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正教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正教會
耶穌、聖母與施洗者約翰
土耳其伊斯坦堡聖喬治主教座堂
宗派東正教
神學東正教神學
教體主教政體英語Episcopal polity[1]
同儕之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爾多祿茂
區域全球
創始人耶穌基督
(根據東正教傳統
起源1世紀
羅馬帝國猶太行省耶路撒冷
信徒2.3億[2][3][4]
神職人員宗主教:9 位
主教
司祭
輔祭
俄羅斯東正教修道院裡的誦經者神職授任禮

東正教(英語:Eastern Orthodox ChurchEastern Orthodoxy),又稱正教(英語:Orthodox Church),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5][6]。截至2022年,東正教共有17個主流東正教會,是人數第二多的基督教會英語List of Christian denominations by number of members[7][8]約有2.3億受洗禮成員。[9][10][11]東正教會正式稱自己為正統大公教會希臘語Ορθόδοξη Καθολική και Αποστολική Εκκλησία、英語:Orthodox Catholic Church)。[12][13][14][15]

歷史

[編輯]
根據《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稱為以馬內利耶穌上帝之子

產生於公元1世紀的基督教,隨著耶路撒冷被占領,教會的中心逐漸轉向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從公元1世紀到4世紀初,羅馬帝國皇帝一再對基督徒進行壓迫。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皈依教會,後歷經多次宗教爭端,狄奧多西一世於380年頒布「薩洛尼卡敕令」,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公元5、6世紀,日爾曼部族大量南遷,外族的入侵最終導致帝國分崩離析,東方正教會與西方羅馬天主教會東西教會也隨之各自獨立行事。在東西教會完全分裂前,彼此對教義的歧見和傳教差異已長期存在。尤其是羅馬教宗把教義中「聖神由聖父所發」改為「聖神由聖父和聖子所共發」一事,引發了「和子句糾紛」,雙方的爭執至9世紀起越演越烈。

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馬格爾·賽魯拉留斯指責羅馬教宗竄改《聖經》內容以及教義,以各種禮儀問題質問羅馬,如安息日齋戒問題、四旬大齋期不唱哈利路亞等等。

1054年,教宗利奧九世派了宏伯特樞機東羅馬協調,但隨即雙方談判失敗,宏伯特大怒,取出了教宗的敕書,把賽魯拉留斯破門,逐出教會。賽魯拉留斯也不甘示弱,當眾把教宗送來的敕書點火燒了,也宣佈把教宗破門。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標誌著基督教正式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會)和希臘正教(東正教會)。

此為《永援聖母》聖像,東正教會稱為天主之母的聖母瑪利亞是上帝之耶穌基督因聖靈降孕道成肉身的母親

1453年,東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征服,東正教會則保留下來。其時,東正教派教會分佈的埃及受到信奉伊斯蘭教馬木留克王朝的穆斯林的控制。但是正教派教會在俄國卻非常強大;因此自稱第三羅馬莫斯科取代了君士坦丁堡成了新的東正教會中心,俄羅斯也成為至今最大的東正教國家。

政治背景

[編輯]
聖薩瓦教堂

東正教會作為基督教的一個重要派系,擁有悠久傳統。與天主教會不同,他們沒有宗教改革的分裂,東正教會相信自己才是地上真正的「基督身體」。倘若西方基督教人士宣稱東方教會將自己分隔出來,那麼,東方教會就會反駁西方教會,認為西方教會才是與「正統」教會分離。歷史事實乃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不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而是東西分裂。這次分裂在1054年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東西方教會的分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8]:159

君士坦丁大帝

遷往君士坦丁堡

[編輯]

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將帝國的首都遷往博斯普魯斯海峽君士坦丁堡,此處是貿易要道和軍事要地,擁有防範異族入侵的屏障。但卻在宗教上使得教會分裂更加確定,同時也因為政治權力減縮,不再輕易受到管轄。

遷往君士坦丁堡後,羅馬失去首都的政治重要。另一方面,遷移政府使權力真空,令 羅馬主教(即教宗)得以增加其在世俗和屬靈事物上的影響。羅馬的宗主教(即後來的教宗)逐漸得到強大的政治權力。330年君士坦丁遷都至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的期間,教會面對兩個相抗的中心。特別是當查理曼在800年被加冕,實質上成為另一個羅馬帝國後,東西方的紛爭更趨明顯,兩者幾乎分裂。至此,兩個皇帝互相競爭。而在宗教方面,羅馬的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亦互爭權力。[8]:159

君主兼牧首制度

[編輯]

