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左冯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河上郡
历代变更
设置{{{设置}}}
使用状况陕西省大荔县
西汉左冯翊
新朝(三辅改置六尉郡)
东汉左冯翊
三国冯翊郡
西晋冯翊郡
南北朝冯翊郡
隋朝冯翊郡
唐朝冯翊郡

左冯翊“冯翊”,拼音píng yì注音ㄆㄧㄥˊ ㄧˋ南京官话pin2 i5),为两汉三国时期三辅之一,取义“凭辅京师”,负责管理当时京畿附近地方行政事务,类似太守之职。始于汉武帝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所置,治所在长安。东汉时治所移至高陵,三国时改为冯翊郡,官名改称冯翊太守。左冯翊既可以指此官名,也可以指所辖地区。

建置沿革

[编辑]

汉代左冯翊

[编辑]

西汉

[编辑]

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前206年)属塞国,二年(前205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前198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内史置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

西汉左冯翊
西汉郡县 - 汉平帝元始二年 (2年) 领县二十四
县名 守尉治所 县治所在地 王莽改名 备注
高陵县 左辅都尉治 千春
栎阳县 师亭
翟道县
池阳县 惠帝四年置。
夏阳县 冀亭 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
衙县 达昌
粟邑县 粟城
谷口县 谷喙
莲勺县
鄜县 修令
频阳县 秦厉公置。
临晋县 监晋 故大荔,秦获之,更名。
重泉县 调泉
郃阳县 景帝二年置。
祋祤县 景帝二年置。
武城县 桓城
沈阳县 制昌
怀德县 德驩
征县 泛爱
云陵县 昭帝置。
万年县 异赤 高帝置。
长陵县 长平 高帝置。
阳陵县 渭阳 故弋阳,景帝更名。
云阳县

新朝

[编辑]

新朝始建国天凤元年(14年),废三辅,改置京尉、师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六尉郡,各领十县,郡官称大夫[1]更始元年(23年),恢复汉制。

东汉

[编辑]

东汉初左冯翊迁治高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西南)[2],领县有高陵、郃阳、祋祤、粟邑、池阳、云阳、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夏阳、衙县、长陵、阳陵、栎阳、翟道、谷口、鄜县、武城、沈阳、征县、云陵、怀德24县。建武六年(30年)废郃阳、祋祤、粟邑、栎阳、翟道、谷口、鄜县、武城、沈阳、征县、云陵、怀德12县[3]。建武十五年(39年),长陵、阳陵2县移属京兆尹[4];永平二年(59年)复置郃阳县,永元九年(66年)复置祋祤、粟邑2县[5]

东汉左冯翊
东汉郡县 - 汉顺帝永和五年 (140年) 领县十三
县名 守尉治所 县治所在地 王莽改名 备注
高陵县 左辅都尉治 千春
池阳县 惠帝四年置。
祋祤县 景帝二年置。
云阳县
频阳县 秦厉公置。
万年县 异赤 高帝置。
莲勺县
重泉县 调泉
临晋县 监晋 故大荔,秦获之,更名。
郃阳县 景帝二年置。
夏阳县 冀亭 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
衙县 达昌
粟邑县 粟城

建安初,分左冯翊西数县置左内史郡,左冯翊迁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6]。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前省左内史郡,并回左冯翊[7]。东汉末,左冯翊领高陵、池阳、云阳、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夏阳、衙、郃阳、祋祤、粟邑13县。

三国

[编辑]

三国时左冯翊改为冯翊郡[8],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领高陵、池阳、云阳、频阳、万年、莲芍、重泉、临晋、夏阳、衙、郃阳、祋祤、粟邑13县。东汉末时已废衙县[9],黄初元年(220年)高陵县、池阳县移属京兆郡;新置怀德县(不详何时),废云阳县(太和、青龙年间)[10]。魏末领临晋、频阳、莲芍、重泉、郃阳、夏阳、粟邑、万年、祋祤、怀德10县。

曹魏冯翊郡
三国郡县 - 魏元帝咸熙二年 (265年) 领县十
县名 县治所在地 备注
临晋县 今陕西省大荔县
频阳县 今陕西省蒲城县西
莲芍县 今陕西省蒲城县
重泉县 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
郃阳县 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夏阳县 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
粟邑县 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
万年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作京兆郡属县。
祋祤县 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无此县。
怀德县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 三国时置县(不详何时)。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无此县。
云阳县 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 魏太和、青龙年间废县。
衙县 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 汉末魏初时已废县。

