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抢救学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抢救学人,是指从1948年底至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蒋介石下令实施的将知名学者迁出中国大陆的计划,但该计划实施情况并不理想。

经过

[编辑]

前奏:中研院迁台

[编辑]

1948年11月30日,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奉命召开“中央研究院在京人员谈话会”,出席会议的有在南京的七个研究所的负责人姜立夫陈省身张钰哲俞建章罗宗洛赵九章陶孟和傅斯年李济等。会上商定几条应对措施:立即停止各所基建工程;各所尽快征求同仁意见,做好迁往台湾的准备;眷属可自行疏散,或者在10日内迁往上海,可能出国者尽量襄助其成;文献资料等集中到上海,伺机运往台湾。据称,中国共产党(中共)得知中国国民党的中央政府任命李济负责档案文献运台工作后,在第一时间派李济的学生劝阻,被李济拒绝。中共又转求陶孟和劝阻,李济仍不买账[1]

1948年12月20日,“中鼎号”军舰满载国宝启程,一周后抵达台湾基隆港。3天后第二船抵达,其中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文物资料便达934箱。1949年1月29日,第三批运出,因不少中华民国海军军人及家属也急于赴台湾,所以该船直至1949年2月22日才抵基隆。至此,事先计划运出的文物资料等均运抵台湾[1]

在文物资料运台的同时,朱家骅也在组织中央研究院人员迁台。但当时大多数中央研究院院士选择静观其变。陶孟和等人主张留守大陆,静等中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到来。在1948年11月30日那次谈话会上,社会调查所所长陶孟和对朱家骅说:“搬不搬要同全所同仁商量,以多数人意见为依归。”12月9日,朱家骅再度催促陶孟和,陶孟和则用“全所人员多一票”作为不迁的理由回复朱家骅。朱家骅非常不满,以“出席人员中包括助理研究院,不符合规定”为由,命令搬迁,陶孟和不予理会[1]

1949年3月6日,陶孟和在《大公报》撰文,要求将已迁台的文物资料运回大陆:“我们不承认任何人可以随意决定搬运并处置这些古物与图书。我们相信这些古物和图书决不属于任何个人、任何党派,就是政府也不能对于它们要求所有权。它们是属于国家的,属于整个民族的,属于一切的人民的。”[1]

1948年2月,地质所代所长俞建章按照朱家骅指示,准备将地质所南迁。但研究员许杰赵金科等11人秘密拟定《反对搬迁誓约》,并告知正在海外的地质所所长李四光。1949年1月末,李四光电函俞建章,指出南迁“只好任有志者前往;若为地质所同人避乱似无多大意义,我个人绝不赞成”。1949年4月初,李四光接受周恩来郭沫若挽留。气象所所长兼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留在了大陆[1]

1949年8月底,天文所、气象所、物理所由上海返回南京,结束了半年来搬迁到上海的生活[2]

据统计,中央研究院系统14个单位,成建制迁台的仅有管理机构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历史语言研究所,占中央研究院14个单位的14%。中央研究院12个自然科学研究所全部和社会学所都留下。迁台人员包括历史语言研究所80人,总办事处50人,合计130人,占中央研究院总人数506人的25.6%,其他370人占74.4%留下[2]。各研究所除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完整迁台外,其他研究所仅少数人员离开大陆,大部分都留在了大陆。除胡适梅贻琦等数十位教授外,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位留在大陆,占院士总数的74%。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有:凌鸿勋林可胜、傅斯年、董作宾、李济、王世杰吴稚晖、朱家骅、李先闻9人(占院士总数的11.9%);去美国的有:陈省身、李书华吴宪林可胜赵元任汪敬熙陈克恢李方桂胡适吴大猷萧公权萨本栋等12人(占院士总数的15%)[1][2]

1949年6月9日,部分留守的中央研究院人员在上海举办21周年纪念会。6月17日,中央研究院正式被军管会接管。9月16日,竺可桢、陶孟和、吴有训等联名致信在海外的赵元任等人,介绍上海战役结束4个月来的情况,动员他们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郭沫若任院长,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任副院长[1]

计划提出与实施

[编辑]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蒋介石急召朱家骅、傅斯年等人,拟定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1]。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人拟定了抢救细节办法。接到南京方面电催“火速南下”时,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胡适正忙于筹备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胡适一再对社会辟谣称,北京大学若离开北京就不成其为北京大学,“所以决无搬迁之理。”[1]

