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歷史
外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8月19日) |
遼寧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期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夏 | 古朝鮮 | ||||||||||
商 | 古朝鮮 | ||||||||||
周 | 燕國 山戎 孤竹國 箕子朝鮮 | ||||||||||
春秋 戰國 |
燕國 齊國 秦國 | ||||||||||
秦 | 上谷郡 漁陽郡 右北平郡 遼西郡 遼東郡 | ||||||||||
漢 | 衛滿朝鮮 遼東郡 遼西郡 右北平郡 幽州刺史部 玄菟郡 | ||||||||||
三國 | 遼東郡 高句麗 公孫燕 | ||||||||||
晉 | 高句麗 前秦 前趙 後趙 前秦 | ||||||||||
南北朝 | 北魏 東魏 北齊 高句麗 | ||||||||||
隋 | 遼東郡 柳城郡 燕郡 高句麗 | ||||||||||
唐 | 高句麗 幽州節度使 平盧節度使 河東節度使 安東都護府 | ||||||||||
遼 | 東京道 中京道 | ||||||||||
金 | 東京路 咸平路 上京路 北京路 | ||||||||||
元 |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中書省 | ||||||||||
明 |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遼東都指揮使司 | ||||||||||
清 | 盛京將軍 奉天省 | ||||||||||
中華民國 | 遼寧省 瀋陽市 滿洲國奉天省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遼寧省 | ||||||||||
遼寧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在營口出土的金牛山文化就表明早在28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棲息。漢族五大鎮山之一的北鎮醫巫閭山就在遼寧地區。
中國東北地區歷史 | ||||||||||||||
---|---|---|---|---|---|---|---|---|---|---|---|---|---|---|
中國東北史前史 | ||||||||||||||
燕國 | (遼西郡) | 箕子朝鮮 | 東胡 | 肅慎 | 濊貊 | |||||||||
(遼東郡) | ||||||||||||||
秦朝 | (遼西郡) | |||||||||||||
(遼東郡) | ||||||||||||||
西漢 | (遼西郡) | 衛滿朝鮮 | 匈奴 | |||||||||||
(遼東郡)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麗 | |||||||||||
東漢 | (遼西郡) | 烏桓 | 鮮卑 | 挹婁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西晉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後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營州) | 柔然 | 契丹 | 庫莫奚 | 室韋 | 勿吉 | ||||||||
東魏 | (營州) | |||||||||||||
北齊 | (營州) | |||||||||||||
北周 | (營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 | 靺鞨 | |||||||||||
(燕郡) | ||||||||||||||
(遼西郡) | ||||||||||||||
唐朝 | (營州) | (松漠都督府) | (饒樂都督府) | (室韋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國 (渤海都督府) |
(安東都護府) | |||||||
遼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東京道) |
女真 | 東丹國 | |||||||||||
定安國 | ||||||||||||||
(東京道) | ||||||||||||||
金朝 | (東京路) | (上京路) | ||||||||||||
東遼 | 大真國 | |||||||||||||
元朝 | (遼陽行省) | |||||||||||||
明朝 | (遼東都司) | (奴爾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東三省:東三省總督·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 | |||||||||||||
(滿洲地區) | 帝俄外滿洲 | |||||||||||||
中華民國 (奉系軍閥) |
遠東共和國 | |||||||||||||
蘇聯遠東 | ||||||||||||||
東北最高行政委員會 滿洲國 | ||||||||||||||
蘇聯占領下的滿洲 | ||||||||||||||
中華民國 東九省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北地區 |
俄羅斯聯邦遠東 | |||||||||||||
注 | 政區、政權大部在今東北三省者用粗體。 | |||||||||||||
參見 |
石器時代
[編輯]青銅時代
[編輯]- 周朝召公的後代建立的姬姓燕國戰國時成為七雄之一稱霸一方。
- 戰國時間地處中原北部的秦、趙、燕等國經常受到北方東胡等少數民族的襲擾。前300年(燕昭王十二年)秦開奉命率軍攻襲東胡,將他們向北驅逐千餘里,度過遼水進攻箕子朝鮮北部,直達滿番汗(今鴨綠江)為界,開拓了大片北方領土。秦開又修築了起於河北北部、止於遼東東部的長城,以守護北方領土,在此建立了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以治理這一地區。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又在此地建立了遼東、遼西、右北平郡。
- 西漢時隸屬於幽州,滅亡衛滿朝鮮後增設玄菟郡等郡縣管理遼東和朝鮮半島。
- 東漢增設遼東屬國,管理北部少數民族國家扶餘,高句麗等。
- 古代高句麗國的發祥地紇升骨城座落在現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五女山城,是高句麗第一個都城(公元前34-公元前77年)。
魏晉南北朝
[編輯]- 三國時遼東襄平城公孫延家族鎮守遼寧和朝鮮半島。經過公孫延、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五代人的經營遼東,不斷開闢疆土,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北伐扶餘,越海攻東萊。領土擴張後分割遼東郡,遼東王公孫家族238年春被司馬懿和高句麗王高位宮降服,納入魏國直屬版圖。
- 西晉屬於平州。
- 東晉名義上被晉朝建制營州所管轄,而實際上經歷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等諸多少數民族國家。
- 337年,慕容皝於大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稱燕王,建燕國,史稱前燕。342年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東破高句麗,攻滅鮮卑宇文部及夫余。前燕成為四世紀中期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的國家,與前秦,東晉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 384年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稱燕王,史稱後燕。全盛時統治範圍「南至琅琊,東訖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讀史方輿紀要》),即今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與高句麗長期交戰,以爭取遼東地區的控制權。
