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道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教主題頁

道教,是一種發源於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着主導的地位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的專稱。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大類:煉養(修煉養氣,包括鍊氣、導引內丹冥想科儀法術符咒等方式);積德(功德成神,也稱道教積善派,源自聖賢英雄崇拜及祖先崇拜思想,也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重要宗教實踐);服食(服用仙藥外丹符籙等,是原始道教的重要實踐);點化(傳說指出部分人因自身帶有仙緣,而得到仙人點化後即可成仙);常見的後天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

特色條目

香港雲泉仙館純陽殿

香港道教組織均帶有濃厚的華人民間信仰背景,知名機構包括青松觀蓬瀛仙館圓玄學院嗇色園。在節日神誕期間黃大仙祠車公廟天后廟等廟宇都湧入不少信徒上香祈福。

香港的廟宇一般均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並對外開放,每逢神誕節日或農曆初一、十五,不少市民會到訪參拜。部分廟宇歷史可追溯至1600年前,例如青雲觀;也有部分是新興宗派建立的,例如圓玄學院

最著名的香港廟宇位於九龍黃大仙區黃大仙祠,廟內主要供奉道教神明黃初平真人,長年香火鼎盛,不少信眾會在農曆新年爭先上頭柱香。其他著名廟宇包括位於新界沙田車公廟、位於港島荷李活道東華三院文武廟、位於聯合道九龍城侯王廟和九龍油麻地天后廟等。

香港道教的宗教研究和修行,多集中在廟宇、道場和道觀進行,例如全真派的修行道場蓬瀛仙館青松觀雲泉仙館等,還有各大小道場。道教團體對香港的社會福利貢獻良多,其中很多與教育、醫療和社區服務等有關。除主動開辦的福利、教育和醫療服務機構外,更會捐助其他慈善團體。不少廟宇都設有捐款箱,將所得善款會用以資助學校、醫院或其他慈善用途。…更多

特色圖片

鍾馗,傳說人物,道教中賜福鎮宅聖君。鍾馗一名最早見於《唐逸史》。話說唐明皇病中夢見小鬼偷去玉笛和楊貴妃的繡番囊,正當值怒時見一滿面虯髯大鬼,挖下小鬼的眼珠吞掉。此鬼自稱南山鍾馗,蒙高祖賜緣袍陪葬,鍾馗化鬼後誓要為大唐斬妖除魔。唐明皇醒後,病不藥而癒,遂向吳道子憶述夢中所見,並命其繪出鍾馗像,頒佈天下。圖為五幅《鍾馗捉鬼圖》捲軸的一部分。

人物

孫思邈541年581年—約682年),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新唐書載,他從小勤讀書,精通百家學說,善於談老子莊周之道,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孫思邈從小多病,「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的百姓都很貧苦,很多人因為沒錢治病而死去,因此他從小就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十八歲之後就「志於學醫」,最後終有所成。相傳,孫思邈曾經作過唐太宗的御醫,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與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稱病退隱山中,唐高宗以良馬賜之。

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孫思邈還對煉丹服食以求長生成仙的道教方術作了探索。

臨終時,孫思邈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並遺有大量的醫書,人尊其為「孫藥王」。在陝西耀縣藥王山,有祭祀孫思邈的藥王廟。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今台灣仍有祭祀孫思邈之廟宇,並稱之「孫天醫」,每年農曆正月初四為其祭典,稱之為「孫天醫真人聖誕」。

維基分類

主要話題

道教系列條目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