同时,中共也派胡适的弟子吴晗劝说胡适留下,但被胡适拒绝。据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文学系主任季羡林回忆,有人冲进胡适办公室说解放区广播里劝胡适留下,将来继续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反问:“他们要我吗?”[1]

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长陈雪屏致电北京大学秘书长郑天挺,提出了首批需要抢救的学者名单:[3]

毅生我兄,先后三电计达。前与俞部长商定,一俟场可着陆,即派机来迎。托石志仁兄主持办理。特嘱黄澂随机北来,切取联系。

右所应注意之点,就一时想到者列后:

一、适师师母必须先行,无论空军专机或航机先到,立即动身,千万勿犹夷,因随时场地仍可破坏也。总统对此一再谆嘱,至要至要!

二、东厂胡同寅恪锡予诸先生亦可与胡师偕行较为方便,此时不宜谦让,以免耽搁有变,总之尽前利用机会。

三、其余同人有必须走开者,如第一项名单所列海宗寿民孟实佛泉、□修、子水贻宝、□□诸先生,以及各院校馆行政负责人,如梅校长、马、诸先生及吾兄要走便立刻决定,不宜迟疑。此外各校有地位之教授,如今甫莘田景铖泽霖诸先生。大抵每机可坐四十人,拟用四机分两批,何人先走,请兄与梅校长、志仁兄商定中院院士朱先生特别重视,请注意。辅大百龄重一侍峰诸兄亦请勿遗漏。排定次序,秘密通知,立即出发,自己万不可闹意见,争先后。先将必须走者定为第一批,再分别与其他者商定。

一切请与树德实斋兄商酌进行。

匆匆。余由敏功面陈。

  敬颂

大安

弟雪屏谨启

十一

12月12日,南京来电,要派专机来北平接胡适、陈寅恪及家属[1]。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到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筹备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12月14日,蒋介石两次打电报催胡适飞赴南京,并于12月14日再次派专机飞北平,要将胡适、梅贻琦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人接到南京[4]。胡适乃决定赴台。临行前,胡适派人劝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同行,被陈垣拒绝。南京所派飞机抵达北平上空时,南苑机场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傅作义下令国军夺回机场。12月15日,胡适、陈寅恪两家及多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登机离开北平[1]

12月15日,当胡适、陈寅恪及家眷和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等教授分乘两架飞机抵达南京明故宫机场时,王世杰朱家骅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等前往机场迎接[5][4]。《申报》报道称[5]

胡适夫妇抵京

[本报南京15电]北大校长胡适及夫人,十五日下午六时三刻自平乘空运大队专机飞抵首都,同行者有名史学家陈寅恪教授阖家,前平市副市长张伯谨夫妇及北平英文时事日报社长王云槐等。按总统日前曾遣专机于十四日赴平迎胡氏南来,然以故都局势陡紧,机场不能使用,致专机未克降落,乃延至十五日始完成是项使命。胡氏下机后,与莅临机场欢迎之王世杰、朱家骅、蒋经国、傅斯年、杭立武等握手寒暄。据云:平市军情十五日已趋松弛,人心颇为安定,旋即偕夫人赴总统府方面预为准备之寓邸休息,入晚除朱家骅等往访,谈平市教育界情况外,甚少宾客,且因旅途疲劳,就寝颇早,亦未外出。

胡适、陈寅恪等人飞南京当天,行政院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免除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庄长恭职务,任命傅斯年为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并公示。12月16日,傅斯年再拟一快函代电,经航空系统由平津路局转致北京大学秘书长郑天挺,要求郑天挺再作努力。函称[5]

天挺:

空运队可即派两架机到平,兄前信中所开三批名单,作一次走,又中航机亦可能到平,其他可走者,应即准备勿延,与剿总联络,务即办好送斯年。

此页乞转 北大郑秘书长天挺或清华梅校长!

弟 傅斯年

一、今日(十六)中航五架大部空归,想校方未接头好,可惜之至,以后必须先集中,每人只能带随身行李,剿总协助,如协助胡校长是必须的!

二、通知时请千万勿犹疑,犹疑即失去机会。

三、必须事先集中,与中航联络好。

四、凡北大郑秘书长、或清华梅校长、或师大袁校长出证之搭客(教授及眷属)均不必在北平付款,在京由教育部直付。

又,大维甚记念其令妹大缜,乞兄务必问她一下,给她一个机会,至感!