- 409年,漢將馮跋自稱燕天王,以燕為國號,都龍城,史稱北燕。
- 436年四月,北魏大軍又攻龍城。五月,馮弘在高句麗軍保護下率龍城百姓東渡遼水,奔高句麗。北魏軍入占龍城,北燕亡。
- 北魏滅北燕後,遼東地形成高句麗政權所控制。
491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高句麗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默認了遼東為高句麗所控制。
隋唐五代
[編輯]- 隋為遼東郡、柳城郡、燕郡。
- 唐屬河北道。
- 貞觀十七年(643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攻打唐的友邦新羅,新羅請唐援。唐太宗便以此下令攻打遼東。貞觀十九年(645年),李勣率軍從陸路,張亮率舟師從水路,兵分兩路進攻高句麗,唐太宗親自到遼東前線督戰。唐軍攻下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後,接着攻打安市城(今遼寧海城),自六月二日至九月十八,歷時三月沒有攻下。
- 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朝滅後,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試圖控制朝鮮半島。但遭到了新羅的反擊。新羅擁立投降的淵淨土的兒子安勝為高句麗王(史稱報德王),賞賜金姓。並協助高句麗移民策動叛亂。經過數年的反唐戰爭, 新羅最終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後來崛起的渤海國占據。
-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史稱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後,高句麗族軍官李正己,侯希逸等人率領的平盧軍軍力嚴重受損,使其無法在營州地區立足,從而南遷入今天的山東境內。 「(平盧軍)與賊確,數有功。然孤軍無援,又為奚侵掠,乃拔其軍二萬,浮海入青州據之,平盧遂陷。肅宗因以希逸為平盧、淄青節度使。」
- 五代時遼寧地漸漸被契丹人占領,並成為遼國的核心部分。
遼金元
[編輯]- 遼朝時遼寧分屬於東京道、上京道、中京道。
- 金朝時大部分地區屬東京路統轄,其餘分屬咸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 元朝時遼寧東部地區屬遼陽行省的遼陽路、瀋陽路;北部地區屬開原路咸平府;西部地區的廣寧路隸屬遼陽行省;錦州、朝陽地區屬大寧路,隸屬於中書省。
- 明朝設遼陽、寧遠、瀋陽等重鎮或衛所。部分屬遼東都司,其餘屬奴爾干都司。
- 永樂七年(1435年),奴爾干都司撤銷,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永樂, 宣德年間, 為了防範羈縻的部族和韃靼, 開始陸續建起了邊牆。
-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努爾哈赤與明邊將立碑劃界,從此自稱為國。
-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御八角殿稱汗,建元天命,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
- 天啟元年,即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後金築遼陽新城,即東京城,遷都於此。
- 天啟五年,即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後金遷都瀋陽,後定名為盛京。
- 清朝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
-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遼寧南部的遼東半島是戰場之一,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超過二萬人遇害,屠殺過後全市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居民屍體,遇難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3][4]。
民國
[編輯]- 1929年中華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意為「遼河兩岸永遠安寧」。這時本省的行政劃分如下:
- 省會瀋陽
- 全省五十九縣:瀋陽,鐵嶺,開原,東豐,西豐,西安,營口,遼陽,遼中,台安,蓋平,海城,錦縣,新民,彰武,黑山,盤山,北鎮,義縣,興城,綏中,錦西,清原,安東,新賓,通化,鳳城,寬甸,桓仁,臨江,輯安,長白,安圖,撫松,撫順,本溪,海龍,輝南,金川,柳河,金縣,復縣,岫巖,莊河,遼源,洮南,雙山,通遼,昌圖,康平,開通,洮安,梨樹,安廣,懷德,瞻榆,突泉,鎮東,法庫。
-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省內各城鎮數日內淪陷。
-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成立。本省分為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三省。
- 1945年二次大戰後改回遼寧省。1947年東北地區分為九省後,本省的行政劃分變為遼寧(省會瀋陽)、遼北(省會遼源)。
遼寧全省四市二十二縣:
瀋陽市於1947年6月升直轄市。
注:境內大連、瀋陽二市系直轄市,直隸行政院。
現當代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遼寧省分遼東省,遼西省,旅大直轄市和瀋陽直轄市,1954年合併恢復遼寧省至今,以瀋陽為省會。
- 1955年 蘇軍撤離大連,蘇聯將大連及旅順的行政權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6年將原熱河省東部朝陽等六個縣劃歸遼寧。
- 1969年,昭烏達盟併入遼寧省,1979年再次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 1975年,海城、營口縣一帶發生7.3級大地震,死亡1328人,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在正確預測地震的基礎上,由官方組織撤離民眾,明顯降低損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 1981年 旅大市恢復市名為大連市,旅順劃為大連市旅順口區。
參考文獻
[編輯]- ^ https://society.huanqiu.com/article/9CaKrnK6Ws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遼寧發現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
- ^ Trumbull White. The War in the East: Japan, China, and Corea. A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War. P. W. Ziegler & Company. 1895年: 583頁 [202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9).
- ^ 英冒险家记录甲午旅顺大屠杀:女人被斩成几段. 環球網.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 ^ 纪念“旅顺大屠杀”事件125周年:大连旅顺举行公祭仪式_手机搜狐网. m.sohu.com. [202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