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建筑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6年3月3日) |
| |
| |
台湾建筑在每个时代的建筑造型、风格、结构与功能,及其所展现出的社会、文化、宗教、政治、经济、艺术等意义与内涵非常多元丰富。以台湾历史上各种具体建筑案例等层面来观察分析,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浮脚楼式(干栏式)建筑。原住民建筑是台湾南岛语系建筑。荷西时期基于殖民与传教活动各在台湾南北构筑要塞、教堂;明郑时期视台湾为反清复明基地,闽南式建筑就此引进。清治时期的建筑主要走向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务运动对船坚炮利的向往,炮台建筑更加兴盛。19世纪末日本统治台湾,台湾的殖民地建筑具备日本特殊的殖民统治经验,日治时期以闽南、日本、西洋的文化为主要建筑构想,且引进了钢筋混凝土技术。战后,随着国民政府来台,台湾出现中国古典风格的流行,又经由美援引入了国际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在现代,台湾的建筑走向多元化,各种风格的建筑都可普遍的看见[1][2][3][4]。
史前时期
[编辑]史前时期的台湾建筑,需要由考古遗址来认识,这时期的建筑最早有岩洞,接续干栏式建筑、石造建筑。主要为南岛语族的建筑[5]。
穴居
[编辑]史前人类常用天然岩洞作为起居据点;以台湾最古老的长滨文化为例,最早发现居住的洞穴为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该遗址的距今约三万年至五千五百年之间;为一海蚀岩窟;高约十多米,洞内可容纳约十人。
干栏式建筑
[编辑]遍布于广大史前时代的太平洋地区与印度洋地区;其型式非常多种。而原住民多利用于长老会开会处所、乘凉处、祭祖活动场所中。干栏屋除了透气凉爽外,也有避免瘴气,潮湿,淹水,并防止虫蛇进入的功能,另外,在架设上也较为简易。
原住民建筑
[编辑]原住民与汉住民在面对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多半师法自然:稻、木、竹、藤、茅、草、石、岩、土等材料为基本建材。其多元样式与风格依照各地族群顺应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与文化影响而各有不同,是原住民族与自然环境经长时间相互影响所形成具有历史、美学的一种体现,不仅表现在建筑物的外观,同时也表现在建筑物的平面型态、立面结构、内部隔间、建筑材料,附属建筑和住居配置[6]。例阿美族因属大型群居民族,发展出具规模的社区,中央设有公舍、广场为统治中心,四周广植竹林,并有守卫台与壮丁营以御外侮[7]。泰雅族与赛夏族则使用木材与竹子建屋;远居海岛的达悟族则面对强烈季风、台风则发展出低于地平面的“竖穴居”[8]。台湾原住民的建筑类型,可概略分为:地上浮脚楼、土台屋、地面屋、地穴屋、地下屋及横穴屋等[9]。
- 泰雅族分布在台湾中北部山区,建筑形式依当地环境不同,主屋有平地式及深穴式两种。材料以竹、木、茅、石阶用,屋内空间以长方形为主,屋外有谷仓、猪舍、鸡舍等附属建物。部落入口处,有设置“望楼”(瞭望台)及骨头棚(今已未见),这是泰雅族特有的建筑类型。[10]
- 赛夏族在台湾中北部苗栗、新竹一带,建筑形式为平地式,建材以木、竹为主。屋身的平面格局,隔成两个以上的房间采正入的方式,正中央为起居间,左右为寝室或厨房,住屋内部为复式型隔间,有独立的炊煮空间,显然受汉人影响。[10]
- 阿美族建筑为平地式建材为竹木茅,主屋有两种形式:单室正入式和复式侧入式,室内空间有火炉寝室,设有矮矮的遮墙;厨房为独立栋,这是颇为特别的地方。住屋外还盖有畜舍、谷仓、工作房等。部落中常设置两个以上的会所作为青少年宿舍部落会议及举行祭仪的场所。[10]
- 布农族居住在海拔最高的山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甚大,高山腹地有限部落多为散村形式,建材多使用当地易取得的木板、树皮、茅草、石板等。室内空间以单室型为主,因为是大家族制,住屋面积较大。[10]
- 邹族建筑有高架式的会所,但一般的房屋为平地式。较独特的是房子的平面格局是四方护甲式,长方形屋顶为半截式椭圆状的茅草顶,此为其他原住民所未见,材料以竹木茅,且每个部落都有大集会所(kuba,库巴)供族人开会使用,室内空间为单室型,未设火炉。谷仓设置有在屋内者,也有在屋外。[10]
- 鲁凯族严格的阶级制度,建筑形式因阶级不同而有别,头目的住屋及庭院宽敞,屋梁门柱饰以表身份的木雕,也有召唤集合族人讲话的司令台。一般住屋较小,除了谷仓为高架式外,其余多为平地或浅穴式,材料以石板木板为主。台东的鲁凯族用木竹根茅草,室内空间为单室型,屋外有谷仓、工作房等附属建物。[10]
- 卑南族地处平地,建筑形式受汉人影响很大,只有会所、女巫灵屋及祖灵屋具原来特色。会所为高架式,其他为平地式,材料以竹、茅为主。[10]
- 排湾族有严格的地主贵族及佃农平民阶级制度,因阶级严明,住屋也会有差别,头目的住屋和庭院较为宽敞,屋顶横梁门扉柱子上都会有雕刻,涂上彩色的装饰图案,前庭立有标石及大榕树以代表身份,还有高架谷仓及召唤族人的司令台。一般住屋规模较小主屋,成左右延伸的长方形屋舍,前方作为前庭,靠边有谷仓鸡舍猪栏,据说过去曾经有过骨头架,现在已看不到了。[10]
- 达悟族聚落位在离海边不远的坡地上,倚山面海为防海边强风,住屋的建筑形式为所谓的半穴屋(俗称地下屋),半穴屋是达悟族的传统建筑,族人将房子建在地平面之下,建材以竹木茅石,排水良好不怕地震,冬暖夏凉,在主要建地上,在中央处有主屋(vahay),室内空间为复式型,侧边则有工作房(makarang)、产室,前方有凉台(tagakal)、谷仓等附属建筑物,还有独特的船屋,林立在海边,是停放独木舟的地方。[10][11]
- 太鲁阁族半穴居式家屋,墙面以横木堆成、屋顶上覆盖石板是其特色。半穴居式家屋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施工时将地基挖深,然后用横木堆成墙壁,再覆盖石板在屋顶上。竹壁式家屋以竹材为主要建材,从地平面往上构筑,使用茅草覆盖在屋顶上。[11]
- 邵族传统家屋,一百年前的传统家屋平面格局为矩形,生活以三脚灶的火煻为中心,两坡式的屋顶上覆盖蓁草,剖竹编造双层外墙、谷仓设置于室内,生活起居与农作功能存在于同一居室。兴建传统家屋时,以部落族人集体协力、男女分工完成。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邵族人被集体迁村至现今伊达邵部落之后,生活受到汉族影响甚重,家屋型式也跟着改变。以往族人普遍使用土埆砖造及瓦片,至中华民国政府主政后,家屋几乎皆以钢筋水泥、铁皮等建筑而成。无论时代如何演变,自早期至现今,族人于新居落成时,都要隆重地邀请女祭司到家中祭拜祖灵篮,请该户祖灵入屋。[11]
