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灣文化
本条目属于
台湾系列


前往台湾主题页

  台湾艺术 总览
  台湾历史 详细

台湾文化,是指在台湾由多种民族的移民文化与原住民文化所构成的共同文化。自台湾原住民族定居开始的起源,各族群即将发展出各自的文化。在大航海时代的荷兰共和国(荷兰统治时间治1624-1662)荷兰与西班牙帝国(西班牙统治时间1626-1642)西班牙的统治下,台湾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先于明郑时期清治时期(明郑统治时间时期1661-1683/清领统治时间时期1683-1895),也受到来自于中国的汉族来台开垦拓垦者的影响,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交会;于日治时期,受到来自于日本帝国的日本文化和日式西方文化的影响。战后中华民国迁台带来了外省人的中国文化。解严后台湾与西方的民主价值观接轨,与全球市场特别是美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欧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迅速影响台湾。

分类

[编辑]

史前文化

[编辑]

概述

[编辑]

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民族[1],目前约五十多万人[2]。依据人类学者的研究分析,原住民的屋架建筑火垦、食槟榔纹面、皮衣制作、轮舞等文化习俗,都与传统的南岛文化相近。过去大多数的原住民都是以传统游耕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靠近平地的原住民则与汉人的生活方式接近,但是部落组织的维系仍然保留着。亲族制度中,泰雅族布农族为父系社会[3]阿美族卑南族则为母系社会[4][5]。部落组织中,鲁凯族排湾族为贵族社会[6]赛夏族布农族则为氏族社会。

原住民重视祖灵信仰,相信祖灵居住在山上,并且会保护族人收获丰盛。几乎各个原住民族都有丰年祭,各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祭典,例如布农族的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飞鱼祭[7],排湾族人的五年祭(排湾语Maljeveq)[8]。此外,卑南族重要的祭仪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等。拉阿鲁哇族相信祖灵依附在收藏的贝珠中,因而有圣贝祭(Miatungusu);邹族则有战祭(Mayasvi)、小米祭(Homeyaya)。

另外,原住民的音乐和工艺也具有相当特色。排湾族及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布农族的皮衣制作技巧、邹族的揉皮技术。布农族的多音部合唱、阿美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则是其音乐特色。

汉族中,客家族群强调的文化,是以刻苦耐劳、坚韧刚强、开拓创业、团结奋进的“硬颈”精神而著称的。客家族群从中原迁徙往南发展并保持了强大凝聚力,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留存着丰富的中原古风,守礼重义、好学问、讲伦理的风气,是客家民系的特质。客家人自迁台之后,形成的客家庄,是强而有力的家庭组织,在昔时农业社会中,维持了稳定的生活方式,不但谋求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也是对外共同抵御及扶养老弱孤寡的依据。

传统花布包

在建筑上,台湾客家有“宗祠”、“公厅”等客家特殊建筑类型。在建筑材料运用上都是因地制宜,用泥土、火砖、木、竹,都以在地资源优先考量。在建筑色彩上吸收了闽南“红砖红瓦”的风格而非“白墙乌瓦”。在空间格局的设计上坚持着公厅的家族性公共空间的规矩,另一方面也因地制宜形成在地化客家建筑风格。例如著名的新竹县北埔天水堂姜屋、屏东县佳冬萧屋六堆伙房与美浓烟楼等等客家传统建筑,都可以看到台湾客家建筑落地生根的具体轨迹。在服装上,过去客家人有自己的日常服饰“蓝衫”,但现已成为表演的象征性穿着,近来北部地区也有“客家花布”的服装设计以及新创造的“客家衫”,期待成为新的客家服饰。台湾在2001年成立客家委员会,并举办“台湾客家文化艺术节”、“客家桐花祭”,创设“客家电视台”,使得台湾客家文化得以充分展现,台湾客家语得以复兴。

台湾的闽南人(河洛人)以近四百年来由福建闽南和广东潮州、惠州渡海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为主。昔时移民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两大支,部分为潮州人,属汉民族。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漳州腔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故泉州腔被称为海口腔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9]”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此一分布[10]。在移民初期,泉州、漳州之间时有泉漳械斗,今皆自称为“台湾人”,不再区分泉漳。住宅原以闽式建筑为主,后来空间设计也融入了榻榻米和室等日式文化。

