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邯郸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趙郡

邯郸郡,中国古名,战国赵国置。灭赵后置赵郡,不久改为邯郸郡。西汉初年置赵国,其后多次除为邯郸郡,郡治在邯郸县(县治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区西南赵邯郸故城)。汉景帝五年(前152年),以原邯郸郡北部置赵国。此后邯郸郡之名为赵国、赵郡所取代。

建置沿革

[编辑]

赵、秦之邯郸郡

[编辑]

邯郸郡得名于古邑邯郸。战国时,赵国以其国都邯郸及原属魏国邺城一带为邯郸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灭赵,以邯郸、邺、安阳一带置邯郸郡,后晓荣据秦文物,认为邯郸郡初郡名为赵郡,后因赵都邯郸而改名。邯郸郡治在邯郸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全境、邢台市西部,河南省内黄县浚县以及山东省冠县西部一带。邯郸郡领县可证者有十一县:邯郸武安易阳信都广平阴安武始

汉代之赵国

[编辑]
前195年,汉朝初期赵国所在的位置。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刘邦张耳为赵王,以秦代邯郸郡、钜鹿郡常山郡置赵国。汉高帝九年(前198年),废赵王张敖(张耳之子)为宣平侯,徙代王刘如意为赵王,兼领原代国(领有代郡云中郡雁门郡)、赵国两国之地。同时,赵国的支郡钜鹿郡则分为钜鹿、清河河间三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代国所属的三郡分出,封皇子刘恒为代王。此时赵国辖境为黄河入海处以西、太行山以东、恒山以南之地;领邯郸、钜鹿、清河、河间、常山五郡,相当于《汉书》地理志中的赵国、魏郡、钜鹿郡、清河郡、广平国、河间国、信都国、中山国、常山郡、真定国十个郡国,以及勃海郡、涿郡的部分地区。

惠帝元年(前194年),赵王如意为吕后所害,徙淮阳王刘友为赵王。吕后元年(前187年),封惠帝子刘不疑为恒山王,分赵国之常山郡置恒山国。吕后七年(前181年),赵王友自杀,徙梁王刘恢为赵王。同年刘恢自杀,吕后封其侄吕禄为赵王。次年,吕后崩,汉文帝即位,杀吕禄,赵国除。

文帝元年(前179年),封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以常山郡还属赵国,恢复了赵幽王时赵国故地。二年,分封赵王遂之弟刘辟疆为河间王,分赵国置河间国。十五年(前165年)河间王辟疆无后,河间国一分为三,即河间郡勃海郡广川郡,不复属赵国。

景帝二年(前155年),采纳御史大夫鼂错之议推行削藩,削赵国常山郡,又削楚国之东海郡,拟削吴国会稽郡,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三年(前154年),赵国遂与吴、楚、齐地四国叛乱,栾布郦寄引河水灌入邯郸城,赵王遂兵败自杀,赵国除为邯郸郡。于是景帝收回赵国之钜鹿郡、清河郡、常山郡,又分常山郡置中山国。景帝五年(前152年),徙广川王刘彭祖为赵王,以原邯郸郡北部复置赵国。在此之前,邯郸郡中南部邺县一带已分置魏郡。此后,邯郸郡为赵国所取代。

武帝元帝间,赵国分出封斯、邯会、尉文、榆丘、襄嚵、朝节、东城、阴城、武始、象氏、邯平、柏阳、鄗、南䜌、漳北、南陵、安檀、爰戚、栗、洨、猇、即裴、邯沟、张、都乡、柏乡、安乡等二十余个王子侯国,别属他郡。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赵国仅余邯郸、易阳、柏人、襄国四县,属冀州刺史部。赵国国都邯郸县,为西汉末年“五都”之一。平帝元始二年(2年),赵国有84202户,349952人。

王莽改赵国为桓亭郡,并于邯郸县置五均官东汉建武五年(29年),徙广阳王刘良为赵王,复置赵国。常山郡中丘县改属赵国。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赵国有32719户,188381人,辖县有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5县。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邯郸县、易阳县、襄国县属魏郡,自常山郡移入房子、元氏、平棘、高邑4县,领县增至6县,治所由邯郸县移至房子县(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十八年(213年),徙赵王珪为博陵王,赵国除为赵郡

魏晋南北朝之赵郡

[编辑]

时,邯郸郡故地改属广平郡。三国魏太和六年(232年),徙钜鹿王曹干为赵王,以赵郡复置赵国。西晋咸宁三年(277年),作为司马伦的封国,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赵国有42000户,除旧有的6县外,还自钜鹿郡移入平乡、下曲阳、鄡3县,领县增至9县。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败亡,国除复为郡。

