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 (西晋)
江州 | |||||||||||
---|---|---|---|---|---|---|---|---|---|---|---|
西晋至元朝的州 | |||||||||||
291年-607年 617年-742年 758年-1277年 | |||||||||||
人口 | |||||||||||
• 464年 | 52033户,377147口[1] | ||||||||||
• 639年 | 6360户,25599口[2] | ||||||||||
• 1102年 | 84569户,138590口[3] | ||||||||||
历史 | |||||||||||
历史 | |||||||||||
• 成立 | 291年 | ||||||||||
• 废除 | 1277年 | ||||||||||
| |||||||||||
今属于 | 中国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 |
江州,中国西晋时至元朝时的州。早期幅员广袤,包括今天江西省、福建省的大部和浙江省的一部分,南朝后期辖境缩小,隋朝以后辖境仅限于今天江西省九江市一带。
沿革
[编辑]晋朝
[编辑]西晋元康元年(291年),以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尤难,分扬州七郡(豫章国、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南康郡、建安郡、晋安郡)与荆州三郡(武昌郡、桂阳郡、安成郡)合十郡置江州,治豫章国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江州之名系因江水之名而来。永兴元年(304年),分扬州庐江郡、江州武昌郡置寻阳郡,属江州。永嘉元年(307年),桂阳郡改属湘州。
东晋时,江州成为军事重镇,侨置新蔡郡。咸康六年(340年),州治迁至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永和元年(345年),州治迁回南昌。不久又迁至柴桑。[4]
南朝
[编辑]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武昌郡改属郢州。至此,江州领十郡:寻阳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南康郡、建安郡、晋安郡、安成郡、南新蔡郡。
南朝梁天监中(502年-519年),分晋安郡置南安郡。普通五年(524年),建安郡改属东扬州。大通二年(528年),分豫章、庐陵、临川三郡置巴山郡。后分寻阳郡侨置太原郡。承圣元年(552年),临川郡改属宁州。承圣二年(553年),鄱阳郡改属吴州。太平元年(556年)前后,分豫章郡置豫宁郡,安成、巴山、豫宁三郡改属高州,豫章郡新吴县等地改属南江州。太平二年(557年),寻阳、太原等郡改属西江州,江州徙治南昌。同年,南江州、西江州并入江州。至此,江州领七郡:寻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南康郡、晋安郡、南安郡、太原郡。
南朝陈初,江州徙治寻阳郡柴桑县湓口城(今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天嘉四年(563年),废高州,其所领临川、安成、安乐、巴山、广丰、豫宁六郡改属江州。光大二年(568年),晋安、南安二郡改属丰州;废吴州,其所领鄱阳郡还属江州。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得齐昌郡、新蔡郡、高唐郡、晋熙郡,属江州。太建八年(576年),分江州晋熙、新蔡、高唐三郡置晋州。太建十一年(581年),齐昌郡失陷。至此,江州领十二郡:寻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南康郡、鄱阳郡、临川郡、安成郡、安乐郡、巴山郡、广丰郡、豫宁郡、太原郡。[4]
隋朝
[编辑]隋代行政区划变迁 | |||
---|---|---|---|
区划 | 开皇元年 | 区划 | 大业3年 |
州 | 江州 | 郡 | 鄱阳郡 |
郡 | 鄱阳郡 | 县 | 鄱阳县 余干县 弋阳县 |
县 | 鄱阳县 广晋县 银城县 余干县 安仁县 上饶县 葛阳县 |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废郡,分江州置洪州(故豫章郡部分、豫宁郡、广丰郡、巴山郡部分)、吉州(故庐陵郡、安乐郡、安成郡部分)、袁州(故安成郡部分、豫章郡部分)、虔州(故南康郡)、抚州(故临川郡、巴山郡部分)、饶州(故鄱阳郡);废寻阳郡为寻阳县,太原郡为龙城县,二县直属江州。江州辖境缩小到今天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彭泽县、湖口县、都昌县等地。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龙城县为彭泽县。大业三年(605年),改江州为九江郡,彭蠡县为湓城县。[5]