饮食文化

[编辑]
牛肉面
位在台北市万华区华西街观光夜市

大致有海鲜丰富、酱料入菜、节令食补等特色;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清、淡、鲜、醇”调味浓厚(如台湾客家菜或闽菜)取胜的地方菜中独树一帜。炎热天候同时也使一些带有酸甜味且开味的菜肴出现在台湾菜中。

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海资源丰富,又在日治时期受到日本菜的影响,出现了不少海鲜开胃菜(冷食或生吃),所以生鲜冷盘也是台菜中的一大重点。海鲜滋味本来就很鲜美,因此不需要使用太多繁复的佐料或用复杂的方法来烹调海鲜。也正因为烹调方式容易,海鲜料理如虾、鱼、蟹等攻占了台湾菜的席面。如拉面寿司味噌汤亦是常见料理。台湾菜素有“汤汤水水”之称。早期能移民来台的汉人(又其以闽南人占多数)只限男性。 因为要忙于农耕开垦,同时当年的物质也不如今日充裕,为了方便,他们常常煮一锅可为汤又可为菜的菜,既营养又方便。闽南式羹汤至今在台湾民间依然受各族群喜爱,其中西鲁肉生炒花枝均为代表。又有香菇肉羹汤等。

重要的台湾料理刈包牛肉面担仔面摵仔面大肠(蚵仔)面线卤肉饭臭豆腐蚵嗲彰化肉圆肉丸肉粽嘉义鸡肉饭肉羹淡水阿给肉松麻荖新竹贡丸汤米粉冬粉盐水意面蚵仔煎棺材板油饭甜不辣卤味鸡排碗粿车轮饼大肠包小肠药炖排骨猪血糕珍珠奶茶木瓜牛奶豆花饭团等。早餐则有台式早餐店贩卖各式烧饼、油条、豆浆、蛋饼、汉堡包、火腿蛋(吐司)。另外,台湾各城镇均有以贩售杂货、饮食、游戏等商贩聚集的夜市,是庶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宗教文化

[编辑]

有些是民众谢神的习俗文化,像是布袋戏歌仔戏等。通常是在有人成功或逢节庆、神明诞辰时会有的。另外,还有庙会舞龙舞狮八家将等,也是台湾宗教中用来驱邪避煞、祈福的文化。

华南宗教本来复杂,生活方式深受文化的影响。传入台湾后则更是繁多,成为一个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区域。其中在台湾最盛行是道教,其次是佛教;并有斋教等。[11]就信仰人口而言,大部分台湾人信仰民间信仰,融合道、佛的民间信仰对社会生活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各地也有各地盛行的神明祭典。在基督宗教方面,台湾拥有约6%的基督徒,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在台湾深耕已有150多年,其中各样文化可说是相当在地。[来源请求]

信仰庙宇

[编辑]

民间信仰

[编辑]

早期台湾移民多数乃由闽、粤渡海来台,海神天后妈祖是台湾最盛行的信仰之一。仅台湾一地,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于明代的3座,建于清代37座。由于当时航海技术比较简单,海上风浪又特别多,故在船头供奉妈祖以求平安;而后上岸后就在沿海区域建庙祭祀[12]。著名的有北港朝天宫白沙屯拱天宫大甲镇澜宫彰化南瑶宫鹿港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澎湖天后宫北投关渡宫新港奉天宫台南开基天后宫鹿耳门天后宫

主祀关圣帝君的台湾民间信仰庙宇。台北行天宫是北台湾参访香客最多的庙宇之一;历史最悠久的行天宫是北投分宫,次之是三峡的分宫,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台南县盐水镇的盐水蜂炮就是关圣帝君出巡显圣祈求平安演变成的民间习俗。著名的有 台北行天宫、台南关庙区山西宫、台南东区后甲关帝殿高雄关帝庙高雄文武圣殿、台南祀典武庙高雄大义宫

  • 大道公庙

保生大帝为台湾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为重要的台湾民间信仰之一。台湾奉祀保生大帝庙宇以学甲慈济宫大龙峒保安宫、台中元保宫永和保福宫最为著名。