东晋十六国时,北方诸国混战,赵郡数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刘渊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建国号曰,赵郡归刘氏,治所平棘(今河北赵县城南1.5公里固城村)。石勒据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史称“后赵”,赵王勒九年(327年)置赵郡,郡治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南);慕容儁建立前燕,赵郡又属慕容氏;苻坚建立前秦,灭前燕,建元十八年(382年)赵郡为苻氏所有;慕容垂建立后燕建兴十年(395年)赵郡复归慕容氏;慕容垂之子慕容宝立,拓跋珪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包围中山,攻取常山诸郡,赵郡治所由房子移至平棘,遂归北魏

北魏时属殷州东魏武定年间(543年至550年),赵郡有31899户,148314人,领县有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栾城(487年分平棘县置)5县,治所在平棘县。北齐代魏后,废房子、元氏、栾城3县,天保七年后赵郡只领平棘、高邑2县,治所未变。北周后灭齐,赵郡其领县及治所仍未变。北周虽然封宇文招为赵王,但并未让其领有赵郡。

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废赵郡为赵州。开皇十六年(596年),赵州改名栾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赵郡。武德初,改赵郡为赵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赵州为赵郡,下辖平棘县宁晋县昭庆县柏乡县高邑县临城县元氏县赞皇县栾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赵州。

国王、太守

[编辑]
历代赵王
朝代 姓名 谥号 在位时间 备注
西汉 张耳 赵景王 前206年至前202年 大梁人,少时是魏国信陵君的门客。曾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来被刘邦封为赵王。
张敖 宣平侯 前201年至前199年 张耳子。其父张耳卒,张敖即赵王位,娶刘邦之女鲁元公主为赵国王后。
刘如意 赵隐王 前197年至前194年 刘邦和宠妾戚姬所生的儿子。始封赵王,后为吕后所杀。
刘友 赵幽王 前194年至前181年 刘邦之子,受封赵王。刘友妻为吕氏之女,因刘友另有宠妾,刘友妻不得宠,向吕后诬告刘友欲反叛,吕后便召刘友入京,刘友一到长安便被软禁,并断绝粮食,刘友没有勇气自杀,便饿死狱中。
刘恢 赵共王 前181年 刘邦之子,赵王刘友饿死,刘恢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刘恢因此闷闷不乐,后殉情自杀。
吕禄 前181年 吕后侄。刘恢死后,吕后立之为赵王。吕后崩,元老列侯诛灭诸吕,杀吕禄。
刘遂 前179年至前154年 赵幽王刘友之子,为赵王。汉文帝即位,立刘遂为赵王。之后,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赵国被削常山郡。刘遂不满,与刘濞等联合发起七国之乱。刘遂与匈奴连和,举兵往西界,与郦寄激战。栾布破齐国后攻赵国,刘遂自杀。
刘彭祖 赵敬肃王 前153年至前92年 汉景帝刘启之子,初封广川王,后徙为赵王,在位64年。
刘昌 赵顷王 前91年至前73年 江都王刘建之子,为赵王,在位19年。
刘尊 赵怀王 前72年至前68年 刘昌之子,在位5年。
刘高 赵哀王 前66年 刘昌之弟,刘昌死后无嗣,汉宣帝立为赵王,在位3月。
刘充 赵共王 前65年至前10年 刘高之子,在位56年。
刘隐 前9年至9年 刘充子,在位19年。王莽篡位,贬为赵公,明年废。
东汉 刘良 赵孝王 29年至前41年 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秀称帝,乃亡奔洛阳。初封为广阳王,后徙为赵王。在位16年。
刘栩,一作刘盱 赵节王 42年至81年 刘良之子,在位40年。
刘商 赵顷王 82年至104年 刘节之子,在位23年。
刘宏 赵靖王 105年至116年 刘商之子,在位12年。
刘乾 赵惠王 117年至164年 刘宏之子,在位48年。
刘豫 赵怀王 165年至? 刘干之子,在位年数不明。
刘赦 赵献王 ?至211年 刘豫之子,在位年数不明。
刘珪 212年至213年 刘赦之子,在位2年。建安十八年徙封博陵王。
三国魏 曹干 232年至261年 曹操之子,母王昭仪。太和六年封为赵王。
西晋 司马伦 277年至301年 字子彝,司马懿第九子,母柏夫人,咸宁三年徙为赵王。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
北周赵王
  • 宇文招(574年受封,579年就藩,580年回朝,未曾领赵郡)
唐朝赵郡太守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2.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3.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4.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5.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6. 王仲荦,2007,《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
  7. 后晓荣,2008,《秦代政区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 施和金,2008,《北齐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
  9.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10. 《唐刺史考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