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花岗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花岗岩
花冈岩
火成岩
成分
主要钾长石斜长石石英
次要不同含量的白云母黑云母普通角闪石英语hornblende类型的角闪石族矿物
台湾苗栗县竹南镇中港慈裕宫内花冈岩方柱上的楹联许德俊所书

花冈岩(英语:Granite,由拉丁文granum而来,意指颗粒。)又作花岗岩[1]花岗石,香港又称麻石。花岗岩是一种粗粒(显晶质)的侵入性火成岩,主要由石英、碱长石和斜长石组成。它形成于含有高硅和碱金属氧化物的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和凝固过程中形成。花岗岩在地球的大陆地壳中很常见,主要存在于火成岩侵入体中。这些侵入体的大小从几厘米宽的岩脉到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岩床不等。

花岗岩主要由粗粒石英长石以不同比例组成。这些岩石根据其中石英、碱长石和斜长石的相对百分比进行分类(QAPF分类),真正的花岗岩富含石英和碱长石。大多数花岗岩类岩石也含有云母或角闪石矿物,尽管少数(称为白云岩)几乎不含暗色矿物。

花岗岩几乎总是坚硬、坚固且无内部结构(块状),因此在人类历史上广泛用作建筑材料

形成

[编辑]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层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岗岩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根据世界各地2485份花岗岩中不同化学成分比例平均,依所占重量百分比由重到轻为:[2]

不同品种的矿物成分不尽相同,还可能有含辉石角闪石。花岗岩质地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腐蚀、耐热、耐磨损、吸水性低,美丽的色泽还能保存百年以上,是建筑的好材料。花岗岩石材按色彩、花纹、光泽、结构和材质等因素,分不同级次。台湾经济部矿务局将花岗岩分为黑色系、棕色系、绿色系、灰白色系、浅红色系及深红色系六类。

物理特性

[编辑]
  • 密度:2790-3070 kg/m3  
  • 抗压强度:1000-3000 kg/cm2  
  • 弹性模量:1.3-1.5x10^6 kg/cm2  
  • 吸水率:0.13 %
  • 肖氏硬度:> HS 70
  • 比重:2.6~2.75

产地

[编辑]

花岗岩是一种分布非常广的一种岩石,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出产花岗岩。中国9%的土地(约80多万平方公里)都是花岗岩岩体

下列是各种不同的花岗岩及它的产地:[3]

  • 非洲
    • 南非:南非红、森林蓝

用途

[编辑]

花岗岩得天独厚的物理特性加上它美丽的花纹使他成为建筑的上好材料,素有“岩石之王”之称。在建筑中花岗岩从屋顶到地板都能使用,把它压碎还能制成水泥或岩石填充坝。许多需要耐风吹雨打或耐受度需求高的地方或物品都是由花岗岩制成的。像是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4]和台北中正纪念堂的牌匾都是花岗岩做的。

花岗岩坚硬难以破坏的特性也在军事用途上发挥不少作用,它是芬兰岩石地表层中最常见的石头种类,在1940年冬季战争中,芬兰曾沿着曼纳海姆防线上放置花岗岩巨石来阻挡苏联坦克的进攻[5]。当1989年为每个芬兰行政区推选代表性主的石头时,制订候选名单的评委会一致认定花冈岩凭其独特的地位无愧为代表整个芬兰的国石[6]。不少地下军事基地也利用此岩石建构,如金门的地下碉堡,瑞典穆斯克基地甚至还建造地下船坞供军舰安全维修。

品种

[编辑]

装饰花岗石磨光板材光亮如镜,有华丽高贵的装饰效果。常见的花岗石磨光板品种有:

  • 红色系列:四川红、石棉红、岑溪红、虎皮红、樱桃红、平谷红、杜花岗石、鹃红、玫瑰红、贵妃红、鲁青红、连州大红等。
  • 黄红色系列:岑溪桔红、东留肉红、连州浅红、兴洋桃红、兴洋桔红、浅红小花、樱花红、珊瑚花、虎皮黄等。
  • 花白系列:白石花、白虎涧、黑白花、芝麻白、花白、岭南花白、 济南花白、四川花白等。
  • 黑色系列:淡青黑、纯黑、芝麻黑、四川黑 、烟台黑、沈阳黑、长春黑等。
  • 青色系列:芝麻青、米易绿、细麻青、济南青、竹叶青、菊花青、 青花、芦花青、南雄青、攀西兰等。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7). 
  2. ^ Harvey Blatt and Robert J. Tracy. Petrology 第二版. 纽约: Freeman. 1997: 第 66 页. ISBN 0716724383. 
  3. ^ 经济部矿物局 Bureau of mine.MOEA 存档副本.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30). 
  4. ^ 李倍; 张力伟. 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颗"青岛心" 碑心石开采旧址就在这!. 青岛新闻网.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5. ^ Korhonen, Sami H. E. The history of the Mannerheim Line. winterwar.com.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英语). 
  6. ^ Maakuntakivet. Geologian tutkimuskeskus.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芬兰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