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冯翊
历代变更 | |
---|---|
设置 | {{{设置}}} |
使用状况 | 陕西省大荔县 |
西汉 | 左冯翊 |
新朝 | (三辅改置六尉郡) |
东汉 | 左冯翊 |
三国 | 冯翊郡 |
西晋 | 冯翊郡 |
南北朝 | 冯翊郡 |
隋朝 | 冯翊郡 |
唐朝 | 冯翊郡 |
左冯翊(“冯翊”,拼音:píng yì,注音:ㄆㄧㄥˊ ㄧˋ,南京官话:pin2 i5),为两汉三国时期三辅之一,取义“凭辅京师”,负责管理当时京畿附近地方行政事务,类似太守之职。始于汉武帝改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所置,治所在长安。东汉时治所移至高陵,三国时改为冯翊郡,官名改称冯翊太守。左冯翊既可以指此官名,也可以指所辖地区。
建置沿革
[编辑]汉代左冯翊
[编辑]西汉
[编辑]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前206年)属塞国,二年(前205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前198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内史置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
西汉左冯翊 | |||||
西汉郡县 - 汉平帝元始二年 (2年) 领县二十四 | |||||
县名 | 守尉治所 | 县治所在地 | 王莽改名 | 备注 | |
高陵县 | 左辅都尉治 | 千春 | |||
栎阳县 | 师亭 | ||||
翟道县 | 涣 | ||||
池阳县 | 惠帝四年置。 | ||||
夏阳县 | 冀亭 | 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 | |||
衙县 | 达昌 | ||||
粟邑县 | 粟城 | ||||
谷口县 | 谷喙 | ||||
莲勺县 | |||||
鄜县 | 修令 | ||||
频阳县 | 秦厉公置。 | ||||
临晋县 | 监晋 | 故大荔,秦获之,更名。 | |||
重泉县 | 调泉 | ||||
郃阳县 | 景帝二年置。 | ||||
祋祤县 | 景帝二年置。 | ||||
武城县 | 桓城 | ||||
沈阳县 | 制昌 | ||||
怀德县 | 德驩 | ||||
征县 | 泛爱 | ||||
云陵县 | 昭帝置。 | ||||
万年县 | 异赤 | 高帝置。 | |||
长陵县 | 长平 | 高帝置。 | |||
阳陵县 | 渭阳 | 故弋阳,景帝更名。 | |||
云阳县 |
新朝
[编辑]新朝始建国天凤元年(14年),废三辅,改置京尉、师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六尉郡,各领十县,郡官称大夫[1]。更始元年(23年),恢复汉制。
东汉
[编辑]东汉初左冯翊迁治高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西南)[2],领县有高陵、郃阳、祋祤、粟邑、池阳、云阳、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夏阳、衙县、长陵、阳陵、栎阳、翟道、谷口、鄜县、武城、沈阳、征县、云陵、怀德24县。建武六年(30年)废郃阳、祋祤、粟邑、栎阳、翟道、谷口、鄜县、武城、沈阳、征县、云陵、怀德12县[3]。建武十五年(39年),长陵、阳陵2县移属京兆尹[4];永平二年(59年)复置郃阳县,永元九年(66年)复置祋祤、粟邑2县[5]。
东汉左冯翊 | |||||
东汉郡县 - 汉顺帝永和五年 (140年) 领县十三 | |||||
县名 | 守尉治所 | 县治所在地 | 王莽改名 | 备注 | |
高陵县 | 左辅都尉治 | 千春 | |||
池阳县 | 惠帝四年置。 | ||||
祋祤县 | 景帝二年置。 | ||||
云阳县 | |||||
频阳县 | 秦厉公置。 | ||||
万年县 | 异赤 | 高帝置。 | |||
莲勺县 | |||||
重泉县 | 调泉 | ||||
临晋县 | 监晋 | 故大荔,秦获之,更名。 | |||
郃阳县 | 景帝二年置。 | ||||
夏阳县 | 冀亭 | 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 | |||
衙县 | 达昌 | ||||
粟邑县 | 粟城 |
建安初,分左冯翊西数县置左内史郡,左冯翊迁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6]。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前省左内史郡,并回左冯翊[7]。东汉末,左冯翊领高陵、池阳、云阳、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夏阳、衙、郃阳、祋祤、粟邑13县。
三国
[编辑]三国时左冯翊改为冯翊郡[8],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领高陵、池阳、云阳、频阳、万年、莲芍、重泉、临晋、夏阳、衙、郃阳、祋祤、粟邑13县。东汉末时已废衙县[9],黄初元年(220年)高陵县、池阳县移属京兆郡;新置怀德县(不详何时),废云阳县(太和、青龙年间)[10]。魏末领临晋、频阳、莲芍、重泉、郃阳、夏阳、粟邑、万年、祋祤、怀德10县。
曹魏冯翊郡 | ||
三国郡县 - 魏元帝咸熙二年 (265年) 领县十 | ||
县名 | 县治所在地 | 备注 |
临晋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 | |
频阳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西 | |
莲芍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南 | |
重泉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 | |
郃阳县 | 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 |
夏阳县 | 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 | |
粟邑县 | 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 | |
万年县 | 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作京兆郡属县。 |
祋祤县 | 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无此县。 |
怀德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 | 三国时置县(不详何时)。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图组》无此县。 |
云阳县 | 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 | 魏太和、青龙年间废县。 |
衙县 | 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 | 汉末魏初时已废县。 |
西晋
[编辑]西晋时废怀德、祋祤2县[11],万年县移属京兆郡,京兆郡下邽县来隶。
西晋冯翊郡 | ||
西晋郡县 - 晋愍帝建兴四年 (316年) 领县八 | ||
县名 | 县治所在地 | 备注 |
临晋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 | |
下邽县 | 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北 | |