在東方,大主教與君主之間並無如羅馬教宗世俗國家君王間的相爭。東方教會與治理君士坦丁堡的長官保持密切的合作。這種關係非常密切,被西方教會人士和歷史學家稱為「皇帝兼牧首制度」,意即教會事務完全順皇帝的管理,教會實際上成為政府的一個部門。不過東羅馬帝國的歷史學家駁斥這項指摘,指出皇帝不是教士,且大主教有權將皇帝給破門,革除教籍(按:歷史上,並無牧首把皇帝破門,反而是皇帝則多次指派宦官充任牧首。),支持東正教的神學學者,寧願用「和諧」(symphon)來代替「皇帝兼牧首制度」。和諧的意思是指宗教和政治權力互相支持,教會讓信奉基督的領袖管理國家;但整個社會是由上帝眷顧的,君權神授,皇帝的大權亦是託上帝洪福的。「皇帝兼牧首制度」的指控,是東西方教會分裂過程中一個重要事件。而當時的西方教會在數百年來,亦努力令教權高於政權。[8]:160

教會

[編輯]
東正教徒佔世界各國人口比例一覽圖
公元6世紀的拜占庭聖像,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基督普世君王聖像英語Christ Pantocrator (Sinai)蠟畫,現藏位於西奈半島聖凱薩琳修道院

與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領導中心的形式不同,東正教由一些稱爲「自主教會」或「自治教會」的地方教會組成。自主教會是東正教最高級別的獨立教會,所有自主教會均不受其他教會的管轄,可被視為獨立的教廷。東正教最早的四個自主教會位於羅馬帝國的四個重要的東方城市,即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後來,俄羅斯正教會也取得了與它們同等的地位。比自主教會低一級的是東正教自治教會,它們由某一自主教會的領袖管轄。現在東正教共有16個自主教會。這些教會完全承認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普世牧首的地位,可是,在大公會議中普世大牧首除了充當主席以及整個正教會的發言人之外權力並不高過在場其他牧首,與其保持完全的共融。東正教的各個教會彼此在管理上獨立,但皆有著共同的信仰並且在聖禮上完全共融。再者,正教會認為聖靈領導著整個正教會主導的大公會議的論點走向,亦在信道的人之間形成上帝在塵世的代表,所以不需要有一個教宗。

各大聖統教會

[編輯]

目前正教會有17個自主的教會。這些自主教會權力相同,按歷史榮譽順序排序如下:

  1. 君士坦丁堡及普世正統基督教會
  2. 亞歷山大及全非洲地區正統基督教會
  3. 安提阿及全中東地區正統基督教會
  4. 耶路撒冷及全巴勒斯坦地區正統基督教會
  5. 俄羅斯正教會(建立於1589年)
  6. 喬治亞正教會(建立於466年)
  7. 塞爾維亞正教會(建立於1219年)
  8. 羅馬尼亞正教會(建立於1925年)
  9. 保加利亞正教會(建立於927年)
  10. 賽普勒斯正教會(建立於434年)
  11. 希臘教會(建立於1850年)
  12. 阿爾巴尼亞正教會(建立於1937年)
  13. 波蘭正教會(建立於1924年)
  14. 捷克和斯洛伐克正教會(建立於1951年)
  15. 美洲正教會(建立於1972年,尚未被廣泛承認為自主教會)
  16. 烏克蘭正教會(建立於2018年12月15日,2019年1月5日被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以及其他3個教會承認[16][17][18][19]
  17. 馬其頓正教會(建立於1967年,2022年被承認)[20][21][22]

有些自主教會有下屬的自治教會或管轄的教會,自治教會以†標識,例舉如下:

  • 君士坦丁堡正教會下設:
芬蘭正教會愛沙尼亞正教會中華民國基督正教會韓國正教會
  • 耶路撒冷正教會下設:
西奈山正教會
  • 俄羅斯正教會下設:
摩爾多瓦正教會日本正教會†、朝鮮正教會†、中華東正教會[23]
  • 羅馬尼亞正教會下設:
比薩拉比亞都主教區

西方禮正教會

[編輯]

西方禮正教會是與普世東正教會共融,在聖餐禮中較多使用有酵餅成聖體,不使用《尼西亞信經》中「和子」句,不承認教宗至上論教宗無誤論聖母無染原罪等晚期天主教教義和敬禮的使用西方禮(米蘭禮、高盧禮、脫利騰拉丁禮、盎格魯禮、莎霖禮根據聖公會1928年公禱書修訂的聖吉洪禮等)的東正教會。多分布在天主教和傳統新教較多的西方國家,在俄羅斯聖統域外東正教會和安提阿聖統北美洲教區都有很多的教堂。

神學

[編輯]

一般來說,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於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教父們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神學上的創新往往帶來質疑;如果一個意見真的和最初的教會所教導的不同的話,那麼這意見很可能被視為異端邪說。然而進一步的詳細解說傳統神學是可以被接受的。