- 撒奇莱雅族人的家屋基地,四周多种植槟榔树或刺竹作为区隔,并留有前庭方便晒稻米、谷物。家屋主体以生活起居的主屋为主,再于主屋旁搭建副屋,作为烹饪、储藏之用。主、副屋之间由屋檐下进出。主屋为生活起居功能,屋顶用茅草搭建,中间高起、前后低下以利排水。屋体约有三间开阔的宽度,开一门作为出入口,进入家屋后有大厅,大厅设有祖灵祭祀的台座,是与祖灵分享酒与食物时所用,平时放有杯子。大厅两侧有卧房,卧房以藤、竹或管蓁作为床垫铺设于高脚床上。撒奇莱雅族的屋舍,建筑工作由男性执行,以竹木、茅草为主要材料,建筑工作进行前,由可沟通神灵的mapalaway进行建屋的祈福仪式。目前屋舍建筑材料以现代材料与形式渐多,但是内部隔间摆设与祭祀祖灵的台座设置,仍具有民族特色。[11]
- 噶玛兰族早期的住屋建筑属于半开放空间的高架建筑,称为干栏式建筑,可隔绝蛇、鼠、瘴气等影响生活的环境。干栏式的高架屋建筑,广泛出现在南岛民族分布的建筑中,具有东南亚古文化的建筑特色;其主要出现在阿美族、邹族、卑南族的公共会所与谷仓建筑中,只有在噶玛兰族与凯达格兰族(平埔族),住屋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噶玛兰族部落生活的环境属于近河川的小型集村,外围常种有竹林围住部落,作为空间区别与防风、防御之用,宜兰的五结流流社、加礼宛社,今日还能看到这样的部落风情。另外,于宜兰旧部落所见的大叶山榄,近年移植至花东的新部落,作为纪念故乡的象征标志。[11]
- 拉阿鲁哇族原本是聚落型部落,因为传染病之流行,死了非常多的族人,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情形,遂改为每一、两户散居各处,造就今日散居的部落型态,称为pararana,建筑型态主要有家屋及会所。会所建筑样式屋顶是曲线的半椭圆球形,建造材料大部分都是木头。其大小约六米见方,干栏式房屋,床面距地约1.3 米,床则用直径约六公分的麻竹编成。升降处楼梯,只有一架。中央有炉火,底用木板,置灰燃之。屋顶以茅草覆盖,屋顶两角插有vahlituru,屋内四柱横挂竹竿,悬挂人头骨或头发。传统家屋形体多为长方形,单室不隔间,屋顶前后(栋的方向)两端屋顶低,约2、3尺高,以茅草覆顶,其棱角顿而带圆,立面看时,恰呈椭圆锥体状。梁柱以黄栌、榉树、樟树、茄苳、楠木、乌心樟等坚硬木材构成。墙壁则以茅草的茎直立排列,再以细藤编制为两层。入口部分,左为男性入口、右为女性入口,另设有通往谷仓之门。屋内设有炉火、床台、墓穴等。[11]
- 卡那卡那富族主要建材为木柱、竹墙、茅草屋顶。依照地形房屋地基有纵深与横长型。室内有石灶、吊棚、床等。日治时期的文献纪录,室内还有埋葬先人的场所。家屋的大小主要依居住人口数而定。 横长型房屋前面中央处置正门,两侧壁面各开侧门。横长型为两坡斜面式,短垣高顶,屋橼低垂,横长型房屋炉灶在侧门内。炉灶以长石围成四方形,内置三块定石脚,以放置锅釜。灶上有吊棚,为存放食具或烤干肉类之处,并另挂一木钩,加置一吊棚,以挡尘土。房屋之另三隅配置茅菅编成之床;床架以竹子编制。各床外绕以茅菅编壁,每一夫妻占一床间。未婚者之床即置于屋墙边侧,并无遮壁。室内后壁悬挂兽骨。[12]
- 赛德克族建筑按照功能形式可分为家屋、家屋附属建筑、公共建筑(望楼)三种类型。赛德克族的传统住屋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半穴式的木造住屋,另一种为一般竹屋,前者属于赛德克族传统住屋的原始形式,以南投为多,后者是经过迁徙之后所发展的便利型住屋,以东部宜兰、花莲为多。传统半穴式家屋,是在家屋基地向下挖掘,然后再开挖的坑地面上立上柱子。换句话说,这种家屋有一半的形体位于地面之下,又称为半穴式家屋。家屋地基大都成方形或长方形,一般按照住屋大小来增减地基周边柱子数量。家屋中的火炉区隔为两个,一个位于家屋中央,一个位于墙壁边缘。家屋中央为三脚式炉灶,为取暖用炉灶,另一个炉灶会在屋内侧面墙边,用于平日烹饪食物。[11]
石造建筑
[编辑]排湾族及鲁凯族则多取板岩、石岩或以石板砌墙以茅草为屋顶的石板屋,贵族住屋更饰以精致的木雕。石板屋其特色在于黑色的建材利于隐匿于环境保护中,而层叠的石板则仿生自蛇鳞的百步蛇神崇拜。 [13]
- 排湾族佳平旧社金禄勒头目家屋
- 排湾族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
- 排湾族望嘉旧社人面浮雕祭屋(Qaqqayaman祭屋)
- 斯卡罗人琅峤十八社的建筑
- 鲁凯族好茶旧社
- 鲁凯族得乐的卡部落遗址(Teredeka)
-
排湾族来义社石板屋
-
屏东公园的石板屋
-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展示的排湾族石板屋
-
排湾族老七佳部落头目家屋
-
排湾族佳平金禄尔头目旧家屋的Mulitan祖灵柱
-
仿建的排湾族草埔社住屋
-
仿建的鲁凯族多纳社贵族住屋
-
仿建的鲁凯族多纳社贵族住屋内部
-
1875年绘制的猎人屋子
木竹造建筑
[编辑]-
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
-
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的雕刻柱
-
重建的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
-
排湾族高士佛社
-
仿建的邵族家屋
-
仿建的邵族家屋内部
-
仿建的赛夏族家屋
-
仿建的赛夏族家屋内部
-
1871年南台湾的平埔族与建筑
-
1871年荖浓的平埔族建筑
半穴居
[编辑]竖穴居
[编辑]-
达悟族家屋外观
-
达悟族家屋与其周遭
-
达悟族家屋内部
-
达悟族红头部落(Imaorod)
会所
[编辑]- 邹族达邦部落圣所(kuba,库巴)[14]
- 撒奇莱雅族会所(dadek)
- 阿美族会所(talo'an、soraratan、adawang、sefi)
- 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少年会所(Dakuvan / Takuvan,达古范)[15][16]
- 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成人会所(Palakuan,巴拉冠)[15][16]
- 卑南族南王部落成人会所,于九族文化村内仿建
- 鲁凯族达鲁玛克部落(Taromak、大南社)青年会所(alokuwa),于九族文化村内仿建[17]
公廨
[编辑]其他设施
[编辑]- 谷仓:特别重视防鼠、防虫、防潮以及防火,以确保粮粟不会腐败或意外减少,而有防鼠板、蛇鼠板等特殊构件。多数都是独立设置于家屋外的高架式谷仓,多数排湾族、布农族聚落的谷仓则设置于家屋内,邵族则是改以方箱承装粮粟[18]。
- 达悟族船屋:船屋作为放置渔船的地方,搭建在村落与港口之间,系以木材为支柱搭成帐篷的尖顶,上覆萱草[19]。
- 达悟族凉台
- 排湾族望嘉旧社人头骨架
- 泰雅族篝火屋(ngasal pnhwan)[20]
- 邹族凉亭(hufu)[21]
