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县
合肥县 合淝县 | |||||||||||||||||||
---|---|---|---|---|---|---|---|---|---|---|---|---|---|---|---|---|---|---|---|
中国的县 | |||||||||||||||||||
1949年拆分前夕的合肥县及周边县份 | |||||||||||||||||||
坐标:31°50′N 117°18′E / 31.83°N 117.3°E | |||||||||||||||||||
国家 | 中国 | ||||||||||||||||||
历史 | |||||||||||||||||||
• 成立 | 前122年 | ||||||||||||||||||
货币 | 开皇五铢、开元通宝、宋通元宝等 | ||||||||||||||||||
| |||||||||||||||||||
今属于 |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
合肥县,中国旧县名,部分文学作品中称合淝县。西汉时,已有此县。县城有过多次迁移,管辖区域覆盖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市区全域、肥东县全域、肥西县全域和长丰县南部。
合肥县的始置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一说始建于秦朝[1],一说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2],东晋年间于此侨置汝阴县,隋复名为合肥县。
1949年1月21日,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第四支队一大队占领合肥县城。随后,中共政权将合肥县分为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寿合县、三河县(市)[3]。合肥县做为中华民国公告疆域行政区划中的县份留存至2005年。
县名由来
[编辑]“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4]
《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5]
历史
[编辑]战国时期,其地为楚国辖区。秦灭六国,实行郡县制。一般认为,此时置合肥县。如明朝杨循吉称:“《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庐近地也。秦并六国,置九江郡,庐以列城为合肥县[6]:44。”
西汉承袭秦制,仍设合肥县[6]:45。县城在今庐阳区。东汉刘秀时,以合肥县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州治[7]。自古以来,合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期至三国,曹魏、孙吴两势力曾于此交战,是为五次合肥之战,孙吴均败。
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汝阴县。南北朝期间曾在此设南豫州、合州、南汝阴郡等州郡。隋初复改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唐沿旧制,唐末至五代十国在此先后设德胜节度使与保信节度使。宋为庐州治所与淮南西路转运司、安抚司驻地,南宋时期,合肥是抗金前沿。元为庐州路治所与淮西道宣慰司、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驻地。明为南京六部直隶庐州府治。清为江南省及安徽省庐州府治。
康熙年间,江南分省,安徽省在此后逐步成型。太平军攻占省会安庆后,安徽巡抚衙门迁到合肥县。1912年,全国废府,庐州府废,合肥县直辖安徽省。
1938年春,安庆沦陷,临时省会迁至立煌县(今金寨县)。民国34年(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省会由立煌县迁驻合肥县。
1949年1月21日,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第四支队一大队从东门进入合肥县城。22日,成立合肥市临时军事管制委员会[3]。
合肥历史 |
---|
史前时代 |
三代 |
秦汉 |
三国两晋南北朝 |
隋唐 |
两宋 |
元明清 |
近现代 |
面积、人口
[编辑]年份 | 面积 | 人口数 | 备注 |
---|---|---|---|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 | 1831409 | 额丁153511,滋生人口1677898 | |
1919年(民国八年) | 1416111 | ||
1928年(民国十七年) | 1305646 | ||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 1270512 | ||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 1274352 | ||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 1274384 | ||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 1274384 | ||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 6034.60平方公里[9]:22 | 1274384[9]:22 | |
1953年 | 1707623 | 第一次人口普查,合肥市183570,肥东县778726,肥西县745327 |
历代分级
[编辑]朝代 | 考语 |
---|---|
唐朝 | 紧[10] |
宋朝 | 上[11] |
元朝 | 上[12] |
清朝 | 冲、繁、疲、难[13] |
中华民国 | 1等县[9]:22 |
注释
[编辑]- ^ [城市印象]变之美:合肥的动与静. 中国文明网.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 安徽16个城市名称的由来 历史不及格的绝对看不懂!. 凤凰安徽.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 ^ 3.0 3.1 程堂义、洪欣. 【解放时刻 合肥】. 安徽党史方志网. 2019-09-11 [2025-01-30] (简体中文).
- ^ 卢潘《庐江四辨》:“今按肥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许,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经合肥县南,又东南入巢湖;其一西北流,一百里出寿春西投(去声)于淮。二水皆曰肥。”
- ^ 合肥简介. [2015-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3).
- ^ 6.0 6.1 宁业高、杨福生、王心源. 合肥考释. 《巢湖学院学报》 (安徽省巢湖市: 巢湖学院). 2006, (2006年第2期): 44—50. ISSN 1672-2868 (简体中文).
- ^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15-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2).
- ^ 安徽省志 人口志 第二章 第二节 政区人口分布. http://www.anhuids.gov.cn/. 安徽省党史地方志网. [202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中文(中国大陆)).
- ^ 9.0 9.1 9.2 中华民国内政部(编). 3.安徽省. 《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 中国·上海市: 商务印书馆. 1947 [202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繁体中文).
- ^ 《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
- ^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 ^ 《元史·卷五十九·志第十一·地理二》
- ^ 《清史稿·卷五十九·志三十四·地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