東方教會從不堅持要禁止敬拜圖像,而西方新教教會最後都放棄敬拜圖像。事實上,東西雙方為圖像敬拜都設立界線,並且訂立了規條。然而當這個問題引致教會與政府發生磨擦時,東西方教會的關係就受到嚴重傷害。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發反圖像崇拜的命令,羅馬主教因而指斥他,導致皇帝報復,撤消羅馬對很多地方的管治權。羅馬在失去了寶貴的土地的同時,另外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影響到羅馬的地位,矛頭因而重新指向東方教會,指出其傾向國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干涉很多宗教的問題。[8]:163但實際上所謂的國王兼教宗的制度是西方教會對正教的一種迷思,但正教會中,東羅馬皇帝的地位視為教會的守護者而非教宗。東正教永遠的領袖是基督聖靈,沒有教宗一般所謂塵世間的宗教領袖。(實際上東正教會之中每一個自主教會都有一個自己的教宗(牧首),而有重大的神學議題必須討論定調時就由眾教宗眾主教開會共同討論,為之大公會議。)

另外東正教的原罪觀與救贖觀已與西方教會不盡相同,對東正教而言,在人的墮落一事,真正的罪不是「亞當喫了禁果,而那果子裡裝滿了罪孽貪嗔癡」,而是亞當自己選擇遠離耶和華,也就是遠離一切善與生命存在之源。當亞當跑去喫那果子,也就是背棄了神,最終造成「罪的代價是死亡」(《羅馬書第6章第23節)的一個結果。按照東正教會的教導,耶穌基督的救贖不僅是為了替人贖罪,而是要用醫治的方式,使罪遠離人類。並由死裡復活一事,作為他就是彌賽亞的見證。

教導

[編輯]

基督

[編輯]

東正教相信耶穌為上帝聖父的聖子、全人類的救世主、「彌賽亞」、「基督」,降生成人,救贖萬民,免其受苦。

十誡

[編輯]

東正教的十誡

第一誡:曰吾乃爾主上帝,吾之外毋奉他主。

第二誡:毋造捏偶像及凡天上地下土中水間,所有諸物之像,毋叩拜奉事之。

第三誡:毋以上帝爾主之名而輕發。

第四誡:記憶以第七日為聖期。六日間任爾做工營爾諸務,而第七日乃屬上帝爾主。

第五誡:孝敬爾父母則吉祥必及爾身而延壽於世。

第六誡:毋殺人。

第七誡:毋行邪淫。

第八誡:毋偷盜。

第九誡:毋妄證。

第十誡:毋戀人妻、毋貪人之宅屋田莊僕婢牛驢等並一切凡系人之物。

耶穌總結摩西十誡的大意為:「你當全心、全靈、全意,愛你的上帝﹔應愛你的鄰人,如愛你自己」。

四規

[編輯]

東正教基督徒信仰生活的規範,除上帝十誡外,尚有東正教會所立的教規。教規共有四條:

一、凡主日暨諸瞻禮之日宜上帝聽經祈禱。

二、遵守聖教會所定齋期。

三、解罪至少每年一次。

四、領聖體血每年至少一次。

不過部分禮節可因個人因素加以調整(例如不少神父會規範其牧群內的孕婦於齋期可以吃肉)

齋戒

[編輯]

東正教有較天主教以及新教稍嚴格的齋戒禮儀,一般齋戒分為小齋禮以及大齋禮。除了小齋以及大齋之外,東正教徒於禮拜三以及禮拜五亦必須守齋。星期三守齋因為耶穌於週三遭到背叛,於周三守齋提醒自己關於自己的罪過、以及必要的懺悔,星期五守齋則是紀念主耶穌的釘死與復活。

一般而言大齋還是小齋的行為有齋食內容作為分別。大齋即忌食全葷(有趣的是魚以外的水生動物在東正教理裡亦被歸為素菜,而奶、蛋類則歸為葷菜,然後傳統基督教文明圈不吃的動物例如青蛙則沒有相關規定)以及忌食橄欖油、忌飲酒,修行較普羅大眾嚴格的僧人則食全素(接近佛教的標準但不包含蔥蒜);而小齋則是周末可以吃油、魚以及飲酒。比較廣為人知的東正教齋戒月為聖誕齋月以及復活齋月,聖誕齋月(聖誕節前四十天)一般而言守小齋禮,復活齋月(復活節前四十天)則守大齋禮。

通常正教會對於守齋的立場是建議而不是硬性強制,守齋無疑是對身心健康的維持以及靈魂靈性的鍛鍊大以幫助,因此鼓勵教徒守齋。東正教教義裡對齋戒唯一的規範為:勤祈禱、不失禮、不張揚。如果不祈禱,齋戒便只是節食,對靈性並無幫助。如果別人招待受齋者喫戒食之葷,則受齋者應欣然接受並與之共食是為齋戒的一部分。最後,受齋者不應大聲張揚齋戒,或過度在意期取食之加工食品之成分,因為如此一來便會分心,使靈修前功盡棄。

