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北管
注音ㄅㄟˇ ㄍㄨㄢˇ
威妥玛拼音pei3 kuan3
台语罗马字Pak-kuán
客语白话字Pet-kón

北管台湾汉族传统音乐的其中一种,在台湾与来自闽南地区(泉州、厦门)的南管互为对应,而得名北管;就名称来说,“北”除了指涉地理方位之外,也用来表示较热闹高亢的音乐风格,“管”则有多种解释:管子、管乐器、乐调,在此可理解为音乐派别或品种。北管乐内容包括“器乐”与“歌乐”;其中歌乐(包括戏曲与细曲)的曲辞及口白等使用一种古典汉语(北管音乐界称为正音官话)。

历史

[编辑]

北管传入台湾的时间较南管为晚,大约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许多传到台湾中不属于福佬客家系统的音乐声腔和戏曲,都会被归入北管的范围,北管音乐类型主要有牌子、幼曲(细曲)、弦谱、戏曲等;在台湾,常相对于来自福建泉州的“南管”音乐。

依据文献资料推测,北管乐由台南府城向台湾的南北部发展。从台湾最古老的北管子弟馆阁(彰化梨春园)的馆阁文物中,可以推算出大约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台湾社会文化中早已盛行北管戏曲音乐,以作为当时人民的休闲娱乐、酬神庆贺典礼等活动的重要音乐;虽然目前仍无法从现有记载得知北管实际传入台湾的确切时间,但北管戏曲唱腔与明清时期的“昆腔”、“皮黄”、“乱弹”等有所关连,幼曲(细曲)与明清俗曲有关,牌子为出自南北曲曲牌系统的音乐;透过秦腔、河南梆子等梆子腔、汉剧、浦江乱弹、广东西秦戏之唱腔比较,可了解到:板腔体之【平板】、【紧中慢】来自婺剧系统的浦江乱弹,【流水】(【二凡】)板式则来自广东西秦戏,北管曲牌体的唱腔来自昆腔,至于小曲类的唱腔【耍孩儿】、【四空门】、【梆子腔】等曲调,则分别吸收自汉剧与广东西秦戏。

从戏曲的人文生态观之,北管音乐主要流传在台湾漳州籍移民聚居地区,一般皆认为它从福建的漳州地区随移民传入台湾,然而在今日福建省,却无与北管音乐相关的剧种,反而在邻近福建的省份——广东与浙江,能找到几乎与台湾北管音乐相同的曲腔。

(一)牌子与扮仙戏的北曲来源

[编辑]

牌子为北管音乐中鼓吹型态的音乐,来源分为古路与新路,一般而言,一支曲调皆分为古路与新路,古路牌子的乐曲组织分为连套、单曲联章及单曲,三者皆有曲词,其中单曲联章皆由三段组成,即“母身”、“清”(或写做)、“赞”。
以【普天乐】为例:

母身
锦帆开,牙墙动,百花丹青波涌。兰舟渡,万紫千红,兰花枝弄蝶游蜂为,前遮后拥。风吟声似涛浓,拾翠仙声寻芳来往,游遍春风。


旌旗开鸾旗拥,箭雕翎飞蜂拥,儿郎们一个个英雄逞威风。海岛山崩,山河一统,三军尽尽忠,但愿此去旗开得胜成功。


马队儿阵阵排,军队儿阵阵挨,八三军列在荒郊外,红锣锦绣望君王到来,滚龙袍蓝田带,种三军打歪,儿郎们喝彩排开。番江卷海,犬儿吠,莺儿乖,犬儿吠,莺儿乖。

根据北管馆阁的牌子乐谱,【普天乐】为七声音阶,相对应于北曲,其乐谱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录的【普天乐】并不相同。从形式来看,北管曲牌【普天乐】为三段体,北曲属于单段体,两者明显不同。 北管扮仙戏音乐系统与正戏不同,多数扮仙戏音乐为曲牌体,若干剧目乃出自北曲,如《天官赐福》的曲牌为【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水仙仔】、【尾声】,其歌词、曲调与保存于昆曲中的《赐福》完全一致。[1]。《卸甲》,其曲牌名称虽然脱落,歌词文本、曲调与昆曲中的《满床笏•卸甲》大致上相同。[2] 从扮仙戏的曲调名称、联套方式以及旋律等方面初步考察,可确知它们与元明时期的中国文人音乐中的艺术歌曲有源流关系。

(二)细曲与明清小曲关系

[编辑]

北管音乐中的细曲为清唱型态的形式,从展演形式来看与北曲或南曲是相同的,然而从曲调名称或旋律来看两者并无任何关系。北管细曲曲调名称分为两种不同系统,一为名称与南北曲相同者,另一种为名称不见于南北曲。

关于细曲的源流,从文本方面考察。《昭君和番》为一首联章歌曲,明代音乐戏曲资料《群音类选》中收录了《王昭君和番》一剧,其中第二支曲牌【点绛唇】的文本为[3]

忽听得金鼓连天振地,人赛彪马似龙飞,只见旌旗闪闪黑白似云飞,见番兵似群羊聚,似发枯松,面如黑,鼻似鹰勾,须卷山驴,教他下阵在关前立,我一似断线风筝难回避,好一似弦断无声韵不回,好一似石沉海底月正圆,又被云遮。(下略)

北管细曲《昭君和番》第五段唱词,与上述完全相同。[4]

另一歌曲《萧何追韩信》,其中第四支以后的曲牌,文本为:
【雁儿落】老丞相你不必将咱赶,俺韩信则索把程途盼,我喂什恰相逢便噤声,非是我不言语将你相轻慢。

【得胜令】呀,我只怕叉手告人难,因此上懒下宝雕鞍,提起那汉天子尤心困,想起那楚重瞳怎挂眼,乘峻马离鞍,向落日斜阳岸,伴衰笠纶竿,我只待西风渭水寒。

【挂玉钩】我怎肯一事无成两鬓斑,他既不用俺英雄汉,因此上铁甲将军夜渡关。(下略)

【川拨棹】半夜里恰回还,抵多少夕阳归去晚,涧水潺潺,环珮珊珊。(下略)

【七弟兄】脚踏着跳板,手扶定竹竿,不住地把船湾,兀只见沙鸥惊起芦花岸,忒愣愣飞过蓼花滩。(下略)

【梅花酒】呀虽然是暮景残,恰夜尽更阑,对绿水青山正天淡云闲。(下略)

北管细曲《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文本[5],与《群音类选》编辑之内容完全一致。 由上述初步比较,可见北管细曲来源与明代和清代细曲有密切的源流关系。

(三)古路戏曲唱腔源流

[编辑]

北管古路戏唱腔由板腔、曲牌、小曲等三类乐曲组成。板腔类唱腔的基本特征为:每一板式虽可演唱长篇的唱段,基本曲调结构则只由两句构成,京剧的【西皮】、【二黄】[6]与梆子腔系统的秦腔与河北梆子亦皆如此。第二特征为同一板腔系统的唱腔,彼此之间具有相同的曲调架构。 第二个特征为同一板腔系统的唱腔,彼此之间具有相同的曲调架构,如西皮系统【原板】、【慢板】、【流水】,都有相同的主要旋律。 北管古路戏曲属于板腔者,有【彩板】、【平板】、【流水】、【十二丈】、【紧中慢】、【慢中紧】、【紧板】、【鸳鸯板】〔平板一段与流水一段演奏〕。除了【彩板】外,都属于独立板式;反调类版式则有【彩板】、【平板】、【流水】、【紧中慢】等。

①与“梆子腔”的关系

[编辑]