楚太平元年(617年),改九江郡为江州。同年,后梁取江州,下辖湓城、彭泽二县。
唐朝
[编辑]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占领江州,分湓城县置浔阳县,州治仍为浔阳县湓口城(今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武德五年(622年),分湓城县置楚城县(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赛阳镇荆林街),分彭泽县(今江西省彭泽县瀼溪镇和团村)置乐城县(今江西省彭泽县黄岭乡旧县街)、都昌县(今江西省都昌县蔡岭镇洞门口村),彭泽、乐城、都昌三县改属浩州。武德八年(625年),废浩州,彭泽(乐城并入)、都昌二县还属江州;湓城县并入浔阳县。贞观八年(634年),楚城县并入浔阳县。至此,江州领三县:浔阳、彭泽、都昌。
天宝元年(742年),改江州为浔阳郡。至德二载(757年),分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秋浦县置至德县(今江西省东至县尧渡镇梅城),属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浔阳郡为江州,至德县改属饶州。[6]
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分浔阳县置德安县。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改浔阳县为德化县。昇元三年(939年),分德化县置瑞昌县。保大七年(949年)前后,分德化县置湖口县。保大十一年(953年),分彭泽县置东流县。至此,江州领七县: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都昌、东流。[7]
宋元
[编辑]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平江南,次年取江州,属江南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分都昌县置星子县,东流县改属池州。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都昌、星子二县改属南康军。咸平三年(1000年),析置广宁监。至此,江州领五县一监: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广宁监。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两路,江州属江南东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合两路为一路,江州属江南路。绍兴元年(1131年),分江南路为两路,江州属江南西路。[8]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占领江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江州为江州路。[9]
长官
[编辑]- 晋朝江州刺史(291年-420年)
- 诸葛京[10]
- 应邈(?-305年)[11]
- 卫展(306年-?)[12]
- 华轶(?-311年)[13]
- 李矩(312年)[14]
- 王敦(315年-322年)[15]
- 陶侃(322年-323年)
- 王彬(323年-324年)[15]
- 应詹(324年-326年)[16]
- 温峤(326年-329年)
- 刘胤(329年)[17]
- 郭默(330年)[18]
- 陶侃(330年-334年)[19]
- 庾亮(334年-340年)[20]
- 王羲之(340年)[21]
- 王允之(340年-342年)[22]
- 褚裒(342年-343年)[23]
- 庾冰(343年-344年)[17]
- 谢尚(344年-345年)[24]
- 庾翼(345年)[25]
- 谢永(345年-347年)
- 王羲之(347年-348年)
- 徐宁(349年-351年)
- 王长述(353年)
- 桓云(?-360年)[26]
- 桓冲(360年-373年)[26]
- 桓石秀(373年-377年)[26]
- 桓嗣(377年-383年)[26]
- 桓冲(383年-384年)[26]
- 桓伊(384年-?)[27]
- 王凝之(?-398年)[21]
- 王愉(398年)[28]
- 桓玄(398年-400年)[29]
- 桓脩(400年)[26]
