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
雷海宗 | |
---|---|
出生 | 1902年6月18日 大清河北省永清县 |
逝世 | 1962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 |
职业 | 历史学、世界史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1942年-1949年) 九三学社(1956年-1962年) |
配偶 | 张景茀(1930年) |
儿女 | 雷崇立 |
学历 | |
代表作
|
雷海宗(1902年6月18日—1962年12月25日) ,原名雷得义,字伯伦,河北永清县人,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提倡兼顾考证和综合,是“战国策派”、“清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
生平
[编辑]1902年,雷海宗生于河北永清县,父亲雷鸣夏是当地中华圣公会的牧师。1910年,到教会兴办的蒙学堂读书。1917年8月,入读北京崇德中学。1919年5月,参加五四运动,9月,受教会资助转至清华学堂高等科,插班二年级学习。1922年6月,毕业后考取公费,9月,入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主修历史,辅修哲学。1924年9月,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詹姆斯·汤普逊。在学期间和刘绍禹、何运暄、闻亦传、张景钺等人交游,参加芝大清华同学会,主张推行民主政治,反对外国干涉,并常常做文章评论时事。1927年6月,完成《杜尔阁的政治思想》,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1]
8月,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副教授。1929年8月,任系主任,并在金陵女子大学兼课。1931年2月,被聘为金陵女大历史系教授,7月,兼任女大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8月,转至国立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任教授。[1]
1932年7月,辞去武大教职,9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和蒋廷黻共事。1937年8月,抗战爆发后告别妻女随校南迁长沙。11月,长沙临大开学,文学院设在衡山圣经学校,雷海宗接替刘崇𬭎任临大历史社会学系主席。12月,南京沦陷后临大决定迁往昆明,雷海宗随文学院迁回长沙,后与金岳霖、叶公超、吴有训赴广州、香港采购办学物质。5月,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师范学院史地系主任。同年,与林同济参与由钱端升主持的《今日评论》的编辑工作,与陈雪屏轮流主编《当代评论》杂志。1940年4月,和林同济、陈铨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8月,任联大历史系主任。1942年春,应林同济邀请到云南大学讲演。12月经姚从吾、王信忠介绍加入国民党。1943年2月,任联大文学院代理院长,他婉拒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访美邀请,留在国内参加抗战,为战地服务团和翻译人员培训。1946年2月,在《反苏宣言》上签字,并参加在重庆举行的“反苏大游行”。3月,蒋介石访问昆明,到联大国民党部,雷海宗直言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建议增加学生公费。7月,闻一多死后,雷海宗任治丧委员会委员;清华复员北上,雷海宗先到重庆再到南京、上海、天津,8月,清华在北平复校,任历史系主任。1947年春,为胡适主编的《独立时论》撰稿。1948年1月,受国民党北平党部主任吴铸人之托,创办《周论》,不过仅出到11月就停刊了。12月,拒绝了陈雪屏的邀请,选择留在北平。1949年9月,辞去历史系主任。[1]
1950年春,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北京市郊的土改运动。3月,成为管制对象。1951年3月,赴西北参观土地改革,4月,回京后解除管制,并写了一系列批判教会的文章。1952年3月,进行思想检讨。9月,院系调整后,清华历史系被取消,和北大的郑天挺一起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分别办古代史和世界史教研室。1953年,任《历史教学》编委。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4月,参加《人民日报》和天津市委的百家争鸣的座谈会,认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停滞,需要用新材料、新解释进行补足。7月,在天津反右大会上被补划为右派,遭到点名,被停职。雷海宗长期患有肾病,在这个时候出现血尿。1958年3月,中共南开大学党委决定,撤销雷海宗一切职务。1961年末,摘帽。[1]
1962年3月,不顾病体,重登讲台。12月16日,病发送医。25日,因尿毒症和心力衰竭于天津总医院去世。[1]
思想
[编辑]雷海宗最有名的是他对“中国的兵”的研究,他未将着力点放在兵制的考察,而是分析兵的精神,从兵的成分、纪律、风气、心里来考察,指出中国古代的军队构成由贵族、良民到贫民、流民、囚犯和外族,最终陷入兵匪不分,军民相互仇视的局面。他认为“无兵的文化”使社会无法应付战争危机,“汉代的问题是中国的永久问题,东汉以下兵的问题总未解决”,这也是中国长期长期积弱的主要原因。不过张其昀以两千年来中国兵役和兵制的常态作为反驳,而梁漱溟认为雷海宗对文化的批判切中症结有其见地。[1]
他批评只重考据的训诂学,认为历史的了解不仅仅是事实的了解,更是时代精神的了解,如果没有对思想、知识、信仰的了解就没有对历史的了解。[1]
他以民族前途为根本的问题意识,以世界文明的视点,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将中国和全球结合,既打破传统史学的想像又试图冲破西方中心论的叙事。这说明他对政治的关切,主办《战国策》更说明了他积极“入世”的态度。他提出“历史周期论”,以“战国时代重演”的观点号召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创办《周论》时也体现了这一理想的延续,主张自由和个性,以宪法和对市场的适当干预为社会基础,渐进的改良。[1]
在反右斗争中对雷海宗的批判大多来自他在座谈会的演讲,认为他用“生产工具发展史”否定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以否认奴隶制推翻五种社会经济形态,还被挖出反共反苏的历史问题。[2]
著作
[编辑]- 1940,《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
- 1946,和林同济合著,《文化形态史》,大东书局
- 2001,《西洋文化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2,《国史纲要》,武汉出版社
脚注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江沛. 雷海宗文集.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9-09. ISBN 978-7-310-05846-4.
- 孙定国. 雷海宗批判.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05.
外部链接
[编辑]- 谢泳:《雷海宗的<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乔治忠:雷海宗学术评价问题新议. 学术研究. 2014年4月3日, (1): 93–104 [2021年10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17日).
- 王昊:《雷海宗之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胡尚元 :史学界的“大右派”——雷海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学网站雷海宗专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