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郡 (中國)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文主要描述了中國的建制,關於其他同名的建制,可參見南海郡。
南海郡,是從秦朝至唐朝的郡,位於漢地九州域內。郡治番禺縣在今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
百越南越 史前-前221 | ||||||||
秦朝南海郡 前221—前206 | ||||||||
南越國 前206—前111 | ||||||||
西漢交趾刺史部 前111—8 | ||||||||
交趾刺史部(鄧讓割據) 8-30 | ||||||||
東漢交趾刺史部 30—191 | ||||||||
交州刺史部(士燮割據)191—226 | ||||||||
孫吳廣州 226—280 | ||||||||
晉朝廣州 280—420 | ||||||||
劉宋廣州 420-479 | ||||||||
蕭齊廣州 479-502 | ||||||||
蕭梁廣州 502-557 | ||||||||
陳朝廣州 557-589 | ||||||||
冼馮政權 589—689 | ||||||||
唐朝嶺南道 689—907 | ||||||||
後梁嶺南道 907—917 | ||||||||
南漢 917—971 | ||||||||
宋朝廣南東路 978—1279 | ||||||||
元朝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司 1279–1354 | ||||||||
何真政權1354–1368 | ||||||||
明朝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1368–1646 | ||||||||
清朝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1646–1911 | ||||||||
中華民國廣東省 1912–1949 • 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 1911–1912 •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1917–1921 •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1921–1922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1923–1925 • 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 1931–1936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 1949至今 |
政區沿革
[編輯]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禺(即今廣州市),主體範圍在今廣東、海南、香港、澳門、廣西東南部和福建南部。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2年)冬[1],平定南越國,把原嶺南三郡之地析為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設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縣,領番禺、中宿、博羅、龍川、四會、揭陽六縣。綏和元年(前8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南海郡隸交州。
孫吳黃武五年(226年),交州分為交、廣兩州,南海郡隸廣州,但不久就撤銷了廣州,永安七年(264年)又復置廣州。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晉成帝將南海郡一分為二,分出東官郡[2],郡治在目前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管轄八縣:寶安縣、安懷縣、興寧縣、海豐縣、海陽縣、綏安縣、海寧縣、潮陽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撤銷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601年),因避隋煬帝名諱而改名番州,大業三年(607年)又改為南海郡。戶三萬七千四百八十二,下轄十五縣:南海縣、曲江縣、始興縣、翁源縣、增城縣、寶安縣、樂昌縣、四會縣、化蒙縣、清遠縣、浛洭縣、政賓縣、懷集縣、新會縣、義寧縣。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廣州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郡為州,南海郡又改廣州。[3]
行政長官
[編輯]秦朝南海監
[編輯]秦朝南海尉
[編輯]- 屠睢,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出任[5]。
- 任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出任,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十一月卒於任上[5]。
- 趙佗,真定人,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十一月由任囂任命,後自為南越王[5]。
南越國南海太守
[編輯]漢朝南海太守
[編輯]孫吳南海太守
[編輯]晉朝南海太守
[編輯]劉宋南海太守
[編輯]- 陸展,吳郡吳縣人。
- 蕭簡,南蘭陸郡蘭陵縣人,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出任,至元嘉三十年(453年)為鄧琬率軍所誅。
- 鄧琬,孝建元年(454年)出任。
- 垣閬,孝建末年在任。
- 袁曇逺,大明年間在任。
- 陸法真,吳郡人,泰始年間在任。
- 到遁,彭城武源人。
- 伏曼容,宋順帝時在任。
- 周仁昭
齊朝南海太守
[編輯]梁朝南海太守
[編輯]陳朝南海太守
[編輯]隋朝南海太守
[編輯]唐朝南海太守
[編輯]- 劉巨鱗(741年—744年)
- 裴敦復(745年,未赴任)
- 彭杲(745年—747年)
- 劉巨鱗(747年—749年)
- 盧奐(749年—751年),滑州靈昌人。
- 張九皋(751年—753年),韶州曲江人。
- 何履光(754年—756年)
- 賀蘭進明(756年,未赴任)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載「元鼎六年冬十月,行東,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即南越國是亡於元鼎六年冬十月,換算成公元紀年應為前111年,但由於漢朝以十月為歲首,冬為一年開始,依《新編中國三千年曆日檢索表》,元鼎六年冬十月等同格里曆公元前112年11月11日—12月10日。
- ^ 晉設東官郡郡治設南頭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2006年12月25日
- ^ 广州市志. [200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16).
- ^ 郝玉麟. 卷26. 廣東通志. 維基文庫 (中文).
- ^ 5.0 5.1 5.2 5.3 5.4 5.5 5.6 郝玉麟. 卷06. 廣東通志. 維基文庫 (中文).
- ^ 屠喬孫. 卷021. 十六國春秋. 維基文庫 (中文).
- ^ 金鉷謹. 卷063. 廣西通志. 維基文庫 (中文).
- ^ 魏徵. 卷55. 隋書. 維基文庫 (中文).
來源
[編輯]- 書籍
- 《隋書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參見
[編輯]關中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河北地區 | |
淮漢以南 | |
待考 | |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註明曾用名稱。 |
前203年-前111年 | ||||||
人物 |
| |||||
事件 | ||||||
政區 | ||||||
族群 | ||||||
遺址 | 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 · 南越文王墓(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 · 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 · 秦漢造船工場遺址 · 羅泊灣一號墓 · 羅泊灣二號墓 · 南越國人字頂分室大墓 · 金鐘一號墓 | |||||
文物 | ||||||
爭議 |
行部 | |||||
---|---|---|---|---|---|
司隸校尉部 |
| ||||
豫州刺史部 | |||||
冀州刺史部 | |||||
兗州刺史部 | |||||
徐州刺史部 | |||||
青州刺史部 | |||||
荊州刺史部 | |||||
揚州刺史部 | |||||
益州刺史部 | |||||
涼州刺史部 |
| ||||
并州刺史部 | |||||
幽州刺史部 | |||||
交州刺史部 | |||||
雍州刺史部 |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 ||||
西域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