3月3日
訪客量近300萬人   (2012年)
管理機構國家公園管理局

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英語: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中文媒體常稱美國總統公園[1]美國總統山[2]總統雕像山[3][4],是座落於美國南達科他州基斯通附近的美國總統紀念設施英語Presidential memorials in the United States。公園內有四座高達60英尺(約合18公尺)的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前總統頭像,分別是華盛頓傑佛遜老羅斯福林肯[5],這四位總統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代表了美國建國150年來的歷史。整個公園占地面積1278英畝(5.17平方公里[6],最高處海拔為5725 英尺 (1745 公尺[7]。公園由美國內政部下屬的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每年吸引約兩百萬遊客[8]

1885年,美國紐約的著名律師查爾斯·E·拉什莫爾英語Charles E. Rushmore將其在南達科他州布拉克山所擁有的礦山附近的一座花崗岩山以其姓氏命名為「拉什莫爾山」,這就是拉什莫爾山名字的來由。數十年後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的建造計劃正式啟動後,拉什莫爾本人還曾捐助了5000美元[9]。在拉什莫爾山上建造雕塑初衷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們前來布拉克山地區旅遊,然而這個建造計劃卻引發了美國國會和時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之間曠日持久的爭論。最終,建造計劃獲得了國會的批准。整個工程的建設於1927年開始,並於1941年宣告完成。

拉什莫爾山與空軍一號一樣,儼然成為了美國總統的象徵。圖為空軍一號正在飛越拉什莫爾山

時至今日,拉什莫爾山不僅躋身世界級旅遊勝地,還成為美國文化美國總統的象徵[10]。同時,在當代流行文化的影響之下,拉什莫爾山也衍生出了許多其他含義。

歷史

[編輯]
雕刻拉什莫爾山上的這些頭像需要使用炸藥,而在此之前必須先在山體表面上構造類似於蜂房的結構

早在1923年,就有一位名叫多恩·羅賓遜英語Doane Robinson的歷史學家提出在拉什莫爾山雕刻總統群像,以為南達科他州吸引更多遊客。為此他在1924年說服了雕刻家格曾·博格勒姆前往布拉克山地區勘察,以判定這一地區是否適宜進行這一巨大的雕刻工程。起初設想的雕刻地點是布拉克山地區的尼德爾斯英語Needles (Black Hills) ,那裡有許多花崗岩柱可供雕刻。然而後來博格勒姆發現尼德爾斯地區的花崗岩長年受侵蝕作用損耗,難以在上面雕刻如此巨大的作品。而拉什莫爾山卻符合雕刻的條件。博格勒姆在他看到拉什莫爾山時曾說:「美利堅將在這條天際線上延伸。」("America will march along that skyline.")[11]1925年3月,美國國會正式批准建設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12]。此間柯立芝總統強調,除了不可缺少的華盛頓之外,雕刻的其他三位總統必須為兩位共和黨人、一位民主黨[13]

從1927年10月4日到1941年10月31日,格曾·博格勒姆和約四百名工人花了整整14年時間,雕刻出了高達60英尺(約合18公尺)的四位美國總統巨像。這四位總統是喬治·華盛頓湯瑪斯·傑佛遜狄奧多·羅斯福亞伯拉罕·林肯——他們代表了美國前150年的歷史。博格勒姆之所以選擇這四位總統,是因為他們在美國歷史上享有的重要地位[11]

自1933年起,拉什莫爾山歸入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管轄範圍。此後,工程師朱利安·斯波茨(Julian Spotts)對工程施工中的一些設施進行了改進。譬如他對施工用的吊車採取的加固措施,就使工人能夠更輕鬆地從地面到達拉什莫爾山頂部。1934年7月4日,華盛頓的面部雕刻率先完成。兩年後,湯瑪斯·傑佛遜的雕像也雕刻完成了。第三個完工的是亞伯拉罕·林肯的雕像,這部分工程在1937年9月17日宣告竣工。同年,有人在國會提出議案,要求在整個雕刻中添加民權領袖蘇珊·安東尼。但由於當時美國政府的年度預算案中有一個附加條款,規定投入這一工程的聯邦基金只能用於已開始施工的四座雕刻上,這一計劃被迫流產[14]。1939年,雕刻的最後一部分——狄奧多·羅斯福的頭像宣告完工。