重泉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 | |
频阳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西 | |
粟邑县 | 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 | |
莲芍县 | 今陕西省蒲城县南 | |
郃阳县 | 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 |
夏阳县 | 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 | |
祋祤县 | 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 西晋初废县。 |
怀德县 |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 | 西晋初废县。 |
南北朝
[编辑]北魏时,分京兆郡、冯翊郡置华山郡,夏阳、郃阳二县改属华山郡。北魏后期,冯翊郡领高陆、频阳、万年、莲芍、广阳、鄣六县[12]。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废郡存州,废除州下所有的郡。冯翊郡废除,由同州直辖属县。
隋代冯翊郡
[编辑]大业三年(607年)改同州为冯翊郡,治冯翊,领冯翊(治今陕西省大荔县)、韩城(治今陕西省韩城市)、郃阳(治今陕西省合阳县)、朝邑(治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澄城(治今陕西省澄城县)、蒲城(治今陕西省蒲城县)、下邽(治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白水(治今陕西省白水县城北37.5里一带)8县。
唐代冯翊郡
[编辑]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冯翊郡为同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冯翊郡,下领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白水(今陕西省白水县北)、澄城(今陕西省澄城县)、韩城(今陕西省韩城市)、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河西(武德三年置县,今陕西合阳县东黄河沿岸一带)7县。乾元三年(780年)又改为同州,至此冯翊郡之名不复存在。
人口
[编辑]按《汉书》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共辖:二十四城,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 《后汉书》载,汉顺帝永和五年共辖: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隋书》载,隋殇帝大业五年共辖:八县,户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二。 《通典》载,唐天宝年间共辖:七县,户五万八千五百六十一,口三十八万五千五百六十。
行政长官
[编辑]左冯翊(前104年-9年)
[编辑]- 殷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出任。
- 韩不害,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出任。
- 贾胜胡,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出任,三年(前78年)坐纵谋反者弃市。
- 田广明,字子公,京兆尹郑县人。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至元平元年(前74年)在任。
- □武,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出任。
- 宋畴,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在任。
- □延,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至地节三年(前67年)在任。
- □官,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出任。
- □让,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出任。
-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至神爵元年(前61年)在任。
- □彊,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至三年(前59年)在任。
- 韩延寿,字长公,燕国人。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至五凤元年(前57年)在任,下狱弃市。
- □信,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年)守。
- □延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守。
- □充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守。
- □让,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出任。
- □延,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免守。
- 刘彭祖,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至永光二年(前42年)在任。
- 冯野王,字君卿,上党郡潞县人,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至建昭二年(前37年)在任。
- 郭延,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出任。
- 毕众,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出任。
- 浩赏,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至河平元年(前28年)在任。
- 韩勋,字长賔,京兆尹杜陵县人。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至三年(前26年)在任。
- □武,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出任。
- 薛宣,字赣君,东海郡郯县人。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年)至四年(前21年)在任。
- 赵增寿,字禅公。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至二年(前19年)在任。
- 满黔,字子桥,右扶风茂陵县人。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至永始二年(前15年)在任。
- 朱博,字子元,京兆尹杜陵县人。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至三年(前14年)在任。
- 庞真,字稺孙,京兆尹杜陵县人。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至元延元年(前12年)在任。
- 徐让,字子张。汉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至绥和元年(前8年)在任。