教義教理

[編輯]

東正教會的教義是由《聖經》、聖傳兩部分組成。東正教把《聖經》作為基本經典,並且是教義的中心依據。《聖經》包括《舊約》和《新約》。聖傳指教會的傳統。包括大公會議的決議(前七次)、使徒遺訓、教父著作等等。

聖經

[編輯]

東正教會和所有的基督教教派一樣,都是以聖經為經典。並作為教理的依據。正教會神父認為,聖經是「照亮道路的光,照亮腳下的燈」。[24]東正教會和天主教會一樣都是把次經納入正典,稱為第二正典或次正典,因此東正教和新教的聖經不盡相同。正教會的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卷目為50卷(包含不被天主教會承認的4卷次經或合併在天主教會舊約聖經中的個別篇目),新約聖經為27卷。目前中國的東正教會由於沒有進行聖經譯經等工作,舊有的文言文譯本亦不能廣泛使用。故中國東正教基督徒目前同時使用天主教會聖經中文譯本的思高本和新教聖經中文譯本的和合本(多使用和合本上帝版)這兩個版本的中文聖經,俄羅斯東正教會在涉及中文聖經的使用時,例如每年復活節至聖禮儀的中文宣讀福音書環節,也採用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

聖傳

[編輯]

聖傳指教會的傳統。包括大公會議的決議(前七次)、使徒遺訓、教父著作、聖事禮儀、聖職聖品等等。正教會目前使用的是傳統的三階聖品制,即執事神父主教。關於教會曆法,東正教會使用儒略曆格里高利曆作為教會曆法。

聖禮儀

[編輯]

聖禮儀,一般翻譯為事奉聖禮或感恩祭,類似天主教的彌撒,聖禮儀在東正教會中,佔重要的位置。透過「聖禮」信徒能與教會保持關係。「東正教的神學家認為,宗教儀式是教會對教徒思想發生影響和作用的重要手段。」[25]l類似天主教的七項聖事,東正教有七項聖事(東正教一般稱為奧秘、機密)[26]領洗傅聖膏領聖體血告解(辦神功)、神品、婚配、傅聖油[7]

聖洗聖事

東正教的信徒受洗,都要浸到水中。因為東正教認為,浸到水裡可以洗除原罪和本罪,並且可以得到「上帝的恩惠」,因此再生,之後才有資格領受其它的聖禮。對於成年人,在受洗時會同時領受聖膏和聖體血。[27]

聖膏聖事

「聖油」需要經過主教祝聖之後才能被使用。在古時候,就是使徒和主教撫手的禮。現今准神父用被主教成聖的聖膏。塗聖油是表示「聖靈恩賜的印記」。這是在剛受洗後的施行的,為的是使新入教者堅定對三位一體上帝的信仰。

聖體血聖事

又稱為「事奉聖禮」、「聖上帝事奉聖禮」或「聖祭禮」。是最重要的一項聖禮。東正教會每周日(主日)都會舉行一次聖體血。目前普世東正教會使用的事奉聖禮主要有:聖金口約翰侍奉聖禮、聖瓦西里侍奉聖禮、聖格里高利預祭(預先成聖)侍奉聖禮等。西方禮東正教會,多使用米蘭彌撒禮儀,高盧彌撒禮儀和脫利騰拉丁彌撒禮儀。西儀正教中使用脫利騰拉丁禮的教會在禮儀上幾乎與天主教無異,也把聖禮儀稱為彌撒,彌撒經文中也有托馬斯阿奎那的祈禱文。只是沒有為羅馬教宗的祈禱文。

東正教之聖餐有酵餅、紅色酒、水。謂此三者,乃紀念耶穌當日水血湧出之狀。嚴格來說早上領聖體血之前,從半夜12點起就不能進任何食物和飲料了,水和藥品也禁止。如果在子夜領聖體血,則從18點起不能進任何食物和飲料了,水和藥品也禁止。與新教認為聖餐只是紀念不同,東正教認為,把有酵餅和葡萄酒變成為基督的體、基督的血。

當事奉聖禮無法舉行時,允許平信徒使用代聖體血禮儀(Typika)在教堂祈禱。一般由執事、副執事、誦經士或最年長的有經驗的平信徒領導,按此順序進行,除非主教或神父決定另一位領導。[28]

告解聖事

又稱為「懺悔」或者「辦神功」。當信徒有犯錯時,因為籍著神父赦罪,能得罪的赦免。東正教會規定:七歲兒童以上,需要先懺悔告解後,才可以領聖體血。若是人犯很大的罪,不願意改悔,神父應當稟明主教將他革出教外。