拉什莫爾山工程中核心人物——格曾·博格勒姆

1939年,格曾·博格勒姆指導設立了雕刻家工作室(Sculptor's Studio),用於陳列相關的縮微石膏模型以及製作工具。1941年3月,博格勒姆因血栓去世。他的兒子林肯·博格勒姆英語Lincoln Borglum接替了他的工作,繼續領導整個工程的進展。但在他去世七個月後,工程由於受到資金問題的困擾被迫停止下來[11]。按照原先的計劃,四位總統的雕像應均為半身像,即雕刻要包括腰部以上所有部分[15]。由於半途停工,華盛頓的雕像只是一座胸像,而其他三位總統的雕像更只完成了頭像部分。整個工程共耗資989,992.32美元[16]。值得稱道的是,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在其施工過程中沒有任何工人死亡[17]

顯示出拉什莫爾山雕刻預期模樣的模型

1966年10月15日,拉什莫爾山被正式列入國家史跡名錄。1975年,管理當局在老博格勒姆當年的工作室樹立了一根特製的銅柱。銅柱上端是一塊銅製的牌匾,上面鐫刻著一篇四十年前由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的威廉·安德魯·伯基特(William Andrew Burkett)所寫就的獲獎文章[18]。1934年格曾·博格勒姆曾與美國報業大亨威廉·藍道夫·赫斯特合作,在後者擁有的報紙上舉辦了一次有獎徵文比賽,以擴大這一工程的影響。最終,當時參加大學組徵文的伯基特成為了幸運兒,雖然他的文章直到1975年才被真正在拉什莫爾山留下印記,但這篇獲獎作文足以使他在當時獲得了四年的大學獎學金[19]。由於整個雕刻並沒有按原定計劃完成,長時間以來,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從來沒有宣布正式落成。直到1991年7月3日,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才為拉什莫爾山舉行了官方的落成典禮,而這一天剛好是拉什莫爾山雕刻工程結束50周年[20]

1998年,歷時十年的拉什莫爾山整修工程告一段落。工程中最後完工的部分包括遊客中心、博物館、總統之路以及人行便道等便利遊客遊覽的設施。整個公園(特別是主要的雕刻部分)的日常維護工作相當複雜和繁瑣,其中以清除雕像上的苔蘚並對雕像進行清洗最為艱巨,而這項工作需要經常進行。2005年7月8日,德國的清洗機器製造商凱馳為總統雕像的面部進行了一次免費清潔。清潔過程中使用的高壓水溫度高達200華氏度(約合90攝氏度)[21]

2019年11月23日,世上最後一位參與拉什莫爾山工程的建築工人在南達科他州西部醫院過世[22]

爭議

[編輯]

居住於附近的美國原住民部落認為布拉克山是他們的聖山。在1876至1877年的布拉克山戰爭英語Great Sioux War of 1876(Black Hills War)後,美國政府從拉科塔部落印地安人手中奪取了這塊地區,而後者則是1776年在與夏安部落的戰爭中獲得這片土地的。此後被趕出這片地區的拉科塔人與美國政府間的矛盾一直沒有消失。而拉什莫爾山的總統雕像也成為拉科塔人批評的靶子。即便是在2004年有關當局任命了拉什莫爾山國家公園歷史上第一位印地安裔負責人傑勒德·貝克(Gerard Baker)之後,這樣的批評仍然沒有停止[23]。作為對於總統山工程的回應,拉科塔人在布拉克山區的另外一個地方建造了美國歷史上著名拉科塔酋長瘋馬瘋馬紀念雕像英語Crazy Horse Memorial;瘋馬作為一個印地安頭目,曾經反抗白人統治,以三千部眾起義,打敗美軍著名的卡士達將軍且將他獵首了。1948年以來,瘋馬紀念雕像工程不尋求政府資金,而是依靠對美洲印地安人的福祉感興趣的私人資助,並在拉科塔部落的支持之下推動這座比總統山整體還略大些的雕像動工,至今仍在興建階段尚未完成。

生態環境

[編輯]

拉什莫爾山動植物的分布和構成情況與其所在的南達科他州布拉克山地區類似,紀念公園已經成為了許多布拉克山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棲息的樂土。諸如紅頭美洲鷲禿鷲草地鷚等大型鳥類經常在拉什莫爾山上空盤旋,它們還時常將自己的巢穴築在山體的岩壁上。而一些體形相對較小的鳥類,比如鳴禽類、五子雀啄木鳥等,則大都生活在山腳四周的松樹林里。此外,公園裡還繁衍生息著老鼠花鼠松鼠臭鼬豪豬浣熊海狸郊狼大角山羊野貓哺乳動物,它們中有不少是美國原產的動物。同時公園裡面還生活著若干種青蛙。公園中還有兩條小溪,分別叫「灰熊溪」和「椋鳥窪地溪」,它們為吻鱥美洲紅點鮭提供了棲身之地[24]。並非所有生活在當地的動物都是土生土長的。當地的山羊就是由從卡斯特州立公園英語Custer State Park中逃出來的羊群繁衍而來,而後者則是由加拿大作為一件禮物贈送給卡斯特公園的[25]