西晋

[编辑]

西晋时废怀德、祋祤2县[11],万年县移属京兆郡,京兆郡下邽县来隶。

西晋冯翊郡
西晋郡县 - 晋愍帝建兴四年 (316年) 领县八
县名 县治所在地 备注
临晋县 今陕西省大荔县
下邽县 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北
重泉县 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
频阳县 今陕西省蒲城县西
粟邑县 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
莲芍县 今陕西省蒲城县
郃阳县 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夏阳县 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
祋祤县 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西晋初废县。
怀德县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 西晋初废县。

南北朝

[编辑]

北魏时,分京兆郡冯翊郡华山郡,夏阳、郃阳二县改属华山郡。北魏后期,冯翊郡领高陆、频阳、万年、莲芍、广阳、鄣六县[12]。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废郡存州,废除州下所有的郡。冯翊郡废除,由同州直辖属县。

隋代冯翊郡

[编辑]

大业三年(607年)改同州为冯翊郡,治冯翊,领冯翊(治今陕西省大荔县)、韩城(治今陕西省韩城市)、郃阳(治今陕西省合阳县)、朝邑(治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澄城(治今陕西省澄城县)、蒲城(治今陕西省蒲城县)、下邽(治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白水(治今陕西省白水县城北37.5里一带)8县。

唐代冯翊郡

[编辑]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冯翊郡为同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冯翊郡,下领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白水(今陕西省白水县北)、澄城(今陕西省澄城县)、韩城(今陕西省韩城市)、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河西(武德三年置县,今陕西合阳县东黄河沿岸一带)7县。乾元三年(780年)又改为同州,至此冯翊郡之名不复存在。

人口

[编辑]

按《汉书》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共辖:二十四城,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 《后汉书》载,汉顺帝永和五年共辖: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隋书》载,隋殇帝大业五年共辖:八县,户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二。 《通典》载,唐天宝年间共辖:七县,户五万八千五百六十一,口三十八万五千五百六十。

行政长官

[编辑]

左冯翊(前104年-9年)

[编辑]
  • 殷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出任。
  • 韩不害,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出任。
  • 贾胜胡,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出任,三年(前78年)坐纵谋反弃市
  • 田广明子公京兆尹郑县人。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至元平元年(前74年)在任。
  • □武,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出任。
  • 宋畴,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在任。
  • □延,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至地节三年(前67年)在任。
  • □官,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出任。
  • □让,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出任。
  •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至神爵元年(前61年)在任。
  • □彊,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至三年(前59年)在任。
  • 韩延寿,字长公燕国人。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至五凤元年(前57年)在任,下弃市。
  • □信,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年)守。
  • □延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守。
  • □充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守。
  • □让,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出任。
  • □延,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免守。
  • 刘彭祖,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至永光二年(前42年)在任。
  • 冯野王,字君卿上党郡潞县人,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至建昭二年(前37年)在任。
  • 郭延,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出任。
  • 毕众,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出任。
  • 浩赏,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至河平元年(前28年)在任。
  • 韩勋,字长賔京兆尹杜陵县人。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至三年(前26年)在任。
  • □武,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出任。
  • 薛宣,字赣君,东海郡郯县人。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年)至四年(前21年)在任。
  • 赵增寿,字禅公。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至二年(前19年)在任。
  • 满黔,字子桥右扶风茂陵县人。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至永始二年(前15年)在任。
  • 朱博,字子元,京兆尹杜陵县人。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至三年(前14年)在任。
  • 庞真,字稺孙,京兆尹杜陵县人。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至元延元年(前12年)在任。
  • 徐让,字子张。汉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至绥和元年(前8年)在任。
  • 遂义,字子赣琅邪郡人。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出任,坐选举免。
  • 方赏,字君賔,东海郡人,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至三年(前4年)在任。
  • 左威,汉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至元寿二年(前1年)在任。
  • 方赏,字君賔,东海郡人,汉平帝元寿二年(前1年)至元始元年(1年)在任。
  • 张嘉,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出任。
  • 匡咸,字子期,东海郡承县人。汉平帝元始三年(3年)出任。
  • 孙信,字子儒沛郡人。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出任。
  • 郝党,字子严南阳郡人。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出任。[13]

左冯翊(23年-220年)

[编辑]

冯翊太守(220年-501年)

[编辑]

冯翊相(501年-528年)

[编辑]

冯翊太守(528年-557年)

[编辑]
  • 宇文盛,字保兴,代人,西魏文帝大统中在任。[51]
  • 厍狄昌,字恃德,神武人,西魏文帝大统中在任。[52]
  • 王子直,字孝正,京兆杜陵人,西魏文帝大统十五年(549年)至十六年(550年)行郡事。[48]

冯翊郡守(557年-583年)

[编辑]
  • 裴定,河东闻喜人,北周时在任。[53]
  • 李孝贞,字元操,赵郡柏人人,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三年(583年)在任。[54]

冯翊郡太守(607年-618年)

[编辑]
  • 萧造,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以郡降于李渊。[55]

冯翊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国主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谭其骧《新莽职方考》
  2. ^ 《续汉志》卷19〈郡国一·左冯翊〉注引潘岳《关中记》:“三辅旧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光武东都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
  3. ^ 李晓杰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六年六月),并省四百余县”,认为该县当于东汉初年省并无疑。(见《东汉政区地理》各郡沿革)
  4. ^ 《续汉志》卷19〈郡国一·左冯翊〉:“长陵,故属冯翊。 阳陵,故属冯翊。
  5. ^ 《续汉志》卷19〈郡国一·左冯翊〉:“郃阳,永元二年复。 祋祤,永元九年复。 粟邑,永元九年复。
  6. ^ 《三国志》卷23〈和常杨杜赵裴传〉注引《魏略》:“建安初,关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高陵;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
  7. ^ 吴增仅依据《续汉志·百官五》注引《献帝起居注》记载,雍州统领二十二郡无左内史郡之名,认为该郡置郡后不久即废除。(见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开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10页)
  8.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仍以三辅属司隶。”
  9. ^ 孔祥军据《太平寰宇记》卷28“后汉安帝以上郡避羌寇,寄理于此,因省衙县。晋惠帝再置,寻又省焉”,认为东汉末年已废县。(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论文稿,第99页)
  10. ^ 《元和郡县图志》卷1〈关内道一〉:“本汉旧县,属左冯翊,魏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县,置抚夷护军。”
  11. ^ 《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晋属频阳。”;《太平寰宇记》卷31〈关西道七〉:“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晋为频阳地。”;《舆地广记》卷14〈陕西永兴军路〉:“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东汉因之。晋省焉。”
  12. ^ 《魏书·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13.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14. ^ 《后汉书·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15. ^ 15.0 15.1 15.2 《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16. ^ 《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17. ^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18. ^ 《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19. ^ 《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
  20. ^ 《后汉书·卷四十六·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21. ^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
  22. ^ 《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23. ^ 《后汉书·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24. ^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25. ^ 《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26. ^ 《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裴注引陈寿《益部耆旧传》
  27. ^ 《后汉书·卷六十六·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28. ^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章怀注引《袁宏纪》
  29. ^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30. ^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31. ^ 《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32. ^ 《晋书·卷九十·列传第六十》
  33. ^ 《晋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六》
  34. ^ 《晋书·卷四·帝纪第四》
  35. ^ 35.0 35.1 35.2 35.3 《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
  36. ^ 《魏书·卷九十一·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37. ^ 《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38. ^ 《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39. ^ 《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
  40. ^ 《资治通鉴·卷一〇六·晋纪二十八》
  41. ^ 41.0 41.1 《资治通鉴·卷一〇七·晋纪二十九》
  42.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赵猛墓志
  43.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44. ^ 《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五》
  45. ^ 《魏书·卷八十四·列传儒林第七十二》
  46. ^ 《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47. ^ 《魏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48. ^ 48.0 48.1 《周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一》
  49.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齐故金明郡君墓志铭
  50. ^ 《魏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51. ^ 《周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52. ^ 《周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
  53. ^ 《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54. ^ 《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二》
  55. ^ 《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
  56. ^ 《魏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57. ^ 《魏书·卷十·孝庄纪第十》

书籍

[编辑]
  • 班固,《汉书》,维基文库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杜祐,《通典》,维基文库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