-
仿建的鲁凯族谷仓
-
泰雅族司马库斯部落的谷仓
-
仿建的邹族兽骨架
-
仿建的达悟族船屋
-
达悟族的凉台
-
仿建的排湾族头骨棚架
-
泰雅族司马库斯部落的瞭望台
荷西时期(1622-1662)
[编辑]十六世纪台湾进入大航海时代,为西方列强所领;此时期建筑多为统治核心的堡垒为主,集合了统治中枢、要塞、起居等功能。最主要有风柜尾城、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圣萨尔瓦多城、圣多明哥城。荷兰属于西欧国家,特别喜欢用红砖作为主要材料;西班牙属南欧国家,建材则喜爱用石材[来源请求]。两个国家为巩固势力都选港口作为据点,建造了军事堡垒。设计上都采用平面四方形,角隅通常则突出五角形的棱堡,主要用于安装大炮。荷兰人于17世纪在今天安平一带建造了热兰遮城;后又建了普罗民遮城。西班牙则在北部鸡笼港外社寮岛建了圣萨尔瓦多城;后在沪尾(今淡水区)建造了圣多明哥城。这个时期让台湾建筑走向欧化的最高峰。此时期的建筑多为台湾进入信史的第一代建筑代表作,其遗迹多已列为国定古迹[22]。
- 风柜尾荷兰城堡(1622)
- 热兰遮城(Zeelandia,1624),今台南安平古堡
- 圣萨尔瓦多城(San. Salvador,1626 )
- 诸圣堂(Todos los Santos,1626)[23]
- 圣多明哥城 (San Domingo,1628),也称红毛城
- 荷兰台湾长官公署(1635),疑似由勒蒙(David de Solemne)设计 [24][25]
- 菲立辛根堡(Vlissingen,1636)
- 普罗民遮城(Provintia,1653),今台南赤崁楼
- 热兰遮市镇( 大员市街 ) ,今台南市安平区延平街,是台湾第一座在西方近代观念下进行规划的城市[26]。
- 城堡(castle)、堡垒(fortress)、街市、公共设施、商馆、住宅、教堂、修道院、营舍及学校等等。
-
1635年热兰遮城上层主堡,以及前方的荷兰台湾长官公署
-
1871年的热兰遮城旧照
-
1871年的热兰遮城北门旧照
-
19世纪地图中的普罗民遮城与热兰遮城
-
圣萨尔瓦多城模型
-
圣萨尔瓦多城附近的诸圣堂(Todos los Santos)考古发掘坑
-
西班牙人于1628年建红毛城,毁后由荷兰人重建
明郑时期(1662-1682)
[编辑]台湾汉人受中国闽粤建筑风格影响,采用台湾本地建材,应用部分平埔族人营建技术,创建台式汉人建筑样式。这些建筑空间历经清治以来多次的翻建,明郑时期之外貌与格局大多已难见,但清代建筑大多沿袭明代,因此仍可由早期清治建筑揣知明郑建筑的样貌[27]。
- 台南孔庙(1666),重建于1751年。
-
台南北极殿,始建于1661年,重建于1709年
-
开基天后宫,始建于1662年,重建于1926年
-
郑成功祖庙,始建于1663年
-
台南祀典武庙,始建于1665年,清治时期多次重新修建
-
台南孔庙,始建于1666年,重建于1751年
-
李茂春故居梦蝶园,今法华寺,始建于1666年
-
李茂春故居梦蝶园,今法华寺,现貌重建于1959年
-
承天府城隍庙,今台湾府城隍庙,始建于1669年,重修于清治时期
-
开基武庙,始建于1669年,现貌重建于二战之后
-
观音宫,今大观音亭,始建于1678年,重修于清治时期
-
北园别馆,今开元寺,始建于1680年,重建于清治时期
-
五妃庙,始建于1683年,庙增建于1746年
-
总赶宫,始建于明郑时期,重修于清治时期
-
开基开山宫,始建于明郑时期,现貌重建于1996年
清治时期(1683-1895)
[编辑]台湾-闽南式建筑
[编辑]- 台湾道署,署后有望寓园,1693年建有澄台与斐亭,皆已不存[27][28]。
- 陈世兴古宅(约1719年左右)
- 麻豆郭举人宅 (约1775年)[27]
- 鹿港日茂行(1784年左右)
- 鹿港施进益古厝
- 凤仪书院(1814年)
- 大龙峒保安宫(1805-30年),漳派大木结构之代表[17]。
- 马兴陈宅(1846年)
- 宜兰孔子庙(1876年),二战后重建[27]。
- 摘星山庄(1871-79年)
- 彰化鹿港龙山寺,现址创建于1786年[29],泉派大木结构之代表[17]。
- 永靖余三馆(1884年)
- 布政使司衙门(1887年),已不存[27]。
- 台北府城大天后宫(1888年),已不存。
- 钦差行台(1894年)
- 雾峰林家宅园 (1864年后陆续兴建)
- 台湾巡抚衙门,已不存。
- 板桥林本源邸五落大厝 ,建于光绪年间,已不存[27][30]。
-
万和宫(约1727年创建,日治时期大修)
-
台湾府城大南门(1736年)
-
艋舺龙山寺,创建于1738年,后历经数次重修
-
1752年台湾县县署图
-
彰化鹿港龙山寺山门
-
台湾府城大东门(约1788年)
-
凤山县新城大东门(约1804年)
-
鹿港施进益古厝
-
台北林安泰古厝(1822年)
-
盐水八角楼(1847年)
-
新竹潜园爽吟阁(1864年)
-
筱云山庄门楼(1866年)
-
雾峰林氏园邸景薰楼 (1867年)
-
台北城承恩门(1884年)
-
台北城宝成门(1884年)
-
台北城武庙(1889年)
-
台北城文庙
-
磺溪书院(1890年)
-
台湾府儒考棚楼阁(约1891年)
-
钦差行台(1894年)
-
台南市二老口街的许廷光宅邸(浣红阁)
-
台南某清代楼阁
-
一栋在日治时期改造过的传统汉式建筑
客家建筑
[编辑]-
屏东六堆忠义祠(约1722年)
-
桃园寿山岩观音寺(约1797年)
-
淡水鄞山寺(1824)
-
新竹北埔姜屋天水堂(约1835年)
-
新竹北埔金广福公馆(1835)
-
桃园新屋范姜祖堂(1855年)
-
桃园李腾芳古宅(1864年)
-
新竹北埔慈天宫(约1874年)
-
佳冬步月楼
-
佳冬西隘门
-
弥浓庄东门楼(重建于日治时期)
闽都式建筑
[编辑]潮州式建筑
[编辑]岭南式建筑
[编辑]其他风格建筑
[编辑]台北城机器局入口门厅、澎湖总镇署衙门等有徽派建筑常用的马头墙
西洋式与汉洋混合建筑
[编辑]- 乌牛栏教会礼拜堂(1870)[39]
- 打狗海关税务司(1871年左右)
- 淡水马偕故居(1875)
- 淡水教士会馆(1875)
- 打狗慕德医院(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 1881)[40]
- 罗厝天主堂(1882)[41]
- 安平税务司公馆(1882)
- 马偕赔偿教会(1884-1889)[42]
- 台北城机器局北厂区厂房(1886)[38]
- 台北城西学堂、番学堂(1890)[38] [43][44]
-
前金天主堂(1861年)
-
万金天主堂(1870年)
-
淡水前清淡水关税务司官邸(1870年)
-
淡水白楼(约1875年[46])
-
渔翁岛灯塔(1875年)
-
打狗英国领事馆官邸(1879年)
-
打狗英国领事馆(1879年)
-
沪尾偕医馆(1879年)
-
淡水牛津学堂(1882年)
-
淡水英国领事馆(1891年)
-
台北六馆街(约1892年[36])
-
台南原德商东兴洋行
-
台南原英商德记洋行
-
竹南陈汝厚宅
-
新店礼拜堂
-