在海拔較低處,主要由北美黃松構成的的針樹林覆蓋了公園的絕大部分地區,製造了大片的綠蔭,當然還有其它諸如刺果櫟(Bur Oak)、雲杉白楊等樹木夾雜其間。拉什莫爾山附近一共生長著9種灌木,同時還有種類繁多的野花,特別是金魚草向日葵紫羅蘭等。而在海拔較高的地方,植被則相對稀疏[26]。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什莫爾山所在的布拉克山區,僅有接近5%左右的植物是土生土長的[27]

儘管拉什莫爾山所在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達到了18英寸(460毫公尺),但是卻仍然無法滿足動植物的巨大需水要求。植物們都竭力吸收著地表水以防止其流失;水溝、岩石滲水和泉涌等為動物們提供了引水之處,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表水流失帶來的影響。此外,諸如砂岩石灰岩的岩石構成也有利於地下水的形成[28]

通過對樹木年輪抽樣調查時發現的因火燒而留下的傷疤分析得知,拉什莫爾山附近的黃松林大約每27年發生一次森林火災,這有助於清除長期堆積在地表上的殘枝敗葉,維持生態的自然循環。不過大規模的山林火災卻非常罕見,但可以確信的是,在這一地區的歷史上一定發生過這樣規模的大火[29]

地質概況

[編輯]
拉什莫爾山全景,正前方的石礫山為建造雕像時掉落的石塊碎片堆積而成

拉什莫爾山主要由花崗岩構成。紀念雕塑位於布拉克山區的哈尼峰(Harney Peak)岩基的西北面岩壁上,所以在拉什莫爾山的雕刻上布拉克山區的地質構造一目了然。大約在16億年以前的前寒武紀時期,岩基的岩漿侵入了正在形成中的雲母頁岩[30]。然而,岩漿和雲母、頁岩層的不均勻冷卻形成了紋理細密且帶有粗糙顆粒的礦石岩層,包括石英長石白雲母黑雲母等。而岩層之間的縫隙則填滿了結晶花崗岩。總統雕像前額上的淺色紋路就是這些結晶花崗岩帶的傑作。

前寒武紀末期,布拉克山區的花崗岩因為裸露而不斷受到侵蝕。然而到了寒武紀時期,它卻被大量的砂岩和其它沉積物所掩埋。該地區在整個古生代都沉睡於地下,但到了大約7000萬年前因為受到地質抬升的作用而再次裸露並受到侵蝕[30]。布拉萊克山地區在抬升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海拔達20000英尺(約合6公里)的穹頂形地貌,但是隨後經年累月的自然侵蝕使其只剩下了4000英尺(1.2公里)的海拔高度[31]。 自然侵蝕去除了覆蓋在花崗岩層上的沉積物和其它質地相對較軟的岩層,使之有利於雕塑的建造。至今在華盛頓總統頭像雕塑的下面,仍然可以看到花崗岩層和顏色更深的片岩之間的分界線。

博格勒姆之所以選擇拉什莫爾山作為雕塑的建造地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拉什莫爾山主要由平整的、紋理細密的花崗岩構成。花崗岩非常堅固,且其化學性質也非常穩定,每一萬年的自然侵蝕僅有1英寸(2.5厘公尺),這就使其足夠堅固以支撐整個雕塑[11];另外,5725英尺(1745公尺)的海拔也使其成為這一地區的最高峰[7];同時這座山的花崗岩裸露部分恰好朝向東南方向,這可以使雕像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內都沐浴在陽光下,從而呈現出更好的觀賞效果。

觀光旅遊

[編輯]
公園入口

旅遊業是南達科他州的第二大產業。拉什莫爾山一直以來就是該州吸引遊客數目最多的景點,僅2004年就有超過200萬的遊客慕名前來觀光[8]

林肯·博格勒姆博物館(Lincoln Borglum Museum)座落於紀念公園內。它擁有兩個125個座位的電影院,這兩個電影院不停地播放著一部長度為13分鐘的關於拉什莫爾山的短片。博格勒姆博物館的上方,就是觀賞雕塑的最佳地點是——大觀景台(Grandview Terrace)。總統之路(The Presidential Trail),是指一條從大觀景台開始並穿過黃松林最終到達雕刻家工作室(Sculptor's Studio)的小徑,它為人們更近距離地接觸紀念館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雕刻家工作室由林肯·博格勒姆的父親格曾·博格勒姆建造,內有對於整個雕塑建造過程以及所使用的工具的簡介。臨近黃昏時,電影院還將播放一部長度為30分鐘的介紹紀念公園的節目。隨後,整座拉什莫爾山將會被燈光所照亮,燈光照明每天持續2個小時[32]