义民祭,是在台湾产生的信仰,其是台湾汉人的宗教祭典之一。位在新竹县新埔镇褒忠亭义民庙,其中供奉的便是死于战争的先民。乾隆51年(公元1786年)发生林爽文事件,新埔附近的客家人,自动筹组了“义民军”。次年清廷率军登陆鹿港,会合义民军围剿林爽文。平乱后阵亡的义民军葬于新埔,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冢,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义民庙”。各地义民庙的祭祀时间不同,时间多选择各地于清代发生重大民变的日期前后,客家聚落的祭祀日期目前统一为每年农历七月盛大举办,除了传统的普渡孤魂之外,最重要的是尊祭义民先烈为保卫乡土而牺牲生命的忠义精神。新埔义民庙中元祭典,从道光十五年(1835年)开始,迄今已一百五十余年。

  • 三山国王庙

三山指的广东潮州附近的巾山、明山、独山这三座山,三山国王代表这三座山的山神,显示潮州地区潮州人对自然的景仰与敬畏,潮州籍移民来台,三山国王成为潮州籍移民的守护神。著名的有彰化鹿港三山国王庙[13]台南北区三山国王庙[14]、屏东九如三山国王庙[15]、台北新庄广福宫[16]云林大埤三山国王庙[17]云林东势厝赐安宫[18]

道教

[编辑]

其主祀为王爷或千岁,庙名经常称为代天府,并于神名前挂上代天巡狩,是台湾最盛行的道教信仰、台湾民间信仰之一,会有著名的迎王祭典。“王爷信仰”尤其盛于南台湾,与中台湾的妈祖信仰并称。著名的有南鲲鯓代天府新竹池和宫水里港福顺宫佳里金唐殿南雄代天府麻豆代天府马鸣山镇安宫西港庆安宫东港东隆宫等。

王爷庙在台湾西南沿海的渔村文化信仰中,多于妈祖庙,以原高雄县为例,地方公庙的王爷庙有91座,妈祖庙有65座,其中王爷庙多靠海岸边,妈祖庙靠山地区。[19]

明朝镇邦护国之神,由明郑时期的官兵移民渡海来台时传入台湾,是台湾最盛行的信仰之一。著名庙宇有台南北极殿下营北极殿玄天上帝庙松柏岭受天宫梧栖真武宫竹崎真武庙等。

在台湾民间信仰中,则将中坛元帅奉为神祇,俗称为三太子。随移民进入台湾,成为台湾民间信仰中重要的一环,并发展出艺阵电音三太子。著名庙宇有台南新营太子宫、高雄市三凤宫新营太子宫,历史最悠久,兴建于1728年,全国所祭拜的太子爷几乎由此分灵而出。

基督宗教

[编辑]
  •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 简介:台湾历史最悠久、最大的教会,以台语讲道为主,深耕150多年,礼拜堂遍布台湾各地,现约有1300间礼拜堂,25万名会友、18种母语礼拜。
    • 组织概要
      • 总会-地区中会(如:嘉义中会、高雄中会等)-中会分区/区会-小会/堂会-支会/布道所-团契-小组
  • 召会聚会所)
  • 信义会
  • 浸信会
  • 天主教

原住民信仰

[编辑]

阿立祖西拉雅语litu、anitu、ngitu),为平埔族群西拉雅族的祖灵信仰。原本不立塑像、神位,主要以祭祀壶瓮等物(如:瓶、矸、罐、缸、瓮等)为祖灵崇祀象征之所托,谓之“拜壶”。阿立祖的祭日是三月二十九日,目前台南县白河、大内(有8处公廨)、左镇、头社(阿立祖庙)等地,西拉雅族后裔仍保有此信仰。

  • 祖灵屋

为台湾原住民排湾族的家族祖灵信仰崇祀象征之所托,以家族为单位,类似家族宗祠,目前仍保有此信仰。

汉传佛教

[编辑]

以下为分支:

藏传佛教

[编辑]

伊斯兰教

[编辑]

节庆文化

[编辑]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汉族的三大节庆[20],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等传统节日,在台湾民间也有相同或带有特色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等。而原住民也有五年祭矮灵祭小米祭飞鱼祭查某暝嚎海祭夜祭战祭丰年祭等节庆祭典。