神品聖事

又叫聖職聖事、聖秩聖事。只有主教能行舉行。籍這個聖事可以授予人神職。東正教的神品有三等:第一等是主教。他是總管教會,能行全部聖事,他是極大的教師。第二等是司祭(神父),他能受主教命,能行聖事(除立神品外),還應當管理自己群眾,做傳教事宜。第三等是輔祭,他就是在行聖事時候,幫助事奉,獨自不能行聖事。

婚配聖事

透過一套儀式在教會內舉行婚禮。婚禮中有一個儀式名為加冠,即新人們被加冠為其未來家庭的國王與王后。

傅聖油聖事

類似天主教的終傅,但並非臨終才舉行,亦可以在信徒重病、遇到身體和心靈的考驗時使用。在信徒的眼、耳、口、鼻、臉頰、胸、手、腳塗抹聖油。目的是讓信徒可以免受病痛之苦,赦免罪過,讓臨終的信徒可以安心的進入天堂。

教堂結構

[編輯]

東正教堂的聖像壁以及至聖所一般朝東方。東正教認為:「因為上帝是靈性之光(若一1:5),而基督被稱為真理的太陽和東方(路1:78)。所以說,東方是上帝在自然界中的聖像。古代的伊甸樂園也在東方(創2:8),這是我們失去的家園,並且是我們夢想返回的地方。主從山上升到耶路撒冷的東邊,祂回來的時候將「如同閃電從東方發出,直照到西方」(瑪24:27)。我們等待救世主的回歸,所以我們也向東方敬拜。」[29]

聖像畫

[編輯]
11世紀喬治亞天使長伽弗里伊爾鎏金聖像

由於《舊約聖經》禁止崇拜偶像,因此正教信仰區域,遂發展出以聖畫像來作為瞻仰耶穌聖母使徒的獨特傳統。

簡介

[編輯]

聖像畫,簡稱聖像,是指以平面畫像的方式來表達神靈、聖者或神跡,為東正教的傳統藝術品,但亦有人反對聖像崇拜,視之為等同於偶像崇拜東羅馬帝國時代,皇帝與正教會曾為了禁止聖像崇拜,而大肆迫害畫師與信徒,許多聖像被毀,還有許多人因而被殺死或遭活活刺瞎雙眼,是為聖像破壞運動。然而最後終究不敵民間對聖像的強大支持力量,不得不讓步妥協,因而再次肯定聖像傳統的尊貴性。其中一位聖像支持者大馬色的聖約安稱,既然三位一體的第二位格聖子以肉身的形式向人類顯現,就有理由描繪基督,但是聖父沒有肉體物質形象故仍然不得描繪聖父。[30]

東正教對聖像敬禮的理解

[編輯]

聖像畫在正教會地區中被譽為「天堂的窗戶」、「天國之窗」,彷彿畫可通往天堂,畫裡的聖人就個著窗戶(畫框)看著前來追敬(venerate)的信眾;但這並不表示把聖像作為上帝本身來敬拜。東正教不會敬拜製作聖像的材料(木頭、油漆及照片等等),東正教敬拜的是聖像所描繪的對象。類似為表達愛意,人們經常會親吻所愛之人的照片——親吻聖像、焚香、點燈和燭也都是在敬禮聖像所描繪的原型。同時,聖像則是用顏料描繪的聖經,因為它描述的是聖經事件及福音書所描寫的美德,這些事件及美德在聖人身上得到具化,我們注視著聖人的形象,並模仿他們的生活。[31]

東正教允許的四種描述上帝的聖像畫類型

[編輯]

東正教允許四種類型的上帝聖像存在[31]

一、上帝以三個天使的形象向亞伯拉罕顯現(《舊約聖三》)

二、基督在約旦河受洗,聖父發聲宣認自己的子,而聖靈則以鴿子的形象出現

三、主易聖容,聖靈以榮耀的雲彩的形象降到基督身上

四、五旬節——聖靈以火舌的形象降臨於眾使徒。

關於民間流行的聖三聖像——聖父以老者的形象出現、基督和鴿子(《新約聖三》)則被一部分人認為是違反第七次大公會議的決議,而受到爭議。[31][32]

祈禱(禱告)

[編輯]

東正教認為,祈禱分為三類:第一類,最普遍最初級的祈禱是祈求祈禱,基督徒根據自己的經驗知道誰懇求主,主就會幫他。我們懇求對罪孽的寬恕,對善工的幫助,日常煩惱的解決。第二類,具備更完美形式的是感恩祈禱,使徒訓誨道:「事事感謝,這就是上帝在耶穌基督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前5:18)。第三類,最高級別的祈禱是讚頌祈禱:榮耀上帝的全善和創造整個宇宙的偉大善工。[29]