北管古路戏曲唱腔的音调高亢,且节奏流畅,从音乐风格上来看,与秦腔和河南梆子高亢特色有些近似,有关古路戏唱腔的源流常让人想起跟中国戏剧曲腔中的梆子腔,不过透过曲调的比较,无法找到北管古路戏与梆子腔系统戏曲之间的联系。梆子腔所属剧种有秦腔、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透过梆子腔代表剧种秦腔的比较窥知一二。 秦腔运用最广泛的板式为“〔二六板〕”,该板式的特征为唱腔的上句与下句(不包括两剧之间的过门)都各有六板,因以为名,此一板式的拍法为一板一眼。[7]古路戏主要板式为【平板】及【流水】,两者的拍法皆为一板三撩,秦腔的板式与之相何者为【慢板】。秦腔慢板上句第一分句由中眼、第二分句由板起唱,下句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皆由中眼起唱。[8]

北管古路戏【平板】起腔第一句的第一分句由板、第二段以后各段的第一分句由中撩,各段第一分句的第二分句由板起唱,下句的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分别由中撩与板起唱(上述中撩与中眼同义);【流水】上句与下句的各分句都由板起唱。从该一比较可看出北管古路戏【平板】、【流水】与秦腔【慢板】的句法并不相同。 从板式结构观之,北管古路戏主要唱腔与梆子腔系统为主要唱腔,根据目前掌握资料比较,并无相似之处。透过音阶的比较,秦腔各板式音阶多为七音音阶,北管古路戏的所有唱腔基本上为五音音阶构成;唱腔旋律中,北管古路戏【平板】和【流水】的旋律朴素,多有一音一拍或一音两拍的音符构成,秦腔唱腔中曲调颇为华彩。透过音阶与板式结构比较,可知北管古路戏板腔类曲调与秦腔并无相似之处。

②与“广东西秦戏”关系

[编辑]

根据《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的资料显示,北管古路戏与广东的西秦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西秦戏主要曲腔分为正线曲,西皮与二黄,正线曲包括二番、梆子两类[9],其中正线曲所占的剧目约为三分之二,为西秦戏的主要剧目。其中二番类的板式计有:【二番】、【慢二番】、【紧二番】、【十二段】、【五更叹】、【流水】、【紧板】、【哭板】,而以【二番】为主要板式。梆子类的主要板式有【平板】、【梆子】、【巴山反】、【三股分】。[10]北管古路戏板式有:【彩板】、【平板】、【紧平板】、【流水】、【紧流水】、【十二丈】、【紧中慢】、【慢中紧】、【紧板】、【梆子腔】、【四空门】,【紧板】也有类似哭腔演唱的方式,可称之为【哭板】。从板式名目观之,北管古路戏与广东西秦戏大体上能互相参照。

从《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的乐谱资料,可以实际的比较北管古路戏之【平板】、【流水】与西秦戏【平板】、【二番】的曲调是否有相同性。北管古路戏的【流水】,手抄本常将【流水】与【二凡】互用,口语上亦然,都指相同的板式。从名称上观之,北管古路戏的【二凡】与西秦戏的【二番】为谐音关系。西秦戏板式中的【二番】与【流水】,两者 拍法为一板三眼与有板无眼,北管古路戏拍法为一板三撩,从拍法形式可看出北管古路戏的【流水】与西秦戏的【二番】除了名称的相似性,音乐型态也有基本关系。西秦戏【十二段】属于角色边做边唱的板式[11],北管古路戏的板式【十二丈】,曲调名称亦称作【十二段】,也是角色边做边唱的场合。 从西秦戏与北管古路戏主要板式之名称、用法等初步考察,可发现北管古路戏与西秦戏的关系比秦腔与河北梆子还密切。

③与“浦江乱弹”的关系

[编辑]

台师大民族音乐研究所教授吕锤宽在2002年与日本琉球及中国大陆福建的学者进行“琉球御座乐、北管戏曲及中国传统戏曲源流比较研究”时,曾到浙江衢州考察发现当地戏曲与北管古路戏唱腔的相似性。浦江乱弹为浙江婺剧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浙江当地学者黄吉士编著的《浦江乱弹音乐》,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中的资料,婺剧俗称金华戏,由高腔、昆曲、乱弹、徽剧、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腔组成。以内容组成观之,台湾的北管戏曲中的【平板】、【紧中慢】与浦江乱弹的关系较为密切。 浦江乱弹的板式计分为:【三五七】、【平板】、【流水】、【二凡】、【拨子】、【弹尖】六个系统,其中【平板】俗称【芦花】,唱词形式也与【三五七】相同,唱腔也颇为近似,两者的乐段长度相同,句法也一致,每分句之间都有过门。 北管古路戏唱腔中的【平板】与浦江乱弹的【三五七】或【平板】相若,旋律方面则与浦江乱弹的【平板】较为一致。[12]

浦江乱弹中也有也有称为【二凡】的唱腔,北管古路戏的【流水】也称为【二凡】,其曲调与浦江乱弹的【二凡】并不相同,至于浦江乱弹中的【流水】与北管古路戏【紧中慢】颇为相同。[13]两者拍法都为每一小节一拍的形式,且皆无定谱,旋律也都同样地有相当程度的即兴。

(四)新路戏曲与皮黄的关系

[编辑]

北管新路戏曲保存于台湾中部地区的轩系与园系,以及北部地区的社系北管馆阁,此外,被称以“乱弹班”的职业戏班并有该类剧目。有人谑称北管的新路戏曲“为京剧在乡下的表哥”,说明两者密切关系;北管新路戏与京戏的关系,可从剧本、音乐以及演出三个方面可比较。新路戏剧目与京戏相同者颇多,以封神榜、三国志、杨家将故事为多。剧本的内容亦有多本几乎完全相同者,如《南天门》一剧,北管新路戏的文本为:[14]
〈旦内〉【倒板】急急走来奔忙忙,
〈生旦同上〉〈旦〉【紧板】一阵珠泪腮胸膛,鳌鱼脱出天罗网,〈生〉虎口里逃出两只羊。〈生白〉小姑娘且喜逃出虎口,老奴搀扶你慢慢而走。〈旦〉曹福搀扶了,〈生白〉老奴知道。〈旦〉【紧板】【西皮】恼恨著魏忠贤逆贼奸党,〈生〉我老爷为天官世代忠良。〈旦〉奴爹爹写下了辞王表章,〈生〉魏忠贤上金殿未等天亮。〈旦〉天启爷坐龙延月落无亮,〈生〉不容奏将家爷绑赴法场。〈旦〉都亏了陈伯父把本奏上,〈生〉去了官罢了职发回故乡。(下略)
〈旦白〉曹福速醒速醒,〈生〉【倒板】老曹福跌深山一声喊叫,〈同哭科〉【慢垛子】尊一声小姑娘戏听我言。前朝里有几个管家当羡,有马义困铁板与主申冤。…半空中一派仙,八仙齐赴蟠桃会。张古老骑驴站云端,吕洞宾随着韩湘子,蓝彩和仙姑显威灵,王母娘娘莲台坐。”(下略)

除了极少数的文句组织有微小的差异,说白与曲辞与京戏的《南天门》是一致的。[15][16] 又如《渭水河》一剧:[17]
〈小过场〉〈老生上〉【引】政肃民安坐龙廷,各国王子孤为尊。〈白〉可恨纣王太不良,听信谗言斩忠良,眼前若得腾云起,一统江山美美年,孤西伯侯姬昌…【二黄平】一支清香达上苍,祝告日月并三光,摇动金钱起一课,查看武吉吉和凶。八卦之内来推算,却原来武吉命归阴。……〈老生〉【反倒板】梦儿梦了飞熊到,【紧板】只见野畜扑帐中,鳌鱼脱出天罗网手持宝剑往上砍,化作清风影无踪。(下略)
〈老生白〉请问到长高姓尊名?〈大花〉贫道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老生〉武吉过来,〈小花〉在,〈老生〉命你准备车辇伺候,〈小花〉领旨。〈老生〉先生请过其便,〈大花〉千岁请。〈老生〉【二黄】有孤王夜梦见飞熊入账,〈大花〉今日里渭水河边会过圣贤。〈老生〉孤王的江山全靠你,〈大花〉保定周朝江山万万年。……〈老生内〉【西皮倒板】听火炮三声响声其昭展,〈大花〉【西皮】手掺手带先生大营来进,〈大花〉【西皮】有贫道进大营细把君观。〈老生〉【西皮】教皇儿看衣巾先生更换,〈大花〉姜子牙川莽匏谢主隆恩。”(下略)

