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社会学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灣社會學會

台湾社会学会(英语:Taiwanese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是台湾社会学学术组织。

学会沿革

[编辑]
  • “中国社会学社”(1930-1950,在大陆时期)
  • “中国社会学社”(1951-1995,在台湾时期)
  • “台湾社会学社”(1995-2000)
  • “台湾社会学会”(2000-)

成立于1930年成立于中国上海,前身为“中国社会学社”,系由孙本文许仕廉等学者倡议发起设立,为中国学界首度成立之“全国性正式合法学术团体”[1],首届主理事为孙本文,并发行《社会学刊》作为机关之学术刊物。草创之初因适逢战乱,会务断续停滞,至1948年止,共计举办9届年会。1951年由龙冠海等学者于台湾复社,并恢复推动相关会务;但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学社”的核心学者均未前来台湾,因此名义上虽在台“复社”,但在学会人事组织上实则等同于另起炉灶[2],1971年发行《中国社会学刊》作为机关之学术刊物。组织初期会务惨淡经营,至1980年代后,才开始定期举办规模较大学术活动。1995年,在台复社四十余载后,通过更改社名为“台湾社会学社”,机关刊物亦更名为《台湾社会学刊》。2000年再度更改社名为“台湾社会学会”迄今。

宗旨

[编辑]

台湾社会学会以研究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社会行政为宗旨。主要之会务分为:

  • 探讨社会学理论及方法;
  • 研究社会问题;
  • 推动社会调查;
  • 推动社会工作;
  • 定期印行社会学刊物;
  • 编译及撰写社会学书籍;
  • 举行社会学讲演及研讨会;
  • 其他有关社会学事项与活动。

会员

[编辑]

分为个人会员、团体会员、荣誉会员、赞助会员。

历任理事长

[编辑]

(自1951年复社后为首届)

学术刊物

[编辑]

《台湾社会学刊》为学会目前发行之学术刊物,为TSSCI(台湾社会科学期刊引文索引)期刊,曾获2002、2003等年度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优等期刊奖。其沿革如下:

  • 《社会学刊》(1929-约1934)
    学刊之前身为《社会学刊》,原系“东南社会学社”于1929年7月创刊,次年由“中国社会学社”接手承办。初为季刊形式,后因战乱而不定期发刊;至五卷3期后,因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完全停刊。
  • 《中国社会学刊》(1971-1995)
    1951年学社于台湾复社后,即有恢复出刊之议,但因种种困难而未能复刊,乃至1971年终于恢复发行《中国社会学刊》。学刊内容初为松散,至第1993年(17期)后改为以研究论文、研究议题讨论、研究纪要、以及书评等四类为主。
  • 《台湾社会学刊》(1996-)
    1996年,配合学会更名,学刊亦改名为《台湾社会学刊》(台湾社会学刊);刊名虽然变更,但期数仍然接续。内容以刊载有关社会科学和相关学门的学术论著、近两年内国内出版之社会科学专著,以及国内外出版之学术专著书评为主。自2000年起,固定为半年期期刊。

学术活动

[编辑]

“台湾社会学会年会”为学会最重要之学术活动,年会主题为反映社会学者对于周遭情境之敏感性、呈现各个次领域研究成果,以建构学术平台。

学术奖项

[编辑]

学术贡献奖

[编辑]

学会论文奖

[编辑]

学会固定颁发博硕士生优秀论文奖,以奖励并培植社会学新秀,历年获奖者(及指导教授):

“中国社会学社博硕士论文奖”

[编辑]

1983年

  • 彭怀真: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我国工业化与社会福利演变》(文崇一、詹火生)
  • 刘淑琼: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工作员在科层组织内的冲突与调适之研究》(李长贵)

1985

  • 林桂碧: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工厂组织管理与实施工厂社会工作之研究》(詹历坚)

1989

  • 黄毅志:东吴大学/社会研究所《台湾地区民众社经地位取得过程》(瞿海源)

1995

  • 黄厚铭: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涂尔干与现代性:理性与涂尔干对现代社会道德危机的诊断》(叶启政)

“台湾社会学社博硕士论文奖”

[编辑]

1997

  • 林佩瑾: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所《台湾反婚姻暴力行动的研究-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观点的分析》(林万亿)
  • 赖珍如: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所《政府推动契约式福利服务策略之研究》(施教裕)
  • 李明璁: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国家机器,政治转型,与社会福利--以“老人年金”议题之发展为例》(吴泉源)
  • 杨弘任: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另类社会运动:一贯道的圣凡兼修渡人成全》(李丁赞、谢国雄)

1999

  • 刘香兰: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生别离-影响受刑人家庭关系机制初探》(余汉仪)

台湾社会学会博硕士论文奖

[编辑]

2001

  • 何明修: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民主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民间社会:以台湾的环境运动为例(1986-1998) 》(萧新煌)
  • 叶欣怡: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台独论述与民进党转型》(林国明)
  • 郑礼忠: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唯经济论谬误”扭曲下的收视户抗争:1999年台北市有线电视费率争议的道德经济分析》(郑陆霖、吴泉源)
  • 吕维婷: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台湾现代剧场剧团组织的制度化—从创作设的出现与发展谈起》(林国明)

2003年

  • 纪金山: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师资培育制度转型与实践的组织分析》(熊瑞梅)
  • 张书铭:淡江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台越跨国婚姻市场分析:“越南新娘”中介业之运作》(王宏仁)
  • 吴哲良: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蹲占聚落的日常生活分析:以台中市无尾巷为例》(朱元鸿)
  • 陈孟瑜: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解构邻避现象:反焚化炉运动中的科技与民主》(吴泉源)
  • 邓湘漪: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进出边境:以台湾某国际援助发展组织为例》(余汉仪)
  • 吴毓婷:暨南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所《保护业务社工员的专业才能装备之研究》(宋丽玉)

2005年

  • 何彩满: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代工组织的转型与超越:宝成集团的世界》(高承恕)
  • 王雯君: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闽客族群边界的流动:通婚对女性族群记忆与认同的影响》(张维安、张翰璧)
  • 陈宇翔:台北大学/社会学系《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农业变迁:台湾茶业的社会经济分析》(黄树仁)
  • 黄克先: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原乡,居地与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经验与改宗历程》(赵彦宁)

2007年

  • 蔡友月: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社会变迁下兰屿达悟人精神失序之分析:现代医疗、文化建构》(张苙云)
  • 金尚德: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知识、权力、部落地图:“太鲁阁族传统领域土地调查”的社会学解析》(纪骏杰)
  • 叶春娇: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叙事与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转折--1994~2004年报纸读者投书的分析》(萧阿勤、吴介民)
  • 吴伟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圆梦捷径?连锁加盟制度中的创业、“资本”,与台湾资本主义》(谢国雄)

2008年

  • 何经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思想、政治、权力:台湾知识分子的象征斗争》(吴睿人、陈东升)
  • 柯佩均: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台湾社会学门的知识生产网络机制:以2001~2006年社会学门学术期刊引用网络为例》(熊瑞梅)
  • 陈慈慧:成功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从诊间到生活世界:妇女不孕治疗轨迹》(许甘霖、吴孟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孙中兴,1991,〈1949 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社”及其核心人物〉,《中国社会学刊》第十五期,页120-139。
  2. ^ 顾忠华、张维安,1991,〈在台湾的中国社会学社〉,《中国社会学刊》第十五期,页140-16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