- 桓玄(400年-401年)[29]
- 桓伟(401年-402年)[29]
- 桓石生(402年)[26]
- 郭昶之(403年-404年)[30]
- 刘敬宣(404年-405年)[31]
- 何无忌(406年-410年)[30]
- 庾悦(410年-412年)[32][30]
- 孟怀玉(412年-415年)[31]
- 刘柳(415年-416年)[13][33]
- 檀韶(416年-418年)[34]
- 王弘(418年-420年)[35]
- 刘宋江州刺史(420年-479年)
- 王弘(420年-426年)
- 檀道济(426年-436年)
- 刘义宣(436年-439年)
- 刘义庆(439年-440年)
- 刘义康(440年-441年)
- 庾登之(441年-443年)
- 刘绍(443年-449年)
- 刘宏(449年-451年)
- 刘骏(451年-453年)[36]
- 臧质(453年-454年)
- 萧思话(454年)
- 刘祎(454年-458年)
- 刘昶(458年-459年)
- 刘休范(459年-463年)
- 刘子勋(463年-464年)
- 刘休仁(464年)[37]
- 刘子勋(464年-466年)[38]
- 刘休祐(未就任,465年-466年)
- 王玄谟(466年)
- 王景文(466年-470年)
- 刘休范(470年-471年)
- 刘休若(471年)
- 刘休范(471年-474年)[39]
- 刘友(474年-478年)[40]
- 萧赜(478年)
- 萧嶷(478年-479年)
- 王延之(479年)[41]
- 南齐江州刺史(479年-502年)
- 王延之(479年-482年)
- 萧暠(482年-484年)[42]
- 王奂(484年-486年)
- 萧子隆(未就任,486年)[43]
- 萧钧(486年-488年)[44]
- 萧曅(488年-489年)
- 王晏(489年)
- 萧子响(489年)
- 萧锵(490年-493年)
- 陈显达(493年)[43]
- 萧子懋(494年)[45]
- 王广之(494年-496年)
- 萧宝夤(496年-498年)
- 陈显达(498年-499年)[46]
- 萧宝攸(499年-501年)[47]
- 王茂(501年)
- 陈伯之(501年-502年)[48]
- 南梁江州刺史(502年-557年)
- 陈伯之(502年)
- 王茂(502年-507年)
- 萧秀(507年-508年)
- 曹景宗(508年)
- 萧伟(510年-513年)
- 王茂(513年-515年)
- 萧纲(515年-517年)
- 萧续(517年-520年)[49]
- 萧纶(520年-524年)
- 萧绩(524年-528年)[50]
- 萧象(528年-529年)[51]
- 萧纪(529年-532年)
- 萧昂(532年-535年)
- 萧续(535年-537年)
- 萧纶(537年-540年)
- 萧欢(540年)
- 萧绎(540年-547年)[50]
- 萧大心(547年-550年)
- 萧大连(550年-551年)[52]
- 陈霸先(551年)[53]
- 王僧辩(551年-552年)
- 萧方智(553年-555年)[54]
- 侯瑱(555年-557年)[55][53]
- 周迪(557年)[56]
- 陈朝江州刺史(557年-589年)
- 周迪(557年-563年)
- 吴明彻(562年-563年)
- 侯安都(563年)
- 黄法𣰋(563年-565年)
- 章昭达(565年-568年)[57][58]
- 陈叔陵(568年-572年)
- 陈叔坚(572年-575年)
- 陈伯山(575年-579年)
- 陈叔英(579年-583年)[59]
- 陈叔坚(583年)
- 陈叔文(583年-584年)
- 陈叔重(584年-?)
- 陈嶷(?-588年)
- 陈彦(588年-589年)[60]
- 隋朝江州刺史(589年-607年)
- 唐朝江州刺史(621年-742年,758年-907年)
- 盖彦举(621年)
- 李袭志(江州总管兼任,622年-623年)
- 侯君集(江州都督兼任,626年)
- 郑善果(629年)
- 郭孝恪(贞观前期)
- 左难当(640年见任)
- 赵行德(贞观年间)
- 冉仁才(贞观年间)
- 陶锐(贞观年间)
- 夏侯绚(653年,未任)
- 史玄道(唐高宗时)
- 李亶(唐高宗时)
- 张嘉言(唐高宗时)
- 长孙谊(武周初年)
- 李同恩(武周时)
- 张戬(唐中宗时)
- 李讷(726年-?)
- 独孤祯(731年见任)
- 李尚辞(735年见任)
- 戴希谦(开元年间)
- 元邕(开元年间)
- 柳贞望(开元年间)
- 裴酆(开元年间)
- 浔阳郡太守
- 窦从昭(唐肃宗时)
- 萧华(广德年间)
- 徐向(765年)
- 封某(766年)
- 李芃(约767年)
- 陶铣(?-769年)
- 相里造(769年-771年)
- 李承(771年-772年)
- 薛弁(773年-774年)
- 包佶(780年见任)
- 王锷(783年-?)