東正教祈禱的靈修學的兩個最主要屬靈體驗,正教屬靈的體驗有兩個核心:心禱和默觀。心禱是使用《耶穌禱文》在去除一切雜念僅以懺悔之心進行逐步漸進的深入內心的最終與呼吸結合的祈禱方式,耶穌禱文東正教會中文翻譯的句式是:「主耶穌基督,上帝之子,憐憫我罪人。」東正教徒或使用特製的祈禱繩或念珠進行詠念。默觀是通過聖像和聖畫進行默觀祈禱。

組織

[編輯]

主教制是最古老的制度。而天主教的主教制則是源自1世紀早期教會的主教制度,所以可以說主教制是整個基督宗教中歷史最悠久的神職人員制度。從最早的基督教會開始,教會(教堂)就散佈到不同的地方,每個地方的教會領導者就成了「主教」。其他受派的「長老」就成了「神父」,然後受派的「僕人」就成了「執事」。一個地區的最重要城市的主教有時候被稱為「大主教」,其他小一點的地方教會就會向大城市裡的教會尋求領導。

東方基督教教會(東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東儀天主教會)一直都允許結過婚的神父和執事,只是婚禮要在上任前完成。如果離婚或是成了鰥夫,神父和執事不能再婚,除非他們不再當神父和執事。主教一直都是不能結婚因為他們是從僧侶中選出來的。主教,神父和執事一直都是由男性擔任,女性是不可以擔任主教或司鐸的,女性以前曾可擔任女執事但這項制度目前沒有使用但亦沒有廢除或排除以後恢復女執事聖品的可能。

不同的正教派教會間可以說是以共同的信仰和各種儀式聯繫起來,但是卻沒有政治上的從屬關係。

俄羅斯的正教教士一般不太重視教理與經典研究。重視的是儀典上的細節(而大阿拉伯地區的安提阿自主教會則剛好相反,重視教理以及經典研究並對儀典細節保持較寬鬆的態度),俄羅斯的正教教士,分別是黑品受戒教士與白品世俗教士。受戒教士必須入修道院過刻苦生活,不得結婚,教會的高層多由他們充任。後者地位較低,但可以結婚,他們在農村中不事生產,又與農奴一樣窮困,地位不高,因此常被嘲諷。

俄羅斯正教由金帳汗國可汗忙哥帖木兒發詔書,免其差役。俄羅斯都主教不再由拜占庭指派希臘人出任。由俄羅斯人出任,這時期是正教最自由的時代,也較前更強固。

宗派關係

[編輯]
弗拉基米爾聖母聖像畫

對宗教改革的態度

[編輯]

以全球而言,東正教會並無經歷宗教改革,只在俄國發生過俄羅斯東正教分裂活動索洛維茨基起義

東正教認為,新教主張的「唯獨聖經論」是有謬誤的;《聖經》的權威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沒有當時教會神職人員的整理,《聖經》只不過是一本雜亂的古書。正教會還認為,許多教會的信仰並不出自《聖經》,而是由歷代所積累下來的傳統實行的。這些傳統,正教會稱作聖傳。脫離聖傳的《聖經》並無實質上的意義。[33]

基督新教派教會對正教會的態度一直不明。雙方開始時維持著熱忱和友善的關係,但是基本的教條神學歧見並不比與天主教少,尤其是關於神聖傳統,聖靈/聖神由父分出(東正教不認同和子說)、自由意志、神聖預定、稱義(釋罪)、聖禮/聖事的數目、洗禮(浸水)以及是否要如同正教派的「在洗禮後馬上施行聖油禮聖餐禮/聖體聖事」,聖餐禮變動的意義以及使用未發酵麵包,教會和大公會議的無錯誤,崇敬,盛宴,對聖者聖者塑像遺物祈禱齋戒和其他教會的傳統。這些分歧使兩者在基督教合一運動中無法更加密切聯繫。

某些較現代主義的新教教會對於東正教會則是保持憎恨的態度,因為新教以及宗教改革追求"恢復到最初的教會",可是東正教會認為自己證明了正教會即是最初教會,基督教不需要再恢復什麼,再加上東正教堅持依照聖傳統(使徒教父的其他註解及手稿,以及教義口頭傳統)解經,不同意新教唯獨聖經、自我解經的模式,使現代主義的新教諸教派教義的正當性備受質疑。正教會一方也批評一些新興的新教會去除了聖傳卻自稱「早期的教會」,因為正教會認為自己實際上就是早期的教會經過聖傳承襲至今的。[34]

近代教派分裂

[編輯]