一、决定

二、集中

三、与交通联络好

四、剿总协助

今日胡先生总统谈及由总统指定三人小组,陈雪屏、蒋经国及弟,大绂则由弟联络,大维大买(卖)力气,每日调度至可感。只要以上□办好,而机接(新旧)可行,飞机要原原(源源)而来的。

12月16日,快函发出,傅斯年、陈雪屏联名向石志仁又发一急电,开列了需要抢救的学人名单:[6]

急 平津路局石局长树德兄,请译转梅校长袁校长郑秘书长

筱〔注:即12月17日〕晨,有一机到,如顺利当续有机到,名单包括四类:

(一)各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如、舲等;

(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如等;

(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如景钺通夫大绂宗恩宝𫘧等;

(四)在学术上有贡献并自愿南来者,如今甫莘田廉澄思亮祖圣三强济慈政烺从文、廷祥、循正等。

请会同分配,列为数批,连眷属约三百人,分次乘机,务须与剿总实斋兄、路局志仁兄切实联系,机到即走,不能观望稍有迟疑不决。

斯年、雪屏铣〔注:即12月17日〕

12月16日中午,蒋介石在官邸设午宴为胡适一行接风[4]。1948年12月17日下午,恰逢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和胡适57岁生日,胡适赴中央研究院礼堂大厅出席校庆会,“发表沉痛演词”[1]。12月17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黄埔路官邸设寿筵宴请胡适夫妇[4]

12月17日,蒋介石致电傅作义,要求他将六十二位学界重要人物分别疏导南移[7]

即到 北平傅总司令宜生兄,口密。

(一)在平教育行政负责人,如:“梅贻琦”、“李书华”、“袁同礼”、“袁敦礼”、李麟玉陈垣、“胡先骕”、汤用彤、“冯友兰”、叶企荪饶毓泰陈岱孙、“郑天挺”、“贺麟”、郑华炽沈履霍秉权褚士荃黎锦熙温广汉黄金鳌徐悲鸿等;

(二)因政治关系必须离平者,如:“朱光潜”、“毛子水”、“邱椿”、“张颐”、“陈友松”、刘思职、“梅贻宝”、齐思和、雷宗海〔注:应为雷海宗〕、刘崇𬭎戴世光邵循恪吴泽霖赵凤喈敦福堂张恒金澍荣、“英千里”、张汉民徐侍峰等;

(三)在平之中央研究院士,如:“许宝𫘧”、张景钺陈达戴芳澜、“俞大绂”、李宗恩等;

(四)学术上有地位,自愿南来者,如“杨振声”、罗常培钱思亮马祖圣赵迺抟钱三强严济慈张政烺沈从文邵循正邓广铭李辑祥孙毓棠蒯淑平等。

请兄分别疏导,即日南移,如获彼等仝意〔注:即“同意”〕时,此间可派机或备船接运。其搭机人员并请兄代排订次序电告,尤以有括弧〔注:指引号〕者,务须来京。

如何?请速电覆。

同月,傅斯年又向郑天挺发去电报,沟通学人南下意向;除此前已由傅斯年、陈雪屏朱家骅开列的名单中提到的学者外,此封电报提到的有意向或应争取拿来的学者还有:余嘉锡周炳琳钱端升陈钝顾毓珍赵梅伯徐士瑚李高傅张起钧陈寿琦姜文锦徐旭生杨武之董守义殷宏章魏建功等。[8]

12月21日,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率领第二批被“抢救”的学人自北平飞抵南京,同机者有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姜文锦等24位教授[9][10]

1949年1月5日,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致电傅斯年,望其尽快赴台。1月19日晚,傅斯年飞抵台北。随后就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同时继续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就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后,傅斯年一直在邀请大陆学人加盟该大学,先后向郑天挺、汤用彤冯友兰叶企孙钱三强周一良沈从文、陈寅恪等发出邀请,但回复者寥寥[1]

也有一些不在“抢救”之列,却执意要走的学人,比如钱穆。因此毛泽东在1949年8月14日发表的评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抨击了胡适、傅斯年、钱穆,称“为了侵略的必要,帝国主义给中国造成了数百万区别于旧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识分子。对于这些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的反动政府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后来,只能控制其中的极少数人,例如胡适、傅斯年、钱穆之类,其他都不能控制了,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学生、教员、教授、技师、工程师、医生、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公务人员,都造反了,或者不愿意再跟国民党走了。”[9][11]