- 遂义,字子赣,琅邪郡人。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出任,坐选举免。
- 方赏,字君賔,东海郡人,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至三年(前4年)在任。
- 左威,汉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至元寿二年(前1年)在任。
- 方赏,字君賔,东海郡人,汉平帝元寿二年(前1年)至元始元年(1年)在任。
- 张嘉,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出任。
- 匡咸,字子期,东海郡承县人。汉平帝元始三年(3年)出任。
- 孙信,字子儒,沛郡人。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出任。
- 郝党,字子严,南阳郡人。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出任。[13]
左冯翊(23年-220年)
[编辑]-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汉更始帝时在任。[14]
-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汉光武帝建武初领。[15]
- 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人,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离任。[15]
- 盖延,字巨卿,渔阳要阳人,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至十五年(39年)在任。[16]
- 郭丹,字少卿,南阳穰人,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离任。[15]
- 孙堪,字子稚,河南缑氏人。[17]
- 郑众,字仲师,河南开封人,汉章帝建初六年(81年)离任。[18]
- 刘均,沛国人,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前后在任。[19]
- 张郴,汝南人,汉和帝时在任。[20]
- 司马钧,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下狱,自杀。[21]
- 陈禅,字纪山,巴郡安汉人,汉安帝时在任。[22]
- 滕抚,字叔辅,北海剧人,汉质帝永嘉元年(145年)出任。[23]
- 梁并,汉桓帝时在任。[24]
- 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汉桓帝时在任。[25]
- 赵谦,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前后在任。[26]
- 宋翼,太原人,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被杀。[27]
- 韩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前后在任。[28]
- 邢颙,字子昂,河间鄚人,汉献帝建安中在任。[29]
-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汉献帝建安中在任。[30]
冯翊太守(220年-501年)
[编辑]- 束龛,阳平元城人。[31]
- 范晷,字彦长,南阳顺阳人,晋武帝时在任。[32]
- 孙楚,字子荆,太原中都人,晋惠帝元康三年(293年)卒官。[33]
- 欧阳建,字坚石,勃海南皮人,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前后在任。[34]
- 张方,河间人,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在任。[35]
- 张辅,字世伟,南阳西鄂人,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至二年(305年)在任。[35]
- 江琼,字孟琚,陈留济阳人,晋怀帝永嘉中在任。[36]
- 索𬘭,字巨秀,敦煌人,晋怀帝永嘉中在任。[35]
- 梁纬,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前后在任。[35]
- 梁肃,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城陷出奔。[37]
- 韦华,前秦宣昭帝时在任。[38]
- 仇腾,前秦宣昭帝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出任。[39]
- 韦谦,西燕威帝更始元年(385年)在任。[40]
- 兰椟,前秦高帝太初二年(387年)前后在任。[41]
- 郭质,冯翊人,前秦高帝太初二年(390年)出任。[41]
- 田背,冯翊人,后秦时在任。[42]
- 毛德祖,荥阳阳武人,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在任。[43]
- 王镇恶,北海剧人,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至十四年(418年)领,被杀。[44]
- 张伟,字仲业,小名翠螭,太原中都人,北魏太武帝时在任。[45]
- 韦真憙,京兆杜陵人,北魏前期在任。[46]
- 李子预,字元恺,中山卢奴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带。[47]
- 辛显崇,陇西狄道人。[48]
- 王安祖,太原祁人。[49]
冯翊相(501年-528年)
[编辑]冯翊太守(528年-557年)
[编辑]- 宇文盛,字保兴,代人,西魏文帝大统中在任。[51]
- 厍狄昌,字恃德,神武人,西魏文帝大统中在任。[52]
- 王子直,字孝正,京兆杜陵人,西魏文帝大统十五年(549年)至十六年(550年)行郡事。[48]
冯翊郡守(557年-583年)
[编辑]冯翊郡太守(607年-618年)
[编辑]冯翊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崔璘,唐玄宗天宝中在任。
- 薛献童,唐玄宗天宝中在任。
- 韦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在任。
- 裴宽,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至十三载(754年)在任。
- 李彭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在任。
- 萧贲,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在任。
- 王凤佚,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在任。
-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在任。
国主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谭其骧《新莽职方考》
- ^ 《续汉志》卷19〈郡国一·左冯翊〉注引潘岳《关中记》:“三辅旧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光武东都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
- ^ 李晓杰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六年六月),并省四百余县”,认为该县当于东汉初年省并无疑。(见《东汉政区地理》各郡沿革)