台湾府城巽方炮台(1836年)
-
凤山县新城澄澜炮台(1837年)
-
四草炮台(1841年)
-
旗后炮台(1875年)
-
二鲲鯓炮台(1876年,帛尔陀与鲁富设计)
-
沪尾炮台(1886年,鲍恩士设计)
-
西屿西台(1889年,鲍恩士设计)
传统汉人民居
[编辑]汉人移居台湾后,运用在地材料与技术的乡土建筑
- 竹管仔厝(台湾话:tik-kóng-á-tshù),为最原始的家屋型态之ㄧ。
- 土角厝(台湾话:thôo-kak-tshù/涂墼厝),为初始民居型态之一。又称“草厝”或“草寮”。
- 红砖仔厝(台湾话:âng-tsng-á-tshù)使用红砖建造成的民宅、府邸。
- 澎湖硓𥑮石厝
- 澎湖菜宅
- 马岗石头厝
- 北台湾唭哩岸石建筑[47]
- 客家竹草建筑与“藔”建筑[48]
- 古亭畚(谷亭畚)[49]
- 探更寮(桶间寮)[50]
- 柱仔脚厝[51]
-
传统土角厝样式,北台湾
-
汉化的凯达格兰族圭武卒社土墼草厝
-
土角厝
-
19世纪所描绘的竹管茅草屋
-
淡水的茅屋
-
金瓜石附近的茅草屋顶石屋
-
坪林的石造建筑
-
澎湖花宅的硓𥑮石厝
-
澎湖的菜宅
-
彰化大村北势仔的三合院,不同时期的编竹夹泥墙、涂墼、红砖。
-
高雄内惟李氏祖厝
-
探更寮(桶间寮)
日治时期(1896-1945)
[编辑]西洋历史式样建筑
[编辑]以西洋建筑史曾经出现之式样为蓝本作为表现的复古主义建筑[52]。
- 台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1908)
- 台北城市区改正计划建筑群 [53]
- 第二代总督官邸(1913),新巴洛克 [27]
- 台湾总督府(1919),新文艺复兴
- 总督府博物馆(1915),新古典
- 台北州厅(1915),新文艺复兴 [27]
- 台南州厅(1915),新文艺复兴 [54]
- 专卖局(1922),新文艺复兴
- 台北帝国大学图书馆(1930),仿罗马
- 玫瑰圣母圣殿主教座堂(1931),仿歌德及仿罗马 [55]
- 高雄州厅(1931年),仿罗马[32]
- 台北静修女中校舍,西班牙风格 [56]
-
台南州知事官邸(1901年,明田藤吉设计)
-
台湾总督府中央研究所(1909年,小野木孝治设计)
-
基隆车站(1908年,松崎万长设计)
-
台北水道唧筒室(1908年)
-
高石组(1910年)
-
台南地方法院(1912年,森山松之助设计)
-
新竹车站(1913年,松崎万长设计)
-
大稻埕蓬莱町大圣堂 (1914年)
-
陈朝骏圆山别庄(1914年)
-
嘉义营林俱乐部(1914年)
-
台中州厅(1914年,森山松之助设计)
-
台南州厅(1916年,森山松之助设计)
-
台中车站(1917年)
-
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1920年,森山松之助设计)
-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1922年,森山松之助设计)
-
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本馆(1929年)
-
台北帝国大学图书馆(1930年)
-
高雄州厅(1931年)
异风风格建筑
[编辑]以埃及、印度、玛雅、印地安、拜占庭等非西方古典系统之建筑元素为主要特征,具异国情调的复兴式建筑(Exotic Revival Style)[58][59]。
- 株式会社华南银行(约1919),已拆除[60]。
- 净土真宗大谷派台北别院(1936),已拆除。
-
台北信用组合(1933年,井手薰设计)
-
日本劝业银行台北支店(1933年)
-
日本劝业银行台南支店(1937年)
现代风格建筑
[编辑]不同于复古主义的现代主义、国际风格、折衷主义、装饰艺术、摩登建筑、摩登流线型等风格[62]。
- 台北新世界馆(1920),已拆除[63][64]
- 花莲米仑高尔夫球场俱乐部(1928) [65]
- 台湾教育会馆(1931)
- 台南警察署(1931)
- 花莲港驿(1931),已拆除[66]
- 高桥猪之助住宅(1933),已拆除[67]
- 台北大世界馆(1935),已拆除[64]
-
新竹州厅(1927年)
-
台中市民馆(1927年)
-
鹿港公会堂(1928年)
-
台北邮便局(1930年,栗山俊一设计)
-
玉珍斋 (1930年)
-
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1934年,井手薰设计)
-
新化街役场(1934年)
-
土库庄役场(1934年)
-
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糖业馆(1935年)
-
台中放送局(1935年)
-
西螺金玉成钟楼(1935年)
-
专卖局新竹支局(1935年,梅泽舍次郎设计)
-
台北公会堂(1936年,井手薰设计)
-
台南车站(1936年)
-
台中教化会馆(1936年)
-
台北电话交换局厅舍(1937年,铃置良一设计)
-
嘉义警察署(1937年,白仓好夫设计)
-
高雄州商工奖励馆(1938年)
-
台南合同厅舍(1938年)
-
高宾阁(1938年,张世藩设计)
-
电姬戏院(1938年)
-
台北帝大工学部(1943年)
台式建筑
[编辑]- 龙安坡黄宅濂让居(1897年)
- 大溪简送德古宅(1898-1902年)
- 雾峰林家景薰楼后楼(1899年),已不存 [68]。
- 斗六吴秀才宅,约建于清治时期光绪年间,大正年间改建,保留原木构件[27]。
- 林园安记栈(1902)
- 台北大稻埕淡水戏馆(1909),已拆除。
- 安平海头社魏宅
- 澎湖天后宫(据传创建于1604年之前,现貌建于1922年[69])
- 剑潭古寺(1924年改修),已改建 [27]。
- 日本东京新宿御苑台湾阁(1927,森山松之助)[70]。
- 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1933),仿传统古厝之外型,已拆除[71]。
- 新超峰寺(1943)
-
1903年第5回内国劝业博览会“台湾馆”
-
北港朝天宫(1907-1912年)
-
菁寮金德兴药铺(1910年)
-
陈德星堂(1912-1914年)
-
大龙峒保安宫正殿(1917年)
-
新竹湖口三元宫(1919年)
-
丰原慈济宫(1917-1933年)
-
澎湖天后宫(1922年)
-
剑潭古寺(1924年)
-
新竹城隍庙(1924年)
-
日本新宿御苑台湾阁(1927年)
-
澎湖观音亭(1927年)
-
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1933年)
-
嘉义城隍庙(1937-1940年)
台洋折衷建筑
[编辑]- 台南神学校校舍暨礼拜堂(1903)
-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彰化教会,已改建[72]
- 淡水姑娘楼(1906)
- 汐止周再思宅(1909),已拆除[73]。