此本戏之说白、唱辞等与京戏《渭水河》颇为相同[18],两者的唱腔皆以二黄演唱,属于同一系统。 在演出方面,北管新路戏的行当脚色、妆容,演员穿戴以及舞台结构,参与人员演出前后场划分,基本上与京戏一致。 唱腔方面,北管戏艺人虽然将新路戏唱腔称为西皮,其时所称之包括西皮与二黄,其中西皮类唱腔有【倒板】、【紧板】、【西皮】、【垛子】、【紧垛子】,二黄类的唱腔分为【倒板】、【紧板】、【二黄】、【二黄平】。其中西皮与二黄各板式,从板式结构至曲调,与京戏的西皮二黄所属各板式基本上皆相同;[19],综上所述,可确知北管新路戏与京戏唱腔的同源性。

北管人文现象与分布

[编辑]

组织与活动

[编辑]

(一)馆阁组成
馆阁,为传统音乐团体组织的总称,大部分音乐团体除了出外表演之外,大部分在此从事学习与展演的活动,北管馆阁所属的乐团的个别名称作〇〇轩,〇〇园或〇〇社,馆阁作用不仅为音乐展演之场所,亦为无形文化资产保存地方,对于台湾汉族传统音乐而言,馆阁具有音乐学院与音乐表演的双重功能;馆阁组成包括馆主、馆先生与馆员。

(二)演出型态
北管音乐乐曲种类的展演观察,可将北管乐的演出型态分为排场、上棚与出阵。
①排场
为北管音乐最普遍见到的演出形式,北管排场的演出程序由牌子闹台开场,再演唱扮仙曲牌,表演的主体为演唱古路或新路戏曲。

②上棚
上棚,顾名思义为登上架设的棚子,为北管音乐界登台演戏的通称,亦即粉墨登场之演戏活动,如果只是在搭的高棚上演奏,则不能称作上棚。上棚为北管馆阁的专有词汇,职业戏班的演出,民间口语称为做戏、搬戏,一般北管馆阁演出形式以排场为主,上棚演戏时机为地方庙宇有庆典活动或不同系统派别的馆阁有较量时的“拼馆”。 演戏程序如排场演出一样,有固定程序,首先为闹台演奏若干曲牌,告示附近居民戏剧即将演出,演戏以扮仙戏开场,为迎祥纳福为目的,扮仙戏内容结构为三段,但通常只取第一段剧目为名,例如《三仙会》的演出,事实上包括〈三仙会〉,〈封王〉或〈加官〉与〈金榜〉。随后演出的正戏,有唱功戏与做工戏,为了热闹,多半会选择做工戏演出。 演戏为职业北管戏搬的主要活动型态,业余北管馆阁主要以排场形式演出,只有在特殊时机才会登台演出。

③出阵
出阵为庙会庆典活动中以行进方式演出,出阵可分为例行性与偶然性,例行性出阵为馆阁所在地之角头庙宇于庙会庆典作为驾前鼓吹,如彰化梨春园为南瑶宫所聘,台北稻江灵安社为大稻埕霞海城隍庙所聘。偶然性的出阵为馆阁建馆周年纪念或馆阁内供奉之祖师爷绕境时。出阵时乐队的编制及演奏的乐曲,在不同地区有若干差异,中部地区的馆阁于迎神赛会或丧葬场合都为相同的鼓吹阵,演奏鼓吹类的曲牌;新北市与宜兰县的北管馆阁于庙会出阵的阵头为鼓吹,演奏鼓吹曲牌;如为丧葬场合,猪的阵头为十音,乐队编制为小吹、丝竹类乐器、小型的铜器,演奏的乐器为谱。

分布与传承

[编辑]

北管乐团在台湾各地都有,分布上则有密度上差异,以彰化宜兰的馆阁最多,而北管馆阁也以传承来源而有系统性的区分。

馆阁分布

[编辑]
北管馆阁

北馆为台湾汉族的传统音乐,普遍流传于汉族聚居区,作为娱乐兼使用于庙会中的北管馆阁,随着早期移民入台开发、地方风俗、经济因素等,有分布上的差异。

(一)地理分布与系统
北管音乐流行以区域地理而言,于中央山脉以西的平原地带以及台湾北部地区种类丰富,人文上的区划来说,中部地区之彰化与台中,分为轩系与园系,凡名称为“轩”或“园”之馆阁,皆有传承上的关系。北部地区的北管馆阁则分成社系与堂系,与中部地区一样,从某一馆阁分出去新设立的的曲馆,皆取名为〇〇社或〇〇堂。 宜兰与基隆两地的馆阁,一致的以同一名称做为馆名,两地的社系馆阁名为“聚乐社”,堂系馆阁为“得意堂”,具体再以县市乡镇为别,如基隆得意堂、瑞芳得意堂,在同一乡镇之内则称以第一组第二组等,如基隆市得意堂有十三组之多,意即为该行政区有十三个北管馆阁,同一个堂名(或社名)含有相互的渊源关系,组别表示皆为独立的团体。

北管馆阁分为轩园或堂社,其含意有两种,一为表示传授系统的关系,此一情形在全台湾各地皆相同;另一方面表示音乐系统派别,此一情况属于北部地区的现象,凡属于社系馆阁都专门学习古路戏曲,奉祀的祖师爷为西秦王爷;堂系馆阁专门学习新路戏曲,奉祀得祖师爷为田都元帅,中南部地区则无此区别,不论轩系或园系馆阁,皆学习古路与新路戏曲,奉祀祖师爷皆为西秦王爷。

(二)馆阁分布
根据邱坤良教授、林美容教授、洪惟助教授以及吕锤宽教授所作从1990年以来各项的北管资源调查,汇整出台湾现存以及曾经存在的北管馆阁总数如下表格:

北管馆阁统计表
地区 馆阁数 说明
宜兰县 35
基隆市 69
台北市 156
桃园市 64
新竹县市 22
苗栗县 38
台中市 92
彰化县 155
南投县 43
云林县 33
嘉义县 53
台南市 36
高雄市 35
台东县 11
花莲县 19

从表格中可看出彰化县以及台北县市的北管馆阁密度最高,台中县市次之,汉族人口数较少的花东地区,北管馆阁最少。

乐曲应用

[编辑]

北管为台湾汉族传统音乐,以乐曲种类来看有鼓吹乐、丝竹乐、细曲、戏曲,展演形式多元。从艺术层面来说,北管音乐可分为艺术性的表演以及民俗性活动。

(一)民俗活动中的北管音乐

[编辑]

台人喜庆丧葬场合皆喜欢聘请音乐性阵头,大多数音乐阵头为热闹高亢的北管乐团,演奏曲目为北管牌子或弦谱。

①北管馆阁出阵
北管出阵是以鼓吹乐为主,子弟型北管馆阁于神明诞辰所出的阵头,为排场乐队编制,并搭配装饰性器物,如宫灯、彩旗、彩牌以及鼓架。

②迎神赛会的鼓吹乐团类型
北管鼓吹乐在迎神庆典的铺陈,取义于中国古代帝王朝会或出行时之鼓吹,排场以盛大为尚,队伍兼具仪仗性,由于各地风俗有其差异性,因此神明銮驾前之鼓吹有若干不同的形式,有“开路鼓”与“马队吹”。

㈠开路鼓
为大型的鼓吹阵头,在迎神赛会时担任神明銮轿的前导,乐队编制与排场表演时依样,乐器有鼓、唢呐、锣、大锣、小钞、大钞等,开路鼓在云林、嘉义一带的迎神赛会最常见。

㈡马队吹
亦为神明銮轿的前导乐团,乐团人员属于职业性,乐器有哨角、鼓、唢呐、大锣、钞、响盏,出阵时有骑真马,多在北部地区,云林北港一带的马阵吹,由乐团人员穿着马裤,并套上只或布逢制之马。 开路鼓所演奏的曲目多为北管牌子,马队吹所用的曲目,除了有北管弦谱,还有马队吹专有曲目:苏相一曲。

③婚庆丧葬场合之鼓吹乐
台湾传统社会的婚丧场合,鼓吹乐团有“锣鼓”、“大鼓吹”、“八音”、“十音”、“大三通”、“感栖鼓”。

㈠锣鼓
为送葬阵头之一,乐器有通鼓、响盏、大钞、小钞、锣,金门地区亦称此行是为粗花锣鼓,澎湖地区的乐器还会加上唢呐,并用于迎神赛会场合。

㈡大鼓吹
为金门地区的送葬阵头之一,乐器有唢呐(若干支)、鼓、钞、哨角(通常有两支),除了用于丧葬之外,此一编制的乐团亦用于庙会的起鼓或闹坛演奏。

㈢八音
用于迎娶或送葬队伍,乐队编制因地而异。金门地区的八音乐团用于送葬,乐器有壳子弦、三弦、大管弦、品、嗳、铜钟、大钞、叫锣。澎湖地区的八音用于迎娶,乐器有嗳、品、三弦、大管弦、北鼓(单皮鼓)、钞、双音、铜钟。客家地区的八音,过去主要用于婚嫁与庙会,偶而用于丧事场合,约在1960年代后,主要使用场合用于庙会与丧葬,所用乐器有唢呐、壳子弦、和弦、三弦、喇叭弦、鼓、锣、钞等。中北部的八音主要用于喜庆;台南地区的八音则用于丧葬,乐器有嗳、壳子弦、大管弦、三弦、云锣、小钞、叫锣、铜钟等,用于喜庆场合则用“客吹”。

㈣十音
又称清音,为北部地区用于丧葬场合,乐器有喇叭弦、壳子弦、董子(弦乐器)、和弦、月琴、三弦、品、七音锣(云锣)、双音(或三音)、铜钟、木鱼等。

㈤大三通
为一种喜庆场合的小型鼓吹乐队,曾在台南地区出现,乐器有唢呐(两支)、鼓(两面)、锣(两面)。

㈥感凄鼓
用于送葬队伍,光复前在全台各地普遍可见,今已罕见,所使用乐器有嗳、和弦、南锣及拍。

北管乐团出阵时的鼓亭
北管乐团出阵时的彩旗

(二)宗教仪式中的北管音乐

[编辑]

北管音乐为汉族各类宗教仪式音乐的重要部分。

①祭祀拜神仪式中的北管音乐
迎神赛会的宗教仪式多为道教,在仪式的开始或结束时皆会演奏北管音乐,其曲目以北管谱最常见,结束时如果时间充足则会演奏牌子。仪式中如果有科介性动作,如步罡踏斗,仍以北管音乐做为过场,而科介性的仪式,以正一派道士做法,适用全套牌子《倒旗》,南部若干灵宝派道坛亦有此例。 北管除了做为道教仪式之过场乐,灵宝派道士亦以若干牌子以及【梆子腔】做为《分登科仪》及《禁坛科仪》之唱腔。道教仪式大规模使用北管音乐之场合为法事开始之起鼓以及闹坛,起鼓时只演奏一或二支牌子,闹坛则与北管排场表演相似,其表演曲目有扮仙与牌子等。

②除病补运类仪式中的北管音乐
除病仪式又称补运、狮场,在罹患重病不愈之信士宅邸举行仪式,主持仪式者为狮公,在1970年代,仍普遍见于北部地区,今日以极为罕见。除病补运类仪式与拜神仪式一样,仪式开始起鼓,晚间闹坛,曲目来自北管的谱或牌子,每一仪式的开始与结束,视时间长短斟酌安排过场谱,结束时煞谱或演奏牌子。除病补运类仪式的曲目与乐队都不若拜神类仪式来的多元丰富。

③拔亡类仪式中的北管音乐
拔亡类仪式又称做旬或做功德,为超渡亡灵之法事,拔亡类仪式的进行流程与拜神类仪式相似,始以起鼓,晚间闹坛,并以北管谱或牌子为曲目,仪式中使用北管音乐的情形和拜神类仪式一样。

(三)戏剧中的北管音乐

[编辑]

台湾汉族的传统戏剧除了南管梨园戏之外,多数剧种的唱腔及过场音乐,皆运用一定数量的北管音乐。与北管排场表演相比,戏剧中的北管音乐为过场之用,并非完整演奏整首曲目。

①做为前场唱腔
北管中的戏曲表演形式除了排场清唱或登台演戏之剧唱,也被其他剧种所吸收,如布袋戏傀儡戏歌仔戏客家大戏,做为戏曲中的唱腔。

㈠布袋戏
布袋戏中所使用的北管音乐唱腔曲调以【平板】、【紧中慢】、【彩板】、【梆子腔】为多。

㈡傀儡戏
台湾的傀儡戏音乐唱腔在北部的音乐使用北管,南部使用南管。

㈢歌仔戏
歌仔戏所引用的北管戏曲唱腔有固定的程式,如仙道类角色出场时唱【梆子腔】,鬼魂类的角色上场时演场新旧路戏曲中反调的【反刀子】与【反紧中慢】,歌仔戏演员统称阴调。

㈣客家大戏
客家大戏只吸收北管福路系统的曲调,较常用的有【平板】、【二焕】(也称【流水】)、【紧中慢】、【慢中紧】、【紧板】、【四空门】等。

②做为戏剧后场音乐
北管音乐在戏剧后场音乐的应用,主要做为过场音乐。布袋戏、傀儡戏、歌仔戏、客家大戏的演出,每当有排场性的场面,皆有鼓吹乐做为衬场,根据场面性质、角色身份之不同,所使用曲目也有所区别。过场音乐主要演奏北管音乐的牌子。

布袋戏
傀儡戏
歌仔戏
客家大戏

乐曲种类

[编辑]

北管乐曲的演奏场合有艺术性的演出(排场、上棚)、岁时庆典活动的参与(庙会活动、婚丧喜庆)、宗教仪式及传统戏剧的后场伴奏。依据北管馆阁资料,北管乐曲分为“牌子”、“弦谱”、“细曲”、“戏曲”四类。

牌子(吹排;吹牌;排止;唢呐牌子曲)

[编辑]

牌子的演奏为鼓吹,偶有带曲词演唱的情形。牌子的写传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工尺谱形式、只有曲词形式与工尺谱带曲词的形式,以工尺谱形式最为常见。牌子为北管馆阁的排场演奏曲目之一,并可作为北管戏曲演出时的过场乐,此外其他传统戏剧如歌仔戏、客家大戏、布袋戏或道教仪式之后场之中也有此类曲目。牌子可分为古路牌子、新路牌子以及四平牌子,古路与新路为排场曲目,并用於戏曲之中,四平牌子只做为戏曲之中的过场乐;根据乐曲的组织,牌子可分为联套牌子(大宫牌子)、单曲联章牌子(三条宫牌子)与单曲(散牌)三类。

① 联套牌子(大宫牌子)
联套牌子,是由若干支曲牌所组成。此类牌子命名方式有三种,一为以曲调的数目为名,如【十牌】,乃以其曲调数有数十支为名;第二种命名方式为以文本的内容所属为名,如【倒旗】的联套,乃用於戏曲《秦琼倒铜旗》中因而为名;第三种命名方式为利用联套中第一支曲牌为名,例如【斗鹌鹑】的牌子,实为联套牌子,而并非只为一支【斗鹌鹑】的曲牌而已。联套牌子多为古路,只有少数有古路与新路之分。依联套的实际运用仍有与元代北曲相同的情形,即有散套语剧套之分,散套用于排场演奏,剧套用于扮仙戏中。 北管联套曲牌有:
【十牌】(有古路与新路)、【大报】(有古路与新路两种)、【玉葫芦】、【白登城】、【西城】、【油葫芦】、【铁葫芦】、【赤葫芦】、【火葫芦】、【紫葫芦】、【游葫芦】、【金孔雀】、【金葫芦】、【红葫芦】、【银葫芦】、【铜葫芦】、【圣葫芦】、【胜葫芦】、【风雷雨】、【倒枝梅】、【倒旗】、【斗鹌鹑】(有古路与新路两种)、【游石虎】、【对双凤】、【精魁令】、【龙虎斗】、【铁龙山】、【斗龙词】等...。

②单曲联章牌子(三条宫牌子)
单曲联章牌子乃由三支曲调组成,三支曲调以第一支曲调的名称总其名,各段则分别称以母身、清、赞。单曲联章式牌子的三段之间,并无主题变奏的关系,第二段与第三段的乐曲篇幅通常亦较第一段短。 单曲联章式牌子有古路与新路两种,古路牌子有曲词而新路只有工尺谱没有曲词。单曲联章式牌子中,有同一曲牌名称而分为古路与新路者,其中两者曲调并无任何关系。 北管单曲联章曲牌有:
【一江风】(有古路与新路两种)、【二犯江儿水】(有古路与新路两种别称二凡)、【下山虎】(有古路与新路两种)、【大五马】、【大瓶爵】(有古路与新路两种)、【大灯对】、【小江风】、【小驾舟】、【山坡羊】(有古路与新路两种)、【不是路】、【五传花】(有古路与新路两种)、【五谷丰登】、【天堂令】、【天贵香】、【火葫芦】、【仙桃红】、【仙桃龙】、【玉如意】、【玉芙蓉】、【玉瓶爵】、【玉蟾蜍】、【甘州歌】、【伐荆轲】、【行雷龙】、【尾犯序】(有古路与新路两种)、【兔儿】(有古路与新路)、【兔儿子】、【爬山虎】、【金环记】、【急风云】、【秋声】、【穿山龙】、【降黄龙】(有古路与新路两种)、【桐城歌】、【祝胜令】、【粉蝶儿】、【送春酒】、【斗龙序】、【梁州序】、【青天序】、【普天乐】(有古路与新路)、【普庵咒】、【画眉序】(有古路与新路两种)、【番竹马】(有古路与新路两种)、【开文蝶】、【倾杯玉芙蓉】、【新五岳】、【新天岳】、【游月宫】、【游封疆】、【游荆州】、【游将令】、【雷声响】、【凤凰歌】、【醉翁子】、【锦堂月】、【双玉印】、【双拜塔】、【双贵子】、【双凤记】等...。

③单曲牌子(散牌)
单曲牌子是由一支单段式曲牌构成,其曲调名称多见于元明时期的北曲或南曲中。单曲式牌子可分为古路、新路以及四平,乐曲篇幅皆短,以做为过场乐使用。


北管曲牌主要以唢呐演奏为主,俗称牌子,主要音乐性质为曲牌体,以唢呐为主奏,加上锣鼓伴奏。

牌子演奏当中常有一些入破的段落,也就是在曲牌演奏当中挂入一段锣鼓搭配唢呐的无限反复,该技巧则称为挂弄(挂浪)、亦可挂入单由锣鼓点所构成之空牌;曲牌与曲牌之间通常以锣鼓串联,一套牌子之间亦可使用挂浪连结。

通常福禄派的曲牌会在前面加一个旧字,而西路派的曲牌则会加新字,例如:【旧风入松】、【新一江风】等等,惟旧字在口语上通常不会特别提及。

谱(过场谱、弦谱)

[编辑]

不同于鼓吹类牌子的北管器乐,谱又称“弦谱”,为一种丝竹类音乐,此种丝竹合奏形式亦见于南管音乐中,用於戏曲间过场、细曲演唱当中所穿插,因此又称为串(串仔谱)、过场谱,除了单支曲目以外亦有连套演奏之曲目,亦可单独演奏。通常称为“串”之场合,属于小过场以丝线乐器演奏;称为“吹场”之场合属于大过场,以大吹演奏。 在北管的总纲当中亦会记载区分“落串”、“吹场”或大、小过场,作为吹场应用时则再依拍法区分为“慢吹场”与“紧吹场”,慢吹场多为一板三撩或一板一撩;紧吹场通常以折字所形成,则多为叠板、亦有一板一撩之情形。一些特殊场合、例如八音、十音等等会以提弦与哒仔为领奏,搭配其他过丝竹乐器所共同演奏。而大鼓浪、鼓亭谱则是将原本的过场谱放慢一倍再加花所形成。

北管弦谱的曲目仍有相当的数量,依乐曲组织可分为联章与单章。根据音乐的源流,则有北管本身固有音乐以及吸收自其他传统音乐的曲目,后者较为明确者为吸收自广东音乐曲目,民间艺师在口语上已有区分,“广东串、广东谱、汉乐、汉谱”,抄本上多书为“广东串”;此外有吸收自民间小调者,曲调通常极为简短,如【阉猪谱】。

① 联章
联章弦谱是由若干乐段组成,演奏时从头到尾没有停顿。联章弦谱的乐曲单位称为“套”,每套的乐章数皆为四段,其数量并不多,有〈上四套〉、〈下四套〉、〈小四套〉、〈新四套〉、〈四时景〉。

②单章
单章弦谱由一段乐曲组成,为弦谱的主体,曲目数量较多,来源亦较多元,有北管乐所固有曲目,也有吸收自广东音乐及民间小调。属于北管固有的弦谱通用于各地的北管馆阁,演奏手法也较为一致,尤其是擦奏式弦类乐器,弓法与按弦法皆与演奏细曲或戏曲时一致。北管弦谱的曲牌有:
【一支草】、【一年春】、【一江风】、【一枝花】、【一支香】、【一支梅】、【一条根】、【一粒星】、【一粒珠】、【一串莲】、【七吋莲】、【七句诗】、【七星剑】、【七贤】、【八圳】、【九句诗】、【九连环】、【二八佳人】、【二音】、【二锦】、【八句诗】、【八板头】、【大八板】、【十番头】、【卜元宵】、【下小楼】、【千里怨】、【大开门】、【小开门】、【天下乐】、【月儿高】、【水底鱼】、【石榴花】、【百家春】、【西江月】、【到春来】、【升平乐】、【岳阳三拜】、【寄生草】、【将军令】、【普庵咒】、【朝天子】、【擂钟台】等...。

吸收自广东音乐的北管谱曲有:
【三潭映月】、【上海行】、【上云梯】、【小桃红】、【王昭君】、【平湖秋月】、【狂欢】、【青梅竹马】、【雨打芭蕉】、【昭君怨】、【恨东皇】、【娱乐升平】、【校花瓶】、【粉红莲】、【剪剪花】、【寒江月】、【悲愁】、【朝天子】、【雁落平沙】、【雄鸡】、【满场飞】、【饿马摇铃】、【烛影摇红】等....。

细曲(昆腔)

[编辑]

细曲,又称之为“幼曲”,是指以提弦领奏,其他丝竹伴奏为主的演唱曲,演唱者执板制节。细曲相对於戏曲唱腔而言,戏曲唱腔旋律简短,装饰音较少。

细曲属于曲牌体,亦分为曲牌连套与单曲、小曲,前两种体裁可视为北管所固有,后者为吸收自明清时期的城市通俗歌曲。

①联套
根据乐曲体裁之别,细曲分为大牌与小牌,其中小牌为联套,由若干篇幅短的乐曲组成,其体式以【碧波玉】、【桐城歌】、【素落】、【双叠翠】为多,其中各段乐曲名称仍可视为曲牌,然而除了【桐城歌】之外,其余曲调名称并不见于南曲或北曲之“曲牌”,因此两者在曲调名称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大牌的体式有两种,分别为不分任何段落的长篇歌曲与若干曲牌组成的歌曲。 联套的细曲曲目有:
〈六月飞霜〉(出自窦娥冤)、〈王婆骂鸡〉、〈昭君出塞〉、〈打番〉、〈奇逢〉、〈店会〉、〈花判〉、〈金印归家〉、〈烂柯山〉(出自朱买臣休妻)、〈封相〉、〈思凡〉 、〈思夫〉、〈思秋〉、〈思潘〉、〈昭君怨〉、〈秋江别〉、〈赴会〉、〈迫休〉、〈乌盆〉、〈追韩信〉(又名〈萧何月下追韩信〉)、〈斗草〉、〈扫坟〉、〈望西楼〉、〈杀惜〉、〈访普〉、〈复阳歌〉、〈琵琶词〉、〈番子歌〉、〈华容道〉、〈渔家乐〉、〈写本〉、〈闹朝〉、〈醒时迷〉、〈绣襦记〉、〈劝友〉。 〈复阳歌〉的唱词为吉祥福庆类,常用于拜神庆寿的场合,〈醒时迷〉内容悲伤,为吊丧场合的专用曲目。

②单曲
体裁属于单曲的细曲为一支乐曲组成,此类乐曲取名皆已佚失,命名方式已歌词首句的前三或四字为名,如【桃花灿】,唱词首句为“桃花灿梨花烂”,【青山渺】,唱词首句为“青山渺渺绿水茫茫”;或已文本内容之事件为名,如【醉倒】,为花和尚鲁智深醉倒山门之事。单曲形式的细曲曲目计有:
【七调湾】、【三更天】、【小南词】、【小思凡】、【小思夫】、【小思春】、【小秋江别】、【单桂飘香】、【古城会】、【虞美人】、【升平曲】、【花鼓崑】、【邵诗词】、【南词】、【春景】、【桃花灿】、【寄书】、【普天同庆】、【卖油郎】、【醉倒】、【桥别】、【番门扇】、【跶珠球】。

②小曲
小曲有两种意义,一种指乐曲之篇幅极为短小,另一种指的是乐曲风格。为了区别于乐种的主体系统。流传于北管馆阁的歌唱类音乐,凡是不属於戏曲曲腔、联套细曲与单曲之细曲,分类上仍将之归为细曲,然而这类细曲并非排场真正曲目,多属消遣之作,且中多数曲调乃取自弦谱,属于小曲的细曲有:
【八板头】、【丹青画】、【月儿高】、【四季景】、【石榴花】、【百家春】、【春景】、【将军令】、【朝天子】、【绣球天】。

细曲的写传绝大多数皆为曲辞,除了散见于鹿港黄种煦先生所保存的抄本有少数细曲有工尺谱外,其余并无抄写工尺谱的传统。

细曲流传概况

[编辑]

细曲为北管音乐的形式之一,在台湾中部地区的馆阁都有保存一定数量的细曲抄本。南部与北部的北管馆阁多不知有细曲,仅由专门以细曲为内容的馆阁有保存。北部地区以细曲为内容的馆阁为台北市艋舺的集音阁,该馆也自称为“昆腔阵”,除了称演唱的音乐系统为细曲,也称奇乐曲曲调为昆腔。

戏曲

[编辑]
北管戏曲

北管馆阁除了清奏的音乐,并保存了为数丰富的戏曲,此一类乐曲城为北管馆阁演出主要内容。以声腔系统之别可分为昆腔戏曲、福路戏曲、西皮戏曲;依剧目性质可分为扮仙戏曲、古路戏曲、新路戏曲。 十七至十九世纪,北管音乐或借重音乐伴奏衍生的人声戏曲台湾大为流行,其中西皮派所使用部分曲调与京剧曲调相仿,因此学者俞大纲称北管为京剧“乡下表哥”。并延伸出“四平”和“乱弹”两种剧种,不过,因为前者在台湾接近失传,因此21世纪后之北管戏,于台湾皆称为乱弹戏;然而实际上北管戏又分为子弟戏以及乱弹班,前者为业余子弟酬神娱乐而请先生来教戏,后者才为真正意义上的乱弹戏是由职业戏班所演出,身段精致度上略有差别。

北管戏属于梆黄剧种,唱念用的语言业内称为官话湖广官话),为带有闽南口音的官话发音。又分成梆子体系的福路(古路;旧路;福禄)和皮黄体系的西路(新路;西皮),领奏胡琴以及锣鼓点略有不同,唱腔曲调更是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西路和福路都称胡琴的第2把手为和弦,惟福路系统偏好使用大椰胡作和弦,而西路系统则偏好使用京二胡或二胡,除了头手弦不可变动以外其余文场乐器皆自由搭配。

(一)扮仙戏唱腔
扮仙戏为仪式性戏剧,剧目总数约有二十出,唱腔系统复杂,有吸收自昆腔曲调,也有以古路戏唱腔演唱。扮仙戏口语称为“仙出”,扮仙戏剧本内容可分为:
神仙剧:内容为天上神仙贺寿聚会,如《三仙会》、《醉八仙》
赐福剧:内容为天上神仙下凡赐福予凡间有福之人,如《送麟儿》
诰封剧:人间的公侯将相立功受褒,如《卸甲》为唐代郭子仪立了诸多战功,返国之后受封为汾阳王,由皇帝亲自为它卸下盔甲;《封相》为战国时代苏秦游说天下诸侯国有功之后,受封为宰相。
扮仙戏为北管戏曲演出的第一组节目,无论排场清唱或上台演戏,每次扮仙只演一出做为开场之用,后面两出则为每场扮仙戏必演,并为相同顺序,例如演出时所称的剧目为《天官赐福》,旦真正演出则为《天官赐福》+《封王》或《跳加官》+《金榜》,演出人员通常不会告诉观众全套剧目名称。 以扮仙戏的音乐系统可分为昆腔、古路唱腔及南词。

①昆腔
“昆腔”为北管音乐艺人之术语,剧中音乐由若干曲牌组成,这些曲牌的名称,与元朝时的北曲一致,且旋律上基本上相同。北管扮仙戏的音乐属于昆腔者,其剧目及曲牌连套有: 《醉仙》:又称《醉八仙》,曲牌有【粉蝶儿】、【泣颜回】、【上小楼】、【下小楼】、【石榴花】、【黄龙滚】、【叠叠犯】。
《三仙白》:【点绛唇】、【粉蝶儿】、【泣颜回】、【上小楼】、【下小楼】、【千秋岁】、【清板】、【尾声】。
《天官赐福》:【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水仙子】、【北尾声】。
《长春》:曲牌名皆已佚失,共有七支曲牌,曲本上皆标示第一牌、第二牌……第七牌。
《卸甲》:与《长春》相同,曲牌名皆已佚失,共有七支曲牌,前后有引子与【尾声】,引子曲牌为【点绛唇】。
《封王》:无唱腔,只有唢呐曲牌【玉芙蓉】。
《大金榜》:唱梆子腔、锁南皮,唢呐曲牌【得流子】、【三通】、【尾声】。
《金榜》:无唱腔,只有唢呐曲牌【泣颜回】、【清板】、【尾声】。
《大八仙》:唢呐曲牌【点绛唇】、【新水令】、【泣颜回】、【雁儿落】、【沾美酒】、【清江引】。
《小八仙》:唢呐曲牌【小仙子】、【寿宴开】、【红绣鞋】及【尾声】。
《河北封王》:曲牌名已佚失,计有三支曲牌,之前并有一引子【点绛唇】,第一支曲牌标示为【崑头】。
《河北金榜》:曲牌名已佚失,共有三支曲牌,其后并有一【尾声】。

②古路戏唱腔
北管扮仙戏除了昆腔曲调外,也有使用古路戏唱腔演唱:
《古三仙会》:以古路戏唱腔演唱的三仙会剧目,演唱曲调随着不同馆阁而异。
《新天官》:与昆腔的《天官赐福》大体相同,有【崑头】、【梆子腔】、【清板】、【尾声】 另一版本【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水仙子】、【北尾声】。
《飘海》:唱腔有【梆子腔】、【皮子】、【平板】,唢呐吹牌有【风入松】、【画眉序】、【普天乐】、【上小楼】、【下小楼】。
《太极图》:【紧中慢】、【平板】。
《挂金牌》:以古路戏唱腔演唱的挂金牌剧目,有【彩板】、【流水】、【慢中紧】、【清江引】另一版本有【彩板】、【平板】、【流水】、【紧中慢】、【尾声】。
③南词唱腔
北管扮仙戏有少数剧目使用【南词】唱腔:
《封相》:【点绛唇】、【油葫芦】、【尾声】。
《南词仙会》:为三仙会剧本,唱腔为一种【南词】的曲调。

④梆子腔唱腔
北管扮仙戏中有少数剧目冠以“新”,“新”并非用为新路戏曲之西皮或二黄曲调演唱,而是以【梆子腔】的曲调演唱,如《新三仙会》、《新天官》。北管扮仙戏中的【梆子腔】也被歌仔戏吸收,作为神仙角色出场时的唱腔,台湾南部灵宝派道士在《敕水禁坛科仪》的五方结界法事,也以【梆子腔】演唱【结界咒】。

(二)古路戏曲
北管的古路戏曲又称旧路,名称中“古”或“旧”指的为传入台湾的时间,为属于比较早者,有别于较晚传入的新路戏曲。若以声腔系统特征来区分,北管艺人则将之称为福路,有别于另一种声腔【西皮】。
①剧目 依据剧本的长短,北管艺人将古路戏的剧目分为全本戏与折子戏,全本戏统计有二十五本。 根据北管艺师叶美景先生所提供资料,属于全本的古路剧目有:
《双贵图》、《紫台山》、《大河东》、《药茶计》、《黑风山》(又名《三赶归宋》)、《黑驴计》、《长寿寺》、《奇双配》(又名《李奇哭监》)、《宝珠计》、《吉星台》、《文武生卖马》、《三官堂》(又名《陈世美不认前妻》)、《大和番》、《全家录》、《忠孝全》、《出府》、《讲亲》、《闹西河》、《庄子破棺》、《玉麒麟》、《王莽篡汉》、《敲金》、《宝莲灯》、《纸马计》、《倒旗》、《破庆阳》、《螃蟹计》。
古路戏折子戏计有两百多部剧目。
②板式(非规律拍法)
古路戏唱腔属于板腔体,曲调种类依乐曲结构可分为拍子自由类、有拍法类、小曲类。
古路戏属于拍子自由唱腔有【彩板】、【紧中慢】、【慢中紧】、【紧板】。
③规律式拍法板式
古路戏属于拍子自由唱腔有【平板】、【流水】、【鸳鸯板】、【十二丈】。

(三)新路戏曲
北管新路戏曲为传入台湾时间较古路戏晚,此一系统的剧本所使用的唱腔有“西皮”与“二黄”,若以声腔特征为名,则称西皮。 ①剧目 与古路戏一样,新路戏剧目也有全本戏与折子戏之分。全本戏统计有三十五本。 根据北管艺师叶美景先生所提供资料,属于全本的新路剧目有:
《彩楼配》(分上本与下本)、《小红袍》、《九经堂》、《铁板记》、《晋皆隋》、《对玉环》(又名《法门寺》)、《孽奇缘》、《篮天台》、《海瑞超宝》、《甘露寺》、《八件衣》、《五台进香》、《春秋配》、《南天门》(又名《天启图》)、《乌龙院》、《扈家庄》、《李家庄》、《蔡家庄》、《祝家庄》、《白登城》、《上天台》、《四郎探母》、《高风山》、《大保国》、《反庆阳》、《赵匡胤走关西》、《狄青取珍珠旗》、《玉堂春》。
新路戏折子戏计有两百多部剧目。
②西皮系统唱腔
以声腔特征为名,北管艺师虽然将新路戏曲称为西皮,实际上包括的唱腔有西皮与二黄,其中二黄的唱腔实际上与京剧的二黄是一样的,北管新路戏中属于西皮的板式有【倒板】、【紧板】、【西皮】、【跺子】。
③二黄系统唱腔
二黄在北管手抄本多书写为“二逢”、“二簧”,也有写作“二皇”。北管新路戏中的属于二黄板式有【倒板】、【紧板】、【二黄】、【二黄平】。

记谱及律制

[编辑]

采用工尺谱(工ㄨ谱)以及七孔律

工尺谱 亻ㄨ
西洋唱名 dol(低音) re(低音) mi(低音) fa(低音) sol(低音) la(低音) si(低音) dol re mi fa sol la si dol(高音) re(高音)
读做 syang zhhe gong huan hoo su yi syang zhhe gong huan liu wu yi syang zhhe

(低音除合士一以外写法和中音一样,高音加人字旁) (事实上因为律制的不同,凡的音高介于Fa到升Fa之间,一、乙介于降Si与Si之间)

调式称为“管”,例如:上管、大工管、小工管、凡管、士管等等。

而节奏则以称呼。

北管乐器

[编辑]

北管乐器主要分为文武场,武场主要以鼓板类、铜类乐器所组成;而文场则以其他旋律乐器所构成,分为竖线(弓弦乐器)、倒线(弹拨、击弦乐器)、吹类

(一)鼓板类小鼓(即板鼓、亦称叭鼓、答鼓,搭配摇板或扣子板使用)、通鼓(即是堂鼓)、大鼓、扁鼓、搏拊、板、叩子、柷

(二)铜类(铜器类、下手):钞(与铙)、双音(铜制小铃)、大锣、锣(平面锣、马锣)、七音(七音锣)、叫锣、铜钟、响盏(与京戏手锣雷同但音调较高)

(三)竖线(弓弦类):提弦(壳子弦、即椰胡)、吊鬼仔(即京胡)、和弦(胖胡、即低音壳弦)、喇叭弦

(四)倒线(弹拨类)月琴(北管用的月琴乃是京剧月琴,又叫头手琴)、双清、三弦秦琴琵琶、筝、洋琴

(五)吹类:大吹(即唢呐)、小吹(即嗳仔)、叭子(即小唢呐、海笛)、品仔(即是笛子)、鸭母笛(管子的俗称)、箎、笙、籥、埙

然而北管乐器编制上弹性空间极大,尤其文场除了领奏胡琴(提弦、吊鬼仔)、大吹、哒仔应用于相关场合不可变动外,其余皆可自由调度安插

定调

[编辑]

北管乐器的定调法称为管(吹类)、或线(线路类,有时亦称管)