帝俄彼得大帝領導時,曾試圖統一俄國東正教會的儀式,即彼得大帝改革的一部分。

但遭到反對和反而衍生出很多新的教派和教會來,還爆發了較小型的宗教戰爭索洛維茨基起義,實際在俄國形成了像宗教改革的動蕩。

雖然表面上沙皇獲勝但反對派教會仍然存在,而官方教會也有人實際作自己保留舊派或個人化的儀式和解說。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及支持頓巴斯地區的分離主義武裝後,烏克蘭東正教分裂成兩個派別;主張脫離俄羅斯主教區的東正教和依然隸屬於俄羅斯的烏克蘭正教會,後者於2019年獲得自治權。2022年5月27日,因不滿時任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基里爾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明確支持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對烏克蘭的攻勢,烏克蘭東正教宣布斷絕與俄羅斯東正教的關係和獨立[35]

以下是主要的俄羅斯正教會的教派分裂的非官方教派和教會:[36]

媒體

[編輯]

在美國,Orthodox Christian Network(OCN)是教會自己的媒體組織。

政教關係

[編輯]

東正教會嚴正規定,神職人員不得用任何方式宣揚其政治立場。因為教會是所有人的教會,不應被屬於世界而不屬於上帝的政治綁架。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Marshall, Thomas William. Notes of the Episcopal Polity of the Holy Catholic Church. London: Levey, Rossen and Franklin. 1844. 
  2. ^ Orthodox Christianity in the 21st Century. Pew Research Center's Religion & Public Life Project. 8 November 2017 [14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January 2021). 
  3. ^ Status of Global Christianity, 2019, in the Context of 1900–2050 (PDF). Center for Study of Global Christianity. [14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8 July 2020). 
  4. ^ Fairchild, Mary. Christianity:Basics:Eastern Orthodox Church Denomination. about.com. [23 June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une 2016). 
  5. ^ McAuliffe, Garrett. Culturally Alert Counseling: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SAGE Publishing. 2008: 532. ISBN 978-1-4129-1006-4 (英語). About one-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considered Christian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branches: (1) Roman Catholicism (the largest coherent group, representing over one billion baptized members); (2) Orthodox Christianity (including Eastern Orthodoxy and Oriental Orthodoxy); and (3) Protestantism (comprising many denominations and schools of thought, including Anglicanism, Reformed, Presbyterianism, Lutheranism, Methodism, Evangelicalism, and Pentecostalism). 
  6. ^ Mirola, William; Monahan, Susanne C. Religion Matters: What Sociology Teaches Us About Religion In Our World. Routledge. 2016. ISBN 978-1-317-34451-3 (英語). Orthodox Churches represent one of the three major branches of Christianity, along with Roman Catholicism and Protestantism. 
  7. ^ 7.0 7.1 Johnson, Todd M. Status of Global Christianity, 2019, in the Context of 1900–2050 (PDF).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hristianity.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17). 
  8. ^ 8.0 8.1 8.2 8.3 8.4 Parry, Ken; Melling, David J.; Brady, Dimitri; Griffith, Sidney H.; Healey, John F. (編). Eastern Orthodox.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Eastern Christianity.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7-09-01: 170 [1999] [2022-07-11]. ISBN 978-1-4051-6658-4. doi:10.1002/97814051665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7). The Eastern Orthodox are the second largest Christian communion, exceeded in members only by the Roman Catholic communion. 
  9. ^ Fairchild, Mary. Eastern Orthodox Denomination. ThoughtCo. 17 March 2017 [19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 
  10. ^ Brien, Joanne O.; Palmer, Martin. The Atlas of Relig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22 [2022-07-11]. ISBN 978-0-520-2491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2). There are over 220 million Orthodox Christians worldwide. 
  11. ^ BBC – Religions – Christianity: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www.bbc.co.uk.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0). 
  12. ^ Eastern Orthodox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4). Eastern Orthodoxy, official name, used in British English as well, is 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one of the three major doctrinal and jurisdictional groups of Christianity. 