- ^ 《续汉志》卷19〈郡国一·左冯翊〉:“长陵,故属冯翊。 阳陵,故属冯翊。
- ^ 《续汉志》卷19〈郡国一·左冯翊〉:“郃阳,永元二年复。 祋祤,永元九年复。 粟邑,永元九年复。
- ^ 《三国志》卷23〈和常杨杜赵裴传〉注引《魏略》:“建安初,关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高陵;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
- ^ 吴增仅依据《续汉志·百官五》注引《献帝起居注》记载,雍州统领二十二郡无左内史郡之名,认为该郡置郡后不久即废除。(见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开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10页)
-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仍以三辅属司隶。”
- ^ 孔祥军据《太平寰宇记》卷28“后汉安帝以上郡避羌寇,寄理于此,因省衙县。晋惠帝再置,寻又省焉”,认为东汉末年已废县。(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论文稿,第99页)
- ^ 《元和郡县图志》卷1〈关内道一〉:“本汉旧县,属左冯翊,魏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县,置抚夷护军。”
- ^ 《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晋属频阳。”;《太平寰宇记》卷31〈关西道七〉:“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晋为频阳地。”;《舆地广记》卷14〈陕西永兴军路〉:“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东汉因之。晋省焉。”
- ^ 《魏书·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 ^ 《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 《后汉书·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 ^ 15.0 15.1 15.2 《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 ^ 《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 ^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 ^ 《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 ^ 《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
- ^ 《后汉书·卷四十六·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 ^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
- ^ 《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 ^ 《后汉书·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 ^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 ^ 《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 ^ 《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裴注引陈寿《益部耆旧传》
- ^ 《后汉书·卷六十六·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 ^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章怀注引《袁宏纪》
- ^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 ^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 ^ 《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 ^ 《晋书·卷九十·列传第六十》
- ^ 《晋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六》
- ^ 《晋书·卷四·帝纪第四》
- ^ 35.0 35.1 35.2 35.3 《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
- ^ 《魏书·卷九十一·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 ^ 《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 ^ 《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 ^ 《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
- ^ 《资治通鉴·卷一〇六·晋纪二十八》
- ^ 41.0 41.1 《资治通鉴·卷一〇七·晋纪二十九》
-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赵猛墓志
-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 ^ 《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五》
- ^ 《魏书·卷八十四·列传儒林第七十二》
- ^ 《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 ^ 《魏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 ^ 48.0 48.1 《周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一》
-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齐故金明郡君墓志铭
- ^ 《魏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 ^ 《周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 ^ 《周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
- ^ 《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 ^ 《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二》
- ^ 《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
- ^ 《魏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 ^ 《魏书·卷十·孝庄纪第十》
书籍
[编辑]- 班固,《汉书》,维基文库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杜祐,《通典》,维基文库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