大部分重要学人的留下

[编辑]

陈寅恪全家抵达南京后仅住一晚,次日便赶往上海[10]。1949年1月,陈寅恪全家迁居到陈序经任校长的岭南大学。1949年6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组织“战时内阁”,其中杭立武任教育部长。杭立武一多次派人劝陈序经动员陈寅恪离开大陆,陈序经没答应。杭立武又劝陈序经、陈寅恪先到香港看情形再说,最终杭立武拉着“战时内阁”财政部长徐堪最后一次赶到岭南大学,要陈序经一同劝说陈寅恪到香港。但陈序经、陈寅恪都没同意[4]。直到1949年10月初,叶公超主持的外交部还在为国民党离开大陆的人员办理护照,然而陈序经、陈寅恪仍旧留在了大陆[10]。陈寅恪在文革时期受到迫害,红卫兵冻结了陈寅恪夫妇工资,赶走助手黄萱和公派的护士,要求陈多次写书面检查交待,造反派还发明了对付盲人学者的独特批斗法:将喇叭设在其床前为“让反动学术权威听听革命群众的愤怒控诉”。

张伯苓于1948年7月任考试院院长,但到南京上任后不到一个月便离职避居重庆[4]渡江战役后,张伯苓收到南开校友来信,信中有句话:“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飞飞”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学习时用的笔名。张伯苓随后决定留下[10]。蒋介石曾多次到重庆的张伯苓住地,催促张伯苓回任考试院院长,要张伯苓尽快离开重庆,去台湾和美国都可以,夫人和儿媳都可随行。后来蒋介石又派张群、蒋经国来劝行,都被张伯苓谢绝[4]。张伯苓在中共建政后在政治上受到冷遇,甚至曾于天津南海路居住时受到了警察的监视,所幸在周恩来的关照下才未受清算和审判。

1948年下半年,吴有训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一天,教育部长杭立武找到吴有训家,让吴有训尽快赴台湾。中共地下党得知后,和吴有训取得联系,嘱咐吴有训更换住址,不要将住址告诉别人,并尽量别外出。两个月后,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上海战役中攻占上海,吴有训携子女欢迎解放军。当晚,吴有训在收听国民党方面的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时,女播音员播送:“吴有训先生,你在哪里?听到广播后请你马上启程赴厦门,那里有人接你……”此后,每天都能听到该广播,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厦门为止[4]。吴有训于文革期间险遭受到冲击,所幸受到保护。

1949年5月15日,茅以升晋见蒋介石,蒋介石想让茅以升出任上海市秘书长,被茅以升托病拒绝。茅以升从蒋介石处回到医院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得知消息,赶快派人通知茅以升可以出任,并让茅以升利用此职阻止汤恩伯在撤退之前炸毁上海的工厂。从5月16日到5月25日解放军攻占上海,茅以升任上海市秘书长10天,任内利用上海市政府秘书长身份在外国驻沪领事馆游说,说服外国领事团起草一份照会,禁止汤恩伯破坏外国在沪开设的工厂。汤恩伯的焦土政策遂未能实施[4]。茅以升于文革期间受到严重批斗,每天被安上“反动学术权威”的黑牌子游街。

北京大学文学院长汤用彤被列入“抢救”名单,但汤用彤没有离开北平。胡适离开北平后曾写信劝汤用彤南下,并派人送来两张机票,汤用彤不为所动[12]

除了上文所说的中央研究院大部分人员留下外,中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员及设备、资料绝大部分也都留在了大陆。此外,在海外的中国学者也纷纷返回大陆。据中国科学院估算,当时散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大约有5,000余人,到1956年底已有2,000余名科学家陆续返回大陆[12]

营救对象概况及去向

[编辑]

蒋介石傅斯年陈雪屏朱家骅等人在1948年12月发往北平方面的电报中列出了八十多名需要营救的学者,他们的基本情况及去向如下:

姓名 表字 生年 卒年 籍贯 所在学术机构 职务/头衔 去向 1949年后经历
胡 适 适之 1891 1962 安徽绩溪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校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南下,赴美国台湾 总统府资政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
陈寅恪 鹤寿 1890 1969 江西修水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最优秀教授党员
南下,定居广州 岭南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张佛泉 1908 1994 直隶宝坻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南下,赴台湾加拿大 国立编译馆编纂、东吴大学法学院复校)教授、东海大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张 怀 百龄 1896 1987 湖南长沙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未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师范学院教授、北京市文史馆馆员
张重一 1900 1967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秘书长兼经济学系主任 未走 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教授
梅贻琦 月涵 1889 1962 江苏武进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长
最优秀教授党员
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南下,赴美国台湾 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国立清华大学复校)校长、教育部部长、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研究院院士第四届
李书华 润章 1890 1979 直隶昌黎 国立北平研究院 北平研究院副院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南下,赴法国德国美国 巴黎大学研究员、汉堡大学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袁同礼 守和 1895 1965 直隶安肃 国立北平图书馆 北平图书馆馆长 南下,赴美国 美国国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任职
袁敦礼 志仁 1895 1968 直隶安肃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未走 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兰州体育学院副院长、甘肃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
李麟玉 圣章 1888 1975 直隶天津 私立北平中法大学 中法大学校长 未走 北京工业学院副院长
陈 垣 援庵 1880 1971 广东新会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校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胡先骕 步曾 1894 1968 江西新建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 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汤用彤 锡予 1893 1964 湖北黄梅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未走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冯友兰 芝生 1895 1990 河南唐河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最优秀教授党员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叶企孙 鸿眷
以字行
1898 1977 江苏上海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
饶毓泰 树人 1891 1968 江西临川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学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
陈岱孙
以字行
1900 1997 福建闽县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兼经济学系主任 未走 中央财经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
郑天挺 毅生 1899 1981 福建长乐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秘书长 未走 南开大学教授、副校长
贺 麟 自昭 1902 1992 四川金堂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代理训导长
最优秀教授党员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郑华炽 1903 1990 广东香山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教务长 未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沈 履 茀斋 1896 1981 浙江萧山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秘书长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
霍秉权 重衡 1903 1988 湖北黄冈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教务长 未走 东北工学院教授、东北人民大学教授,郑州大学教授、副校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
褚士荃 1901 江苏金山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训导长 未走 清华大学教授
黎锦熙 君缉 1890 1978 湖南湘潭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语文学系主任
教育部部聘教授
最优秀教授党员
未走 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温广汉 漫生 1902 1982 安徽合肥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训导长 南下,定居南京 江苏教育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学院教授
黄金鳌 冠宇 1906 1997 安徽合肥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秘书长 南下,赴台湾 台中师范学校校长、台中第一中学校长、台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徐悲鸿 1895 1953 江苏宜兴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未走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朱光潜 孟实 1897 1986 安徽桐城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西方语文学系主任
最优秀教授党员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
毛子水
以字行
1893 1988 浙江江山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 南下,赴台湾 台湾大学教授
邱 椿 大年 1897 1966 江西宁都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未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 颐 真如 1887 1969 四川叙永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未走 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北京大学教授
陈友松
以字行
1899 1992 湖北京山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未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思职 1904 1983 福建仙游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系教授 未走 北京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
梅贻宝 1900 1997 江苏武进 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南下,赴美国香港 艾奥瓦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
齐思和 致中 1907 1980 直隶宁津 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
雷海宗 伯伦 1902 1962 直隶永清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未走 南开大学教授
刘崇𬭎 寿民 1897 1990 福建侯官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南下,赴台湾 台湾大学教授、教务长,东海大学教授、东吴大学复校)教授
戴世光 1908 1999 湖北江夏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未走 中央财经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邵循恪 恭甫 1911 1975 福建侯官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未走 北京政法学院教授
吴泽霖 1898 1990 江苏常熟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人类学系主任 未走 中央民族学院教授、西南民族学院教授、中南民族学院教授
赵凤喈 鸣岐 1896 1969 安徽和县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法律学系主任 未走
敦福堂 直隶获鹿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不明
张 恒 不明 不明
金澍荣 1907 广东番禺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 未走 福建省研究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学院教授
英千里 骥良
以字行
1900 1969 北京正红旗满洲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西洋语文学系教授 南下,赴台湾 台湾大学教授、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递补)、辅仁大学复校)副校长兼教务长