- 韦应物(785年-787年)
- 柳浑(787年)
- 崔衍(791年见任)
- 严士良(795年见任)
- 卢虔(?-797年)
- 李康(798年见任)
- 李归期(801年)
- 魏弘简(贞元年间)
- 韦汎(贞元年间)
- 孔戣(元和初年)
- 张勔(?-813年)
- 李万卷(815年)
- 张锡(817年)
- 李䩄(817年见任)
- 崔能(818年见任)
- 窦常(元和末年)
- 钱徽(821年)
- 李渤(822年)
- 李景信(宝历、大和年间)
- 韦珩(829年-831年)
- 郑鲂(831年)
- 赵蕃(?-835年)
- 李珏(835年-836年)
- 长孙某(开成年间)
- 杜慥(838年-841年)
- 苗愔(841年)
- 张又新(842年-843年)
- 杨嗣复(846年)
- 郑鲂
- 王某
- 虞玟
- 于安仁
- 李华
- 刘长卿
- 苗耽
- 李玄
- 崔黯(849年见任)
- 李回(851年—852年)
- 皇甫鉟(大中年间)
- 裴夷直(大中年间)
- 李远(大中年间)
- 裴行讽(860年见任)
- 段成式(咸通初年)
- 卢简方(咸通初年)
- 李正范(863年)
- 李章(864年见任)
- 苗绅(867年-868年见任)
- 崔沆(咸通年间)
- 李体仁(?-874年)
- 涂晓(乾符年间)
- 陈辇(?-876年)
- 刘秉仁(?-877年)
- 陶祥(877年-?)
- 薛能(880年)
- 高霸(中和年间)
- 曾徒(?-890年)
- 陈卓(894年见任)
- 李奉宗(光化年间)
- 锺延规(?-906年)[62]
- 宋朝知江州军州事(975年-1275年)
- 冯拯(?-997年)[63]
- 袁逢吉(真宗时)[64]
- 刘沆(仁宗时)[63]
- 张奎(仁宗时)[65]
- 吕诲(1061年-?)[66]
- 刘述(1069年-?)[67]
- 刘瑾(神宗时)[68]
- 彭汝砺(1095年)[69]
- 董必(哲宗时)[70]
- 董敦逸(?-1100年)[70]
- 李光(1127年)[71]
- 韩肖胄(1128年)[72]
- 陈彦文(1128年-1129年)[73]
- 权邦彦(1129年)[73]
- 韩梠(1129年)[73]
- 朱胜非(1130年-1131年)[74]
- 杨惟忠(1131年-?)[75]
- 刘绍先(?-1132年)[76]
- 韩驹[77]
- 赵士遒(?-1135年)[78]
- 向子𬤇(绍兴中)[79]
- 汪若海(绍兴中)[80]
- 唐文若(?-1165年)[81]
- 韩彦直(乾道中)[82]
- 林栗(孝宗时)[83]
- 陈铸(1205年见任)[84]
- 徐谊(宁宗时)[85]
- 李孟传(宁宗时)[86]
- 陈谦(宁宗时)[87]
- 赵崇宪(宁宗时)[88]
- 袁燮(嘉定中)[89]
- 徐邦宪(宁宗时)[80]
- 陈卓[90]
- 袁肃(端平中)[91]
- 吴渊(1239年)[92]
- 董槐(1239年-1240年,1242年-1243年)[93]
- 陈垲(理宗时)[94]
- 袁玠(?-1259年)[95]
- 印应雷(1260年-?)
- 汪立信(1262年-?)[96]
- 钱真孙(?-1275年)[97]
- 元朝知江州事(1275年-1277年)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1、魏嵩山 主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995年5月第一版) 2、田余庆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东晋门阀政治》(2012年5月第五版)
- ^ 《宋书》州郡志
- ^ 《旧唐书》地理志
- ^ 《宋史》地理志
- ^ 4.0 4.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 ^ 《元史·卷六十二·志第十四》
- ^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裴注引《诸葛氏谱》
- ^ 《晋书·卷四·帝纪第四》
- ^ 《世说新语·俭啬第⼆⼗九》刘孝标注引《永嘉流⼈名》
- ^ 13.0 13.1 《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
- ^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裴注引王隐《晋书》
- ^ 15.0 15.1 《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 ^ 《晋书·卷六·帝纪第六》
- ^ 17.0 17.1 《晋书·卷七·帝纪第七》
- ^ 《资治通鉴·卷九十四·晋纪十六》
- ^ 《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 ^ 《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 ^ 21.0 21.1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
- ^ 《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 ^ 《晋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六十三》
- ^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 ^ 《晋书·卷八·帝纪第八》
-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 ^ 《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 ^ 《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 ^ 29.0 29.1 29.2 《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 ^ 30.0 30.1 30.2 《晋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 ^ 31.0 31.1 《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七》
- ^ 《宋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十二》
- ^ 《晋书·卷十·帝纪第十》
- ^ 《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五》
- ^ 《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
- ^ 《宋书·卷五·本纪第五》
- ^ 《宋书·卷六·本纪第六》
- ^ 《宋书·卷七·本纪第七》
- ^ 《宋书·卷八·本纪第八》
- ^ 《宋书·卷九·本纪第九》
- ^ 《宋书·卷十·本纪第十》
- ^ 《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
- ^ 43.0 43.1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
- ^ 《南齐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二十六》
- ^ 《南齐书·卷四·本纪第四》
- ^ 《南齐书·卷六·本纪第六》
- ^ 《南齐书·卷七·本纪第七》
- ^ 《南齐书·卷八·本纪第八》
- ^ 《梁书·卷二·本纪第二》
- ^ 50.0 50.1 《梁书·卷三·本纪第三》
- ^ 《梁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七》
- ^ 《梁书·卷四·本纪第四》
- ^ 53.0 53.1 《陈书·卷一·本纪第一》
- ^ 《梁书·卷五·本纪第五》
- ^ 《梁书·卷六·本纪第六》
- ^ 《陈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九》
- ^ 《陈书·卷三·本纪第三》
- ^ 《陈书·卷四·本纪第四》
- ^ 《陈书·卷五·本纪第五》
- ^ 《陈书·卷六·本纪第六》
- ^ 倪广龙《隋代刺史研究》
- ^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
- ^ 63.0 63.1 《宋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四十四》
- ^ 《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
- ^ 《宋史·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八十三》
- ^ 《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 ^ 《宋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神宗一》
- ^ 《宋史·卷三百三十三·列传第九十二》
- ^ 《彭待制汝砺墓志铭》
- ^ 70.0 70.1 《宋史·卷三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 ^ 《宋史·卷三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 ^ 《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 ^ 73.0 73.1 73.2 《宋史·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高宗二》
- ^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 《宋史·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高宗三》
- ^ 《宋史·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高宗四》
- ^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〇四·文苑七》
- ^ 《宋史·卷四百五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七》
- ^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 ^ 80.0 80.1 《宋史·卷四百〇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 ^ 《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 《宋史·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 ^ 《宋史·卷三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 ^ 《宋史·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宁宗二》
- ^ 《宋史·卷三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 ^ 《宋史·卷四百〇一·列传第一百六十》
- ^ 《宋史·卷三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 ^ 《宋史·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 ^ 《宋史·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 ^ 《宋史·卷四百〇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 ^ 《宋史·卷四百〇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 ^ 《宋史·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理宗二》
- ^ 《宋史·卷四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 ^ 《宋史·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 ^ 《宋史·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理宗四》
- ^ 《宋史·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理宗五》
- ^ 《元史·卷八·本纪第八》
- ^ 《元史·卷九·本纪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