各地也有各地盛行的神明祭典。比方说农历正月初六三峡祖师庙清水祖师诞辰祭典、三月廿三的妈祖诞辰全台庆典、四月廿六的先啬宫神农大帝生日“三重大拜拜”、五月初一的新庄大众庙大众爷生日“新庄大拜拜”,五月初六的淡水祖师庙清水祖师得道祭典“淡水大拜拜”、八月二十九的东港东隆宫迎王祭典,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廿二的艋舺青山宫青山王诞辰“艋舺大拜拜”等等。

台湾灯会

[编辑]
台湾灯会

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在台湾又称为“灯节”,也是俗称的“小过年”。在此节日,适逢多种民间民俗庆典举行,为了吸引国外观光人潮,中华民国政府于1978年将元宵节定为“观光节”。1992年元宵节,台北将举行两年的台北灯会扩大为“台北国际灯会”,以当年的生肖“猴”为主灯,在中正纪念堂及其附近的信义路杭州南路等四周道路展示各式传统与大型花灯。因为特殊且华丽,吸引不少国外观光客前来。2001年起,新上台的民进党政府基于“区域平衡”,将此灯会移师高雄市,改称为“高雄灯会”,亦同样引起瞩目。后来,这项活动扩大延伸为“台湾灯会”(全国性灯会),固定于元宵节举办,各县市轮流举办灯会之常规就此建立。这项活动虽每年举行,但因颇有特色,总会引人注目。尤其每年不同的生肖主灯,配合激光、声音、灯光等科技,常使参观旅客留下深刻印象。

迎妈祖

[编辑]

多数渡海来台的移民多以妈祖为信仰神祇之一。其具有汉人世界中最知名的海神,被尊称为天后天上圣母、天妃、湄洲娘妈。在台湾,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知名的妈祖庙;最著名的几处妈祖庙如白沙屯拱天宫(白沙屯妈)、北港朝天宫(北港妈)、大甲镇澜宫(大甲妈)、鹿港天后宫(鹿港妈)与北投关渡宫(关渡妈)等,各地的信徒众多。每年的“迎妈祖”活动,妈祖绕境出巡进香,可说是在台湾仅见的大规模宗教活动。

盐水蜂炮

[编辑]

苗栗𪹚

[编辑]

烧王船

[编辑]

台湾早期以渔业为主的港口,常有王爷信仰的寺庙及祈福祭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外埔合兴宫-带的文兴七府王船、富美七府王船、文兴四府王船,云林嘉义一带的五年千岁台南一带的五府千岁、屏东一带的温府千岁。

而王船祭典中,最著名的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东港迎王平安祭典东港东隆宫建于清圣祖康熙年间,主祀温府千岁,迎王平安祭典的活动每三年一科,是将奉上天旨意代天巡狩的千岁爷接上岸来(称为“请王”)。平安祭典过程重点在于千岁爷绕境仪式,经过数日的祭典绕境(称为“出巡”)后,千岁爷必须回天庭缴旨,而“烧王船”则是送走千岁爷的仪式(称为“宴王”、“送王”),也是整个祭典的高潮。迎王平安祭典代表着地方百姓对千岁爷的感激,并祈求神明赐福东港百姓。

中秋节习俗

[编辑]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一般民众普遍有吃月饼柚子、烤肉的习惯。因此,习惯逢年过节送礼联络感情的台湾民众,不论长官下属间、亲朋好友间、厂商客户间,也常会馈赠月饼柚子等礼品;假使为登门拜访时所携,河洛话称为“伴手礼”。1980年代中期,台湾开始兴起中秋烤肉的习惯,这习惯咸信是于此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生活西化,台湾的中秋节烤肉的新节庆民俗应该是洋化烤肉习惯的延伸(台湾常民文化学会理事长刘还月,自由时报,2004年9月29日)。1990年代初,台湾两家相当知名酱油厂商,于中秋前夕推出以“一家烤肉万家香”及“巴比Q”为主题的密集广告,于是中秋烤肉成为台湾如今最普遍的活动之一。2000年以后,台湾各地方政府陆续于中秋节晚上在大型空地举办大型烤肉活动。但近年环保意识高涨似有改变的趋势。

头城抢孤、恒春竖孤棚

[编辑]

台湾有些地方在中元节普渡盂兰盆会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先搭设数十米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头摆放供品以及旗帜,而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己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在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神鬼的庇护。

祖灵祭

[编辑]

祖灵祭(排湾语maleveq),又称为人神盟约祭、五年祭,是台湾原住民排湾族的古老传统祭典,亦为南岛语族中最隆重的祭典之一,五年举行一次。通常会在每年的八月份举办小米收获祭,而每五年的收获祭举办一次祖灵祭。而隔年(第六年)会举办送祖灵祭。目前仍保有祖灵祭的村落有屏东县来义乡古楼、文乐、望嘉(无刺球仪式)、南和(高见、白鹭两部落)、春日乡力里、七佳、归崇及台东县达仁乡土坂村等村落。

艺术文化

[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初期,推行“去日本化”,推行国语教育,以灌输台湾人对国家的认同和对领袖的崇拜。戒严时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文化呈现反共、传统、一元的特质。1987年,台湾解严后,多元文化思想受国内外许多因素推波助澜下逐渐兴起,开始出现台湾本土化运动去中国化浪潮,以及台湾正名运动

台湾文学方面,战后国民党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怀乡文学,著名反共文学作家有王蓝(代表作《蓝与黑》)、姜贵(代表作《旋风》)和司马中原(代表作《狂风沙》)。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终致在1977年引发了乡土文学论战。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1950年代,台湾的画坛主流以中国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治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

张惠妹为华语女歌手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场次纪录保持人

1970年代台湾本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二战后,一方面在政府的领导下,国剧(京剧)等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艺术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国剧与国语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音乐界也创作了大量反共爱国歌曲。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和美国音乐风行一时。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因此风行。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猪哥亮高凌风张菲倪敏然检场胡瓜郑进一等大牌艺人即崛起于此时,台语歌后江蕙黄乙玲等人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另外,凤飞飞刘文正欧阳菲菲翁倩玉,更走红歌坛许久。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在民歌时期结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受到当时政府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分子一时引起的共鸣。另外,1988年叶启田的台语歌《爱拼才会赢》与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发行,为台湾奋斗勇敢做梦的性格作上注解。

近几年台湾已经成为世界华语乐坛的中心,五月天罗志祥周华健张惠妹周杰伦蔡依林S.H.E.等歌手红遍两岸三地及新马地区,成为华语乐坛的重要力量,因此吸引不少来自亚洲各地的新秀来至台湾大放异彩,例如;梁静茹光良品冠孙燕姿林俊杰谢安琪等人。

台湾电影在官营制片厂的经营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其中不少都带有反共色彩。同时,台语片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1970年代,伴随着外交困境,中影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台湾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侯孝贤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好莱坞等洋片的大举进入,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2008年,《海角七号》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空前票房并赢得第45届金马奖六个奖项,并带动《囧男孩》、《九降风》、《一八九五》、《艋舺》等台湾自制电影票房。继《听说》、《翻滚吧!男孩》、《带我去远方》之后,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翻滚吧!阿信》、《杀手欧阳盆栽》、《命运化妆师》、《阵头》,又掀起一波台湾人对电影热潮。

源于其他文化的影响

[编辑]

日本文化

[编辑]

日本曾经统治台湾五十年,对台湾的治理从初期的镇压逐渐转为同化,战时并经由总督府推动皇民化运动,鼓励台湾人说日语、穿和服、改日本姓名、废弃民间信仰等等。这种文化移植强烈的冲击习惯于传统汉文化的汉人,更使得当时知识分子所组织的文化活动或集会中往往带有反抗的政治色彩。但随着统治时间的推移,不论接受与否,日本文化仍对于台湾仍有影响,除了在当时的硬件建设可以感受到外,许多层次的影响或习惯都是深入庶民文化的。

日治时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筑,多具有日本风格,最具代表性建筑的是总统府;而纵贯铁道仍延用日式的右驾左行系统。在地名方面:高雄、清水、松山、板桥也都是日治时期移植自日本本土的地名。在饮食习惯与娱乐生活中所出现的日本语,亦经常为台湾话来转化使用,例如:“便当/弁当”(饭盒)、“刺身”(生鱼片)、“看板”(カンバン,指招牌)、“注文”(台罗发音:tsù-bûn;预定、“气持”(気持ち,指情绪或心情)等。若干词汇,甚至是已经内化到庶民生活中,例如:黑轮,是指日本的关东煮(发音接近);甜不辣,是指日本的天妇罗(发音接近)等。与之相类似的例子,在台湾人的生活语言中,不胜枚举,而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台湾的歌曲,亦受到日本歌谣的创作模式所影响,多带有浓厚的东洋风格。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其曾经禁止日本出版品的输入,并试图消除日本文化的影响;然而日本式的建筑虽能拆除,文教虽能禁止,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禁绝台湾对外来文化的吸收。1990年代以后,政府逐渐开放管制,日剧《东京爱情故事》首度引进,日本通俗文化在台湾重新活耀普及。目前台湾有十几个电视频道播放日本节目,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的流行资讯,成了“哈日族”。但这样的文化现象只是物质上的流行,往往不被认为是精神层面的;而另一方面,常在日本文化中所提到、信义忠勇、牺牲小我而略带的悲剧的性格“武士道精神”、奖崇专业的达人工匠精神,并未成为台湾民众所普遍崇尚的信仰(不过武士道精神倒是普遍受到台湾人崇拜)。[来源请求]

也有人指出,日本文化对于台湾老一辈的影响是一种“错置的乡愁”。国民党政府过去对于台语文化有一定的限制及破坏,例如电视节目很少有真正的台语连续剧,最多只是台语发音、由外人想像的台语连续剧(只有语言模仿到,文化及生活却与实际相差很多)。老一辈的台湾人却能由日本连续剧找到更多相近的生活、文化经验;使得老一辈的台湾人只能依赖日剧来解“乡愁”。[来源请求]

西方文化

[编辑]

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较为有特色,尤其是美国文化。第一是宗教方面,天主教基督新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是教育方面,西方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的教育改革就是基于西方国家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此外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至于其他的影响,在很多亚洲地区国家文化中都看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例如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文化已经强势的将台湾本土电影文化逐渐压缩空间,而西洋的现代建筑思想,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楼,集合式的社区公寓,河滨公园等,也影响了台湾的建筑文化。[来源请求]

文化治理

[编辑]

参阅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南島語族. 原住民族委员会万维网. 台湾新北市: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4-09-12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中文). 
  2. ^ 原住民族分布圖. 中华民国原住民知识经济发展协会. 台北: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2年4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7) (中文). 
  3. ^ 認識原住民文化. 福尔摩沙.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中文). 
  4. ^ 林惠敏. 阿美族文化制度. 台湾大百科全书. 台湾: 中华民国文化部. 1998-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7) (中文). 
  5. ^ 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卑南族. 台湾原住民数位博物馆. 台东: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2017-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中文). 
  6. ^ 認識原住民族. 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源网. 台湾: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中文). 
  7. ^ 雅美(達悟)族飛魚祭. 台湾宗教文化资产. 台湾: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11年12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日) (中文). 
  8. ^ 臺東縣排灣族土坂部落Maljeveq(五年祭). 台湾宗教文化地图. 台东: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09-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 }}
  9. ^ 清代台灣的社會變遷. [201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30). 
  10. ^ 漳泉方言在台湾的融合[永久失效链接]
  11. ^ 高明士主编:洪丽完、张永桢、李力庸、王昭文 编著. 《臺灣史》. 台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17年9月 (中文). 
  12. ^ 民間信仰(媽祖).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19-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1) (中文). 
  13. ^ 符宏仁. 鹿港三山國王廟(13)彰化縣第三級古蹟導覽叢書 初版. 彰化市: 彰化县文化局. 2008-05. ISBN 9789860087130. 
  14. ^ 台湾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臺南三山國王廟.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15. ^ 刘盛兴. 《閱讀時空:屏東縣古蹟及歷史建築專輯》九如鄉九如三山國王廟 初版. 屏东县: 屏东县政府. 2007-11 [2021-06-27]. ISBN 978-986-01-01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16. ^ 台湾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17. ^ 台湾文化部. 大埤三山國王廟. iCulture文化空间.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3). 
  18. ^ 李凯翔. 東勢賜安宮.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台湾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3). 
  19. ^ 作者:吴密察, 邱文彦. 海洋文化與歷史. 胡氏图书 DesignerBookstore.com, 2003. 2003: 88 [2019-10-26]. ISBN 97895757506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台湾)). 
  20. ^ 傳統節慶. 交通部观光局. 台湾: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 [201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