福路系统唢呐通常以反字管(筒音为工)、正管(筒音为上)为主,而提弦则以合ㄨ线(5-2五度定弦)为主

西路系统唢呐通常以士字管(筒音为士)、正管(筒音为上)为主,而吊鬼子则依唱腔所需,分别调有二逢线(合ㄨ线)、西皮线(士工线,6-3五度定弦)、婆士线(上六线1-5五度定弦)

而唱反调时,投手弦皆要改拉反管(亦称反线,合ㄨ线的反管为上六线,1-5五度定弦、士工线的反管为ㄨ五线,2-6五度定弦),其他丝竹乐器则配合头手弦衍生相对应的调法。

流派与系统

[编辑]

北管在台湾落地生根先后出现了许多流派,其中以福路系统较早传入因而称为旧路,而西皮系统则晚于福路则称为新路。而除了西福两派以外,广义上北管亦包含外江、四平等其他系统与乐种。

多数北管团体传承是西路与福路皆会传习,然而演奏西路或福路无论是戏曲或曲牌,锣鼓点皆有区别而不宜混用;惟福路派锣鼓较简单,因此一般常见于庙会即便吹奏西路曲牌仍讹用福路派锣鼓为主。

北管团体之命名也与其系统有关,多数团体名称后缀皆与“轩”、“园”、“社”、“堂”,另有“阁”、“郡”、“境”等

其中轩、园派多集中于中、彰;而社、堂派则集中于基隆与宜兰,台北则四派皆有,然而社派与基隆较为接近因此较为流行。

轩园派、社堂派亦会互相切磋较劲,此种竞赛称为“拼馆”,然而拼馆不只有比乐曲造诣、还会比家私谁做的比较华丽气派、谁的绣旗绣布比较多比较精致等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基隆宜兰的社、堂系统分别为泉、漳移民,社派只传福路、堂派只传西路,尤其是在基隆两派人马以基隆港(旭川、南荣河)为界,以东为堂派、西为社派,彼此泾渭分明。早期社堂拼馆也容易变成械斗,然而中部的拼馆则多数是较为温良的文艺竞争,因此有“轩园拼、社堂咬”此句俗谚流传。

在日本时代禁止械斗之后,基隆派的拼馆械斗则演变成在每年中元放水灯时,绕境队伍行经旭川必要调头,往西会以得意堂为首,往东则以聚乐社为首,每经调头两派人马必使出看家本领互相较劲,此习俗至今仍然保存,不只是北管本身的文化,更是历史的活化石。

福路系统

[编辑]

福路(古路;旧路;福禄)的头手弦(领奏胡琴)为提弦,源流上与梆子系统较为接近。

唱腔有【彩板】、【流水】(二凡)、【平板】、【十二丈】(与【流水】雷同,但过门不同)、【紧板】、【紧中慢】、【慢中紧】、【四空门】,及以【平板】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种唱腔与过点,例如:【平板叠】(比平板唱时多字)、【叠板】、【长点】、【短点】、【珍珠点】、【大借茶】、【小借茶】、【斩瓜点】(用于《斩瓜》此出戏)、【芦花点】(用于芦花)、【奇逢点】(用于奇逢)等等。

西路体系

[编辑]

西路(新路;西皮)的头手弦是吊鬼仔。

以定弦分三种一种是西皮线(士工线)、一种为二黄线(合ㄨ线)、还有一种婆士线使用在婆士调,但该唱腔甚为罕用,因此西路的调弦法主要还是以西皮与二黄线为主。

西皮唱腔主要使用西皮线、二黄、二黄平唱腔主要使用二黄线、婆士调用婆士线

而其他则有倒板、双板(刀子)、慢刀子、叠板、紧板等则是所有定弦皆可用,然而因订弦不同曲调可能会有一些小差异则会注明例如:西皮倒板、二黄双板(通常双板常用于西皮)。

西路扮仙戏亦常梆子腔,实为西路唱腔,但有时福路戏曲则会借去用来穿插于唱腔之中作为花腔所用。

唱腔变化

[编辑]

反调

[编辑]

西、福系统皆有反调,例如:【反平板】、【反紧中慢】(即为歌仔戏【阴调】)、【反西皮】、【反二黄】、【反刀子】等等。

反调则为区分现实与梦境、鬼魂、灵体、出窍等状态而产生之唱腔变化,文场乐器则改以反管演奏,唱腔曲调亦因而做出改变,进而营造出一种与正调唱腔不同的诡异感。

板式变化与特殊应用

[编辑]

多数唱腔皆能衍生出紧、慢版,例如:【紧西皮】、【慢刀子】等、【紧流水】、【紧平板】等等。

没有前奏的唱腔则称为碰头板(接头板、凹头板),是由下句起唱。

另外唱腔仍可以插入许多于炫技性质的各式花腔变化、或依剧情需求加入不同的过场谱等等。

没落与保存

[编辑]

台湾政府单位曾给王金凤邱火荣等艺员出版生命史专书,曾给潘玉娇刘玉莺邱火荣林阿春赖木松等艺师录制音乐专辑。

目前汉阳北管剧团是台湾主要的北管乱弹戏职业剧团,创办人庄进才艺师于2016年获颁国家文艺奖。其他于基隆市彰化县新竹市新北市等地亦有业余子弟组成之子弟戏社团协会,以及定期举办之艺术节、文化节等展演节期。

2009年3月3日,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指定汉阳北管剧团为重要传统艺术北管戏曲类保存团体;彰化梨春园北管乐团为重要传统艺术北管音乐类保存团体。

21世纪的今日台湾,在迎春、迎神庙会、神诞、新居落成、婚礼、寿庆、甚至丧礼时,仍会听到各式北管的演出。

泉州北管

[编辑]

中国大陆福建泉州泉港惠安地区有一种称为“惠安北管”的音乐,泉州的北管只剩下器乐演奏,常用于节庆阵头(艺阵),主弦是吊规子(京胡)、提弦(壳子弦),昆腔(吹腔)用曲笛(崑笛)伴奏,相较于台湾的北管,泉港北管乐曲内容仅为细曲内的小曲,以及部分弦谱,与台湾的北管音乐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乐被中国国务院列进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怡安主人编:《六也曲谱》上册,中华书局,昆曲《赐福》曲谱
  2. ^ 王季烈编:《集成曲谱》振集卷8,古亭书屋,昆曲《满床笏•卸甲》曲谱
  3. ^ 《群音类选》第三册(1868-1869)
  4. ^ 《传统音乐辑录北管卷 戏曲集成》,125-130
  5. ^ 《传统音乐辑录北管卷 戏曲集成》,15-156
  6. ^ 刘国杰著:《西皮二黄音乐概论》,34-35
  7. ^ 萧炳著,《秦腔音乐唱板解释》,陕西人民音乐出版社,页50
  8. ^ 萧炳著,《秦腔音乐唱板解释》,陕西人民音乐出版社,页23
  9. ^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页1488-1491
  10. ^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页1489
  11. ^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页1488
  12. ^ 黄吉士著,《浦江乱弹音乐》,浙江团结出版社,页19-20,又页2
  13. ^ 黄吉士著,《浦江乱弹音乐》,浙江团结出版社,页30-38
  14. ^ 鹿港黄种煦藏之抄本
  15. ^ 《戏考大全》,宏业书局,页701-706
  16. ^ 《戏考大全》,第1册,上海书局,页488-496
  17. ^ 鹿港黄种煦藏之抄本
  18. ^ 《戏考大全》,第2册,上海书局,页176-181
  19. ^ 安禄兴著,《京剧音乐初探》,山东人民出版社
  • 《北管音乐》
  • 《台湾传统音乐》
  • 《福尔摩沙之美 :台湾的传统音乐》
  • 《迎神在台北:台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台北灵安社阵头》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