张汉民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生物学系主任 不明
徐侍峰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未走
许宝𫘧 闲若 1910 1970 浙江仁和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
张景钺 岘侪 1895 1975 江苏武进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植物学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
陈 达 通夫 1892 1975 浙江余杭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中央财经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劳动干部学校副校长、教授
戴芳澜 观亭 1893 1973 湖北江陵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植物病理学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俞大绂 叔佳 1901 1993 浙江绍兴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
李宗恩 伯纶 1894 1962 江苏武进 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 协和医学院院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最优秀教授党员
未走 协和医学院院长、昆明医学院教授
杨振声 今甫 1890 1956 山东蓬莱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未走 东北人民大学教授
罗常培 莘田 1899 1958 北京正黄旗满洲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未走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钱思亮 惠畴 1908 1983 浙江余杭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 南下,赴台湾 台湾大学教务长、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五届)、中央研究院院长、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马祖圣 1911 2007 广东香山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化学学系教授 南下,赴新西兰美国 奥塔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任职,纽约市立大学教授
赵廼抟 廉澄 1897 1986 浙江余杭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
钱三强 1913 1992 浙江湖州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物理学系主任
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
未走 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两弹一星元勋
严济慈 慕光 1901 1996 浙江东阳 国立北平研究院 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张政烺 苑峰 1912 2005 山东荣成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沈从文 1902 1988 湖南凤凰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未走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邵循正 心恒 1909 1973 福建侯官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
邓广铭 恭三 1907 1998 山东临邑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史学系副教授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
李辑祥 1903 1975 陕西西安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主任 未走 清华大学教授
孙毓棠 1911 1985 江苏无锡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未走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蒯淑平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西方语文学系教授 不明
余嘉锡 季豫 1884 1955 湖南常德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周炳琳 枚荪 1892 1963 浙江黄岩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
钱端升 寿朋 1900 1990 江苏上海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北京政法学院院长、外交部顾问、外交学院教授
俞大缜 1904 1988 浙江绍兴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西方语文学系教授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
陈 钝 骥尘 不明 不明
顾毓珍 一真 1907 1968 江苏无锡 工商部北平工业试验所 北平工业试验所所长 未走 同济大学教授、华东工学院教授
赵梅伯 1905 1999 浙江奉化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南下,赴香港美国 香港乐进团团长、香港音乐学院院长、辛普森学院教授、福特希尔学院教授
徐士瑚 仙州 1907 2002 山西五台 国立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校长 未走 北方交通大学教授
李高傅 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不明
张起钧 1916 1986 湖北枝江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南下,赴台湾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陈寿琦 1912 1996 安徽五河 国立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未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教授、天津财经学院教授
姜文锦 1906 江苏铜山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南下,赴台湾美国 东吴大学复校)图书馆馆长,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任职
徐旭生 炳昶
以字行
1888 1976 河南唐河 国立北平研究院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所长 未走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杨武之 1896 1973 安徽合肥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南下,定居上海 复旦大学教授
董守义 1895 1978 河北蠡县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西北师范学院教授
国际奥委会委员
未走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篮球协会主席
殷宏章 伯文 1908 1992 贵州贵阳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植物学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未走 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
魏建功 益三 1901 1980 江苏如皋 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未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948 中研院去留纠结. 南方教育时报. 201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5日). 
  2. ^ 2.0 2.1 2.2 李扬. 解放前夕南京科技界反搬迁斗争. 光明网. 200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 ^ 王学珍、郭建荣主编. 北京大学史料 第四卷 1946-1948.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2-01: 1103-1104. ISBN 9787301021712.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破产记. 新华网.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5). 
  5. ^ 5.0 5.1 5.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jinlingyi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王学珍、郭建荣主编. 北京大学史料 第四卷 1946-1948.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2-01: 1105. ISBN 9787301021712. 
  7. ^ 「蔣中正電傅作義」. <武装叛国(一七四)/006>. 《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文电/共匪祸国/共匪祸国》. 国史馆藏. 典藏号:002-090300-00197-213
  8. ^ 沈卫威. 1948-1949:胡适南下与平津学人去留. 历史学人. 2022-06-15 [2022-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6). 
  9. ^ 9.0 9.1 陈远,大多数中研院院士选择留在大陆 失败的学人抢救计划,国家人文历史2014(23):62-65
  10. ^ 10.0 10.1 10.2 10.3 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的破产. 光明网. 2008-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5). 
  11. ^ 毛泽东.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求是理论网. 2009-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1). 
  12. ^ 12.0 12.1 国共两党在“抢救大陆学人”中的博弈. 搜狐.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5).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