- 西螺大承堂,已拆除[74]
- 大稻埕公学校(1911,松崎万长),已拆除[27] [75]。
- 澎湖二崁陈宅(1912)
- 大溪店仔厝(1918-1919)
- 斗六涵碧楼(陈林宝宅邸,1919),已拆除[76]
- 淡江中学体育馆(1923)
- 蓝家古厝第一进正厅(1923)
- 杨梅道东堂玉明屋(1927)[77]。
- 万丹万惠宫(1930),已改建 [78]。
- 毘卢禅寺(1930)
- 清水三块厝黄宅瀞园(1934)
- 台中王田宅(中区第一任街长宅第)
-
雾峰莱园五桂楼(1906年)
-
淡水女学堂(1915年)
-
江山楼(1917年)
-
大溪店仔厝(1918-1919)
-
陈中和纪念馆(1920年)
-
大稻埕辜宅(1920年)
-
乌日聚奎居(1920年)
-
后壁黄家古厝(1926年)
-
周益记(1926年)
-
中和圆通禅寺(1927年)
-
杨梅道东堂玉明屋(1927年)
-
卢缵祥故宅(1928年)
-
宗圣公祠(1929年)
-
澎湖水仙宫(1929年)
-
许梓桑古厝(1931年)
-
陈德聚堂(1933年重修)
-
清水黄宅瀞园(1934年)
-
杨梅大和医院
-
杨梅富冈老街吕家声宅
-
万华洪和商店
- 南菜园(1889),已拆除。
- 北投公共浴场(1913),和洋折衷建筑[82]。
- 永和网溪别墅(1918)
- 紫藤庐(1920年代)
- 基隆水族馆(1935),已拆除。
- 基隆颜家陋园,已拆除
- 尾辻国吉住宅
- 台南永福路孙宅
-
桃园车站(1905年)
-
嘉义神社社务所(1915年)
-
台湾总督府商品陈列馆(约1916年)
-
台南神社本殿(1923年)
-
临济护国禅寺本堂(1911年)
-
北投公共浴场(1913)
-
北投普济寺(1915年)
-
吉安庆修院 (1917年)
-
北投佳山旅馆(1921年)
-
金瓜石太子宾馆(1922年)
-
麻豆总爷糖厂招待所
-
高雄武德殿(1924年)
-
宫古座(1928年)
-
纪州庵支店离屋(约1928年)
-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1930年)
-
虎尾寺(1936年)
-
台中刑务所演武场(1937年)
-
净土宗台北别院开教院本堂(1937年)
-
桃园神社(1938年,春田直信设计)
-
台中州产业组合青年道场(1939年,斋藤辰次郎施工)
-
第二代台中神社(1940年)
-
逍遥园(1940年)
-
嘉义西门长老教会礼拜堂(1941年)
- 树林镇农会,已拆除 [1]。
- 中坜义士堂(1933)
- 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学校南楼(1937,筱原武男),已拆除[86]。
- 台北州立兰阳高等女子学校校舍(1939,鸠工茸),已拆除[87]。
- 产业金库高雄支部,已拆除[88]。
战后民国时代(1946-)
[编辑]战后早期的折衷建筑
[编辑]-
北埔姜阿新洋楼(1949年)
-
台湾银行宜兰分行(1949年)
-
全美戏院(1950年)
-
菁寮国小礼堂(1951年)
-
屏东市公所(1953年)
-
台南神学院礼拜堂(1957年)
-
盐水欢雅国小大礼堂(1957年)
-
北门屿基督教堂
-
路竹车站(1966年)
-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太平境马雅各纪念教会
“中国宫殿式建筑”,基本是指“中国北方的清朝官式的宫殿建筑”。在民国成立以后,一些台湾的外省建筑师以新的建筑材料、技术来表达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在形式上大都模仿紫禁城等中国大陆的宫殿外貌,以清朝官式建筑为模版进行复制。这些建筑亦包含台湾1960年代“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来的复兴式建筑。此类建筑在台湾尚无统一的译名,有研究者暂将其统称为“宫殿式建筑”(Palace Architectural Style)[91][92]。战后至解严的40余年间的佛教建物,皆是仿宫殿式建筑,此类建筑亦为戒严时期所规定的佛寺规格[93]。
-
台湾银行高雄分行(1949年,陈聿波设计[95])
-
国立故宫博物院 (1965年)
-
梨山宾馆(1965年,杨卓成设计)
-
阳明山中山楼 (1966年,修泽兰设计)
-
圆山饭店的设计系宫殿建筑结构的延伸(1973年,杨卓成设计)
-
台中孔庙大成殿(1976年)
-
台中孔庙观德门(1976年)
-
中正纪念堂(1980年,杨卓成设计)
-
盐水天主圣神堂(1986年,李少峰督建)
-
国家音乐厅 (1987年,杨卓成设计)
-
国家戏剧院斗栱(1987年,杨卓成设计)
-
国家戏剧院栏杆(1987年,杨卓成设计)
现代工法的传统建筑
[编辑]- 新竹南园(1985,汉宝德)
-
高雄代天宫(1949年)
-
春秋阁(1953年)
-
台湾民俗文物馆(1990年)
-
台湾赖氏大宗祠(2006年)
-
新生公园雨前楼与随月阁庭园(2010年)
-
南投武昌宫(2010年)
-
南鲲鯓代天府凌霄宝殿(2012年,陈碧潭设计)
-
大园仁寿宫(2013年重建工程竣工)
-
松柏岭受天宫(2008年)
-
鹿耳门天后宫(1977年,陈宗干设计)
1980年代前的现代建筑
[编辑]- 建国南路自宅(1953,王大闳)[98]
- 台南巴哈伊中心(1957,贺陈词)[99]
- 公东教堂(1958,达兴登)
- 台东税捐处(1962,吕阿玉)
- 石门水库凉亭(1965,王仪曾)[100]
- 四结长老教会(1966,刘明国)[101]
- 圣心女子大学(1967,丹下健三)
- 圣功女中克彬堂(王秀莲)[102]
- 中山北路圣多福天主堂(Anthony Stoner)[103]
- 卫道中学圣堂(修泽兰)[104]
- 台南电信局(金长铭)[105]
- 台南神学院颂音堂(林庆丰)[106]
- 高雄四海一家[107]
- 美军驻清泉岗基地足迹馆 [108]
- 台中南夜大舞厅(王水河)
- 中研院美国研究所(王秋华)
- 新淡水高尔夫球场俱乐部(高而潘)[103]
-
高雄佛教堂(1958年,陈仁和设计)
-
丰原车站(1960年)
-
东港天主堂(1960年,陈仁和与路易士设计)
-
台视大楼(1962年,沈祖海所设计)
-
中兴新村新生报办公室(1963年,修泽兰设计)
-
台北市景美女中图书馆(修泽兰设计)
-
三信家商波浪大楼(1964年,陈仁和设计)
-
虹庐(1964年,王大闳设计)
-
圣公会圣保罗堂(1965年,陈其宽与沈祖海设计)
-
玉环天主堂(1965年)
-
亚洲水泥大楼(1966年,王大闳设计)
-
北投圣高隆邦天主堂(1967年) [32]
-
小马天主堂(1968年,傅义设计)
-
国立国父纪念馆(1972年,王大闳设计)
-
宜湾长老教会(1974年,赖明德设计)
1980年代以来的现代建筑
[编辑]1980年代以来现代建筑:现代与传统、国际化与在地化的反思。
- 澎湖青年活动中心 (1984,汉宝德)
- 宜兰传统艺术中心 (2002,蔡元良)
- 台北101大楼 (2004,李祖原)
- 礁溪乡公所(2005,黄声远)
- 台北北投市立图书馆 (2006,九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 云林劳工育乐活动中心 (2008,廖伟立)
-
三芝飞碟屋(1981年开工,未完工)
-
救国团垦丁青年活动中心(1983年,汉宝德设计)
-
台中中山堂(1989年)
-
南埔林宅(1997年,李承宽设计)
-
新光人寿保险摩天大楼(1993年,郭茂林设计)
-
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植物园(1999年)
-
高雄85大楼(1999年,李祖原设计)
-
新北市政府大楼(2003年)
-
台北101(2004年,李祖原设计)
-
礁溪乡公所(2005年,黄声远设计)
-
鹰取Paper Dome纸教堂(2006年重建,坂茂设计)
-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2006年,九典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2010年代以来的现代建筑
[编辑]2010年代以来,台湾人的整体审美得到飞越性的提升,1980年代那种只讲实用主义、不讲美感的现代建筑迅速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富有设计感的现代建筑[来源请求]。
-
宜兰兰阳博物馆(2010年,姚仁喜设计)
-
台湾大道市政大楼(2010年)
-
台中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2012年,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
中钢集团总部大楼(2012年,姚仁喜设计)
-
大东文化艺术中心(2012年,张玛龙、陈玉霖与de Architekten Cie设计)
-
法鼓山农禅寺水月道场(2012年,姚仁喜设计)
-
高雄展览馆(2013年,COX建筑师事务所与刘培森设计)
-
高雄市立图书馆总馆(2014年,刘培森设计)
-
台中国家歌剧院(2015年,伊东丰雄设计)
-
富里车站(2016年)
-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2017年,法兰馨·侯班设计)
-
台南市美术馆(2018年)
-
南山广场(2018年)
-
陶朱隐园(2019年)
2020年代建筑
[编辑]现代建筑
[编辑]台式庙宇装饰
[编辑]2020年代开始,随着台湾经济的迅猛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专业的古迹修复师,这些师傅在台湾的各大公庙、传统建筑中不断修复之前的装饰,并且加入了大量现代的技术。台湾的庙宇装饰基本传承自中国,但也加入了大量日本江户时代的技术,两者结合下让台湾的装饰艺术水准更上一层楼。台湾的庙宇修复师傅也经常去中国和日本传授修复技术,增加各国民间的友好交流[来源请求]。
2020年代开始,台湾本土的瓷砖文化开始被发掘出来。台湾的瓷砖花纹是葡萄牙、荷兰和中国的混合,呈现中西结合的风貌。台湾的瓷砖不仅在厕所、浴室中大量使用,还能在建筑物外墙、屋顶、地板、天花板中使用,并且能和台式或中式的传统雕刻融合,呈现出在别的国家没有的设计[来源请求]。
相关事项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台湾建筑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10-04.
- ^ 徐明松. 粗獷與詩意: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 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8. ISBN 978-986-6973-93-2 (中文).
- ^ 台灣戰後初期建築的歷史意義-國立臺灣美術館. www.ntmofa.gov.tw.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林会承. 臺灣建築總論.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09-09-24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史前时期的台湾建筑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5-09.
- ^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傳統建築. 原住民族文化园区传统建筑.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 ^ 各族傳統文化 - 物質文化 - 居住 - 建築類型 - 阿美族. 台湾原住民数位博物馆. [2017年4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25日).
- ^ 各族傳統文化 - 物質文化 - 居住 - 空間佈局 - 雅美(達悟)族. 台湾原住民数位博物馆. [2017年4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25日).
- ^ 林会承. 南島建築.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09-09-24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陈正茂、陈善珮. 文化觀光:臺灣文化資產. 五南. 2014. ISBN 9789571174341.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黄建霖.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台湾原住民族文化知识网. 2020-08-17 [2022-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 ^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傳統建築|卡那卡那富族家屋. 原住民族文化园区传统建筑. [2022-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2) (中文(繁体)).
- ^ 多納 - 建築藝術. www.e-tribe.org.tw/. 2015-02-06 [2022-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6.
- ^ 庫巴鄒族文化核心 -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20-05-28].[失效链接]
- ^ 15.0 15.1 施雨欣. 卑南族會所制度.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09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16.0 16.1 卡地布巴拉冠落成 耆老祭拜祖靈. www.tipp.org.tw. [2021-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 ^ 17.0 17.1 17.2 李干朗. 直探匠心:李乾朗剖繪台灣經典古建築. 远流. 2019-06-27. ISBN 9789573285854.
- ^ 台灣南島建築:穀倉與防鼠板 —— 台灣樣.建築百科. 财团法人空间母语文化艺术基金会.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中文(台湾)).
- ^ 虾米. 達悟族船屋.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09-09-09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原住民族电视台. 白蘭部落打造篝火屋 具體實踐文化傳承. 原住民族电视台. [2021-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8) (中文(台湾)).
- ^ 茶山涼亭節. www.tipp.org.tw. [2021-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8).
- ^ 淡水红毛城/缘起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8-04
- ^ 陈宗仁. 馬地內斯.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12-05-28 [2021-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许秉翔、陈国伟、王新衡、翁佳音、郑道聪. 台江人文資產保存與荷蘭大員商館興建之研 (PDF). 国家公园学报. 2015, 25 (1) [2021-06-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09).
- ^ 吕理政主编. 帝國相接之界:西班牙時期台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2006-10. ISBN 9789576386916.
- ^ 黄恩宇. 從〈1643年熱蘭遮市地籍登錄簿〉探討17世紀台灣熱蘭遮市鎮的城市空間與街屋建築 (PDF). 科技部. 2019-01-17 [20221-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李干朗. 台灣建築史. 台北市: 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79. ISBN 957-9420-56-4.
- ^ 狂戀府城: 澄臺與斐亭. 狂恋府城. 2013-09-12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29.0 29.1 29.2 29.3 李干朗. 台灣建築史. 台北市: 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79. ISBN 957-9420-56-4.
- ^ 遊園戲夢‧細說林園.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梧棲真武宮. 台中市文化资产处.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32.0 32.1 32.2 天主教台北總教區-鐸區聖堂. taipei.catholic.org.tw.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 33.0 33.1 33.2 黄兰翔. 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 (PDF). 台大文史哲学报. 2011, (第七十四期): 223-285 [2021-06-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3).
- ^ 別名:內埔曾家圍龍屋-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6157798).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 ^ 黄兰翔. 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 (PDF). 台大文史哲学报. 2011, (第七十四期): 223-285 [2021-06-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3).
- ^ 36.0 36.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6).
-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總鎮署. penghu.info.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英语).
- ^ 38.0 38.1 38.2 俞怡萍. 清末臺灣洋務政策下的建築活動. 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 2002.
- ^ 傅朝卿. 日治時期臺灣建築1895-1945. 秋雨文化. 1999-05-05. ISBN 9789572863268.
- ^ 打狗的醫療傳奇——打狗醫館及慕德醫院(註1) | 高雄小故事. crh.khm.gov.tw.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 ^ 來龍去脈--聖堂建築. lotsu.catholic.org.tw.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海外遺珍數位學習單元. education.digital.ntu.edu.tw.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许雪姬. 西學堂.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自由时报电子报. 台北地院改建 發現清代番學堂遺跡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电子报. 2016-12-07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中文(台湾)).
- ^ 俞怡萍. 清末臺灣洋務政策下的建築活動. 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 2002.
- ^ 46.0 46.1 淡水白樓 - 淡水維基館. tamsui.dils.tku.edu.tw. [2020-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 「守護.台北記憶之石」唭哩岸石銀行首部曲 | flyingV. flyingV.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中文(台湾)).
- ^ 廖伦光. 近山客家竹草建築與「藔」建築類型研究 (PDF).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奖助客家学术研究计划. 2004-12-10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09).
- ^ 穀亭畚 | 雲林國家文化記憶庫. data.yunlin-memory.cool.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中文(繁体)).
- ^ 探更寮 先民漁村生活的辛苦寫照 | 旅遊 |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台湾)).
- ^ 好房网News. 橋頭五里林「柱仔腳厝」 僅存1戶. 好房网News. 2014-10-14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中文(台湾)).
- ^ 傅朝卿. 日治時期西洋風情建築 (PDF). 傅朝卿教授建筑与文化资产资讯网.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3).
- ^ 精选书摘. 紙上明治村:臺北城內的店屋混血身世.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7-01-01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中文(台湾)).
- ^ 國定古蹟環景導覽 - 原台南州廳. view.boch.gov.tw.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 ^ 玫瑰聖母堂. 国家文化资产网.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121-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0).
- ^ 自由时报电子报. 【教會高中賞建築】教會學校及其建築二三事 - 生活週報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电子报. 2018-07-22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中文(台湾)).
- ^ Lincs.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台北電話交換所.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盘. 2011-10-12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傅朝卿. 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 五南. 2017: 42. ISBN 9789571191904.
- ^ Commission, Pennsylvania Historical and Museum. Exotic revival style. www.designingbuildings.co.uk.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9) (英国英语).
- ^ 華南銀行(在今館前路). 台湾记忆. 国家图书馆. [2021-07-03].
- ^ 基隆市火葬場新設工事設計圖.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文献档案查询系统. 台湾总督府. 1936 [2021-07-03].
- ^ 傅朝卿. 日治時期現代風情建築 (PDF). 傅朝卿教授建筑与文化资产资讯网. [2020-08-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13).
- ^ 台湾记忆. 臺北新世界館(隨時有活動). 国家图书馆. [20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64.0 64.1 Chen, Kun. 偏門研究員 KUN: 世界館體系的巔峰——臺北大世界館. 偏门研究员 KUN. 2021-07-08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 ^ 自由时报电子报. 日治米崙高爾夫球場俱樂部建物 盼列文化資產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电子报. 2019-02-27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中文(台湾)).
- ^ 花蓮車站. 台湾驿站之旅.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Lincs.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高橋豬之助宅.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盘. 2014-01-12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合樸農學市集 » 四月【產地拜訪】絲田水舌.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天后宮. penghu.info. [202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英语).
- ^ 來自南方的禮物—新宿御苑臺灣閣-薰風. 薰风. 2019-05-30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中文(台湾)).
- ^ 各級農會理事長講習班第三期開班紀念. 典藏查询系统.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 ^ 彰化教會 (寫真帖). 赖永祥长老史料库 (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 [202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 ^ 池袋的泡芙–周家花園興衰史 | | 汐止文化網.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中文(台湾)).
- ^ 西螺大承堂和流逝的歲月. 赖永祥长老史料库 (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 [202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 ^ 近藤十郎的校園規劃理念. 眼底城事. 2018-07-17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中文(台湾)).
- ^ 中华民国文化部. 斗六陳林氏寶宅邸舊照(涵碧樓)-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台湾)).
- ^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楊梅道東堂玉明屋.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 ^ 歷史淵源.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彰化南瑤宮 >> 宮殿巡禮 >> 觀音殿. mazu.changhua.org.tw.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 trista.bianca. 【特別企畫】神學教育與歷史檔案交織的故事 | 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中文(繁体)).
- ^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nrch.culture.tw. [2020-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歷史沿革. 北投温泉博物馆. 2017-12-23 [20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 ^ 鶯料理 跨文化飲食建築更生記 - 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新南向政策.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中文(台湾)).
- ^ Lincs.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西本願寺台灣別院.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盘. 2011-01-25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天理教嘉義東門教會創立100周年紀念祭. 嘉义市政府万维网. 2019-06-21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中文(台湾)).
- ^ Storm.mg. 迎向新時代的鋼筋混凝土─臺北州立三中:《紙上明治村2丁目》選摘(2)-風傳媒. www.storm.mg. 2018-05-30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2) (中文(台湾)).
- ^ 國立蘭陽女子高級中學. artistic.finearts.ntnu.edu.tw.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 ^ 卢妙芳. 高雄建築三百年. 高雄市: 高雄市立美术馆. 1994: 77–79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 ^ 北投埔林炳炎 » 1953師範學院圖書館與其同期之櫻.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中文(台湾)).
- ^ 刘自仁. 旗山聖若瑟天主堂.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11-05-18 [2020-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张弘昌. 戰後台灣的宮殿式建築主體性--以王大閎與李祖原作品析論為例.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 2009: 14-15.
- ^ 蒋雅君、叶锜欣. 「中國正統」的建構與解離-故宮博物院之空間表徵研究 (PDF).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 2015, (21): 39-68 [2020-09-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1-17).
- ^ 陈清香. 台灣佛教美術(Ⅱ)建築篇. 台北市: 艺术家出版社. 2008. ISBN 9789866565151.
- ^ 建築物介紹. 文藻外语大学. [20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 Kaohsiung 100. english.khcc.gov.tw. 2019-12-19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德语).
- ^ 臺中教師會館(現臺中高農實習旅館). 台中市文化资产处.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 ^ 景點資訊. kstown.chukps.kh.edu.tw.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 建築師雜誌.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中文(台湾)).
- ^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之9 台南市大同教巴哈伊中心, 1957 -. www.forgemind.net.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 ^ 台湾女建筑家学会. 《建築師雜誌》讀者投書︱我們如何負責任勘誤 |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wataiwan.org.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 整座教會原地抬起搬移 彷彿穿梭時空進入上帝永恆的同在. 基督教今日报||.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自由时报电子报. 戰後首位女建築師 闊別55年見證作品改建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电子报. 2015-02-26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中文(台湾)).
- ^ 103.0 103.1 流行思潮的影響與新形式的追尋(1945年到1980年的建築重整).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修澤蘭建築師 設計風格獨樹一幟 - 第 2 頁 -. www.forgemind.net.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 傅朝卿. 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建築 (PDF). [20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7).
- ^ 戰後建築文件展 原鄉與現代. www.ct.org.tw.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中文(台湾)).
- ^ 朱研. 軍旅情事 桂永清時期三大建物. 高雄画刊. 2002, (11) [2021-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2).
- ^ 中时新闻网. 東亞唯一帳幕式教堂 變身美軍足跡館 - 政治要聞. 中时新闻网.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中文(台湾)).
- ^ 109.0 109.1 礁溪天主堂─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經典在宜蘭. 礁溪天主堂─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经典在宜兰.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虞曰鎮建築師(1916-1993). 陈凯劭的BLOG. 2005-11-24 [202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中文(台湾)).
书目
[编辑]- 张省卿著,《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2008年,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
- 张省卿著,〈台湾总督府厅舍(1912-1919)﹕中央级与地方级官署建筑之探 讨〉,《辅仁历史学报》,第17期,台北: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11月,页285-353。Nov. 2006, Chang, Sheng-Ching.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1912-1919: a study of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architectur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 17, Taip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285-353.
- 张省卿著,〈以日治官厅台湾总督府(1912-1919)中轴布置论东西建筑交流〉,《辅仁历史学 报》,第19期,台北: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7月,页163-220。July 2007, Chang, Sheng-Ching.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axis alignment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aiwan’s governor’s offic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19; Taipei,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163-220.
- 李干朗. 《19世紀台灣建築》. 台北: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5.
- 李干朗. 《20世紀台灣建築》. 台北: 玉山社. 2001.
- 李干朗. 《台灣建築史》. 台北: 雄狮图书公司. 1979.
- 李干朗等.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台北市: 远流. 2003.
- 沈祉杏. 《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 台北市: 田园城市文化. 民91.
- 凌宗魁著,郑培哲绘. 《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16.
- 徐明松. 《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 台北县: 木马文化. 2008.
- 张省卿. 《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本殖民政府對臺北城官廳集中區之影響》. 台北: 辅仁大学出版社. 2008年.
- 张省卿,〈台湾总督府厅舍(1912-1919)﹕中央级与地方级官署建筑之探 讨〉,《辅仁历史学报》,第17期,台北: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11月,页285-353。Nov. 2006, Chang, Sheng-Ching.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he Taiwan governor's office, 1912-1919: a study of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architectur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 17, Taip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285-353.
- 张省卿,〈以日治官厅台湾总督府(1912-1919)中轴布置论东西建筑交流〉,《辅仁历史学 报》,第19期,台北:辅仁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7月,页163-220。July 2007, Chang, Sheng-Ching.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axis alignment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of Taiwan’s governor’s office“, “Fu Jen Historical Journal”, no.19; Taipei,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Fu Jen University, pp. 163-220.
- 郭肇立. 《夢幻博物城:臺博館古蹟建築落成百周年特展》. 台北市: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15.
- 傅朝卿. 《日治時期台灣建築》. 台北: 大地地理. 2000.
- 傅朝卿. 《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 台北市: 五南. 2013.
- 黄士娟. 《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地經營1895-1922》. 台北市: 台北艺术大学. 2012.
- 黄武达. 《臺灣建築法制之建構:日治時代(1895-1945)》. 新北市: 台湾都市史研究室,都市及建筑法治研究室. 2015.
- 黄兰翔. 《臺灣建築史之研究 : 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 台北市: 南天. 2013.
- 藤岛亥治郎. 《台灣原味建築》. 台北: 原民文化. 2000.
- 藤岛亥治郎. 《臺灣的建築》. 台北: 台原出版社. 1993.
- 藤森照信. 《日本の近代建築》 第13刷. 东京: 岩波书店. 2005年 (日语).
- Meyer, Ulf. Architekturführer Taiwan. Berlin: DOM Publishers, 2012.
- Meyer, Ulf. Architectural Guide Taiwan. Berlin: DOM Publishers, 2012.
- http://www.fu-chaoching.idv.tw/main.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ttps://archlee.tian.yam.com/posts?page=1[失效链接]
- http://www.e-tribe.org.tw/kungdavane/DesktopDefault.aspx?tabId=1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25121410/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3&ClassID=10&TypeID=24&SubTypeID=0&RaceID=1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425122405/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3&ClassID=10&TypeID=24&SubTypeID=2&Race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