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李四光 | |
---|---|
出生 | 李仲揆 1889年10月26日 大清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今属黄冈市团风县) |
逝世 | 1971年4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 (81岁)
国籍 | 大清(1889-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1928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71年) |
母校 | 东京弘文学院 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伯明翰大学 |
知名于 | 地质力学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地质学 |
机构 | 中央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
李四光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 |
任期 1954年—1970年 | |
总理 | 周恩来 |
前任 | 自己(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部长) |
继任 | 机构撤销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
任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 | |
任期 1954年12月—1978年3月 | |
主席 | 周恩来 → 空 缺 |
秘书长 | 徐 冰 → 平杰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 |
任期 1958年—1971年 | |
继任 | 周培源 |
个人资料 | |
字 | 仲揆 |
民族 | 蒙古族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父母 | 李卓侯(父亲) 龚氏(母亲) |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揆,原名李仲揆,蒙古族人,男,湖北黄冈人,中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大清工科进士[1],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是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2],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然而其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压制,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利用权力对其地质力学理论和第四纪冰川理论进行的推广和对其他观点的压制,也被认为是政治对科学发展和传播产生负面影响的典型例子[3]。
生平
[编辑]李四光为蒙古族,祖上姓“库里”,后来又简化成“库”姓。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草原流落迁徙至湖北黄冈地区[4]。祖父李正范,在县学读过书,以在乡间设私塾为生。[5]父亲李康爵(1862-1922),字卓侯,也是私塾先生。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十三周岁(1902年冬,虚岁十四岁)赴武昌求学小学报名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姓名一栏,增添几笔遂改成李四光[6],取“光被四表”之意,而以仲揆为字。光绪三十年五月1904年赴日本留学,同年参加同盟会,先后在东京弘文学院、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选学“舶用机关”。
1911年毕业回中国。1911年9月到京师参加“海归”考试,以最优等成绩获赏“工科进士”。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转学地质学,1918年5月,他以《中国之地质》的优秀论文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接着到欧洲大陆做地质考察[7]。1919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回中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
后再赴英国深造,1927年获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中国。1931年3月30日,特派西陲学术考察团理事会理事[8]。1932年9月1日、1933年4月20日、1936年3月28日、1939年5月30日、1942年5月19日,先后任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9][10][11][12][13]。1928年7月至1938年4月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筹备委员长,后在南京参与创建中央研究院,并任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直至1948年。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4]。1932年曾出任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滞留英国的李四光,接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笔信邀请其回国参加建设,此信由新华社伦敦分社陈天声交留英机械专家许绍高转交给李四光。1950年春李四光归国,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1952年筹建北京地质学院。1954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任主席。因探勘东北石油之功,毛泽东多次接见李四光的地质部门并给予赞赏,1964年受邀与钱学森、竺可桢等,到中南海菊香书屋进行亲自汇报,之后几年他的学术环境也较为稳定,受中央之托负责给毛、周等领导人撰写资料[15]。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学术贡献
[编辑]- 对中国北部䗴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䗴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其创立的“䗴”字,用来翻译Fusulinid(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为现在的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2]。
- 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 运用地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
- 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但是对于这一点,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如黄汲清认为是他的大地构造理论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发现。[16]
家庭
[编辑]据《中国大百科全书》 [17],李四光的民族身份为蒙古族;而黄冈《库李宗谱》[5]记载库氏始祖义通,字道源,于明洪武初从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湾瓦屑坝,迁湖广黄州府,即现在的黄冈,后来李四光家族等部分支派改李姓。
- 先祖:十三世库曰茂,生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葬存祖湾青龙。[5]
- 祖父:十六世李正范,谱名居谦(1838-1882),字受益,号心培,邑庠生。[5]
- 祖母:雷氏,“归公以后,处境极苦,甚至拾麦佣工以维生活。”[5]
- 母亲:龚姓,生于同治六年(1867)。外祖父也是业儒的庠生,教授乡里,远近闻名。龚夫人性子温顺,乐施与,戚友之贫窭者辄量力资助。[5]
纪念
[编辑]影视形象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宣统政纪》卷62,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日庚午,李四光等赏给工科进士
- ^ 2.0 2.1 C. Croneis, The Journal of Geology 37 (2), 187 (1929).
- ^ 张林源,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争论问题及其哲学意义,见:王子贤主编,《地学与哲学》
- ^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蒙古族人才辈出. 中国人大网. [2022-03-31].
- ^ 5.0 5.1 5.2 5.3 5.4 5.5 《库李宗谱》考李四光家世-作者励双杰.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 ^ 李四光. [200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 ^ 樊洪业:《李四光与丁文江的恩恩怨怨》,南方周末,2012年1月30日,B5副刊,http://www.infzm.com/content/9787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国民政府公报》,第734号
- ^ 《国民政府公报》,第19号
- ^ 《国民政府公报》,第1111号
- ^ 《国民政府公报》,第2008号
- ^ 《国民政府公报》,第157号
- ^ 《国民政府公报》,第467号
- ^ 李四光 逝世院士一览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研究院
- ^ 毛澤東與科學家的“菊香書屋談話”:關注研究領域,激勵勇攀高峰.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 ^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5-02.,南京日报2010年5月20日。
- ^ 存档副本.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 ^ 《林彪的这一生》少华、游胡,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ISBN 7-216-01446-4。第2节“林彪长到十三岁”。
外部链接
[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职务 | ||
---|---|---|
新头衔 |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0年-1952年 |
机构撤销 |
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部长 1952年8月-1954年 |
继任: 李四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 |
前任: 李四光 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部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4年-1970年6月 |
机构撤销 原因:改设国家计委革委会地质局 |
新头衔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0年6月-1971年4月 |
继任: 刘西尧 |
学术机关职务 | ||
新头衔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58年-1971年4月 |
继任: 周培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
教育职务 | ||
前任: 邹鲁 |
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1925年11月 (实际未到职) |
继任: 顾孟余 陈公博代理 |
前任: 徐谦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
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筹备委员长 1928年7月-1938年4月 (1928年7月-1929年期间由刘树杞代理校长) |
继任: 王世杰 国立武汉大学校长 |
前任: 段锡朋 (代理) |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代理) 1932年7月-1932年8月 |
继任: 罗家伦 |
新头衔 | 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校长 1951年8月-1952年10月 |
继任: 文士祯 东北地质学院院长 |
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 1952年7月-1952年12月 |
继任: 刘型 北京地质学院院长 |
- 1889年出生
- 1971年逝世
- 宣统三年游学毕业进士
-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
- 第1届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
- 第2届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
- 第3届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
- 李四光
- 李姓
- 团风人
- 国立武汉大学校友
- 大阪大学校友
- 伯明翰大学校友
- 中国蒙古族科学家
- 中央研究院数理科学组院士
- 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 中华民国教育部部聘教授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古生物学家
- 国立武汉大学校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学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生物学家
-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族党和国家领导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 中国共产党党员
- 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国立中央大学大陆时期校长
-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 弘文学院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