流行文化中的拉什莫爾山

[編輯]
電影《西北偏北》中羅傑·桑希爾(加里·格蘭特飾)和伊芙·肯德爾(愛娃·瑪麗·森特飾)在喬治·華盛頓雕塑上懸垂著

由於拉什莫爾山以其壯觀的總統頭像雕刻聞名於世,流行媒介常常會在惡搞時將四位總統換成其他人物或角色[33][34]

電影

[編輯]
  • 超人2》(Superman II)中,頭號反面角色佐德將軍(General Zod)和其同夥就利用他們的超能力將四位總統的頭像換成了他們三人的臉[35][36]
  • 蒂姆·波頓的科幻電影《星戰毀滅者》裡,火星人也利用他們的飛碟發射的雷射把拉什莫爾山上的總統像雕刻成了火星人的頭像。
  • 美國之隊:世界警察》(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中,拉什莫爾山就被美國之隊闢為他們的基地。不過,最後它卻被麥可·摩爾的自殺炸彈炸毀了[37][38]
  • 在《星艦奇航記V:終極先鋒》加長版電影中,在2280年代拉什莫爾山上新增了第五位虛構的非裔女性總統的雕像。
  • 西北偏北》(另名《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的最後一個場景的背景就是拉什莫爾山。不過這個場景並沒有在拉什莫爾山實地拍攝。由於在事先遞交的拍攝備案中,提到影片中有一個鏡頭包含有飛機試圖射擊爬上總統雕像面部的主人公的內容,公園管理方面沒有允許劇組進入拍攝。最後這組鏡頭是在攝影棚裡通過搭建模型完成的[34][35]
  • 在電視電影《毀滅之日》(10.5: Apocalypse)中,拉什莫爾山被地震所摧毀[36]
  • 財神當家》(Richie Rich)中,富氏家族將3位家庭成員的頭像雕刻在一座巨大的石頭山上,並將此山命名為「富氏山」(Mount Richmore)。
  • 國家寶藏:古籍秘辛》中,拉什莫爾山成為地下藏寶洞的標記物[33][34][35]
  • 動畫電影《冰原歷險記4:板塊漂移》中,和堅果一起墜入地核中的松鼠斯奎特因為追逐堅果,遂在地核與地函之間衝撞,產生連鎖反應,其中之一,是在地面上的一座山上衝撞出四枚姿態各異的松鼠頭像。這一動畫設計可以認為是對拉斯莫爾山總統頭像的一次戲仿

音樂

[編輯]

小說

[編輯]
  • 紅矮星系列的小說《Better Than Life》當中,當主角戴夫·利斯特(Dave Lister)發現了大部分都被垃圾掩埋起來的拉什莫爾山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回到了地球。此外,故事中的拉什莫爾山還新增了虛構的美國總統伊萊恩·塞林格(Elaine Salinger)的頭像。

漫畫

[編輯]

影集

[編輯]
  • 在電視劇集《巴克·羅傑斯在25世紀》(Buck Rogers in the 25th Century)的某一集中,被控引發毀滅地球的戰爭的主人公巴克·羅傑斯發現他正身處一個位於拉什莫爾山下的房間。

遊戲

[編輯]
  • 潛龍諜影4》中,名Outer Haven的潛艦於艦身上有著四座仿拉什莫爾山的雕像,從左到右分別為Solidus Snake、Solid Snake、Liquid Snake和Big Boss。
  • 終極動員令:紅色警戒3》中,名霍華德·T·阿克曼的盟軍總統,把毀滅蘇聯的終極武器藏在拉什莫爾山的羅斯福頭像當中。
  • 快打旋風》中,美國關卡第二關,對戰名為Mike之拳手,背景為拉什莫爾山。
  • 餓狼傳說2》中,泰瑞博格的主場為一輛行駛中的列車,中間會經過拉什摩爾山