  13. ^ Ellwood, Robert S.; Alles, Gregory D. Ellwood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2007: 128. ISBN 978-1-4381-1038-7.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 are properly known as the "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14. ^ Tsichlis, Fr. Steve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 Orthodox Church. St. Paul's Greek Orthodox Church, Irvine, CA. [4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December 2013). The full title of our Church is 'The 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15. ^ Richard R. Losch. The Many Faces of Faith: A Guide to World Religions and Christian Tradition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 May 2002: 76. ISBN 978-0-8028-0521-8. The official name of the body is the 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16. ^ Cazabonne, Emma. Patriarch Bartholomew's letter to the hierarchs of the Ecumenical Throne on Ukraine. Orthodoxie.com. 14 January 2019 [15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4) (美國英語). 
  17. ^ Panagiotisandriopoulos. Φως Φαναρίου : ΠΑΤΡΙΑΡΧΙΚΟ ΓΡΑΜΜΑ ΠΡΟΣ ΤΟΥΣ ΙΕΡΑΡΧΕΣ ΤΟΥ ΘΡΟΝΟΥ ΠΕΡΙ ΤΗΣ ΑΥΤΟΚΕΦΑΛΙΑΣ ΤΗΣ ΟΥΚΡΑΝΙΑΣ. Φως Φαναρίου. 10 January 2019 [11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18. ^ Українська Церква – в диптиху Вселенського патріархату!. cerkvarium.org. 23 January 2019 [23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3). 
  19. ^ Ecumenical Patriarchate's official website lists Orthodox Church of Ukraine. risu.org.ua. 23 January 2019 [27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20. ^ Phanar: Yes to the recognition, no to "Macedonia" for the Archdiocese of Ohrid. Orthodox Times.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9) (美國英語). 
  21. ^ Οικουμενικό Πατριαρχείο: Αναγνωρίζει τη σχισματική εκκλησία των Σκοπίων. Ορθοδοξία News Agency. 2022-05-09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9) (希臘語). 
  22. ^ Αποφάσεις της Αγίας και Ιεράς Συνόδου σχετικά με το εκκλησιαστικό θέμα του Κράτους της Βορείου Μακεδονίας. Οικουμενικό Πατριαρχείο. 9 May 2022 [2022-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7) (希臘語). 
  23.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蘇聯政府簽訂協議令教會脫離俄羅斯正教會管制,20世紀50年代中華正教會自治。因兩位中國籍阿爾巴津人主教相繼去世,也未曾按立新的主教繼任,文革前教會基本停止活動。
  24. ^ 科奈爾利斯,安托尼,「慕善集初學導讀」,東正教修道主義,第34頁。
  25. ^ 樂, 峰. 東正教史. 北京: 中國社會神學出版社. 2005: 25. ISBN 9787500424383. 
  26. ^ 主教亞歷山大(米蘭特). 正教会 (PDF). 香港: 香港聖彼得聖保羅教堂. 2009: 5 [2023年11月27日]. ISBN 978-988-17626-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21). 
  27. ^ How to Become an Orthodox Christian. All Saints of North America Orthodox Church. [2023年11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7月30日) (英語). 
  28. ^ Typika - OrthodoxWiki. orthodoxwiki.org. [2023-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8). 
  29. ^ 29.0 29.1 丹尼爾·斯少爺夫 神父. 何为祈祷. 由龔長明神父翻譯. 中華正教出版社. 2015: 25 [2023-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6). 
  30.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八世紀的一位教會教父,曾在教會內破壞聖像(反聖像)爭端最嚴重的時候撰文的大馬色的聖約安解釋道,因為上帝聖言成了肉身(約安福音/約/若1:14),我們不再是嬰孩;我們已經長大了;上帝已經給予了我們辨別的能力,我們知道什麼可以被描畫什麼不能夠被描畫。既然三的第二位格在肉身向我們顯現,我們就能夠描繪他,再現這位紆尊降貴讓我們看見的上帝,好讓我們凝視他。我們可以坦然地把不可見的上帝描畫為一位為了我們的緣故通過承擔我們的血肉而使自己可見的上帝,而不是一個不可見的存在。
  31. ^ 31.0 31.1 31.2 丹尼爾·斯少爺夫 神父. 何为祈祷. 由龔長明神父翻譯. 香港: 中華正教出版社. 2015: 27–29. 
  32. ^ 徐鳳林. 东正教圣像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138. ISBN 9787301196236. 
  33. ^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常常聽見新教徒質疑東正教徒說:只要有聖經就好了,為什麼正教會又重視「聖傳」?
  34. ^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使徒統緒
  35. ^ Ukrainian Orthodox Church, Loyal To Russia Since 2019 Schism, Now Cuts Ties Over War.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2022-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36. ^ 樂, 峰. 基督教知识问答.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9: 102–128. ISBN 9787802541726. 

來源

[編輯]
  • 比爾·奧斯丁:《基督教發展史》. 馬傑偉、許建人 譯(香港:種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 羅金聲:《東方教會史》(香港,香港聖書公會)
  • 華爾克:《基督教會史》. 謝受靈 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
  • John McMannners:《牛津基督教史》。張景龍等 譯(貴州: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 陶理:《基督教二千年史》. 李伯明、林牧野 譯(香港:海天書樓,1997)
  • 黃彼得:《認識基督教史略》(香港:金燈臺出版社,2005)
  • 莫菲特:《亞洲基督教史》. 中國神學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編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0)
  • 理察·哈里斯、亨利·梅爾-哈亭:《基督宗教簡明史》. 晴天 譯(台灣:啟示出版社,2006)第四章,pp. 91-124.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
東方正教會主題: