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阳郡,中国古代的郡,孙吴时始置,南齐时更名为永阳郡[1],隋废。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一说宝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置营阳郡,治所在营浦县(今湖南省道县东北)。以在营水之阳得名。属荆州。后废置无常。晋武帝太康中,无营阳郡。[2]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有营阳郡。[3]
晋穆帝时,又分零陵郡立营阳郡,属湘州。辖境相当今湖南省道县、宁远、新田等县地。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省湘州,营阳郡还属荆州。[2]宋孝武帝大明中,营阳郡领四县:营浦、营道、舂陵、泠道。[3]齐武帝永明末,改营阳郡为永阳郡。南朝梁时,永阳郡移治今道县西四十里营山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永阳郡,其地属永州。[4]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营阳郡有1608户,20927口。[3]
- 张欣泰,字义亨,竟陵人,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出任,永泰元年(498年)改为太守。[6]
- 张欣泰,字义亨,竟陵人,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由内史改称,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离任。[6]
- 伏暅,字玄耀,平昌安丘人,梁武帝初期在任,在郡清絜,治务安静。[7]
- 张嵊,字四山,吴郡吴人,梁武帝大同(535年—546年)中在任。[7]
- 樊猛,字智武,南阳湖阳人,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出任。[8]
义安国(489年—490年代)/永阳国(490年代—498年)丨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义安郡王→永阳郡王 |
|
萧子珉 |
489年—498年 |
齐武帝第二十子
|
伏诛,国除
|
永阳国(502年—550年代)|食邑2000户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永阳郡王 |
昭王 |
萧敷 |
502年追封 |
梁文帝第二子
|
2 |
永阳嗣王 |
恭王 |
萧伯游 |
503年—506年 |
萧敷子
|
3 |
永阳蕃王 |
|
萧隆 |
|
萧伯游子
|
永阳国(568年—589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永阳郡王 |
|
陈伯智 |
568年—589年 |
陈文帝第十二子
|
陈亡,国除
|
- ^ 《隋书·地理志》言南朝梁时改名,《旧唐书·地理志》言晋朝时改名,但南朝齐时已有永阳王、永阳太守,《南齐书·州郡志》称“营阳郡”,因此改名当在南朝齐时。
- ^ 2.0 2.1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3.0 3.1 3.2 《宋书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 ^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宋书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 ^ 6.0 6.1 《南齐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
- ^ 7.0 7.1 《梁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七》
- ^ 《陈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汉 炎兴元年( 263年)、孙吴 天纪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证的郡、国。标“*”者为曾置后废的郡、国。标“#”者为特殊政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