注釋

[編輯]
  1. ^ 美国(第2版). 列國志: 新版.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 72 [2021-09-01]. ISBN 978-7-5097-703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2. ^ 名山大川的密档. BEIJING BOOK CO. INC. 2016: 115 [2021-09-01]. ISBN 978-7-999012-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8) (中文). 
  3. ^ 蕭楓林之滿. 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 青蘋果數據中心. 2014: 157 [2021-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8) (中文). 
  4. ^ 美国梦: 一位中国检察官眼中的美国.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 127 [2021-09-01]. ISBN 978-7-80182-45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5. ^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cember 6, 2005.60 SD Web Traveler, Inc. URL accessed on April 7, 2006.
  6. ^ McGeveran, William A. Jr. et al (2004). The Wor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2004. New York: World Almanac Education Group, Inc. ISBN 0-88687-910-8.
  7. ^ 7.0 7.1 Mount Rushmore, South Dako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ovember 1, 2004). Peakbagger.com. URL accessed on March 13, 2006.
  8. ^ 8.0 8.1 Mount Rushmore fac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Park Service.
  9. ^ Belanger, Ian A. et al. Mt. Rushmore- presidents on the rock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5-14.. URL accessed on March 13, 2006.
  10. ^ 西進的帝國:地理如何形塑美國的世界地位. 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2018: 90 [2021-09-01]. ISBN 978-986-9597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11. ^ 11.0 11.1 11.2 11.3 Carving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ctober 2, 2004). National Park Service.
  12. ^ Carving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ctober 2, 2004). National Park Service.
  13. ^ Fite, Gilbert C. Mount Rushmore (May 2003). ISBN 0-9646798-5-X, the standard scholarly study.
  14. ^ American Experi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imeline: Mount Rushmore" (2002). URL accessed on March 20, 2006.
  15. ^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 Sightseer's Guide to Engineering. Nationa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URL accessed on March 18, 2006.
  16. ^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ourism in South Dakota. Laura R. Ahmann. URL accessed on March 19, 2006.
  17. ^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utdoorplaces.com. URL accessed on June 7, 2006.
  18. ^ See above
  19. ^ Primary Sources: Burkett'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Experience. URL accessed on August 23, 2006.
  20. ^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ONU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bout Famous People. URL accessed on August 23, 2006.
  21. ^ Mount Rushmore faces finally wash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uly 30, 2005). CNN. URL accessed on March 20, 2006.
  22. ^ Press, The Associated. Nick Clifford, Last of the Mount Rushmore Crew, Dies at 98. The New York Times. 2019-11-26 [2019-11-28].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美國英語). 
  23. ^ First American Indian heads shrine to democracy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9-03., Indian Country Today. Accessed on April 3, 2006
  24. ^ Nature & Science- Anima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Park Service. URL accessed on April 1, 2006.
  25. ^ Mount Rushmore- Flora and Faun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12-12.. American Park Network. URL accessed on March 16, 2006.
  26. ^ Mount Rushmore- Flora and Faun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12-12.. American Park Network. URL accessed on March 16, 2006.
  27. ^ Nature & Science- Mount Rushmo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Park Service. URL accessed on March 13, 2006.
  28. ^ Nature & Science- Groundwa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Park Service. URL accessed on April 1, 2006.
  29. ^ Nature & Science- Fores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Park Service. URL accessed on April 1, 2006.
  30. ^ 30.0 30.1 Geologic Activ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Park Service.
  31. ^ Irvin, James R. Great Plains Galle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1). URL accessed on March 16, 2006.
  32. ^ Park Overvie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Park Network. URL accessed on April 1, 2006.
  33. ^ 33.0 33.1 Gunderson, Jessica. Mount Rushmore Today. Mount Rushmore: Myths, Legends, and Facts. Capstone. 2014-07-01: 28 [2022-11-01]. ISBN 978-1-4914-020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1) (英語). 
  34. ^ 34.0 34.1 34.2 Knight, Gladys L. Mount Rushmore. Pop Culture Places: An Encyclopedia of Places 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3 volumes]. ABC-CLIO. 2014-08-11: 623 [2022-11-01]. ISBN 978-0-313-3988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1) (英語). 
  35. ^ 35.0 35.1 35.2 Powell, Laura. Mount Rushmore on the Big Screen. Visit The USA. [2022-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英語). 
  36. ^ 36.0 36.1 Doss, Erika. Memorial Mania: Public Feeling 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09-07: 57 [2022-11-01]. ISBN 978-0-226-1593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1) (英語). 
  37. ^ 9 Famous Pop Culture Spots in the USA You Don't Want to Miss. Visit The USA. [2022-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9) (英語). A variety of films and television shows suggest Mount Rushmore's use as a secret hideout for the government such as in "National Treasure: Book of Secrets" and "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 
  38. ^ Honeycutt, Kirk. '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 THR's 2004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9-10-15 [2022-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4) (美國英語).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